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二年級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一(yi)、“百(bai)家爭鳴(ming)”局面出現的原因及(ji)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guo)(guo)時(shi)期,中(zhong)國(guo)(guo)社(she)會發生重(zhong)大變革(ge)。社(she)會地位較低的(de)士,受到(dao)各諸侯國(guo)(guo)統(tong)治(zhi)者(zhe)的(de)重(zhong)用。他們代表本(ben)階層或政治(zhi)派別(bie)的(de)利益(yi)和要求,提出自己的(de)主(zhu)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bian)動,導(dao)致教育(yu)和學(xue)術領域也發生變(bian)化。社(she)會上形成一(yi)些(xie)以傳(chuan)播(bo)文化、發展學(xue)術為宗旨的學(xue)者(zhe)(zhe)和思(si)想流(liu)派(pai)。這些(xie)學(xue)者(zhe)(zhe)和思(si)想流(liu)派(pai),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pai)之間的(de)互相(xiang)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zheng)鳴”的(de)局(ju)面;同(tong)時,各家彼此吸收、融(rong)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de)傳統(tong)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jia)爭鳴”是(shi)(shi)中(zhong)國(guo)歷第一次思想解(jie)放運動(dong),是(shi)(shi)中(zhong)國(guo)學術文(wen)化(hua)、思想道(dao)德發(fa)(fa)展(zhan)的重要階段,奠定(ding)了(le)中(zhong)國(guo)思想文(wen)化(hua)發(fa)(fa)展(zhan)的基礎(chu)。成為中(zhong)國(guo)傳統文(wen)化(hua)的源(yuan)頭。
二、孔(kong)子和早期儒學(xue)
1、孔(kong)子(zi)生平(ping):孔(kong)子(zi)姓孔(kong)名(ming)丘字仲(zhong)尼,春秋晚期魯國(guo)人(ren),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zheng)治理論家,儒家學(xue)派的創始人(ren),后人(ren)尊(zun)稱(cheng)“至圣(sheng)”。
2、早期儒學:
(1)孔(kong)(kong)子(zi)(zi)(zi)創立(li)儒家學派。孔(kong)(kong)子(zi)(zi)(zi)的(de)思想核心是(shi)“仁”。他(ta)認為仁就(jiu)是(shi)愛(ai)人,人與人之間要(yao)互相愛(ai)護(hu),融洽相處;要(yao)做到待人寬容,“已所(suo)不欲,勿施(shi)于人”。孔(kong)(kong)子(zi)(zi)(zi)強調(diao)統(tong)治者(zhe)要(yao)以(yi)德治民(min),愛(ai)惜民(min)力(li),取信(xin)于民(min),反對苛(ke)政和任(ren)意刑殺。孔(kong)(kong)子(zi)(zi)(zi)首創私人講(jiang)學,主張“有教無類”,打(da)破了貴族壟斷文(wen)化教育(yu)的(de)局(ju)面。
(2)孟(meng)子(zi)和(he)荀子(zi)是儒(ru)家學派的(de)兩(liang)位重要代表人物(wu)。孟(meng)子(zi)發展了(le)孔(kong)子(zi)“仁”的(de)思想,主張(zhang)實行“仁政(zheng)”,進一(yi)步提(ti)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jun)為輕”的(de)民本思想。在(zai)倫(lun)理(li)觀上,孟(meng)子(zi)主張(zhang)“性(xing)本善(shan)”。
