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篇一】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祝福》。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必修五本書,共有2個單元中外小說單元。一個必修3的第一單元,一個是必修5的第一單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邊城》)《祝福》是屬于前者。
小說是擁有眾多讀者的一種文體,它可以多方面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現人物之間的沖突,還可以具體生動地再現人物生活的環境,因此在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所以學習小說這種文學樣式,也是有助于學生學會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為將來的小說閱讀打下基礎。
魯迅的《祝福》是中國現代小說的精品,當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魯迅小說中與阿Q、孔乙己三個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讀好這篇文章,對將來小說的閱讀,小說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說的寫作都有深廣意義。
(二)教學目標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掌握小說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說的情節。
2、理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塑造的作用。
3、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總結人物刻畫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5、體會小說中所描寫的中國婦女悲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深入認識到造成人生悲劇的社會原因。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所造任務的方法。
2、對造成祥林嫂悲劇社會根源的認識。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于小說并不陌生,相對的也比較喜歡閱讀小說。但是學生閱讀中關注的更多的是小說的故事情節。所以老師要適時采取情況,引導學生從情節入手,學會歸納總結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題,學會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二)學法及確定的依據
A、預習
此文長達萬余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強調預習,培養閱讀的自覺性。
B、對比閱讀法
由于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弄清。但是,學生接觸魯迅小說并非第,因此。可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進行對比。教師注意突出不同點。在思想內容方面,本文與《孔乙己》、《故鄉》、《藥》相比,
其一,雖然它們的題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側面,有的反映的是讀書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壓在底層的一般農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貧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則是壓在底層的被雇傭的鄉村勞動婦女的生活;
其二,雖然都表現了反封建的主題,但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側重于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否定,有的側重于對封建等級觀念和私有制觀念的批判,有的側重于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則是對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等全面而猛烈的抨擊,作者對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
其三,雖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們還有各不相同的個性,就生活環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惡劣得多,她沒有孔乙己好吃懶做、自視清高的惡習,卻也同樣遭到周圍人們的冷遇,她有閏土、華老栓一樣的勤勞,但是后卻落得一無所有,可見其命運更悲慘,更令人同情。
在表現形式上,本文與《一件小事》、《孔乙己》、《故鄉》等相比,雖然都是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現的主題思想存在著差異,各自采取了僅適合自身的故事順序。《一件小事》以順敘為主,以此表現"我"的思想認識的進步。
《孔乙己》順敘中有補敘,使歷史和現實連為一線,以此來揭示主人公性格發展的必然性。《故鄉》順敘中有插敘,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來突出封建制度給人造成的影響之大。而《祝福》則采用了倒敘,把祥林嫂的被淪為乞丐和悲滲的死提在篇首,與地主階級"祝福"的歡樂聲形成鮮明的對照,然后再追敘祥林嫂的生前事跡,揭示兩個階級嚴重對立的社會根源,表達作者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切齒痛恨和憤怒鞭笞。
經過這樣的比較研究,學生不僅能夠捕捉課文的新意向和靈魂,而且也提高了質疑、析疑、釋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認識結構和思維勢態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掘進,同時,也為今后的學習積累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C、比較法
此文是現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如"決計"、"肯依"等與現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D、討論法主要運用在第三課時中對本文主題的理解上。
(2)教師課堂教學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導、提問法。
三、說教法
編者希望學習這個單元,要著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之間的關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品味小說語言,要注意把握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體會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體會不同作者不同的創作風格。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學們接觸到的小說其實已有很多,但他們是不是就會鑒賞小說了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所以,我考慮先教給學生鑒賞小說的方法,然后讓他們在方法的指導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去鑒賞本篇小說,并爭取能夠舉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說的鑒賞中。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于此,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二)點撥法——分析引導,拓展思路
教學方法的本質特征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較多的采用了分組討論,師生對話、探究等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講述人物遭遇
學生讀小說關注的是情節,所以就從情節入手。讓學生講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選幾位同學復述祥林嫂的不幸經歷。
要求:(1)只作純粹的敘述,不帶議論分析。
(2)敘述時要突出與悲慘命運有關的細節
(3)要有感情地復述,盡可能進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體驗祥林嫂的痛苦與不幸。
(二)理清情節
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介紹小說的情節大致有幾部分,讓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
在復述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線索提綱:
序幕:魯鎮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結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祥林嫂被賣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探討環境描寫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禮的社會環境的描寫
祝福之夜的自然環境的描寫
(四)人物形象的塑造
1、列表比較祥林嫂初到魯鎮、再到魯鎮、臨死前的三次描寫,概括人物形象。
2、列表對比對祥林嫂眼睛變化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當時不同的內心變化。
