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强伦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播放方式,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直播,国产又黄又爽又湿的免费网站,少妇被弄到高潮喷水A片69网站

高二年級生物必修三期末試題

時間:2017-06-08 13:58:00   來源:無憂考網     [字體: ]
人教版必修三期末生物試題
貴州省習水縣第一中學 岳良舉
一.選擇題(每題2分,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中)

1.如圖是一生物概念填圖,有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 B )

A.A、B是體液調節和免疫調節,C、D可以是溫度和滲透壓

B.內環境的穩態只要有三種調節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統參與

C.酸堿度的相對穩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緩沖物質,與其他器官或系統也有

D.內環境的穩態和生態系統的平衡一樣,其維持自身穩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2.如圖為“細胞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圖解,其中②④⑤為細胞外液。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C )

A.若某人患鐮刀型細胞貧血癥,則形態發生變化的是圖中的⑥

B.若某人長期營養不良,血漿中蛋白質含量降低,會使圖中②液體增加,引起組織水腫

C.圖中①和③細胞具體的內環境分別是血漿、組織液

D.某人皮膚燙傷后,出現了水泡,該水泡內的液體主要是指圖中的標號②

3.(2010·連云港月考)下圖代表人體體液免疫的過程。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D )

A.細胞Ⅰ、細胞Ⅱ和細胞Ⅲ均能識別抗原

B.圖中細胞Ⅰ、細胞Ⅱ、細胞Ⅲ代表的分別是B細胞、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

C.免疫過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應⑥比⑦要強

D.圖中的T細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

4.下表為人體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的物質組成和含量的測定數據。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C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機酸
蛋白質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47

A.④屬于細胞內液,因為含有較多的蛋白質、K+等

B.②屬于血漿,③屬于組織液,②的蛋白質含量減少將導致③增多

C.肝細胞中的CO2從產生場所擴散到②至少需穿過6層磷脂分子層

D.③與④的成分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

5.下圖為高等動物的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


A.內環境從外界得到營養物質要通過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結構

B.代謝廢物完全由③過程排出

C.O2從紅細胞進入組織細胞中發揮作用的部位要經過4層生物膜

D.所有生物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都是通過內環境來實現的

6.下列關于人體內環境的敘述,錯誤的是( D )

A.抗原與抗體的特異性結合發生在內環境中

B.內環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經遞質等

C.組織液滲回血漿和滲入淋巴的量相差較大

D.血漿的成分穩定時,機體達到穩態2013

7.下圖為人體內體溫與水平衡調節的示意圖,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D )

A.當受到寒冷刺激時,a、b、c激素的分泌均會增加

B.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進骨骼肌與內臟代謝活動增強,產熱量增加

C.下丘腦有體溫調節中樞

D.在調節水平衡過程中,下丘腦只有合成、釋放d激素的作用

8.(2011·福州模擬)某研究人員成功找到了一種適宜口服治療糖尿病的小分子(Boc5)。現用一些各項條件都適宜的糖尿病小鼠(空腹)進行一項驗證性實驗,實驗分成甲、乙、丙、丁4組,實驗前測定4組小鼠的血糖含量數據分別為a1、b1、c1、d1(四組數據大致相同),將4組小鼠分別分開飼喂(飼喂定時定量進行)的情況如下表。

組別
甲組
乙組
丙組
丁組

實驗處理
在飼料中添加普通胰島素飼喂
在飼料中添加Boc5飼喂
注射普通胰島素藥物
注射Boc5

一段時間后測定的血糖含量數據
a2
b2
c2
d2

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D )

A.a1<a2 B.b1>b2 C.c1>c2 D.d1<d2

9. 將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種植物,分別處理如下表,實驗結果如圖。根據圖表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D )







頂芽
摘除
保留
保留

細胞分裂素

(浸泡濃度)
0 mg/L
2 mg/L
3 mg/L

A.細胞分裂素與側芽的生長無關

B.頂芽摘除后,側芽生長停滯

10.絲瓜為雌雄同株異花植物,將剛萌發的絲瓜種子浸泡在下列5種溶液中24小時,然后種植。比較雄花與雌花平均數,求出性別比如下表:

浸泡液
雄花
雌花
雄花∶雌花比值

蒸餾水(對照)
21.1
3.8
5.6

甲(赤霉素100毫克/升)
4.7
4.7
1.0

乙(CP 100毫克/升)
7.8
6.2
1.26

丙(乙烯利 1 000毫克/升)
19.6
3.7
5.3

丁(整形素10毫克/升)
33.1
1.2
27.6

甲液、乙液等體積混合

(赤霉素+CP100毫克/升)
3.1
7.2
0.43

分析上表數據,不能得到的推論是( A )

