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的方式有做中國的債主、修筑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2.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學生認識到:在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通過資本輸出,列強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鐵路干線,霸占了許多礦山資源和土地資源,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通過學習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高潮,在中國,同樣掀起了瓜分狂潮;通過學習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它有利于美國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3.通過講述帝國主(zhu)義(yi)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在中國掀起(qi)的瓜(gua)分狂(kuang)潮,使(shi)學生(sheng)(sheng)認識到:19世紀末,帝國主(zhu)義(yi)的侵略使(shi)中國面臨著(zhu)亡國滅種(zhong),中華民(min)族(zu)危機(ji)空前嚴重,對學生(sheng)(sheng)進行憂(you)(you)國憂(you)(you)民(min)的愛(ai)國主(zhu)義(yi)情(qing)感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shi)紀末(mo),世(shi)界主(zhu)(zhu)要資(zi)本主(zhu)(zhu)義國(guo)(guo)家(jia)進入(ru)帝(di)國(guo)(guo)主(zhu)(zhu)義階段,帝(di)國(guo)(guo)主(zhu)(zhu)義對(dui)外侵略的(de)(de)特征是資(zi)本輸出(chu)和瓜分(fen)世(shi)界,即(ji)在世(shi)界范(fan)圍(wei)內爭(zheng)奪殖民地(di)和勢(shi)力(li)范(fan)圍(wei)。在這(zhe)一(yi)歷史背景下,列強(qiang)(qiang)加強(qiang)(qiang)了對(dui)中國(guo)(guo)的(de)(de)瓜分(fen):爭(zheng)作中國(guo)(guo)債主(zhu)(zhu),搶奪路礦(kuang)和設(she)廠權,掀起強(qiang)(qiang)占租借地(di)和劃(hua)分(fen)“勢(shi)力(li)范(fan)圍(wei)“的(de)(de)瓜分(fen)狂(kuang)潮。這(zhe)使中國(guo)(guo)面臨(lin)著從(cong)半(ban)殖民地(di)淪為(wei)殖民地(di)的(de)(de)嚴重危機(ji)。正是民族危機(ji)的(de)(de)加深,先后引發了資(zi)產(chan)階級(ji)維(wei)(wei)新派領導的(de)(de)維(wei)(wei)新變法運動(dong)和抗擊列強(qiang)(qiang)侵略的(de)(de)義和團農*動(dong)。
重點分析
帝國(guo)(guo)(guo)主義(yi)對(dui)(dui)中(zhong)國(guo)(guo)(guo)的(de)資本(ben)輸(shu)出、強(qiang)占(zhan)(zhan)租借地(di)(di)和(he)劃(hua)分"勢力(li)范(fan)圍(wei)"是(shi)(shi)本(ben)課(ke)的(de)重(zhong)(zhong)點。帝國(guo)(guo)(guo)主義(yi)對(dui)(dui)外侵略的(de)特征(zheng)是(shi)(shi)資本(ben)輸(shu)出和(he)分割世界。帝國(guo)(guo)(guo)主義(yi)對(dui)(dui)中(zhong)國(guo)(guo)(guo)的(de)資本(ben)輸(shu)出和(he)強(qiang)占(zhan)(zhan)租借地(di)(di)、劃(hua)分"勢力(li)范(fan)圍(wei)"是(shi)(shi)帶有鮮明的(de)時代特征(zheng)的(de)侵略方(fang)式(shi),反映了資本(ben)主義(yi)發展到帝國(guo)(guo)(guo)主義(yi)階(jie)段的(de)侵略要求。資本(ben)輸(shu)出對(dui)(dui)中(zhong)國(guo)(guo)(guo)的(de)危害影響要比商品(pin)輸(shu)出大得多,深遠得多。強(qiang)占(zhan)(zhan)租借地(di)(di)、劃(hua)分"勢力(li)范(fan)圍(wei)"是(shi)(shi)帝國(guo)(guo)(guo)主義(yi)分割世界的(de)一種(zhong)方(fang)式(shi),它使中(zhong)國(guo)(guo)(guo)面(mian)臨亡國(guo)(guo)(guo)滅種(zhong),從半殖民地(di)(di)淪為殖民地(di)(di)的(de)嚴(yan)重(zhong)(zhong)危機。所以帝國(guo)(guo)(guo)主義(yi)對(dui)(dui)中(zhong)國(guo)(guo)(guo)的(de)資本(ben)輸(shu)出、強(qiang)占(zhan)(zhan)租借地(di)(di)和(he)劃(hua)分"勢力(li)范(fan)圍(wei)"是(shi)(shi)本(ben)課(ke)重(zhong)(zhong)點。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思考、討論: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讓學生回憶列強采礦權、辦廠權何時取得,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通(tong)過利用動畫《瓜分(fen)狂潮》的演示和(he)(he)區別(bie)“租借地”與“租界”的不同,使(shi)學生理解(jie)列(lie)強強占(zhan)租借地和(he)(he)劃分(fen)“勢力范(fan)圍”。
難點分析
資本(ben)輸出(chu)(chu)和美(mei)(mei)國的(de)(de)"門戶(hu)(hu)開(kai)放(fang)"政策(ce)是(shi)(shi)本(ben)課難點。學(xue)生在學(xue)習19世(shi)紀末(mo)列強(qiang)對(dui)中國的(de)(de)政治借款很容易(yi)和現今的(de)(de)國際(ji)貸款混為一談,課本(ben)中只是(shi)(shi)給(gei)出(chu)(chu)來(lai)了喪(sang)失筑路權產生的(de)(de)危(wei)害的(de)(de)結論(lun)性描(miao)述(shu),學(xue)生在學(xue)習時(shi)也會產生疑惑(huo)。此外(wai),資本(ben)輸出(chu)(chu)對(dui)華影(ying)響(xiang)是(shi)(shi)兩方(fang)面(mian)(mian)的(de)(de),一是(shi)(shi)便于(yu)列強(qiang)政治上(shang)控制(zhi),經(jing)濟上(shang)瘋狂掠奪中國,阻礙中國民族工(gong)業(ye)發(fa)展(zhan),二是(shi)(shi)使中國自然(ran)經(jing)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guan)上(shang)為民族資本(ben)主義發(fa)展(zhan)提供條(tiao)件。學(xue)生較(jiao)難理解這種相(xiang)反結果。美(mei)(mei)國的(de)(de)“門戶(hu)(hu)開(kai)放(fang)”政策(ce)對(dui)美(mei)(mei)國來(lai)講(jiang)是(shi)(shi)加(jia)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對(dui)華來(lai)講(jiang)是(shi)(shi)危(wei)機(ji)加(jia)深了,對(dui)列強(qiang)來(lai)講(jiang)是(shi)(shi)暫時(shi)取得了表面(mian)(mian)上(shang)的(de)(de)一致。對(dui)此,學(xue)生較(jiao)難理解。因而(er),資本(ben)輸出(chu)(chu)和美(mei)(mei)國的(de)(de)"門戶(hu)(hu)開(kai)放(fang)"政策(ce)是(shi)(shi)本(ben)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讓學生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等問題,使學生全面理解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課內探究活動
