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時代滅國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滅夏,和以夏滅夷。諸侯國之間相滅的只占少數,姬姓國相滅的例子更是少數。而在列國內部,大夫固然有時逐君弒君,卻還要找一個比較合法的繼承者來做傀儡。”材料中的這種現象最能反映()
A.春秋時期夷、夏之間矛盾尖銳、戰爭頻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時期維系政治秩序的基礎
C.春秋時期分封制已經開始逐步地走向崩潰
D.三綱五常的倫理觀念在春秋時期已經確立
2.“蓋其背山帶河,山肥民秀,為中州都會。其力足以內藩京師,其勢足以外控諸夏,而其歲產之入,又足為兵賦之供也。”材料反映的區域應隸屬于()
A.河南江北行省B.山西行省C.中書省D.宣政院
3.明人朱國楨在《皇明大政記》稱,“人嘗謂輔臣(內閣大臣)擬旨,幾于擅國柄,乃大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攬審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以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更擬;再不符意,譙讓隨之矣。故閣臣無不惴惴懼者。”這反映出明代內閣()
A.繼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職責B.上升為中央一級的行政中樞
C.輔助皇帝處理國家軍政大事D.獲得了“票擬”等決策大權
4.《新唐書•禮三本》說:“夫君者,民眾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說:“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馬克思說:“就像皇帝通常被尊為全國的君父一樣,皇帝的各個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轄的地區內被看作是這種父權的代表”。這二則材料實質上揭示了()
A.古代社會家國同構的社會特征B.君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長制作風體現了封建特權思想D.宗法關系滲透到社會生活諸多方面
5.伯利克里說:“在我們私人生活中,我們是自由的和寬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務中,我們遵守法律。這是因為這種法律深使我們心悅誠服。……我們服從法律本身,特別是那些保護被壓迫者的法律。”這說明當時古代雅典()
A.初步改變了貴族專權的局面B.法律只在公家事務中發揮作用
C.深受羅馬帝國萬民法的影響D.法律制度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6.亞里士多德說:“有些批評家所以要責備梭倫也就在這一點上,他們論證梭倫把審判一切案件的權力交給這些由拈鬮法復選出來的公民法官所組成的法庭,……這些法庭的權威日益增強,歷任的執政好像諂媚僭主那樣諂媚平民。”這樣的批評是因為雅典()
A.司法權被梭倫操縱B.民主制度的弊端顯現
C.德才之人遭到排斥D.陪審法庭壟斷行政權
7.“戰爭給中國的傲慢和自滿以毀滅性的打擊。這個大帝國在受輕視的、配備以現代戰爭武器的鄰國面前顯得十分無能。……在朝鮮戰勝中國、確立了自己的優勢,接著又完全吞并了這個國家。”這場戰爭是指()
A.甲午中日戰爭B.八國聯軍侵華C.九一八事變D.盧溝橋事變
8.對聯的內涵往往帶有對時事的絕妙諷刺。近代的某次談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聯相難:“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李鴻章對曰:“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這里“帝王度量”是指()
A.開埠通商B.協定關稅C.割地賠款D.允許駐軍
9.英國《當代評論》刊載:“大沽口有三名正在為各國輪船裝卸貨物的工人……都成了俄軍的射擊目標。……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兩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節的所作所為。”上述事件發生于()
A.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B.甲午中日戰爭時期
C.八國聯軍侵華時期D.抗日戰爭時期
10.武昌起義勝利后,當時有一《越風》雜志載文說:“不剪發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時髦,走不進大衙門去說話,走不進學堂去讀書。”1911年,上海軍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發,除去胡毛,重振漢室。”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這是源于南京臨時政府的“剪辮易服”政策
B.剪發與否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
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會生活習俗發生根本變化
D.民族、民權革命的目標已實現
11.有學者提出:只有當“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不是某個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軍事領導),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不是輔助性的而是主導性的”時,中國革命才能說是進入了完全意義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那么,依據這一觀點,中國進入“完全意義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標志應該是()
A.五四運動B.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C.國民革命運動D.南昌起義