A.甲液對絲瓜花性別分化影響不大 B.丙液對絲瓜花性別分化影響不大

C.丁液有利于雄花的形成 D.甲液、乙液等體積混合較利于雌花的形成

11.下圖表示人體中部分體液的關系圖,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C )

A.過程2、3受阻時,會引起組織水腫 B.乙表示細胞內液

C.T細胞、B細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 D.丁液中O2濃度比甲液中高

12.下列病癥中,與人體內環境成分發生明顯變化無關的是 ( B )

A.小腿抽搐 B.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C.尿毒癥 D.組織水腫

13.如圖表示某人從初進高原到完全適應,其體內血液中乳酸濃度的變化曲線,下列對AB段和BC段變化原因的分析,正確的是( B )

A.AB段上升是因為人初進高原,呼吸頻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緩沖物質轉化為其他物質;二是造血功能逐漸增強,紅細胞數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為此段時間內,人體只進行無氧呼吸,產生大量的乳酸進入血液


D.AB段產生的乳酸,在BC段與Na2CO3反應

14.下圖是某農業生態系統模式圖,下列關于該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B )

A.微生物利用的是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儲存的能量

B.多途徑利用農作物可提高該系統中能量的傳遞效率

C.沼渣、沼液作為肥料還田可以促進物質循環再利用

D.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該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15.日本福島地震后,核電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質(如131I)泄露。震后一段時間內,在我國一些沿海城市空氣或蔬菜中檢測到了131I。下列解釋中合理的是( A )

A.131I通過水和大氣循環被帶到其他區域 B.131I 通過海洋生物捕食被帶到其他區域

C.131I通過食物鏈富集在高營養級生物體內 D.131I插入蔬菜細胞的DNA造成基因突變

16如圖為Ⅰ和Ⅱ兩種生物在溫度變化時消耗O2量變化情況,則兩種生物在生態系統成分中可能的情況是 ( B )

A.Ⅰ是生產者,Ⅱ是消費者 B.Ⅱ是生產者,Ⅰ是消費者

C.Ⅰ和Ⅱ都可能是生產者或消費者 D.Ⅱ只能是生產者

17.下列信息傳遞的實例中,屬于調節生物種間關系的是( C )

A.萵苣在適宜波長光下才能萌發生長 B.昆蟲散發性外激素傳遞信息

C.草原返青時,“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信息 D.雄鳥求偶時進行復雜的“求偶”炫耀

18.下圖是兩個生態系統中腐殖質總量隨時間而發生變化的情況,甲、乙曲線分別代表哪兩個生態系統( C )

A.熱帶雨林、溫帶森林 B.溫帶草原、寒帶針葉林

C.寒帶針葉林、熱帶雨林 D.熱帶草原、溫帶草原

19如圖所示的是一個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若A包含五個種群(A1、A2、A3、A4、A5),B包含兩個種群(B1、B2),則其營養結構實際含有食物鏈 ( D )

A.10條 B.15條 C.20條 D.25條

20下圖表示在某生態系統中,a、b、c三個種群數量變化相互關系,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C )

A.a 肯定是生產者,b肯定是初級消費者 B.a→b→c構成一條食物鏈

C.a與b、b與c為捕食關系 D.a與c為競爭關系

21科學家在一池塘里將兩種魚分別單獨和混合飼養,一段時間后,檢測出四類食物在它們胃內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飼養方式
植叢中的動物
底棲動物
浮游動物
其 他

魚種1
單養
0.42
0.12
0.01
0.45

混養
0.05
0.35
0.05
0.55

魚種2
單養
0.43
0.23
0.01
0.33

混養
0.40
0.12
0.04
0.44

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

①單養時兩種魚多出沒在植叢中 ②單養時魚種2多出沒在池底 ③混養時兩種魚多出沒在池底 ④混養時魚種1多出沒在池底,魚種2多出沒在植叢中 ⑤混合放養有利于對資源和空間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22.下圖是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示意圖。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頭表示能量流動的方向和食物聯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C )

A.此食物網中有六條食物鏈,丁占有四個不同的營養級

B.戊接受的太陽能是流經此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C.丙可利用的總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總能量之和

D.向此生態系統大量引入外來物種,可增強該系統的穩定性

23.實驗調查得到某一樹林生態系統各營養級和能量流動關系如下表所示(其中D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總量;Pn表示生物貯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單位為J/cm2?a),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C )


Pg
Pn
R

A
62.8
25.6
37.2

B
12.5
5.7
6.8

C
464.6
186.3
278.3

D
41.6
16.5
25.1

A.該樹林的營養結構可表示為C→A→B→D

B.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陽能,即四個Pg之和

C.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19.9%

D.在該生態系統中分解者可有可無

24. 下圖是生態系統中碳循環圖解,圖中的甲、乙、丙各是( B )

