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强伦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播放方式,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直播,国产又黄又爽又湿的免费网站,少妇被弄到高潮喷水A片69网站

人教版高二歷史暑假作業及答案

時間:2019-08-27 14:35:00   來源:無憂考網     [字體: ]
【#高二# #人教版高二歷史暑假作業及答案#】高二變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選三)。在對各個學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學生們需要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科目有所選擇、有所側重。這可謂是學生們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風險未知的主動選擇。©無憂考網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歷史暑假作業及答案》,助你金榜題名!
【篇一】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有學者指出:現在《美國遺產詞典》將“科學”定義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鑒定、描述、實驗研究與理論分析”。從本質上來說,這就是伽利略的方法。對該學者這種說法的理解正確的是()

  A.我們今天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超越不了伽利略

  B.伽利略的貢獻在于開創了現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C.自從有了伽利略,人類才開始進行科學研究

  D.伽利略已經給“科學”下了精確的定義

  解析伽利略開創了用實驗和數學研究的科學研究方法,對后世科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答案B

  2.一部網絡小說中曾有這樣的情節:“主人公從21世紀回到了過去,正在室內與大物理學家牛頓閑談,天色漸晚,牛頓起身拉亮了身邊的臺燈……”由此可知()

  A.小說作者出現了低級錯誤,他并不了解歷史

  B.牛頓已經發明了電燈

  C.主人公回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D.電的發明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牛頓生活于17世紀,當時還沒有電燈,電的發明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

  答案A

  3.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人對近代歐洲的科學革命都卓有貢獻。對他們主要成就的認識正確的是()

  A.他們的理論肯定了人們用智慧了解宇宙運行的原則

  B.他們的學說使巫術等迷信行為銷聲匿跡

  C.他們的理論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他們的研究成果帶來了醫學和化學的重大突破

  解析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C項指相對論和量子論;D項不正確,他們的成就主要是在天文學和物理學領域。

  答案A

  4.“在科學上,沒有哪個理論能夠得到完全的‘證明’,當它出現時,總是有待進一步檢驗和審視。正是這一不斷自我糾錯與完善的特性,使科學成為人類理解自然機制最為嚴謹最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實符合該論述的是()

  ①從亞里士多德學說到自由落體定律②從經典力學到相對論③從萬有引力定律到電磁感應理論④從量子理論到光電效應的成功解釋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萬有引力定律屬于力學范疇,電磁感應理論屬于電磁學范疇,兩者在理論上沒有關聯,不符合“自我糾錯與完善”,排除③。

  答案B

  5.19世紀,西方宗教信仰的虔誠度降低。與這一趨勢形成無關的科學家是()

  A.牛頓B.達爾文

  C.愛因斯坦D.伽利略

  解析注意時間信息“19世紀”,伽利略、牛頓、達爾文的成就都是在19世紀或以前取得的,都有力地沖擊了基督教的說教。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是在20世紀初。

  答案C

  6.某科學家逝世后,媒體這樣評價:“在我們這一時代物理學史中,他現在是,將來也還是人類宇宙中有頭等光輝的一顆巨星……他也許比牛頓更偉大,因為他對于科學的貢獻,更加深刻地進入了人類思想基本概念的結構中。”這位科學家是()

  A.達爾文B.愛迪生

  C.普朗克D.愛因斯坦

  解析“物理學史中”“比牛頓更偉大”“他對于科學的貢獻,更加深刻地進入了人類思想基本概念的結構中”等信息表明,材料評述的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答案D

  7.“無論對它們的理解正確與否,啟蒙運動的整個綱領,尤其是在法國,是有意識地以牛頓的原理和方法為基礎的……”該論述反映了科學()

  A.改變了人類的宗教信仰B.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

  C.影響了人類的思想觀念D.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解析從材料信息可知,牛頓的科學理論成為了“啟蒙運動的整個綱領”的基礎,即科學理論對客觀世界的理性探討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

  答案C

  8.下表是英國廣播公司曾評出的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對此評論錯誤的是()

  1.馬克思(德國思想家)2.愛因斯坦(*籍科學家)

  3.牛頓(英國物理學家)4.達爾文(英國科學家)

  5.阿奎那(意大利經院哲學家)6.霍金(英國科學家)

  7.康德(德國哲學家)8.笛卡爾(法國數學家、哲學家)

  9.麥克斯韋(英國物理學家)10.尼采(德國哲學家)

  A.馬克思躍居排名的榜首,主要是因為他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B.愛因斯坦排在第二位,是因為他提出的相對論完全否定了牛頓的力學體系

  C.牛頓排在第三位,是因為他創立的經典力學體系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體系的形成