1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對工商業政策作出新的規定:“要用比較過去寬大的政策對待民族工商業資本家,在雙方有利的條件下,歡迎他們到蘇維埃人民共和國領土內投資,開設工廠與商店,保護他們生命財產之安全,盡可能的降低租稅條件,以發展中國的經濟。”中共中央改變工商業政策主要是基于()
A.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開始調整B.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C.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D.發展蘇堆埃共和國經濟的需求
13.在太原會戰中中央軍、晉軍正面防御,八路軍攻擊敵軍兩翼。115師切斷了忻口與張家口、北口的敵軍交通線;120師切斷了忻口與大同的交通線;129師陳錫聯偷襲了陽明堡機場,削弱了日軍對山西戰場的空中威脅……這說明()
A.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互相配合B.太原會戰是國共合作抗戰的典型
C.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是抗戰主力D.太原會戰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14.下圖是國民黨軍隊的戰斗示意圖。在這次戰役中,蔣介石給前方下達的命令是()
A.“先定三湘,規復武漢,進而與我友軍國民軍會師,以期統一中國,復興民族”
B.“對朱、毛與賀龍合股之企圖,務必隨時洞察其*,在戰略上要經常注意,加以防范”
C.“守土應具必死決戰之決心與積極準備之精神相應付,務須不喪失絲毫主權為原則”
D.“徐淮會戰實為我革命成敗、國家存亡的關鍵,必須團結奮斗,期在必勝”
15.晚清時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鋪所有權、經營權的轉讓,票股、信票、棧單的遺失等,其主人往往在報上登報聲明,公告示人。僅1909年《大公報》上關于股票、信票、棧單遺失,登報“聲明作廢”的告示就有12條之多。這主要說明當時()
A.報紙的功能有所拓展B.民眾普遍擁有法律意識
C.商業的環境日益寬松D.國家金融體系已趨完善
16.收藏家余超倫說:“票證是歷史長河中一朵燦爛之花,每一枚票證都是洞見歷史的窗口。”右側這張證明直接反映了()
①中國當時實行計劃經濟②*政治影響依然存在
③*嚴重破壞經濟建設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開始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7.下表顯示了中國某一時期各類企業出口走勢比較,其中的數據變化反映出我國()
A.對外開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B.民營經濟也成為對外貿易的主力軍
C.國有企業改革有待全面展開D.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得到改變
18.1953年,中國駐緬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國述職,周恩來對他說:“我們的對外關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華僑問題,一個是邊界問題。我們同周邊國家都有邊界糾葛,解決好這個問題是十分重要的。”為“解決好這個問題”,中國政府()
A.倡導召開亞非國家會議B.簽訂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C.積極融入社會主義陣營D.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2013年12月2日,《環球時報》報道稱“美方建議遵守中國(劃定的東海防空識別區)要求,日媒惱火指責盟友‘背棄’”。20世紀70年代,在中美日關系上美國曾有過同樣的“背棄”并引起日本“朝野震動”的舉動。該舉動是指()
A.“乒乓外交”B.基辛格訪華公報的發表
C.《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D.《中美建交公報》的發表
20.2009年,奧巴馬總統的訪華受到世界媒體的廣泛關注。當時歐洲發行量的報紙德國《圖片報》說:“人們看到,奧巴馬在中國的演出是多么的溫順和謙虛,這是因為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時代已經遠去。我們必須轉向中國。”對此理解正確是()
A.表明美國已開始放棄其霸權主義政策
B.表明中國成為能抗衡美國的超級大國
C.反映出世界政治多極化格局開始形成
D.說明國家實力強弱影響著其國際地位
二、材料閱讀
21.(12分)新文化運動是20世紀初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也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輸入吾國,最初促吾人之覺悟者為學術,相形見絀,舉國所知矣;其次為政治,歷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殘之勢。繼今以往,國人所懷疑莫決者,當為倫理問題。此而不能覺悟,則前之所謂覺悟者,非徹底之覺悟,蓋猶在惝恍迷離之境。
——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1916年)
材料二我們試看當時所謂的新文化運動,究竟指的是什么?就當時一般實際情形來觀察,我們實在看不出它具體的內容。是不是提倡白話文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零星介紹一些西洋文藝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禮教否定本國歷史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打破一切紀律,擴張個人自由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國,毫不抉擇地介紹和接受外來文化就是新文化運動?如果是這樣,那我們所要的新文化,實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險了!