A.甲是生產者、乙是消費者、丙是分解者

B.乙是生產者、甲是消費者、丙是分解者

C.丙是生產者、乙是消費者、甲是分解者

D.甲是生產者、丙是消費者、乙是分解者

25. 下圖表示人體內化學物質傳輸信息的3種方式。神經遞質和性激素的傳輸方式依次是( D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26.下列有關糖代謝及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D )

A.在肌肉、肝細胞中,②過程均可發生 B.胰島B細胞分泌的激素促進①、③過程

C.胰島A細胞分泌的激素促進④過程 D.胰島素促進④、⑤、⑥等過程

27. 用月季作為實驗材料進行NAA促進桿插校條生根的驗證實驗中,預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 )

A、通過預實驗可以確定實驗濃度梯度位于2ppm~6ppm之間

B、NAA促進抒插枝條生根的適濃度是4ppm

C、該實驗處理枝條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

D、NAA不屬于植物激素

29.下圖左側為燕麥胚芽鞘所做的處理,那么一段時間后,右側① ② ③ 在圖示位置時,其生長情況依次是 ( D )

A.向右彎曲、向右彎曲、向右彎曲 B.向右彎曲、直立生長、向左彎曲

C.向左彎曲、直立生長、向右彎曲 D.向右彎曲、向左彎曲、向左彎曲

28. 下圖表示三個通過突觸連接的神經元。現于箭頭處施加一強刺激,則能測到動作電位的位置是( C )

A.a和b處 B.a、b和c處 C.b、c、d和e處 D.a、b、c、d和e

29. 已知突觸前神經元釋放某種遞質可使突觸后神經元興奮,當完成興奮傳遞后,該種遞質立即被分解。若某種藥物可以阻止該種遞質的分解,則這種藥物的作用效果是( B )

A. 突觸前神經元持續性興奮 B. 突觸后神經元持續性興奮

C. 突觸前神經元持續性抑制 D. 突觸后神經元持續性抑制

30.如果一個生態系統有四種生物,并構成一條食物鏈。

在某一時間分別測得這四種生物(甲、乙、丙、丁)

所含有機物的總量,如右圖所示。在一段時間內,

如果乙的種群數量增加,則會引起 ( D )

A.甲、丁的種群數量增加,丙的種群數量下降

B.甲、丙、丁的種群數量均增加

C.甲、丁的種群數量下降,丙的種群數量增加

D.甲的種群數量下降,丙、丁的種群數量增加

31.下列關于機體免疫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C )

A.B細胞受到淋巴因子的作用后,可增強清除靶細胞的能力

B.吞噬細胞攝取和處理病原體后,可將抗原呈遞給漿細胞

C.嬰兒初次服用脊髓灰質炎糖丸后,體內可產生抗體和記憶細胞

D.HIV攻擊人體T細胞后,可使人體完全喪失體液免疫能力

32.如圖為人體神經系統某部位兩相連神經元的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 )

A.為了研究突觸小泡中遞質濃度對神經沖動傳遞速度的影響,將軸突中原有的突觸小泡除去可以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

B.在B、C兩點接上靈敏的電流計,刺激A點和D點,電流計指針都能偏轉

C.圖中①為細胞體,②為線粒體,③為突觸前膜,④為突觸后膜

D.興奮由突觸前膜向突觸后膜傳遞時,前膜將遞質釋放到突觸間隙的外環境中,然后遞質與后膜上的受體特異性結合

33.如圖所示為突觸的亞顯微結構,M、N分別表示兩個神經元的局部。下列與此相關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B )

A.①②③合稱為突觸小體,是神經元樹突的末端

B.a點興奮時,膜內電位a點為正、b點為負

C.神經遞質存在于②中,⑤處液體屬于組織液

D.經④釋放的神經遞質必然引起神經元N的興奮

34.切除健康狗的胰臟,2天后狗出現糖尿病的一切癥狀。隨后連續給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種溶劑的胰島素,發現其血糖含量恢復正常。由此推測:胰島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為了證明這一推論。你認為下列適宜作為對照實驗組的是( C )

A.既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臟,又不注射胰島素

B.用溶解于另一種溶劑的胰島素溶液進行注射

C.切除健康狗體內的胰臟2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該實驗的溶劑

D.將健康狗體內摘除的胰臟制成提取液,注射給切除胰臟的狗

二.填充題 (32分)

37.食物鏈、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沿著此渠道進行的.假如在某溫帶草原上存在如下圖所示的食物網.請分析回答:(8分)

(1)該生態系統的成分中,草屬于 ,貓頭鷹屬于 .