  D.達爾文排在第四位,是因為他提出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進化論

  解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對牛頓經典力學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是完全否定,B項錯誤。

  答案B

  9.19世紀英國誕生的一項偉大理論,戳穿了“上帝創造了萬物”的謊言,把越來越多的人從宗教神學的無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來。該理論是()

  A.經典力學B.進化論

  C.相對論D.量子論

  解析達爾文進化論的提出,是對封建神學創世說的有力挑戰,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話。A項出現于17世紀,C、D兩項產生于20世紀。

  答案B

  10.大型科教節目《傳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一位科學家根據一種植物的特殊結構,推斷出世界上存在著一種未為人知的長相怪異的神秘昆蟲,并在森林中長期守候,最終發現了這種昆蟲。他的發現證實了下列哪位科學家的觀點()

  A.哈維B.林奈

  C.施旺D.拉馬克

  解析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肯定環境對物種變化的影響,并提出“用進廢退”的原則。材料所述昆蟲的長相正是適應植物特殊結構而進化的結果。

  答案D

  11.1859年《物種起源》的出版永遠改變了全球的科學思想。下列對書中所反映理論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A.把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看做是新物種起源的首要條件

  B.證明了造物主——上帝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C.首次將自然科學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D.其優勝劣汰的進化論促進了一些國家的社會革命與變革

  解析文藝復興時期哥白尼創立“日心說”,動搖了封建神學的基礎,將自然科學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C項錯誤。

  答案C

  12.19世紀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物種起源》,對歐洲思想界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這兩者都()

  ①借鑒了前人的成果②是近代自然科學領域重大成就③對當時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④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重要影響

  A.①③④B.①④

  C.①③D.②③④

  解析《共產黨宣言》是社會學理論,不是關于自然科學的著作,排除②。

  答案A

  13.下面表格是對美國一些大科學家所作調查的結果,對此認識恰當的是()

  A.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神的存在

  B.科學對許多現象依然無法解釋

  C.科學與宗教的斗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D.科學最終將消滅宗教神學

  解析從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仍有相當數量的科學家堅持對神的信仰,C項的分析符合題意。

  答案C

  14.馬克思說,在18世紀珍妮紡紗機發明以前,“要想找出一個能夠同時紡出兩根紗的紡織工人并不比找一個雙頭人容易”。這說明()

  A.紡紗工珍妮能同時紡出兩根紗

  B.珍妮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C.18世紀紡紗效率亟待提高

  D.珍妮紡紗機不再使用人力

  解析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是英國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他是第一個能同時紡出兩根紗線的工人,A、B兩項錯誤。馬克思的意思是說當時社會的發展客觀上迫切要求生產力的提高。

  答案C

  15.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說:“實際上,可以說,19世紀歐洲對世界的支配與其說是以其他任何一種手段或力量為基礎,不如說是以蒸汽機為基礎。”他提出上述觀點的主要依據是()

  A.蒸汽機的推廣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B.歐洲通過控制蒸汽機的使用來支配世界

  C.蒸汽機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歐洲支配世界的力量

  D.蒸汽機是歐洲支配世界的手段

  解析蒸汽機的使用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為侵略擴張創造了條件,從而增強了歐洲支配世界的力量。

  答案C

  16.“科學革命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飛躍,技術革命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技術的飛躍。而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又會引起全社會整個物質資料生產體系的變革,即產業革命。”下列各選項中,符合這一規律的是()

  A.牛頓力學體系—蒸汽機—工業革命

  B.內燃機—汽車、飛機—第二次工業革命

  C.電磁感應理論—電動機、發電機—電力工業

  D.相對論—電子計算機—第三次工業革命

  解析電磁感應理論為電力技術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電動機、發電機的問世解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動力問題,產生了電力工業,C項符合材料含義。牛頓力學體系與蒸汽機沒有直接聯系,相對論也不是電子計算機的理論條件,排除A、D兩項;內燃機不屬于理論范疇,排除B項。

  答案C

  17.從經濟近代化的角度看,以下四幅圖片使人類由傳統經濟活動過渡到近代經濟活動的是()

  解析蒸汽機是工業革命的主要成果,工業革命使人類經濟活動由傳統農業經濟過渡到近代工業經濟。

  答案B

  18.1982年,美國《時代》雜志把“個人電腦”選為當年的“年度風云人物”,并預言“家庭電腦有朝一日會像電視和洗碗機一樣普及。在20年后,將會有60%的美國人上網”。2006年,《時代》雜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網民)”選為“年度風云人物”,其封面注釋說:“是的,就是你。你控制著這個信息時代,歡迎來到你的世界。”這反映了()