荀子也(ye)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he)“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ye),庶人者水也(ye)。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jia)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shou)了(le)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shi)儒學體系更加完(wan)整,儒家(jia)思想更能適應(ying)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lao)子,道家學(xue)派的創始人。老(lao)子認為(wei)世界萬物的本(ben)原是(shi)“道”。他強調(diao)一切要順應自(zi)然,提倡清靜無為(wei)、知足(zu)寡(gua)欲。他指出(chu)社(she)會動蕩(dang)的根源(yuan),在于人們的行為(wei)違背了自(zi)然,提出(chu)“無為(wei)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篇二】高二年級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西方人文主義思(si)想的起(qi)源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1、智者(zhe)學派產生的背景:
雅典(dian)等一些古(gu)希(xi)臘城(cheng)邦(bang),奴隸制民(min)主政治發(fa)展到頂峰。雅典(dian)成為希(xi)臘政治和文化中(zhong)心。人在社會中(zhong)的地位日益突出(chu),有些學(xue)者(zhe)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本身。
2、智(zhi)者學(xue)派的思想(xiang)主張(zhang):
(1)以(yi)人(ren)(ren)(ren)和人(ren)(ren)(ren)類(lei)社(she)會(hui)(hui)為探索的主題,研究(jiu)人(ren)(ren)(ren)類(lei),反思人(ren)(ren)(ren)類(lei)自己。關注人(ren)(ren)(ren)與人(ren)(ren)(ren)之間的關系、社(she)會(hui)(hui)組織(zhi)、風俗習(xi)慣和倫理規范等。
(2)強調(diao)人的價值。
(3)代表人物及主(zhu)張:
普羅(luo)泰格拉提(ti)出(chu)“人(ren)是萬物的(de)(de)尺度”,否定神的(de)(de)意志是衡量(liang)一切的(de)(de)尺度,樹立了人(ren)的(de)(de)尊嚴和權威。他的(de)(de)思(si)想概括了智者學(xue)派的(de)(de)主要思(si)想,體現了希(xi)臘文化人(ren)文主義(yi)的(de)(de)本質。
二、美德即知識
1、蘇(su)格拉(la)底的(de)思想主張:
(1)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wu)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dao)德價值觀(guan),以挽救衰(shuai)頹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3)提出善是(shi)人(ren)的內在靈魂(hun),世界上沒有人(ren)自(zi)愿作惡(e),人(ren)之所以作惡(e)是(shi)出于無知。
(4)教育(yu)對美(mei)德同樣重要,教育(yu)可(ke)以使人(ren)認識自己靈魂之(zhi)內已(yi)有的美(mei)德。
2、影響:蘇格拉(la)底對人性本身的研(yan)究,是人類精(jing)神(shen)覺醒(xing)的一個重(zhong)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yan)究“人”的學問。
三、柏拉圖和(he)亞里士(shi)多德
1、蘇格拉底的(de)學生柏拉圖關注(zhu)的(de)焦(jiao)點也是(shi)人(ren)類社會(hui),著有《理想國(guo)》一書,他(ta)根據智慧品德(de)而不(bu)是(shi)按照出身,把(ba)每個人(ren)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主張(zhang)有正義感和理性的(de)“賢人(ren)”統治國(guo)家。
2、柏(bo)拉圖的這種想法(fa)盡(jin)管有很(hen)多錯(cuo)誤,但(dan)他鼓勵(li)人(ren)們獨立理性思(si)考.為(wei)理性主(zhu)義(yi)的發展奠定(ding)了基(ji)礎(chu)。
3、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級的。
【篇三】高二年級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一、文學(xue)的主要成就
1、19世紀的文學
(1)浪漫主義(yi)文學:強調(diao)個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現(xian)實主義(yi)文學:反映社會現(xian)實。代表作有:法國巴爾扎克《人(ren)間喜劇》(社會百(bai)科(ke)全書),列(lie)夫·托爾斯泰(俄國革命的鏡子)《安娜(na)·卡列(lie)尼娜(na)》等(deng)。
2、20世紀文學
