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分析:主要內容有聯系的定義,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聯系可持續發展戰略、區域經濟、循環經濟、節約能源、經濟全球化等熱點問題)
(二)課標:觀察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領會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觀點
二、教學對象分析:
根據高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各方面已趨向成熟,對周圍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心里卻又是不夠成熟的,很容易用偏激孤立的觀點來分析和對待問題,在處理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己、個人與國家、與集體的關系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從個人從自身出發,不利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本課時教學不僅要講好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而且要著重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來辯證的分析各種問題。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1) 聯系的普遍性
聯系是普遍的
聯系的定義
2) 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客觀性的含義
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聯系的客觀性的基本要求
3) 聯系的多樣性
事物聯系的多樣性
一切以實踐、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二)、能力目標
l 了解聯系的含義
l 了解聯系的普遍性、多樣性原理及方法論要求
l 闡釋聯系的客觀性原理,評判經濟和政治生活中違背聯系客觀性的危害
l 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樹立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自覺抵制形而上學的靜止觀;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培養全局觀念,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培養綜合性思維。
四、教學策略:
(1) 主要采用“講授——討論——總結”的模式進行。
(2) 從理論和實踐上講清楚可是的重點內容——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3) 通過展示flash精美課件《木桶和木板的對話》,觀看后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五、教學過程: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活動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讓學生舉出生活中一些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例子
(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學生活動:學生說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困惑,歸根到底是處理好學習計劃與實際狀態之間的關系?
(學習實際效果不佳是學習計劃與實際狀態的脫節,) 正文
聯系的觀點: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1、 聯系的普遍性
(1) 聯系的含義:事物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解釋:聯系沒有顏色、形狀、重量、大小,聯系不是一種具體的事物,聯系是事物間的作用、影響關系,這種作用和關系是相互的,比如譬如師生之間,作用也是相互的,我講課你們聽,我作用于你們,你們聽課的表現會作為信息反饋給我,對我的情緒、教學方法有很大的作用,學生越愛聽,老師講課越起勁,整個課堂效果越好。)
(2) 聯系是普遍的
①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務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② 每一事物內部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③ 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幅有種種聯系交織起來的豐富多彩的畫面,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舉例說明: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能量可以轉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有聯系。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聯系。學校內部的各個機關之間的聯系……聯系是普遍的,聯系無處不在。離開了聯系失誤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
A、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系統卻是一個更大系統的一個要素或部分。
B、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過程切實更大過程的一個階段或環節。
2、 聯系的客觀性
(1) 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論是自在事物的聯系,還是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 聯系的客觀性要求。要從聯系固有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離開事物的真實聯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處,主觀臆造并不存在的聯系,使鬼辯論的一個重要特征。用主觀臆造的聯系代替客觀存在的聯系是唯心主義的表現。
(3) 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 聯系的多樣性
(1) 聯系多樣性的表現
① 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直接聯系是指不通過中間環節的作用而發生聯系,既無中介的聯系。間接聯系是指經過中間環節的作用而發生的聯系,既有中介的聯系。一般來說,直接聯系直接影響事物的發展進程,因而是較為重要的聯系,其作用是較大,效果比較明顯;間接聯系由于在時間、空間和層次上間隙比較大,其聯系過程比較曲折和迂回,因此對事物的影響不如直接聯系那樣顯著和及時,它只是先通過中間環節才能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發生作用,因而是比較次要的聯系。但在有些情況下,間接聯系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教育與生產力之間就是間接聯系,但不能因此就說教育對生產力發展影響不重要。
② 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本質聯系是事物內在、必然和穩定的聯系;非本質聯系是指事物的外在、偶然和不穩定的聯系。本質聯系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內在根據,非本質聯系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外部條件。科學認識的任務就是要透過事物的非本質聯系,進而認識事物的本質聯系,從而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