  A.《時代》的預言非常準確

  B.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影響深遠

  C.計算機技術由個人電腦時代進入網絡時代

  D.網絡技術已十分普及

  解析據題干分析材料中出現的一些信息:“個人電腦”“家庭電腦有朝一日會像電視和洗碗機一樣普及”“60%的美國人上網”“YOU(你,指所有網民)”“你控制著這個信息時代,歡迎來到你的世界”可以判斷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對人類產生深遠影響。

  答案B

  19.信息技術的核心是()

  A.電子技術B.計算機與通信

  C.人造衛星技術D.互聯網技術

  解析計算機技術是信息技術的基礎,通信技術是信息技術的靈魂,兩者構成信息技術的核心。

  答案B

  20.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電氣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電子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電氣時代”進入“電子時代”。由此證明()

  A.科技革命是擺脫社會危機的根本出路

  B.經濟危機的爆發是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C.科學技術是社會形態更替的根本標志

  D.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解析由材料可知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電子時代”,都與科技革命的推動有關,可見科技創新能夠推動社會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答案D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0分。其中第21題20分,第22題20分)

  21.“奠基人”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語,“奠基”原意是“打下建筑物的基礎”,“奠基人”常用來形容在某個領域或事業初創過程中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人。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關于被稱為“奠基人”的歷史人物表格。

  人物圖片歷史地位理由

  ________奠基人

  ________奠基人

  ________奠基人

  ________奠基人

  解析本題考查近現代科學發展歷程中重要人物的科學貢獻,要注意對他們的成就進行概括性總結。

  答案

  22.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從廣義上,我們可以說,在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5世紀之間,中國比歐洲的科學技術(除了希臘光輝燦爛的理論建設高潮之外)要進步得多,但是從文藝復興以后,歐洲的科學就開始占地位了。確實,到了伽利略時代,可以說科學發明的技術本身被發現了,其結果就產生了現代科學的統一世界,科學為全人類所共有……歐洲有許多特殊的因素必須考慮進去:歐洲歷史發展的具體條件,歐洲封建制度的形式,歐洲的重商主義和工業化建設日益增長的需要,希臘人從蘇格拉底時期以后對歐洲文化歷史一貫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所有這一切以及其他類似的因素都足以充分解釋那個“伽利略奇跡”之謎。

  ——李約瑟《中國:發明與發現的搖籃》

  材料二馬克思說:“社會的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

  材料三“神舟”五號宇航員楊利偉及“嫦娥一號”圖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舉兩個典型例子說明“公元前3—公元15世紀之間,中國比歐洲的科學技術要進步得多”。(4分)

  (2)材料一中,李約瑟認為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于歐洲的特殊因素有哪些?(9分)

  (3)根據材料二,說明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經歷的三次生產力發展的飛躍分別開辟了哪三個歷史時代?(3分)

  (4)高二年級某班以“何當皓然青云上,萬人爭看傲長空”為題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假設你是班會主持人,請你設計出此次班會活動討論的中心議題。(要求:條目化)(4分)

  解析本題考查了科學史的發展過程,關鍵在于結合材料來分析、回答。

  答案(1)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火藥的發明。

  (2)歐洲歷史發展的具體條件;歐洲封建制度的形式;歐洲的重商主義和工業化建設日益增長的需要;歐洲獨特的歷史文化。

  (3)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

  (4)自主創新;科技是生產力等。

【篇二】

  一.單項選擇題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根本的歷史條件是()

  A.工人運動的興起B.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C.社會主義思想高漲D.吸取人類優秀文化成果

  2.右面兩枚郵票分別是紀念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位偉人和一件大事。下列關于二者關系的表述,正確的是()

  A.二者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B.偉人直接領導了該事件

  C.事件否定了偉人的觀點

  D.事件豐富了偉人的學說

  3.巴黎公社的社會經濟措施中,最能體現其階級性的是()

  A.監督鐵路運輸和軍需生產

  B.民主選舉公職人員

  C.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

  D.建立工人階級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機構

  4.十月革命最本質的特征是()

  A.無產階級用暴力奪取政權B.無產階級用和平方式奪取政權

  C.無產階級從城市到農村奪取政權D.無產階級從農村到城市奪取政權

  5.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朝鮮半島形成兩個國家。對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朝鮮半島狀況的正確表述是()

  A.兩國之間締結了和平條約B.兩國均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C.美蘇分別保持著軍事存在D.戰爭使兩國對峙格局固定下來