——蔣介石《哲學與教育對于青年的關系》
材料三新文化運動的缺點是:一是在批判傳統時缺乏公正與同情,忽視作家和民族傳統的良好方面;二是對于新觀念過于輕信,而又不免混亂模糊;三是他們對于復雜問題過于性急。
——周策縱《五四運動》
材料四一方面,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通過“整理國故”,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另一方面,中國現代學術文化,幾乎都是以這一時期為開端的,魯迅的小說、梁啟超和胡適等人的著作,實質上是都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沈永剛《論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傳承》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當時國人對西方文明的認識過程呈現出什么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一特點的社會根源。(4分)
(2)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評述“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之歷史命運”這一主題。(8分)(要求:觀點明確;層次分明;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行文流暢;250字左右。)
22.(12分)政治妥協是人類社會中一種常見的政治現象,是沖突雙方通過政治談判、協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讓步,以緩解矛盾并達成共識的一種行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處死查理一世無疑是“革命”,但是經過“光榮革命”的“*”,英國用憲政框架吸納革命原則,成就了代表資本主義發展方向的近代憲政體制。資產階級與王權之間達成了王權接受限制的持續妥協。維護了英國持久穩定的法治與和平。
——楊和平:《查理一世之死與英國憲政體制的確立》
材料二概括地說,美國憲政發展與政治妥協的密切關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國憲法所設定的政治體制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政治妥協機制;第二,從憲法的產生過程來看,它是一個多元利益相互妥協的產物;第三,從憲政發展過程來看,許多關鍵性的、重大的問題往往是通過政治妥協緩解并進而一步步解決的。
——龍太江:《論政治妥協:以價值為中心的分析》
材料三我們的會晤是難得的。盡管我們中間存在著許多不同意見,但是這不應該影響向我們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們的會議應該對于我們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為亞非歷史值得珍貴的一頁。同時,我們在這次會議中建立起來的接觸應該繼續保持,以便我們對于世界和平能夠作出更大的貢獻。
——摘自《周恩來萬隆會議發言稿》
(1)據材料一,分析作者認為“光榮革命”是“*”的理由。結合英國近代憲政體制特點,指出資產階級與王權之間妥協的具體表現。(4分)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憲法所設定的政治體制”是如何實現“政治妥協的?試以州權規定為例,說明1787年美國憲法“是一個多元利益相互妥協的產物”。(4分)
(3)政治妥協也曾被成功應用于外交領域。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中與會各方要達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為此各方采取了怎樣的妥協策略?(2分)
(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政治妥協的積極作用。(2分)
23.(12分)建立什么樣的政治體制和國家體制往往受到本國的歷史傳統、經濟發展的水平、乃至國際環境等因素的制約。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英格蘭出現的*,我們商業上的不景氣以及籠罩全國各地的那種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話)歸咎于權力機構的無權。
——華盛頓1787年給友人的信
材料二英國“光榮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沒計。……它在一個有長期專制傳統的國家找到了一個擺脫革命與專制的循環,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辦法。
——楊小凱《中國政治隨想錄》
材料三中國沒有以民主的名義使自己陷入政黨爭斗的局面,而是以一黨體制實現現代化,發展出一種獨特的縱向民主形成穩定的關鍵……
——2011年,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新著《中國大趨勢》
請回答:
(1)美國是如何解決材料一中所面臨的問題的?(2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光榮革命的“完美”之處。(2分)英國找到“控制‘控制者’的辦法”有哪些?(2分)
(3)聯系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材料三中的觀點。(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6分)
24.(12分)1958年我國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到1983年中央決定撤銷人民公社。在此期間,黨和政府對農村經濟體制不斷進行改革調整。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生產隊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單位。他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直接組織生產,組織收益的分配。這種制度定下來以后,至少30年不變。生產隊范圍內的土地,都歸生產隊所有。生產隊集體所有的大牲畜、農具,公社和大隊都不能抽調。生產隊有權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進行種植,決定增產措施。在保證完成國家規定的農副產品交售任務的前提下,生產隊經營所得的產品和現金,在全隊范圍內進行分配。
——摘自《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中共xx屆xx全會通過)