③ 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內部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外部聯系是指一事物與與他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前者是事物發展的內在矛盾,即內因;后者是事物發展的外在矛盾,即外因。(一個人要獲取進步主要靠自己,還要借助老師和相關資料的扶助,自身是內因、老師是外因)
④ 必要聯系和偶然聯系。必要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已的聯系。必然聯系對事物發展起支配作用,偶然聯系對事物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兩者相互區別,不可混淆;同時又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總之,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一起聯系方式又是多種多樣的。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存在于事物聯系形式的多樣性之中,而事物聯系形式的多樣性,又從各個方面、層次揭示和體現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
(2) 聯系的條件性。
所謂條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現象和過程相聯系,并對它的存在和發展發生作用的諸要素的總和。任何一個具體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存在和發展,也只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趨于滅亡。任何具體的聯系無不依賴于一定的條件;隨著條件的改變,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方式和性質,也要發生改變。不同的條件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體的全面地分析各種不同的條件,使我們弄清問題、解決矛盾的必要前提,對做一切工作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當然,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正如具體的聯系可以改變一樣。從條件的可變性出發,當不利條件多于有利條件時,不必灰心喪氣;當條件不具備時,不要消極等待。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主觀條件去改變客觀條件,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創設實現預定任務所需的必要條件。離開條件,一切都無法存在,也無法理解。離開一定的條件,我們甚至連下雨是好事還是壞事等簡單的問題也搞不清楚。
(3) 方法論意義。
聯系的多樣性,條件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出現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具有條件的,即使人們改變條件,創造條件的活動,也是有條件的。因此,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的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管住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務的不利條件。總之,一切以實踐、地點、條件為轉移。
4、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理:
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條件的聯系著,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解釋: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據說燕子丹藥荊軻去刺殺秦始皇,就叫美女為荊軻彈琴,荊軻很喜歡那雙彈琴的手,多次說“但愛其手”。燕子丹竟然殘忍的將美女的收砍下來送給荊軻。但這被砍下來的手,再也不是彈琴的手了,失去了人手的意義。離肢的手,如果有意義的話,除非是放到另一個系統之中,作為人體解剖標本。這段歷史小故事,也說明了事物離開聯系就失去意義。
學生活動:聯系的普遍性、多樣性與聯系的客觀性、條件性的關系如何?
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多樣的,并不意味著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聯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處在相互聯系之中,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聯系是普遍的、多樣的,但又是具體的、客觀的、有條件的,不是任意的、主觀臆造的、無條件的,承認聯系的普遍性和多樣性同承認聯系的客觀性和條件形勢一致的。
學生活動:把握聯系的普遍性,對我們思想、工作、學習有什么意義呢?
(堅持聯系的觀點,反對孤立的觀點)
我們要樹立集體主義的觀點,就是因為個人離不開集體,集體是個人成長進步的條件。如果一個班集體亂糟糟的,個人的思想進步和學習就必然受到影響。相反,一個班集體學風好,政治空氣濃,對同學的進步就很有利。每個人都離不開他人,離不開社會而生活。也許大家會說魯賓猻在荒島上一個人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是否表明它可以離開他人、離開社會而生活呢?這是錯誤的觀點,首先,魯賓孫青年時代沒有離開他人,即使在荒島上生活他還是使用了他人制造的工具。他的知識、、技能、工具等,無一不是社會給他的,沒有社會給他這些東西,他就不能在荒島上生活下去。
小結
本節課從聯系的定義出發,重點學習了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以及多樣性等內容。學習本課后,要學會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去分析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自覺抵制形而上學的靜止孤立的觀點。
課堂練習:
選擇題:
1、下列說法體現普遍聯系原理的有:
①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② 烏鴉叫喪,喜鵲叫喜
③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④ 生辰八字決定人的命運
⑤ 天文大潮引起珠江水位上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⑤ D.②④⑤
2、我國水資源在實踐和空間分布上都極不平衡。受季風氣候影響,呈現南方多洪澇,北方多干旱的格局。這表明()
A事物的聯系是可觀的、具體的
B事物的聯系是多樣的、無條件的
C事物之間的聯系都是直接的
D事物變化無常,人們無法把握事物的聯系
3、中國建筑從漢代以后逐漸把屋檐做成向兩側升高的形狀,既可以是陽光充分州市內,是雨水節拋物線流向遠處,又具有審美價值。上述材料說明()
A屋檐這一帶有人的精神意向的事物一經人類的實踐活動創造出來,便以實體的形式獨立與人的意識之外
B人為的聯系是可觀的
C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系
D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隨意改變事物的聯系
課后作業:
1. 同步完成《學習與評價手冊》的相應內容。
2. 簡答題:
為解決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這一矛盾,20世紀90年代西方工業發達國家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節約,大限度的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它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