在講解(jie)列強(qiang)(qiang)爭做(zuo)中國債主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qiang)(qiang)大借外債同(tong)今天(tian)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tong)?教師可(ke)以讓(rang)學生以小組(zu)為單位,共同(tong)閱讀課本中相關(guan)的(de)內容(rong)(包(bao)括小字部(bu)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zhe)一問題。之(zhi)后,各組(zu)派一人提出本組(zu)的(de)答案。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六(liu)節 帝(di)國(guo)(guo)主義瓜(gua)分中國(guo)(guo)的狂潮
重點:資本輸出;勢力范圍的劃分和強占租借地。
難點: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啟發、講解和學生活動相結合;教學用具:歷史圖片、flash動畫、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所學的知識,19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形勢以及時代特征。讓學生回憶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一、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19世紀上半期以商品輸出為主,1870年以后以資本輸出為主?
1.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①資本家能在本國找到投資場所從而獲利;②那時資本主義國家勞動力價值很低。③資本家不具備大規模資本輸出的條件,因此沒意識到資本輸出比商品輸出能帶來更多好處,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產生這種意識,它是隨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 向壟斷過渡時,壟斷資本家認識到,在國內投資所得的利潤遠遠低于在落后國家和地區投資所得的利潤,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因此,19世紀后半期,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進行經濟掠奪的主要方式。同樣的,這一時期,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也以資本輸出為主。
由學生閱讀課文,歸納列強在華進行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
1.爭做中國債主(zhu)
在講解“爭做中國債主”一目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在分析這一問題時,引導學生從清政府借款的態度、目的、權利、影響等方面加以分析。
2.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
在講解“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一目時,應先讓學生回憶先獲得在中國筑路權的是哪個國家、它是如何獲得的?
教師應相應的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由此,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獲得筑路權,不僅使其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經濟掠奪、軍事控制和勢力向中國內地深入。
3.開采礦山
讓學生回憶先獲得采礦權的是哪個國家?強調中國的礦藏資源遭到掠奪,重工業無從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呈畸形發展。
4.開辦工廠
讓學生回憶外國可在華開辦工廠始于何時?通過出示列強在華工廠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這些企業技術性、管理先進。通過分析課本中的有關表格,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在華企業無論在資金、規模、管理、技術等方面占有很大優勢,因而,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占壟斷地位,這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在講完這一部分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 帝國主義直接的殖民統治――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
利用動畫《瓜分狂潮》,講解這一部分內容。區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學生認識到,列強在租借地實行殖民統治。
三、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提問:在瓜分中國的列強中,缺少哪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會這樣?教師要強調美西戰爭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第戰爭,并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美國不會放棄這一侵略時機
分析“門戶開放”政策內容,并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從而使學生分析得出“門戶開放”政策的作用。應引導學生思考: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此政策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教學設計思想
通(tong)(tong)過(guo)讓學(xue)生閱讀教(jiao)材,分析、討(tao)論問題,實現(xian)學(xue)生的主(zhu)體地位?通(tong)(tong)過(guo)引導學(xue)生分析、討(tao)論問題,適當介紹與教(jiao)學(xue)相關的資料(liao),體現(xian)教(jiao)師的主(zhu)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