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高二歷史下冊課時練習題#】高二變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選三)。在對各個學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學生們需要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科目有所選擇、有所側重。這可謂是學生們第完全自己把握、風險未知的主動選擇。®無憂考網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歷史下冊課時練習題》,助你金榜題名!
1、在20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中,關于季羨林先生的頒獎詞寫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這一評價主要體現了哪家思想
A.法家B.道家C.儒家D.佛教
2、在評論秦朝滅亡時,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說:“在證明了法家思想確有效用的同時,秦王朝也(從反面)體現了孟子的一個思想的正確——政府終還是要依靠被統治者的默認。”此處孟子的“一個思想”具體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貴君輕”,統治者要實行“仁政”
C.兼相愛、交相利D.加強中央集權,防止人民反抗
3、人們總是希望有一個“好皇帝”,依靠他拯救眾生。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皇帝及皇權的長期統治便凝聚成對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識。農民戰爭并不反對這種意識,企圖用一個“明君”去代替“暴君”。真正對這種制度進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為天下“荼毒”者、“敲剝者”、“大害”者的人物及其著作是
A.董仲舒《春秋繁露》B.顧炎武《日知錄》
C.黃宗羲《明夷待訪錄》D.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4、歐洲宗教改革期間,德國薩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問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階和圣禮,那么你說,有罪的靈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馬丁•路德的回答是
A.靈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而不在于表面禮儀
B.永生與永罰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無法改變
C.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D.教皇是“兩足禽獸",人民應起來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5、下列關于朱熹和董仲舒思想主張的共同點表述不正確的是
A.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B.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
C.是對孔孟學說的發展和完善D.論述了“天人關系”
6、在敦煌藝術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壁畫大多宣傳佛教悲慘犧牲的善行和現實的悲苦與無奈;隋唐時期的壁畫則更多宣傳享受和娛樂,表現幸福與祥和;宋朝的壁畫中,世俗場景大量滲入佛界。這種變化說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國化B.中外藝術的交融性
C.藝術形式的多樣化D.藝術內容的時代性
7、蘇軾在《東坡題跋》中寫道:“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愈)退之,書至于顏(真卿)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上述材料直接反映了唐代文學藝術
A.名家較少,廖若星辰B.發展興盛,全面繁榮
C.注重創新,兼收并蓄D.形式僵化,內容陳舊
8、“四川、江東、桃園、草木皆兵”,從這幾個詞語提取有效信息,它應該是指著作
A.《封神榜》B.《水滸傳》C.《西游記》D.《三國演義》
9、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銘文的青銅器、楷書書寫的《道德經》、行書書寫的關漢卿《竇娥冤》、隸書刻寫的竹簡。他可能是下列何時何地的商人
A.東漢的洛陽B.唐末的長安C.北宋的開封D.明初的南京
10、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近代歐洲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對二者的共同點表述正確的是
A.反對宗教神權,強調三權分立B.反對封建制度,倡導人民主權
C.反對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D.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
11、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相同點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學的結合B.批判羅馬天主教的愚昧統治
C.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D.設計了未來理想的社會制度
12、15世紀,意大利人開始用各種地方性通俗語言文字翻譯拉丁文《圣經》,這一現象說明
A.天主教會已經放松思想控制?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經有了較大的影響?
C.人文主義思潮在意大利興起?D.通俗語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為官方文字
13、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這一主張表明()
A.古希臘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B.人類社會的傳統和習俗不容質疑?
C.社會的道德規范是客觀統一的?D.人們應對宗教神學持懷疑態度?
14、右圖是1490年米開朗琪羅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創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經故事: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瑪利亞抱著死去的兒子無比悲痛。這件作品的人文主義精神體現在()
A.歌頌真實、自然的人性
B.刻畫耶穌的英雄形象
C.宣揚羅馬教皇的精神權威
D.倡導靈魂得救的觀念
15、嚴格地說,是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的紡紗作坊而不是達•芬奇的繪畫作坊培育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這說明文藝復興運動早在意大利興起的根源是()
A.意大利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B.意大利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C.意大利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D.意大利的中世紀神學思想淡薄
16、《史記》載:漢武帝時,“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該材料主要表明
A.漢武帝廣泛吸納人才B.平民將相大量涌現
C.儒學在民間開始興起D.儒學地位顯著提高
17、“……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被別人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內容應是
A.宗教改革B.文藝復興C.啟蒙D.空想社會主義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分,第27題分,第28題分,共50分)
18、1600年,意大利哲學家、天文學家布魯諾被教會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X在獄中身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無定質。……咸以孔子之事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
——李贄《藏書》
夫童心者,絕假純兵,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邊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去真人……故謂人有那女則可,謂見(見:見漢)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間盡短,又豈可乎?——李贄《梵書》
材料二李贄雖在麻城,但有無數來自各地的追隨者,凡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異端”
思想由此廣泛傳播。于此同事,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勢力對李贄的迫害也逐漸升級,……終經神宗御擾,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逮捕下獄,并焚毀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贄在雨中賦詩:“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怒在喪其元;我令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歸黃泉。”隨后自殺身亡。
材料三布魯諾指出宇宙是無限的,地球僅僅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微塵。地球繞太陽轉,而太陽也不是禁止不動的。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統一的物質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觀規律,并不像教會所說的服從上帝的意志。這就徹底否定了教會的宇宙觀。天主教會宣布他為“異教徒”,開出教籍,布魯諾被迫長期離開祖國。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決所的毒手,監禁達七年之久,但她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學說。當宣布要處死他時,他說:“你們宣讀判決書時,要比我聽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編紫劉明翰主編《世界通史•中世紀卷》
(1)據材料一概括李贄的基本主張。(3分)
(2)根據材料指出布魯諾和李贄被視為“異端”的相同原因及他們的臨終表現的相似之處。(4分)
(3)有學者認為,李贄的著作盡管在當時影響很大,單并沒能在歷開拓出一條新路。結合明清之際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從政治、經濟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說明。(9分)
1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啟蒙思想家把歐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長的黑夜,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散現實的黑暗。
材料二每一個國家有三種權力,即立法權力、有關國際法事項的行政權力和有關公民法事務的行政權力。依據第三種權力,王侯或官府處罰犯罪或裁決公民中的訟爭。人們稱第三種權力為司法權,而第二種權力簡稱為國家的行政權。當立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定會擔心,同一個人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同時加以執行。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同樣也不復存在。因為如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法官就同時成為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變成了壓迫者。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材料三18世紀啟蒙學者高舉理性與科學的大旗、猛烈抨擊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主義,宣揚自由、平等、博愛、人權和法制,強調發展科學、張揚個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國”。不難看出,啟蒙運動實質上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文藝復興運動的延續,是人文精神的繼續弘揚。
——高九江《啟蒙推動下的歐洲文明》
(1)材料一中啟蒙思想家為什么把封建制度比作漫長的黑夜?“理性的陽光”指的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鳩所主張和反對的是什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材料中“新的歷史條件”指的是什么?