(1)西方(fang)文學:法(fa)國(guo)羅(luo)曼·羅(luo)蘭《約翰·克里斯托夫(fu)》,美國(guo)海(hai)明威《老人與海(hai)》等(deng)。
(2)蘇(su)聯文學:“無產階級藝術最偉(wei)大(da)的(de)(de)代表者”高爾基所著(zhu)的(de)(de)《母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de)(de)書”。
二、有(you)代表(biao)性的美術作(zuo)品
(1)浪(lang)漫主義:法(fa)國德拉克洛瓦的(de)《自由引導人民》,反映(ying)了1830年法(fa)國的(de)七月(yue)革命。
(2)現(xian)實主義(yi):俄國列(lie)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3)印象主義:法國(guo)莫奈《日出·印象》,荷蘭(lan)“撲向太陽的畫家”凡高是“現代(dai)繪(hui)畫之(zhi)父”,繪(hui)有(you)《向日葵》。
(4)現代(dai)主義:西(xi)(xi)班(ban)牙畫(hua)家畢加索(suo)《格(ge)爾尼卡》反映了法西(xi)(xi)斯德國對西(xi)(xi)班(ban)牙的侵略。
三、影(ying)視(shi)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電影的出(chu)現:19世紀末(mo)法(fa)國(guo)盧米埃爾兄(xiong)弟(di)發(fa)明。
(2)電(dian)視的發明與(yu)發展(zhan):20世紀(ji)20年代電(dian)視在英國出現;后(hou)來(lai)出現彩(cai)色電(dian)視機和衛星傳(chuan)播節目(mu)。
(3)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
【篇四】高二年級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世界(jie)近代現代的國(guo)(guo)際(ji)關系,若(ruo)依(yi)據國(guo)(guo)際(ji)關系中主要矛盾以(yi)及國(guo)(guo)際(ji)政治格局(ju)的發展變(bian)化來劃分,大致可以(yi)分為三個時(shi)期進行分析。
從17世紀下半期至一(yi)戰為第一(yi)時期。此(ci)時歐(ou)洲資本(ben)主(zhu)義經濟最發達,國(guo)際(ji)關系的(de)中心舞臺(tai)在歐(ou)洲。在這一(yi)時期,歐(ou)洲列強之間為爭奪歐(ou)洲霸(ba)權和世界殖民霸(ba)權展開激(ji)烈的(de)角(jiao)逐和斗爭,最終(zhong)導致(zhi)了一(yi)戰的(de)爆發。
早期殖(zhi)民(min)擴張時期的(de)國際關系:時間為17和18世紀,其中法國、西班牙(ya)、荷蘭和英國四大商業強(qiang)國的(de)沖突,構成(cheng)了這一時期國際關系的(de)中心內容(rong)之一。
在(zai)這場斗爭(zheng)中,先是英(ying)(ying)國(guo)打敗西(xi)(xi)(xi)班牙,17世紀(ji)(ji)(ji)下半期(qi)(qi),英(ying)(ying)荷之間又發生了(le)三次戰(zhan)(zhan)爭(zheng),結果荷蘭(lan)的(de)(de)殖民優勢(shi)被摧(cui)毀(hui);在(zai)北美,英(ying)(ying)國(guo)奪(duo)(duo)取(qu)了(le)荷屬(shu)阿姆斯特丹(改名紐約)。17世紀(ji)(ji)(ji)晚期(qi)(qi)到(dao)18世紀(ji)(ji)(ji),英(ying)(ying)國(guo)又同法國(guo)多次發生戰(zhan)(zhan)爭(zheng),奪(duo)(duo)取(qu)了(le)法屬(shu)加拿大(da)和密西(xi)(xi)(xi)西(xi)(xi)(xi)比河以東的(de)(de)廣大(da)地區,并奪(duo)(duo)取(qu)了(le)法國(guo)在(zai)印度的(de)(de)大(da)部分地盤(pan)。在(zai)長期(qi)(qi)殖民戰(zhan)(zhan)爭(zheng)中,英(ying)(ying)國(guo)掌握了(le)海上霸權(quan),搶占(zhan)了(le)廣大(da)殖民地,成為世界上的(de)(de)殖民帝國(guo)。這一時期(qi)(qi),新(xin)崛(jue)起的(de)(de)俄羅(luo)斯帝國(guo)與瑞典的(de)(de)北方戰(zhan)(zhan)爭(zheng)、普(pu)魯(lu)士和奧(ao)地利的(de)(de)擴張(zhang),構(gou)成了(le)國(guo)際關系的(de)(de)第二個(ge)內容。