  6.在紐約,一群青年人狂喊:“與其讓俄國人的原子彈來轟擊,不如自己毀滅算了!”在莫斯科,幾名女大學生躲在宿舍內相擁哭嚎,等待末日的到來。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個黑影、聲響都令市民心驚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1961年柏林危機B.蘇伊士運河戰爭

  C.1964年越南戰爭D.古巴導彈危機

  7.二戰后,德國和朝鮮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國內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國和蘇聯的相互對抗

  C.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演變D.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推行

  8.1946年,美國前總統發表聲明:“目前,只有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政策強加給世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發明聲明:“美國決心用一種新的彬彬有禮的態度來很好地傾聽北約伙伴的意見。”美國態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國實力衰弱,尋求歐洲支持

  B.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尋求歐洲幫助

  C.美歐關系惡化,美國力圖緩和

  D.歐洲共同體建立,美國重視歐洲地位

  9.1974年,毛澤東提出了的三個世界理論: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屬于第一世界,美國以外的西方國家屬于第二世界,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屬于第三世界。這表明當時的中國()

  A.開始重視亞非拉國家的作用B.無意與第一、第二世界搞好關系

  C.已經放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強調國際政治的主題是反對霸權主義

  10.以下兩圖是歐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圖4攝于1961年8月,圖5攝于1989年11月之后,它們分別反映的是()

  A.冷戰開始和兩極格局消亡B.大國對峙加強和國家統一

  C.軍事沖突加劇和政權更迭D.民族矛盾激化和暫時緩解

  11.20世紀,國際社會為維持和平進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國際聯盟制裁了日本對中國東北三省的侵略行徑

  B.聯合國安理會有權采取行動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

  C.《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是美蘇兩國妥協的產物

  D.冷戰結束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維護了歐洲和平

  12.如果撰寫一篇關于20世紀70年代國際關系論文,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論國際關系的多極化趨勢B.由亞洲到歐洲--冷戰重心的轉移

  C.由緊張到緩和--中蘇關系新走向D.論歐盟崛起與美國霸主地位的動搖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二戰結束后,新的世界大戰雖然沒有爆發,但局部戰爭連綿不絕,地區沖突此起彼伏,國際危機層出不窮,世界并不太平。有的戰爭被稱為“冷戰”下的“熱戰”,有的被稱為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戰爭,有的被稱為現代高科技戰爭。

  請回答:(1)對材料一中兩次國際會議形成的國際格局,甲、乙兩同學有不同的看法。甲同學說:“戰爭已經永久地結束了。真正持久的和平已經來臨。你們看,各國不正在為爭取和平而努力嗎?”乙同學說:“戰爭沒有結束,新的世界大戰已悄悄拉開帷幕!”你同意哪種觀點?請用史實說明。

  (2)對材料二中提及的各種類型的戰爭請各舉一例。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1年9月11日是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日子,位于美國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連續遭到兩架民航客機的撞擊,在熊熊的大火中轟然倒塌。數以千計的無辜平民被殘忍地剝奪了生存的權利。“9•11”事件后,美國總統布什向國會兩院發表演說,聲稱:“我們將追究提供援助或藏身之所給恐怖分子的國家。每個地區的每個國家現在要做個決定,你不跟我們一道,就是跟恐怖分子一道。從今天起,任何一個繼續窩藏或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將被美國視為具有敵意的政權。”

  材料二當代幾對伙伴關系的基本表述:

  中俄:面向21世紀的平等與互信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

  日俄:創造性合作伙伴關系。

  美日:全球性合作伙伴關系。

  中日:和平與發展合作伙伴關系。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當前威脅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兩個因素是什么?兩者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2)材料二說明了當今世界的主題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代幾對伙伴關系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一.選擇題

  1~5BDCAD6~10DBDDB11~12BA

  二.非選擇題

  13.(1)同意甲同學的觀點。①建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調整各大國之間的關系,使歐洲和亞太地區基本維持一個較為和平的國際環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②建立國際聯盟,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③簽署《非戰公約》,主張用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限制國家的戰爭權。或:同意乙同學的觀點。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加深了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尤其為德國埋下了發動世界戰爭的禍根;戰勝國的宰割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②一戰后,德、日、意等國的極端民族主義日趨升溫。③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進行激烈的市場爭奪,矛盾進一步激化;為擺脫危機,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對外侵略擴張,形成歐亞戰爭策源地。

  (2)朝鮮戰爭或越南戰爭;印巴戰爭或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或伊拉克戰爭。

  14.(1)因素:恐怖主義和霸權主義。關系:美國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借口推行霸權主義,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又為恐怖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土壤。

  (2)主題:和平與發展。原因:人民反對戰爭,呼吁和平;核戰爭的毀滅性;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需要;彼此力量的相互制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