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國的農業
了解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們先用石刀、石斧把樹木砍倒,曬干后放火焚燒,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種。這種耕作方式被稱為“刀耕火種”或“火耕”。
(2)耜耕:隨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志著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由于青銅比較珍貴,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
(3)鐵犁牛耕: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并將其逐步推廣。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形成原因(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步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個體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2)特點: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農經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它的興衰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4)地位和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發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絲織、冶金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絲織業:
我國是世界上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并有了絲織品。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能織出多種絲織品。西周時能生產出斜紋提花織物。唐朝絲織技術高,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致的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絲織工具有花樓機。
(2)冶金技術:
①冶銅技術: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就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等。
②冶鐵技術: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在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業: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商朝時已燒制出原始瓷器。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代制瓷技藝大放異彩,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并出現了五大名窯。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江西景德鎮是的瓷都。
3、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用于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圍墻,與民居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后不許交易。
(2)“市”的發展: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宋代的四大商業名鎮。
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商幫
商業城市: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的商業中心。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為當時繁榮的大都會。
商幫:明清時期,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多、實力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
(1)提出: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2)基本含義:國家要鼓勵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3)目的: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
(4)影響:對于保護小農經濟、鞏固封建制度、維護國家統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業的發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義:
A明朝初期,東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下令實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B清初,為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政府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人民片板下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2)影響:不僅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
1.生產工具(熟悉書上插圖):
(1)原始社會:石刀、石斧。
(2)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少量使用),木制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2.耕作方法:
(1)原始社會:刀耕火種。
(2)商周時期: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用雜草漚肥,治蟲滅害。土地利用率提高。
3.農作物品種:
(1)中國是世界上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2)西周時期,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后世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
4.影響及地位:農業生產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注意結合必修三P39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
1.生產工具(熟悉書上插圖):
(1)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開始使用并逐漸推廣。
(2)西漢時:①趙過推廣耦犁,后來又出現了犁壁。②發明了播種工具耬車,是近代條播機的雛形。
(3)隋唐: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一直為后世沿用。
2.耕作方法:必修三P39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
(1)春秋戰國:已經使用壟作法。
(2)西漢:①二牛一人耕作方法逐漸取代二牛三人耕作方法。②趙過推行代田法。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
(3)魏晉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至今沿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世界上現存的早的杰出農書。
(4)宋元:元朝王禎的《農書》
(5)明清:精耕細作農業繼續發展。培育新品種、引進高產農作物、形成專業生產區域,出現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
3.耕作制度:兩漢以一年一熟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漸形成了穩定的一年兩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工程: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等;(2)工具:曹魏時改制了翻車,唐朝時創制了筒車,宋朝出現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明清時出現風力水車。
【合作探究】簡要歸納我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過程,分析進這一發展的根本原因及其影響。
主要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種(原始農業)──耜耕或石器鋤耕(距今七八千年前)──青銅農具(商周時期、少量使用)----鐵犁牛耕(春秋戰國)。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這里主要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和灌溉為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
(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
影響:農業耕作方式的變化反映出農業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這樣就為農業生產的精耕細作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