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工作心得體會【1】
駐村幾個月了,時間雖短,但我們覺得受益非淺,細細回味,感慨良多。
(一)領導的支持與關懷,同事們的鼓勵,是我們扎實開展駐村工作的力量之源。駐村以來,領導多次教給我們有效開展工作的辦法,在工作上給予我們大力的支持,如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難題向領導請教時,他給我們作了詳細的解答,領導和同事就是我們的靠山。
(二)依法行政,是抓好農村工作的關鍵。駐村后,經過走門串戶的調查,了解到農村工作的復雜和艱辛,存在的問題太多太多。究其原因,大多數問題是由于村兩委干部在處理公務時未依照法規及村規民約。現在的農民的法制意識不斷增強,如果不依法行政,是難以服眾的。為此,我們要求自已在開展每一項工作時,都以相關法規和村規民約為準繩,堅持做到公道、公平、公開。
(三)群眾對駐村干部的期望,使我們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駐村后,除了我們走門串戶訪問到的村民,其他村民或者到我的辦公室,或者邀請我們到他家做客,主要目的是向我反映以往村兩委干部未能解決的問題,希望我能幫他們解決2017年度駐村工作總結工作總結。看著他們激動的表情,期盼的眼神,我不能不為之動容,暗下決心盡自己的努力幫他們解決難題。
(四)以后,我們將繼續以市政府辦、市汽運總公司為依托,在領導的關懷和同事們的支持下,服從麻陂鎮黨委、政府的領導,與村兩委干部團結協作,腳踏實地,努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駐村工作心得體會【2】
根據省委黨校的統一安排部署,我與一組的學員及劉藝老師,于10月20日至24日,深入到茶陵縣田聰鄉和平村、下東鄉頭鋪村等地,駐村入戶體察民情。幾天來,我們白天召開座談會、考察新農村建設、走訪慰問貧困農戶、參加農活勞動,晚上夜宿農戶家,與戶主話家常,深刻認識到了黨校學員“駐村入戶體察民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深感受到了鄉村干部的艱辛、農民朋友的艱苦、“三農”工作的艱巨,經受了一次難得的黨性鍛煉。回顧這幾天體察民情的日子,有如下幾點比較深切的體會:
一、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令人欣慰和鼓舞。
茶陵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1927年,毛澤東在這里親手締造了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經過80余年的風雨洗煉,茶陵縣已由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發展變化為一個集“紅、黃、綠、黑”色資源于一體的特色縣,由一個省級貧困縣發展變化為一個經濟社會發展又好又快的縣。今年以來,茶陵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扣“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主線,圍繞“紅色搖籃、湘贛樞紐”的發展定位,提振信心,開拓創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特別是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我們進駐的下東鄉頭鋪村和思聰鄉和平村處于城鄉結合部,由于新型城市化的推進,村里的土地逐漸被征用。失地后,農民群眾如何發展生產、保障生活,這是擺在當地政府和各級領導面前一個亟需研究思考的問題。下東鄉頭鋪村一方面積極支持城市化建設,把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市化的推進有機結合起來,采勸以地換房,集中安置”的辦法,規劃建設一個430畝的中心村莊,其規劃概念設計總平面圖已完成,正在籌備啟動土地平整工作。另一方面,積極探索農民失地后,經濟發展的新路子。他們抓住城市化建設的機遇,組建了村機械工程隊,承包各項工程項目,工程隊光挖機就有36臺;興辦木材加工廠等股份制企業;組織富余勞動力到外地打工;利用剩余土地種植綠色蔬菜等等,農民的經濟收入有了穩定的來源。農民人均年收入預計達到4000多元,村集體經濟達40多萬元。目前,村里有小汽車80多臺。我與玉清同志入住的農戶賀新民一家,夫婦倆留守家中務農,一雙兒女在外打工,家庭總收入達5萬余元。農民們高興地說,搭幫黨的政策好,又時逢城市化的推進和新農村建設,我們才有今天的好日子。昔日革命老區、貧困山區,正煥發勃勃生機,在小康的大道上闊步邁進,令人欣慰和鼓舞。
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要更多地關注民生,關注弱勢群體。
新農村建設,推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但相對于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還比較滯后。如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薄弱,文化衛生事業滯后,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農民素質普遍較低,等等,這些問題在頭鋪村和和平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與農民的座談中,我們發現,農民群眾對糧食直補、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都一片叫好,但認為還需要不斷完善創新,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如糧食直補問題,不管種與否,都按田畝補到農民手里,不很公平;最低生活保障只有40、45、50元/月三個檔次,比較低,而且也沒有完全做到應保盡保;農民入了新農合,住院治療有了基本保障,但門診費又不能報銷;還有農民的養老問題,等等。特別在農村,還有一些弱勢群體,如殘疾農民等,因為身體殘疾等原因,他們的生活狀況比較差,特別需要關愛和幫助。通過深入了解農民群眾的疾苦和期盼,我深深感受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繼續把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并要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更多地關注民生,關注弱勢群體。特別在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方面,要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在農村社會保障方面,要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還要在普惠的基礎上,制定一些特惠的政策。這樣,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發展民生,逐步建立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駐村工作心得體會【3】
時光荏苒,轉眼之間,我的駐村生活已近三個月了,從最初的新鮮好奇、環境改變的不適應到現在的以村委會為家;從節奏緊張、接診處理病患的醫療工作到沒有節假雙休日、不分上下班的駐村生活;丟下體弱多病的愛人、父母和舒適方便的家來到條件相對簡陋的周轉房宿舍,從理不完的家庭瑣事到沒有什么家務事做的村莊,經歷著從城里到村里、醫生到駐村干部、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的轉變。我很樂意把我的駐村故事與大家分享。
工作隊和村兩委是一家,在這里,我們和村“兩委”班子一起入戶入住、增進民族團結;在這里我們和村干部一起吃飯,熟悉誰喜歡吃湯飯,誰喜歡吃米飯;在這里,我們和村民一起勞動,打掃村委會、馬路,一起栽樹澆水,一起改善村居環境;在這里,我們與村、組干部一起包片劃區,入戶隨訪、做好群眾工作;在這里,我們與村民載歌載舞,展現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
與村民溝通,說農家話、做農家事、曉農家情,我儼然成為了一名地道的村民。在與村民交談中,我感受到了村民的質樸、熱情。在與村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了村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村民的臉上流露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村民的臉上書寫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在村民的臉上折射著他們對土地的愛,在村民的臉上展示著真正的民意。
當我們將大米、清油、面粉及慰問金放到一位生活困難村民手中時,他老淚縱橫地握住我們的手,滿懷感激,以致無語,這讓我感觸了很久。
看著他們滿懷感激的樣子,讓我們感觸頗深:做好群眾工作就要與村民保持經常性的聯系,主動走到群眾中去,安下心來為弱勢村民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際問題,村民才能把你當親人。
駐村的實踐,使我熟悉了農村基層工作程序,以及與村民交流交融的捷徑,在與村委干部和村民的交往中,增進了理解與交流,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學到了許多工作方法,真切感受到基層鍛煉的價值與益處。
三個月的駐村工作雖然不長,但是讓我對幸福的含義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相信我會在今后的駐村工作中不斷突破自我,砥礪前行,為塔合塔村的穩定和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