材料二在那些邊遠山區和貧困落后的地區,……群眾對集體喪失信心,因而要求包產到戶的,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是依附于社會主義經濟,而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沒有什么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區,集體經濟比較穩定,生產有所發展,……就不要搞包產到戶。這些地方領導的主要精力應當放在如何把集體經濟進一步加以鞏固和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幾個問題的通知》(1980年)
材料三黨的xx屆xx全會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聯產承包制采取了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這一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必將使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的具體道路更加符合我國的實際……促進農業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著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轉化。
——中共中央關于印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的通知(1983年1月)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國家調整農村生產關系的政策舉措。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這一調整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有何進展?據材料二,指出在推廣農業生產責任制的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4分)
(3)據材料三,分析中央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意圖。綜合上述材料,對比改革開放前后農村經濟體制的調整,說說你得到的認識。(4分)
25.(12分)回顧建國以來,黨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認識經過了一個曲折的探索過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56年(經濟學家)孫冶方提出“價值規律將始終存在著而且作用著,所不同的只是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另一位經濟學家顧準提出“讓市場的力量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他們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第一批拓荒者。但遺憾的是,對這些真知灼見,當時既未能被大多數經濟學家所理解和關注,也未能被政府的決策所采納。
——李照丹《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市場經濟理論認識的深化》
材料二黨對市場經濟認識的過程
時間內容意義
1982年xx大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計劃經濟傳統觀念。
1984年xx屆xx全會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1987年xx大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逐步認識到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的必然性。
1992年南方談話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①1992年xx大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
②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1997年xx大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
材料三中共xx屆xx全會公報指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中的“真知灼見”在當時未被“關注”和“采納”的原因。(4分)
(2)據材料二表格內容的相關提示,完成表中①②③的內容。在“市場引導”企業方面,1984和1987年后在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上分別提出了什么目標?(6分)
(3)綜合上述材料,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談談你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認識。(2分)
第Ⅰ卷選擇題(每小題1.5分,共32題,48分)
(下列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選出后請填涂在答題卡相應的相應位置。)
1.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歷史三峽論”,將四千多年來中國政治形態變遷分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階段。“從封建轉帝制,發生于商鞅與秦皇漢武之間,歷時約三百年”。以下各項不屬于這一轉型時期特征的是()
A.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B.分裂割據向統一王朝轉型
C.青銅文明向鐵器文明轉型D.神權政治向世俗政治轉變
2.中國先秦某位思想家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慈孝;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文飾)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據此判斷,該言論體現的觀點屬于()
A.法家B.墨家
C.道家D.儒家
3.在古代史家的筆下,大江之南的鄉村社會,“家給人足,居則有室,佃則有田,薪則有山,藝則有圃……婚媾依時,閭閻安堵,婦人紡織,男子桑蓬,臧獲服勞,比鄰敦睦”。該材料反映的農業經濟狀況是()
A.土地過度集中B.有田者無力可耕
C.小農戶個體經營D.地權與勞動者契合
