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歷史必修三復習知識點
1.一省制的中樞權力機構
元朝建立后,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中書省的長官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元朝中后期,宰相權勢過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引起政局動蕩。
2.棉紡織業的發展
元代黃道婆推廣先進的紡織技術.全面革新內地落后的棉紡織技術。棉紡織業是新興的手工業部門。柔軟結實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絲、麻、毛,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
元代承前啟后,燒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紅.開始進人彩瓷生產時期。
3.科學技術成就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1231一l316)制成了一種新型渾儀——“簡儀”。郭守敬編制的《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它以:365.2425日作為一年,同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時間只差26秒。
元代出現珠算法。
元代王禎的《農書》是一項重要的農學成就。
4.文學和藝術成就
(1)散曲和雜劇元散曲是元代興起的新詩體。元代北方地區興起了雜劇。散曲和雜劇合稱元曲,關漢卿、馬致遠等是最為著名的元曲作家。
(2)繪畫藝術元代南方士人的郁悶心情更通過山水畫作抒發出來。
2.高三歷史必修三復習知識點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
12、秦漢是對后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后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XX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XX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3.高三歷史必修三復習知識點
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XX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把XXXX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XXXX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3.西漢鞏固
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XXXX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XXXX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鞏固。
4.隋唐完善
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XXXX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強
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6.元朝新發展
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7.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還設立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明清時期XXXX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
4.高三歷史必修三復習知識點
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XX制度的本質特征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行政機構。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行政機關(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高三歷史必修三復習知識點
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盟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與文化上甲骨文相聯系)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了解)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
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緣)、禮樂制度(維護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內容:
①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親族、姻親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國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周王室
②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承擔義務(與商代相比,臣屬關系更加明確)
③層層分封
作用:
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被稱為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特點:
①嫡長子繼承制(核心、特點)
②雙重關系(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
實質: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
作用:
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與原始筆記有所改動)
(3)禮樂制度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