【一】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南回歸線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北回歸線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赤道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長晝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晝長夜短且晝長夜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晝短夜長且晝短夜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長、太陽高度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短、太陽高度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以“四立”劃分
歐美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五帶的劃分》
2.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二】
教學目標
1、了解晝夜的產生,理解晝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時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系,了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
3、記住地球自轉對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地方時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講清地方時的概念和地方時的早晚,并強調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為講時區和區時的知識做好鋪墊。然后,由地方時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麻煩,引出時區劃分和區時計算的教學。
關于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建議
教材中,這部分內容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可以從現象入手,運用課本《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講明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作南北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可以從高低緯度間線速度不同加以解釋;而對于作東西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較為復雜,應予以回避,待學生到物理課中去解決,重點放在地轉偏向力作用規律的運用上。
關于晝夜交替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地球儀講解,從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引出晝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線等概念,并且要求學生在赤道投影和極投影地圖上學會如何辨別晨線和昏線。接下來要說明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隨著地球自轉,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也就是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后,聯系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是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二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不長,使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致過分劇烈,保證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新課〗
1.提問方式: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并說明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
〖晝夜交替的教學〗
1.演示: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2.講解:晝半球和夜半球、晨線和昏線、太陽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內太陽高度的變化。強調:①晨昏圈平面與太陽光線保持垂直的關系;②晨昏圈上太陽高度為0度;③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太陽高度大值;④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⑤地球上晝夜交替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板書:晨昏線(圈):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
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對某點地平面的傾角(一天中,正午大,早晨和黃昏為0度)
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
〖地方時的教學〗
1.板圖:在北極投影上每隔45°劃一條經線,并劃出由一側照射的太陽平行光線,由學生說出各條經線的時間。
2.講解:在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在同緯度地區,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日出,時刻來得要早些。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一個小時,也就是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經度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這將給交通和通信帶來很大的麻煩。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方法。按經度每隔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還采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如半區時等。
3.板圖:世界時區劃分圖
4.練習:已知某時區的區時,計算另一個時區的區時。
5.板書: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
時區:經度間隔15°的區域
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
1.讀圖:《長江三角洲的發育》
2.講解:由于海潮的頂托作用,長江入海口處形成眾多的沙洲,將長江口水道分為南、北兩支。長期以來,人們發現北支水道不斷淤塞,沙洲逐漸與長江北岸相連,而南支水道則出現向南的側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斷的淤積,發育成廣闊的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轉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會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明顯偏向。越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顯。這種現象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得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氣流和水流的旋渦。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自行設計模型展示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活動步驟】
一、理解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二、觀看本期的媒體素材中關于地轉偏向力的視頻片斷,注意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1)當攝像機在轉盤外面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是直線,說明水平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其運行方向的慣性,以外空為參照物,小球實際上沒有改變方向)。
(2)當攝像機在轉盤上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轉盤順時針轉動時,以轉盤上的物體——小孩為參照,則看到小球沿著其本來的方向向左偏轉了,正好與南半球作水平運動的物體相似)。
(3)當轉盤中的小孩水平拋球時,小球的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轉盤上的物體為參照,小球運動方向也發生同樣的偏轉)。
(4)當水平運動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時,偏轉有何新變化?
三、除了本錄像看到這種模型,還可以設計怎樣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請學生自己動腦筋。地轉偏向力對地球上的什么現象有重要影響?
【成果展示】
可以通過自制的實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地轉偏向力是怎樣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