4.“圖說歷史”是解讀歷史的一種方式,關于下圖解讀正確的是()
圖1《西周分封制示意圖》圖2《秦朝疆域圖》圖3《元朝行省圖》
A.圖1至2的制度變化反映了君主專制在逐步加強
B.圖2至圖3的制度變化反映了地方行政區劃的重大調整
C.三幅圖共同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發展
D.三幅圖反映了地方政權的自主性逐步提高
5.歷史研究應堅持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材料之外“一點也不越過去說”。以下史實到結論的推斷,符合這一原則的是()
史實結論
A商鞅變法“廢分封,行郡縣”秦國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B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化開始成為政治權力的附庸
C行省“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元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
D明太祖屢次宣布“通番禁令”明朝嚴禁中外通商貿易
6.東漢王符在《潛夫論•浮侈》寫道:“今舉世舍農桑,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偽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眾。……浮末者什于農夫,虛偽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縣,市邑數萬,類皆如此。”對上述材料解讀不恰當的是()
A.作者在批評東漢舍本逐末的社會現象
B.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業發展的情況
C.東漢雖有抑商法令,但經商的人不少
D.是當時城市商業經濟發展的真實反映
7.魏晉南北朝時期,孝道思想逐步發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為士人階層安身立命的追求。這主要是因為()
A.為了維護士族門閥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為主導思想
C.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D.為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的需要
8.魏晉時期寺廟莊園經濟迅速發展,莊園里的依附農民被稱為“佛圖戶”。他們喪失了原有受政府監管的戶籍,世代在莊園里務農,把生產的大部分農副產品上交給佛寺的高級僧侶,還要為佛寺勞作服役,從事各種雜務,不準隨意離開。“佛圖戶”的大量存在導致了()
A.政府賦役征發受到影響B.生產耕作方式的改進
C.農副業產品逐漸商品化D.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
9.唐太宗曾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人心所見,互有不同……比來(近來)或護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茍避私怨,知非不正,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國之政也。”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A.中書省和門下省在運作時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
B.中書省和門下省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
C.中書省和門下省互相制約,可抑制宰相權力的膨脹
D.中書省和門下省互相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10.元代王禎《農書》描述曲轅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闊狹不等,一犁一牛挽之,
止回旋,惟人所便。”這說明曲轅犁()
A.在元朝開始用于農業B.只適合南方水田
C.使傳統耕作技術成熟D.變革了耕作方式
11.《唐律疏義》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執用者,笞五十。”據此可知當時()
A.限制經營場所B.奉行“重農抑商”
C.商業空前繁榮D.重視監管商業
12.據葉德輝《書林清話》載,五代后唐時,在宰相馮道主持下,開始將儒家“九經”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國子監有書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書版劇增至十萬。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監、秘書監等機構也都大量刻書。宋朝書坊遍及全國各地,所售書籍大多精雕細校。由此推斷()
A.宰相馮道發明雕版印刷術B.雕版印刷得到了廣泛運用
C.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D.雕版印刷僅限用于官方刻書
13.《舊唐書》載,(楊綰)上疏條奏貢舉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陳,非經國之體也。望請依古制,縣令察舉孝廉,審知其鄉間有孝友信義廉恥之行,加以經業,才堪策試者,以孝廉為名,薦之于州。……自縣至省,不得令舉人輒自陳牒。”材料反映楊綰()
A.主張恢復察舉的古制B.反對科舉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舉的流程D.注重科舉的品德考察
14.漢代官秩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監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萬石之丞相;唐代官僅七品的察院長,可察尚書省。隋、唐時期監察御史也稱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縣,還“分察尚書六司,糾其過失,及知太府司農出納”。可見古代中國()
A.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監察體系B.監察官員位高權重
C.重視監察官員的素質和選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監察制度
15.關于北宋設置參知政事的初衷,依據材料一《宋會要輯稿》“太祖特置參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參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據材料二《太宗實錄》“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權”可知參知政事分割宰相之權。下列說法最合理的是()