初到魯鎮:順著眼——善良、安分
再到魯鎮:順著眼,眼角帶著淚痕——再受打擊,內心痛苦
講阿毛的故事:直著眼,瞪著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門檻: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失神——再受打擊
行乞:眼珠間或一輪——麻木
問有無靈魂:忽然發光——一絲希望
3、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語言描寫
與我對話靈魂有無——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對四嬸講阿毛——痛苦、自責
對大家講阿毛——麻木、空虛
與柳媽的對話——精神重壓,陷入恐懼
4、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行動描寫
反對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門檻)
懷疑靈魂——問
總結人物描寫的幾個方面。(還暗含了心理描寫)
(五)問題探究
1、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
從小說情節分析、總結入手,祥林嫂為什么做工?為什么改嫁?為什么捐門檻?為什么行乞?得出結論:罪魁禍首是封建制度。
2、電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門檻不被承認后砍門檻的情節,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總結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賣)——守家不成(喪夫失子)——守命不成(贖身行乞),是一個不幸的女人。祥林嫂這個善良的勞動婦女被毀滅了,她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
(三)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作者寫作發表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領會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2)認真分析人物形象,通過對有關描寫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深入領會小說的思想和藝術。理解人物與環境會互相作用:環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環境,這會使環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如果人物幾經抗爭,仍無法改變環境,就造成了悲劇的結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別人看。
(3)研究小說的故事情節、線索結構怎樣為創造形象,表達主題服務的。
(4)分析小說的社會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業布置
把祥林嫂喪子之后回到魯鎮的那部分,改寫成劇本,并進行排練。
板書設計
高一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篇二】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為了忘卻的懷念》選自高一第二冊第二單位的第二篇講讀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探究,深入了解,這篇文章是由我國巨大的文學家,革命家魯迅老師所寫的,這是一篇以記敘為主,又與抒懷,議論相聯合的哀悼性散文。文章通過對白莽,柔石等義士的回想,抒發了作者對義士們的無窮的宗敬和懷念之情,贊美烈士們的良好品格和革命精力,以及對反動派的深入惱恨,展現了反動派的橫暴與卑鄙。本文是一篇講讀課文,但老師不宜過多啰嗦地闡發,重在引導學生細致閱讀,研究探究,深入了解,了解作者的深入情感和寫本文的主旨。
2.說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高一的學生對散文有一定的理解,但由于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膚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鑒于這種情況,教師培養學生研究探討,深入領會的學習方法尤其重要。
3.教學目標
依據學生特點,教材特色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用多媒體展示)
(1)情感與態度目標: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和目的,把握作者對革命烈的深切懷念和歌頌之情,以及對反動派的憤怒和憎恨之情。
(2)知識與能力目標:弄清題目的含義,推敲文中過度語句,理清課文整體思路,結合中心和語境,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
(3)過程與方法目標:教師引導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
4.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A探討文章主旨B遄摸重點語句
(2)難點:A題目含義的理解B結合課文理解重點語句
二、說教學方法
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三、說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我設計以下的學習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四、教具的使用
錄象,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
擬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設想:創設情景導入新課,解釋題目,講解作者及時代背景,默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
第二課時
教學設想:通過討論探究,質疑,理解文章主旨,推敲文中過度語句,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語句,理解文章中三個典故的內容和作用。
第一課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激趣
1.創設情景,導入課文。(設一個好的教學環境,起懸念的作用)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紀念劉和珍君》的姐妹篇《為了忘卻的紀念》,這兩篇文章都是悼念革命烈士的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對烈士的懷念和歌頌,對反動派的憤怒和揭露,
(放相關的教學錄象,板書課題)
2.簡介時代背景
本文是魯迅先生寫于1933年2月的一篇文章,它是為紀念左聯的五位革命青年遇難兩周年而寫。揭示了統制集團的白色恐怖。(放映資料錄象)
(二)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由于本文章篇幅較長,所以采用這種朗讀方式)
2.讓學生理解題目《為了忘卻的紀念》的意思。(只有這樣使學生了解題目的含義,才不會認為“忘卻”與“紀念”是矛盾的,不會造成閱讀的障礙)
明確:“因為兩年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心,只今沒有停止,我很想借此涑身一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因為“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吧。”可見,所謂“忘卻”,就是擺脫悲哀,化悲痛為力量。魯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為了戰斗,必須調整情緒,擺脫悲哀。“為了忘卻”就是為了戰斗,要以戰斗作為烈士更好的紀念。
3.概括每部分的主內容。(因為全文共有五部分,篇幅較長,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化繁為簡,化整為零,使學生更易吃透課文內容。)
第一部分,點明題目意思,記敘和白莽的交往。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由報章不登載幾位年輕作家遇害的消息引入白莽這個人物。
2.魯迅先生曾去信解釋,表現了對青年的關心和愛護,三此交往的過程寫出了他們相互的了解和信任,表現了白莽的堅定與樂觀。
3.結尾寫:這書不是托柔石送去的呢!這是一個巧妙的過度渡,引出下文要寫得人物柔石。
4.第二部分:寫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為人(兼寫馮堅)
分析第二部分:
1.作者從下面幾個方面寫柔石:
A模樣B辦刊物C看社會D個人生活E文學創作
2.表達方式:敘議結合
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同時被捕。
第四部分:寫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經過,進一步揭露反動派得罪行,表示對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贊揚。
分析第三,四部分:
第三部分:雙線合一,他們(左聯成員)一同被捕。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寫柔石和白莽等人被捕和殺害。該部分有兩條線索:1.敘述柔石等人被捕至犧牲的經過。2.敘,議結合寫作者的情況和悲憤之情。
第五部分:抒發對烈士的懷念和尊敬,表達了反動派必然滅亡,人民革命一定勝利的堅定信念。
分析第五部分:以強烈的抒情語句抒發自己的悲憤,與開頭遙相呼應,抒發了對烈士的懷念,尊敬之情。
1.過渡,由回憶到現實,由記敘到抒情。
2.揭露政治黑暗“無處寫”。
3.控訴,點題呼應,表達堅定的信念。
(三)探究討論
第二課時
1.討論文章中《說岳全傳》高僧坐化,方孝儒,晉朝向秀作《思舊賦》三個典故的內容和用途。
2.討論作者的主旨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