(2)該食物網的各種生物中,含有能量多的是 .該生態系統的能量終來源是 ,其能量流動的特點是 .

(3)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碳元素以 形式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中進行循環,生產者通過 作用使碳元素進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種生物通過 作用使碳元素回到無機環境中

(1)生產者 消費者 (2)草 光能 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3)CO2(氣體) 光合 呼吸

38.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類似物常用于生產實踐。某課題組研究了激素類似物甲和激素類似物乙對微型月季生根和側芽生長的影響,請回答下列問題:(6分)


圖1 圖2

(1)由 圖1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甲和乙對微型月季插條生根的影響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圖1的結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斷0.5 μmol/L的激素類似物乙對生根的影響。為探究3 μmol/L的激素類似物甲和0.5 μmol/L的激素類似物乙對微型月季插條生根的復合影響,應設計________種培養基。

(3)已知甲為生長素類似物,圖2為其X、Y和Z三種濃度下對微型月季莖段側芽生長的影響,則:

①X濃度的甲對微型月季莖段側芽生長具有______作用。

②X濃度、Y濃度和Z濃度之間大小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促進生根 抑制生根 (2)不能 4

(3)①抑制 ②X>Y,X>Z,Y與Z之間大小關系不確定

39.下圖表示甲、乙、丙三種海螃蟹在其他生活環境條件一定時,實驗條件下不斷改變海水鹽度,它們血液濃度的變化情況(已知天然海水食鹽的物質的量濃度約0.5mol/L)。(3分)

(1)滲透壓調節能力量差的是____________蟹。

(2)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活的是___________蟹。

(3)在鹽濃度比天然海水還低的海水中,才能發揮調節能力的是_____________蟹。

(1)乙(2)丙(3)甲

40.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樹冠迅速生長,繁殖能力強,植株覆蓋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點為圓心向外擴散,劃分出薇甘菊入侵區、群落交錯區和本土植物區三類樣區。在入侵區,薇甘菊覆蓋度大于90%,入侵年齡在5年以上;群落交錯區,薇甘菊與當地植物競爭生長,薇甘菊的覆蓋度在10% ~30%,入侵年齡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區沒有薇甘菊生長,優勢種群為本土植物類蘆,其覆蓋度大于80%。下表為不同樣區(取土樣的數量、體積相同)中小型土壤動物的個體數量和類群數統計結果。請分析回答:(8分)


線蟲
蜱螨目
彈尾目
其他昆蟲或小動物
個體總數
類群數

薇甘菊入侵區
1890
226
123
48
2287
15

群落交錯區
1198
132
99
114
1543
15

本土植物區
1084
120
143
49
1376
14

數量總計
4172
478
365
211
5209
19

(1)從表中數據可知,在不同樣區捕獲到的中小型土壤動物個體數量不盡相同,動物個體數量多的樣區是 。薇甘菊入侵后對中小型土壤動物的 變化影響不大,而對土壤中動物的 變化影響較大。

(2)在該生態系統的成分中,薇甘菊屬于 ,土壤中的小動物屬于 。

(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植物大量死亡會使該生態系統中 的數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種取代另一些物種等的一系列變化稱 。

(1)薇甘菊入侵區 類群數  個體數量(此處強調動物整體的變化趨勢,答具體數值不給分)

(2)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 (3)光照不足 分解者 群落演替

41.研究人員對草原生態系統進行了相關的生態學調查,在無遷入遷出的情況下繪制出某昆蟲種群數量λ值的變化曲線。請分析回答:(7分)

(1)該種群在前5年種群數量的變化類型是 增長,第5年λ變小的原因是 。

(2)該草原在第10年曾發生火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對火災過后草原生物群落

過程的真實寫照,這體現了生態系統的 穩定性。

(3)為提高牧草產量,計劃在該草原上噴施某種化肥,若探究這種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蟲的存活,請完善以下實驗設計并預測結果。

實驗步驟:①將生理狀況相似的昆蟲分成數量相等的兩階段組。

② 。

③ 。

④一段時間后,分別統計兩組昆蟲的生存率。

結果預測:

(1)“J”型 環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次生演替 恢復力

(3)實驗步驟:②實驗昆蟲用噴灑過化肥的牧草喂養,對照昆蟲用噴灑過清水的同種牧草喂養。 ③將兩組昆蟲置于相同的適宜環境中。

結果預測:若實驗組昆蟲生存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此種化肥不利于該昆蟲的生存;若兩組昆蟲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實驗組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只答兩組基本相同也可),說明此種化肥對昆蟲沒有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