A.不管材料一還是材料二都需要進一步考證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B.《太宗實錄》是第一手資料,故材料二的結論更為可靠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缺乏相應的考古資料的證實,故都不能成立
D.君主專制不斷加強是中國古代政治的總體趨勢,故材料二正確
16.李劍農在《中國古代經濟史稿》中記載:“(宋朝)從事于耕作之農民,除一部分自耕農外,不為私人地主之佃戶,即為官田之佃戶。在此相對關系下,土地之轉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權不操于國家而操于私人,今日為有田之自耕農,明日即可變為佃耕之佃戶。”這主要反映了宋朝()
A.土地所有權轉移頻繁B.私田數量超過官田
C.國家與地主爭奪土地D.佃戶成為耕作主力
17.宋代的人口增長在地區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長極快。南宋末年,臨安府九縣人口達到124萬,尚不包括不下十萬人的軍隊,以及為數眾多難以統計的流動人口。而同時期,倫敦只有2萬人,巴黎有4萬人,西方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也不過10萬人口。這主要反映了宋代()
A.政治中心東遷的趨勢B.多子多福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
C.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D.小農經濟較之莊園經濟更穩定
18.《中華文化史》中寫道:“宋詞、宋文、宋畫、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學,構成了—個精致遼闊而又森嚴的貴族世界,而在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種文化崛起,這就是在人頭攢動的瓦舍勾欄中成長起來的粗俗而生動的市井文化。”這反映了宋代()
A.理學推動了貴族文化的興起B.創造了古典文化輝煌的頂峰
C.市井文化沖擊了貴族的文化D.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加強
19.朱熹在《漳州勸農文》中說:“請諸父老,常為解說,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惡從善,取是舍非,愛惜體膚,保守家業”。在此,朱熹()
A.告誡鄉親去惡從善以“慎思明辨”B.勸導百姓遵循一種“理性”的生活秩序
C.教誨后生弟子遵從“三綱五常”D.灌輸以農興業的思想以“存天理”
20.元世祖忽必烈說:“中書省是朕的左手,樞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臺是用來醫朕兩只手的。”這說明元代()
A.注重權力監督B.實行三權分立C.完善三省六部制D.加強機構分工
21.《元史》載:“若元(元朝),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員,從一品;平章二員,從一品。”材料主要表明元朝()
A.正式建立后開始走上統一全國的進程B.創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C.在統治區域范圍內全部推行行省制度D.地方行政管理上開創了新的政治制度
22.清史專家黃愛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時期,也是傳統學術發展演變的重要轉折階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難中,中國傳統學術(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時期的思辨哲學向明清漢學的轉變”對出現這種轉變理解不正確的是()
A.這種轉變表現為理學向經世致用思想轉變
B.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是這種轉變的根源
C.這種轉變徹底解決了宋明理學的弊端
D.這種轉變受到了明清政治環境變化的影響
23.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明代還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來當宰相。宰相廢了,而宰相的職權則由皇帝兼……明代制度還是和過去大體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內閣制又大大進了一步。”對此理解最正確的是()
A.明朝設立的內閣制是對宰相制的繼承B.內閣是公開行政,軍機處是私密行政
C.軍機處的設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變革D.內閣與軍機處的設立加強了君主專制
24.明代,農民越來越深的被卷入市場網絡之中,種植較廣的經濟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樹,江南和華北都形成了大面積植棉區,蠶桑業則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福建廣東等地則利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大力發展甘蔗、荔枝、龍眼等經濟作物。材料說明()
A.明朝農業以專門化生產為主B.明朝農業的經營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
C.明朝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明朝農作物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
25.以下是有人對清前期對外政策情況的統計,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時間概況
康熙二十四年(1685)設粵(廣州)、閩(泉州)、浙(寧波)、江(上海)四海關;
康熙三十七年(1698)舟山置浙海關征榷機構,并設商館,當地稱為“紅毛館”。
乾隆朝為防止寧波淪為第二個澳門,加重浙海關的關稅,但收效甚微。
乾隆二十二年(1757)規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廣州通商,閩、浙、江三海關只對朝鮮、日本、琉球等國開放
1793年、1816年英國馬戛爾尼、阿美士德使團請求增開互市口岸,清廷拒絕。
A.康熙皇帝年間并未實行朝貢貿易體制
B.清前期對外開放受到了嚴格的限制
C.乾隆朝舉措阻斷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