俄(e)國彼(bi)得(de)一世、普(pu)魯士腓(fei)特烈二世的(de)(de)(de)擴(kuo)(kuo)張(zhang)表(biao)現在領(ling)土的(de)(de)(de)侵占(zhan),這與(yu)英、法(fa)等國殖(zhi)民地(di)擴(kuo)(kuo)張(zhang)有(you)(you)(you)(you)所不同(tong)。同(tong)時,此種擴(kuo)(kuo)張(zhang)更(geng)多地(di)帶(dai)有(you)(you)(you)(you)封建色彩,而英法(fa)的(de)(de)(de)擴(kuo)(kuo)張(zhang),則是(shi)早期資產階級原(yuan)始積累的(de)(de)(de)性質。在這一時期,強(qiang)國之間的(de)(de)(de)關系(xi)隨著(zhu)各自利益的(de)(de)(de)需要(yao)而變化,如普(pu)奧,既(ji)有(you)(you)(you)(you)戰,又(you)有(you)(you)(you)(you)結伙瓜分波蘭的(de)(de)(de)舉動。
資(zi)產階(jie)級革命(ming)時代和資(zi)本(ben)主義世界體系(xi)形(xing)成(cheng)和發展時期(qi)的國(guo)(guo)(guo)(guo)際關系(xi):時間從18世紀(ji)法(fa)(fa)(fa)國(guo)(guo)(guo)(guo)*開始到19世紀(ji)六七十年代止(zhi)。18世紀(ji)以前(qian),封(feng)建君主專制國(guo)(guo)(guo)(guo)家對(dui)國(guo)(guo)(guo)(guo)際事務擁有重(zhong)大影響。法(fa)(fa)(fa)國(guo)(guo)(guo)(guo)*沉重(zhong)打擊(ji)了(le)歐洲(zhou)的封(feng)建體系(xi)。歐洲(zhou)各國(guo)(guo)(guo)(guo)封(feng)建勢力內外勾結,組成(cheng)反資(zi)產階(jie)級革命(ming)同盟(meng)。因此這一時期(qi)的國(guo)(guo)(guo)(guo)際關系(xi)首先表現為(wei)法(fa)(fa)(fa)國(guo)(guo)(guo)(guo)與歐洲(zhou)列強(qiang)的關系(xi)。在法(fa)(fa)(fa)國(guo)(guo)(guo)(guo)*中,先是(shi)普(pu)奧組成(cheng)干(gan)(gan)涉(she)(she)軍,失敗后,英(ying)國(guo)(guo)(guo)(guo)為(wei)同法(fa)(fa)(fa)國(guo)(guo)(guo)(guo)爭奪(duo)中東的利(li)益和進行(xing)海上爭霸,組織了(le)第一次反法(fa)(fa)(fa)同盟(meng),干(gan)(gan)涉(she)(she)法(fa)(fa)(fa)國(guo)(guo)(guo)(guo)革命(ming)。
法(fa)(fa)蘭西(xi)第(di)一(yi)帝國(guo)(guo)(guo)建立后(hou),法(fa)(fa)國(guo)(guo)(guo)與第(di)二次(ci)反法(fa)(fa)同(tong)盟之(zhi)間的(de)(de)關系(xi),是新(xin)生的(de)(de)資產(chan)階級(ji)政權(quan)(quan)與傳統的(de)(de)封(feng)建勢力(li)之(zhi)間關系(xi)的(de)(de)繼續(xu),并使新(xin)生政權(quan)(quan)得(de)到鞏固和發展;法(fa)(fa)國(guo)(guo)(guo)與后(hou)來反法(fa)(fa)同(tong)盟之(zhi)間的(de)(de)關系(xi),帶有明(ming)顯的(de)(de)爭霸特點;而(er)對西(xi)班(ban)牙和俄國(guo)(guo)(guo)的(de)(de)進(jin)攻(gong),則是侵略行徑(jing)。1815年(nian),拿(na)破侖(lun)戰爭失敗后(hou),戰勝(sheng)國(guo)(guo)(guo)召開(kai)了維也(ye)納會議,建立了具(ju)有一(yi)定現代意(yi)義上的(de)(de)第(di)一(yi)個國(guo)(guo)(guo)際政治體系(xi)--維也(ye)納體系(xi)。
當時的歐洲列強俄、英、普、奧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在歐洲劃分了勢力范圍,奠定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這個體系的特點是:封建專制國家在其中占據支配地位,組成了多極均勢結構,以恢復、鞏固歐洲封建秩序,消滅各國革命為目的。19世紀中期,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和歐洲霸權,資本主義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導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國際戰爭,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為爭奪土耳其,英、法、俄之間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在德意統一過程中,也滲透著復雜的國際關系,德意志統一進程包含有普奧與丹麥的關系、普奧之間的關系和普法之間的關系。意大利統一主要體現了奧意的關系、意法的關系、法奧的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