試簡要分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如何體現聯系觀的。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聯系可持續發展戰略、區域經濟、循環經濟、節約能源、經濟全球化等熱點問題)
(二)課標:觀察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領會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觀點
二、教學對象分析:
根據高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各方面已趨向成熟,對周圍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心里卻又是不夠成熟的,很容易用偏激孤立的觀點來分析和對待問題,在處理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己、個人與國家、與集體的關系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從個人從自身出發,不利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本課時教學不僅要講好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而且要著重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來辯證的分析各種問題。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1) 聯系的普遍性
聯系是普遍的
聯系的定義
2) 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客觀性的含義
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聯系的客觀性的基本要求
3) 聯系的多樣性
事物聯系的多樣性
一切以實踐、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二)、能力目標
l 了解聯系的含義
l 了解聯系的普遍性、多樣性原理及方法論要求
l 闡釋聯系的客觀性原理,評判經濟和政治生活中違背聯系客觀性的危害
l 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樹立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自覺抵制形而上學的靜止觀;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培養全局觀念,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培養綜合性思維。
四、教學策略:
(1) 主要采用“講授——討論——總結”的模式進行。
(2) 從理論和實踐上講清楚可是的重點內容——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3) 通過展示flash精美課件《木桶和木板的對話》,觀看后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五、教學過程: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活動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讓學生舉出生活中一些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例子
(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學生活動:學生說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困惑,歸根到底是處理好學習計劃與實際狀態之間的關系?
(學習實際效果不佳是學習計劃與實際狀態的脫節,) 正文
聯系的觀點: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1、 聯系的普遍性
(1) 聯系的含義:事物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解釋:聯系沒有顏色、形狀、重量、大小,聯系不是一種具體的事物,聯系是事物間的作用、影響關系,這種作用和關系是相互的,比如譬如師生之間,作用也是相互的,我講課你們聽,我作用于你們,你們聽課的表現會作為信息反饋給我,對我的情緒、教學方法有很大的作用,學生越愛聽,老師講課越起勁,整個課堂效果越好。)
(2) 聯系是普遍的
①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務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② 每一事物內部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③ 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幅有種種聯系交織起來的豐富多彩的畫面,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舉例說明: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能量可以轉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有聯系。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聯系。學校內部的各個機關之間的聯系……聯系是普遍的,聯系無處不在。離開了聯系失誤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
A、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系統卻是一個更大系統的一個要素或部分。
B、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過程切實更大過程的一個階段或環節。
2、 聯系的客觀性
(1) 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論是自在事物的聯系,還是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 聯系的客觀性要求。要從聯系固有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離開事物的真實聯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處,主觀臆造并不存在的聯系,使鬼辯論的一個重要特征。用主觀臆造的聯系代替客觀存在的聯系是唯心主義的表現。
(3) 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 聯系的多樣性
(1) 聯系多樣性的表現
① 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直接聯系是指不通過中間環節的作用而發生聯系,既無中介的聯系。間接聯系是指經過中間環節的作用而發生的聯系,既有中介的聯系。一般來說,直接聯系直接影響事物的發展進程,因而是較為重要的聯系,其作用是較大,效果比較明顯;間接聯系由于在時間、空間和層次上間隙比較大,其聯系過程比較曲折和迂回,因此對事物的影響不如直接聯系那樣顯著和及時,它只是先通過中間環節才能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發生作用,因而是比較次要的聯系。但在有些情況下,間接聯系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教育與生產力之間就是間接聯系,但不能因此就說教育對生產力發展影響不重要。
② 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本質聯系是事物內在、必然和穩定的聯系;非本質聯系是指事物的外在、偶然和不穩定的聯系。本質聯系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內在根據,非本質聯系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外部條件。科學認識的任務就是要透過事物的非本質聯系,進而認識事物的本質聯系,從而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