D.19世紀初清政府的行為導致了戰爭
26.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們對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對我們不公正。”對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A.前一個“不公正”指中國自認是天朝上國,視外國為蠻夷
B.后一個“不公正”指列強發動侵略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
C.后一個“不公正”是前一個“不公正”引起的
D.西方對中國不公正主要是為了滿足工業革命后商品輸出的需要
27.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指出:“……在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擴張過程中,非正義的侵略者同時又往往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者;而正義的反侵略者則常常同時是落后者。以貪欲為動機的侵略過程常被歷史借助,從而在客觀上多少成為一個進步改造落后的過程”。作者強調的是()
A.要正確認識西方侵略動機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觀評價鴉片戰爭的影響D.要辯證地分析中西方社會差距
28.《中英虎門條約》(《南京條約》附約)中的“領事裁判權”規定英人華民交涉詞訟對,英人如何科罪,應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當時作為清朝談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認為,這一條款的訂立,“杜絕釁端,永遠息爭相好起見,兩無偏枯,亦兩無窒礙”。材料突出反映了()
A.領事裁判權是近代中國司法主權半殖民地化的一個標志
B.耆英試圖維護傳統的朝貢禮儀外交體制
C.當時統治者嚴重缺乏近代法權觀念
D.領事裁判權的實施促進了國人法律意識的轉變
29.馬克思在論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曾說:“我們不要像騎士般的英國報紙那樣去斥責中國人可怕的殘暴行為,承認這是保衛社稷和家園的戰爭,這是保存中華民族的人民戰爭,雖然你可以說,這個戰爭帶有這個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見、蠢笨的行動、飽學的愚昧和迂腐的蠻氣,可是它終究是人民戰爭。而對于起義民族在人民戰爭中所采取的手段,不應當根據公認的正規作戰方法或者任何別的抽象標準來衡量,而應當根據這個起義民族所已達到的文明程度來衡量。”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馬克思觀點的是()
A.明確否定了英國報紙對中國的歪曲B.認定中國進行的人民戰爭的正義性
C.認為中國不應做無謂的抵抗和犧牲D.文明程度影響起義民族的抗爭手段
30.洋務運動時期,國內有人說:“聞泰西諸國專尚機器,如織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數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奪數百之人之業,奪之不已,又窮其巧為鐵路,非外夷之壟斷哉!然行之外夷則可,行之中國則不可。何者?外夷以經商為主,君與民共謀其利者也,中國以養民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議者欲以鐵路行之中國,恐捷徑一開,而沿途之旅店,服賈之民車,馱載之騾馬,皆歇業矣,是括天下貧民之利而歸之官也。”對這段言論評價錯誤的是()
A.主張防范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以及在華壟斷
B.客觀分析了中西方國情下君民關系的不同
C.過分強調鐵路對傳統社會經濟造成的沖擊
D.發現引進現代機器生產將帶來的失業問題
31.買辦亦稱“康白度”(葡comprador),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上服務的中間人和經理人。鴉片戰爭后,廢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選當地中國商人代理買賣,沿稱買辦。其性質既是外商的雇員,也是獨立商人。下列關于買辦階層的說法正確的是()
A.買辦是中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中產生的特殊階層
B.買辦是西方國家在軍事和經濟上侵略和控制中國的工具
C.買辦因其身份特殊,在政治、經濟和法律上都是獨立的
D.買辦階層倡導和推動了洋務運動,催生了民族資本主義
32.19世紀后期報刊上諸如《論中西歷之所以不同》、《中西飲食異宜說》、《論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別》一類的文章屢見不鮮。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西比較的范圍在逐漸擴大,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習俗、法律、思想、學術等各個領域。這些現象表明中國知識分子()
A.摒棄陳舊腐朽的儒家文化B.改變中體西用的思想觀念
C.提倡全面學習西方的文化D.順應西學東漸的歷史潮流
第Ⅱ卷主觀題(共52分)
33.(25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對中國社會政治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學者說,周代的宗法制完備而嚴格,是一個成功的創造。繼位的族長在
宗族中有對宗族祖先的主祭權、對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權、對宗族內共有經濟的支配權。同一宗族內,“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無,所以紀理族人者也。”這種關系不斷發展的結果是君統宗統的合一。
——摘編自馮爾康等《中國宗族史》
材料二:東漢以后,強宗大族遍布各地,他們筑堡塢,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縱官吏,戰亂時建立宗黨武裝,形成割據勢力……兩宋時期,宗族發展出現“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現象,“今驟得富貴者,止能為三四十年之計”,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續世系、復興宗法,成為宋代士大夫面臨的共同難題。隨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譜、定族規、立族長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復興……明清時期,家法族規和鄉規民約得到官方的認可和批準,成為傳統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