2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蘇格拉底終生從事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論。關于教育的內容,他主張首先要培養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人們只有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治國人才。蘇格拉底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啟蒙歷史網論壇
材料二馬丁路德說“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見。”——啟蒙歷史網論壇
材料三難道農民的兒子生來頸上帶著項圈,而貴族的兒子生來在腿上帶著提馬刺嗎?……一切享有各種天然能力的人,顯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賴任何別的東西,這就是自由的人。——《伏爾泰語錄》
材料四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應該避免把權利單獨托給一個人、幾個人或少數人。因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利,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為此提出一條原則,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用權利來約束權力,形成一種能聯合各種權力的政體,其各種權利既調節配合,有互相制約,即權力要分開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鳩《羅馬盛衰的原因》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格拉底的主要主張有哪些?這些主張體現了什么精神?
(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二中馬丁路德的“意見”是什么?這些“意見”產生了什么影響?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體現的主要思想及其所產生的歷史影響。
(4)以上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張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有什么共同影響?
21、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學說幾經變遷,試簡要概述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演變過程。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華盛頓嚴厲拒絕了部下推舉他做國王的請求。他說:“我認為這個請求孕育著可能使我國遭受大災難的陰謀。假如我沒有利令智昏、自欺欺人的話,你就不可能找到一個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陰謀的人了。”1796年,64歲的華盛頓在第xx屆總統任期結束時急流勇退,辭官回家,不當終身總統。
材料二
拿破侖法典
請回答:
(1)華盛頓和拿破侖對于當“國王”或“皇帝”各采取了怎樣的做法?
(2)美國獨立后,華盛頓為美國民主建設作出了哪些重要貢獻?
(3)概述材料二中所展示的“法典”的歷史地位。
(4)綜上所述,華盛頓與拿破侖對本國歷史發展所起的共同的作用是什么?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華盛頓有所為,美利堅民族得以獨立;華盛頓有所不為,美利堅人民不受其害。
——易中天著《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
材料二1885年,華盛頓紀念碑完工。建碑的188塊砌石由國內外政府、團體和個人捐贈,其中一塊砌石來自中國。砌石上寫道:“華盛頓,異人作也。起事勇于勝廣,割據雄于曹劉;既已提三尺之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于天下為公,骎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尚讓善俗,不尚武工,亦迥于諸國異。余嘗見其畫像,氣貌意絕倫。嗚呼!可不謂人杰矣哉!”這段文字是當時清朝福建巡撫徐繼畬所寫……
——《大國崛起•美國》
請回答:
(1)結合相關事實說明材料一中華盛頓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2)材料二是怎樣評價華盛頓的?請概括其觀點(不得摘抄原文)。
(3)你認為應怎樣評價華盛頓?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對德國來說,拿破侖并不像他的敵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專橫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
——恩格斯《德國狀況》
材料二“這是一位同亞歷山大和愷撒一樣的天才人物,長于指揮軍隊,……竟還有立法家們具有的才能……。”“幾年之后,這位偉人,聰明的人物瘋狂了……使得一百萬人的生命毀滅在戰場上,激起整個歐洲來反對法國……二十年勝利果實被剝奪一空。”
——梯也爾《執政府和帝國的歷史》
材料三“在皇帝的庇護下,新貴名流才得以保住政權,增殖其財富并擴大其勢力。”
——喬治.勒費弗爾《拿破侖時代》
回答:
①恩格斯為什么說拿破侖是德國“革命原理的傳播者,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
②以史實說明拿破侖“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
③梯也爾所言“二十年勝利果實被剝奪一空”是否符合歷史?為什么?
④材料三中的“新貴名流”是指什么?在“皇帝的庇護下”,“增殖其財富并擴大其勢力”說明了什么?
4.克倫威爾和拿破侖都是本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風云人物。因為他們都處在新舊交替時代,所以,他們的行為既有新時代的特征,又體現出濃重的舊時代特色。結合下圖回答問題:
(1)他們建立的政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2)結合所學知識,評述他們在本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大軍事活動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