③ 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內部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外部聯系是指一事物與與他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前者是事物發展的內在矛盾,即內因;后者是事物發展的外在矛盾,即外因。(一個人要獲取進步主要靠自己,還要借助老師和相關資料的扶助,自身是內因、老師是外因)
④ 必要聯系和偶然聯系。必要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已的聯系。必然聯系對事物發展起支配作用,偶然聯系對事物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兩者相互區別,不可混淆;同時又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總之,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一起聯系方式又是多種多樣的。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存在于事物聯系形式的多樣性之中,而事物聯系形式的多樣性,又從各個方面、層次揭示和體現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
(2) 聯系的條件性。
所謂條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現象和過程相聯系,并對它的存在和發展發生作用的諸要素的總和。任何一個具體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存在和發展,也只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趨于滅亡。任何具體的聯系無不依賴于一定的條件;隨著條件的改變,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方式和性質,也要發生改變。不同的條件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體的全面地分析各種不同的條件,使我們弄清問題、解決矛盾的必要前提,對做一切工作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當然,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正如具體的聯系可以改變一樣。從條件的可變性出發,當不利條件多于有利條件時,不必灰心喪氣;當條件不具備時,不要消極等待。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主觀條件去改變客觀條件,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創設實現預定任務所需的必要條件。離開條件,一切都無法存在,也無法理解。離開一定的條件,我們甚至連下雨是好事還是壞事等簡單的問題也搞不清楚。
(3) 方法論意義。
聯系的多樣性,條件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出現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具有條件的,即使人們改變條件,創造條件的活動,也是有條件的。因此,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的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管住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務的不利條件。總之,一切以實踐、地點、條件為轉移。
4、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理:
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條件的聯系著,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解釋: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據說燕子丹藥荊軻去刺殺秦始皇,就叫美女為荊軻彈琴,荊軻很喜歡那雙彈琴的手,多次說“但愛其手”。燕子丹竟然殘忍的將美女的收砍下來送給荊軻。但這被砍下來的手,再也不是彈琴的手了,失去了人手的意義。離肢的手,如果有意義的話,除非是放到另一個系統之中,作為人體解剖標本。這段歷史小故事,也說明了事物離開聯系就失去意義。
學生活動:聯系的普遍性、多樣性與聯系的客觀性、條件性的關系如何?
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多樣的,并不意味著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聯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處在相互聯系之中,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聯系是普遍的、多樣的,但又是具體的、客觀的、有條件的,不是任意的、主觀臆造的、無條件的,承認聯系的普遍性和多樣性同承認聯系的客觀性和條件形勢一致的。
學生活動:把握聯系的普遍性,對我們思想、工作、學習有什么意義呢?
(堅持聯系的觀點,反對孤立的觀點)
我們要樹立集體主義的觀點,就是因為個人離不開集體,集體是個人成長進步的條件。如果一個班集體亂糟糟的,個人的思想進步和學習就必然受到影響。相反,一個班集體學風好,政治空氣濃,對同學的進步就很有利。每個人都離不開他人,離不開社會而生活。也許大家會說魯賓猻在荒島上一個人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是否表明它可以離開他人、離開社會而生活呢?這是錯誤的觀點,首先,魯賓孫青年時代沒有離開他人,即使在荒島上生活他還是使用了他人制造的工具。他的知識、、技能、工具等,無一不是社會給他的,沒有社會給他這些東西,他就不能在荒島上生活下去。
小結
本節課從聯系的定義出發,重點學習了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以及多樣性等內容。學習本課后,要學會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去分析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自覺抵制形而上學的靜止孤立的觀點。
課堂練習:
選擇題:
1、下列說法體現普遍聯系原理的有:
①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② 烏鴉叫喪,喜鵲叫喜
③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④ 生辰八字決定人的命運
⑤ 天文大潮引起珠江水位上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⑤ D.②④⑤
2、我國水資源在實踐和空間分布上都極不平衡。受季風氣候影響,呈現南方多洪澇,北方多干旱的格局。這表明()
A事物的聯系是可觀的、具體的
B事物的聯系是多樣的、無條件的
C事物之間的聯系都是直接的
D事物變化無常,人們無法把握事物的聯系
3、中國建筑從漢代以后逐漸把屋檐做成向兩側升高的形狀,既可以是陽光充分州市內,是雨水節拋物線流向遠處,又具有審美價值。上述材料說明()
A屋檐這一帶有人的精神意向的事物一經人類的實踐活動創造出來,便以實體的形式獨立與人的意識之外
B人為的聯系是可觀的
C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系
D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隨意改變事物的聯系
課后作業:
1. 同步完成《學習與評價手冊》的相應內容。
2. 簡答題:
為解決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這一矛盾,20世紀90年代西方工業發達國家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節約,大限度的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它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
試簡要分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如何體現聯系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