材料三:清末民初,宗族組織原則發生了某些變化。1905年,上海王、朱兩氏將祠堂族長制改為族會制,“從事家族立憲”。1918年該族增訂族會章程,1924年修改,并經會員大會討論通過。曹氏宗族的管理體制也開始近代化,規定族眾有參與宗族事務的重大權力。此外,浙江紹興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設立該族議事、執行二部,實行任期制,由選舉產生。
——摘編自常建華撰《中國文化通志•宗祖志》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宗法制的發展變化(3分),并根據材料及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以來宗法制度“全面復興”的背景(6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4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原因。(4分)我們應如何認識宗法制的這種演變?(2分)
34.(12分)閱讀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福利體系的內容及措施
西漢初年財政支出中,社會福利支出有十多項,包括了收養孤兒、賑恤鰥寡、尊老養老、基礎教育、醫藥救助、放賑救災、喪葬撫恤、助貸貧民、協助生產等。
唐宋時期把“勸富豪以助濟施”作為重要國策,但只是作為一種補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災難救助、軍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過給予宗教團體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來興辦一些常規性福利機構,來為社會提供養老、醫療、救濟、喪葬等基本公共服務。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養院、漏澤院、安濟坊、安樂病坊等,多是采用這種辦法,由僧人主持。
明清時期明清時期雖然把一些慈善機構收回,由官府自辦,但還是積極引導民間資金投資社會福利事業,推動公私合作的公共設施建設。在賜爵籌資方面,進一步制度化,確立一系列的標準,并積極引導民間組織和資金參與地方架橋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設施建設,如《泉州府志》記載,泉州明清造橋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還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興造。
——摘編自周素麗《中國古代公共福利體系》,《人民論壇》雜志2015年11月
根據材料,找出至少兩個中國古代福利體系發展的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
35、36題為選做題,請任選其中一題作答,并在答題卡上將你選做題目番號前的方框涂黑
35.(15分)歷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綜合《唐書》、《唐會要》等有關史籍記載,武后時期的科舉考試一般是在二月開始,制舉、殿試時間是不等的,科目和科第也是多種多樣的,除傳統科目之外,還有文藝優長科、理選拔萃科等。由皇帝主持的制舉、殿試規模宏大,人數極多,使當時文場呈現出曠古未有的盛況。《大唐新語》稱“應制者向萬人”。至于制舉的試題、殿試的策問,多半涉及政抬、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注重取題社會、聯系政治。
——馬思博《論武則天時期科舉制度的改革及其影響》
材料二:在武則天執政期間,關隴把持特權,門閥觀念非常的嚴重。不利于庶族、地主和知識分子進入官場。為了使沒有權利和地位,但有才能的人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所作為,并且得以升遷。于是在顯慶四年武則天改《氏族志》為《姓氏志》,以武氏為第一等,其余均按官位高低為準,那些出身士兵立有軍功的人,也可以跟世家大族列為同一個等級。這樣一來擴展了用人的范圍,也尋找到許多庶族地主中有才能的人。
——吳玲莉《淺析武則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貢獻》
(1)根據材料一,概括武則天時期科舉制度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武則天的人才觀。(7分)
36.(15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為與光緒皇帝論法國革命時說:“民性可靜不可動也。一動之后,若轉石于懸崖,不至于趾不止也。《傳》日: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義則已耳。既知之,則富貴崇高者眾之所妒,事權尊一者眾之所爭也。法民既遠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則久受壓制,具瞻巖巖,必傾覆之。”“則莫若立行干斷,不待民之請求迫脅,而與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諸主然。明定憲法,君民各得其分,則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然則今日之中國,惟有實行歐洲十八世紀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權思想而已。平權派之言曰:人權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權,人人皆平等。國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結契約而成立者也。故人民當有無限之權,而政府不可不順從民意。此即民族主義之原動力也。……蓋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約。故國民主政,為政治自由之要義。然則“國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約瑟夫•阿•勒文森《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康有為在君權方面的思想主張及其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康有為和梁啟超在中國政治改革方面觀點的異同。(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