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强伦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播放方式,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直播,国产又黄又爽又湿的免费网站,少妇被弄到高潮喷水A片69网站

高二歷史下學期月考試題

時間:2019-04-17 14:34:00   來源:無憂考網     [字體: ]
【#高二# #高二歷史下學期月考試題#】高二變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選三)。在對各個學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學生們需要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科目有所選擇、有所側重。這可謂是學生們第完全自己把握、風險未知的主動選擇。©無憂考網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歷史下學期月考試題》,助你金榜題名!
【篇一】

  一、單項選擇題(共30道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1.在考古發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陽殷墟、西周王朝的豐鎬、周原和洛邑都沒有發現外郭城墻,構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無城墻”的鮮明特色。對此解釋有可能的是()

  A.皇權至上的強大吸引力B.經濟能力不足無力修建城墻

  C.尚未掌握城墻修建技術D.王都的強大實力和文化自信

  2.學者馮天瑜說:“西周的封邦建國實現了以姬姓為主的貴族階層、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種人的結合,突破了(以前)純粹的血緣組織框架。據此可知,分封制()

  A.利于通過地緣政治加強統治B.是典型殷人血緣政治的延續

  C.加強了西周的中央集權制度D.是西周時期的官僚體制創新

  3.據《史記》記載,齊桓公幫助周襄王平定兄弟叛亂后于葵丘會盟諸侯,并借天子之名發布禁令:“……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以婦人與國事”,霸業達到頂峰。這一記載說明當時()

  A.儒家學說成為齊國正統思想B.周王室依然具有極大的權威

  C.舊的統治秩序得到一定維護D.婦女社會地位遭到嚴重貶損

  4.“考秦之制……蓋內外官制同一系統”。中央的丞相與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與地方的郡尉掌軍事,中央的御史大夫與地方的郡監則掌糾察。材料反映了()

  A.秦朝開創了中央集權的體制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貴族政治

  C.形成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D.官僚機構出現重疊臃腫現象

  5.1983年湖北張家山漢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包括《二年律令》,內稱:“有任人以為吏,其所任不廉、不勝任以免,亦免任者。”這一規定()

  A.旨在增強中央權威維護統一B.促進了國家政務的有序運行

  C.有利于強化各級官員責任意識D.目的是厲行法治突顯皇權至上

  6.西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在成帝去世后,一立年幼庶孫哀帝,再立九歲庶孫平帝,三默認王莽立僅兩歲的孺子劉嬰為皇太子。材料說明()

  A.皇位繼承中宗法觀念已經崩潰B.君主專制制度事實上開始動搖

  C.太后臨朝稱制有利于政權延續D.太后立幼是權力斗爭激化表現

  7.隋初,文帝接受大臣建議,“悉廢漢以來州郡辟署佐僚之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吏部在選用地方官佐時全都使用外地人。刺史、縣令皆每年考核政績,三年一遷,佐官四年一遷,不得重復任用。這一做法()

  A.打破地方政權壟斷,健全社會組織B.深化對基層官吏監察的強度

  C.破除宗法體制,鞏固國家政權統D.強化中央集權利于制度變革

  8.如下圖所示為《唐書》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見,唐代科舉制()

  9.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黨,與代表士族官僚的李黨之間政治爭斗近四十年,終以牛黨勝利結束。唐文宗曾說:“去河北賊(指藩鎮割據)非難,去此朋黨實難”。唐代朋黨之爭()

  A.客觀上體現了社會階層的變動B.具有近代政黨政治的雛形

  C.是中央與地方斗爭的必然產物D.推動科舉制度的逐步完善

  10.唐末五代時期,軍閥爭相“收養”部將為義兒。終五代之世,不僅有百余平民子弟以軍閥義子的身份留名史冊,更有四位義子承繼大統登上皇位。對軍閥養子之風的解讀合理的是()

  A.徹底抑制和改善了驕兵悍將難以節制的局面

  B.軍閥養子之風是政權割據和更替頻繁的根源

  C.假借宗法倫理籠絡將才以強化對軍隊的控制

  D.五代皇位繼承已經擺脫血緣宗法倫理的束縛

  11.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民間尊稱他為“包相爺”。他曾擔任過轉運使、兵部員外郎、開封府知府和樞密副使等職務,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轉運使B.兵部員外郎C.知府D.樞密副使

  12.許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說:“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載:“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這表明元朝行省的獨特之處是()

  A.是地方高行政機構B.是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

  C.是地方高軍事機構D.具有地方高行政機構和朝廷派出機構兩重性

  13.明萬歷中后期,皇帝長期怠政,內閣缺員也不及時補缺,此時的內閣已經“無可為之事”,有抱負的內閣成員以啟休的方式保其志節,然而對此皇帝也“不允所辭”。這反映了明代內閣()

  A.對皇權具有依附性B.輔佐功能無法發揮

  C.權力大小極不穩定D.較少參與政治決策

  14.有學者運用現存明朝進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樣本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從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進士占進士總人數的比例從75%跌至45%,而官員家庭出身的比例從24%提高到53%。這主要反映出()

  A.平民棄儒從商現象的普遍B.選官考試程序的不公

  C.科舉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D.恩蔭入仕機會的增多

  15.清代曾侍從過三個皇帝的軍機大臣張廷玉多次被皇帝稱贊,但他仍時刻小心謹慎,從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結交外官言事,從政多年竟“無一字與督撫外吏接”。這可用來說明軍機處()

  A.僅是君主專制的工具B.導致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C.對宰相有較大的約束力D.借鑒了歐美民主制度

  16.清咸豐之前,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其兵權都直隸中央。咸豐年間(1851-1861),“曾國藩既請練軍長沙,奮然以招募行伍,盡廢官兵,使儒生領農民,各自成營”,且湘軍的餉需也由將帥“就地籌劃”,而非由戶部調撥。后起的淮軍也大致如此。這種情況()

  A.是應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新政策B.使清政府中央集權遭到削弱

  C.小農經濟是其出現的主要原因D.是清政府軍隊走向近代化的體現

  17.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強化,往往通過削弱相權、完善監察體制、調整中央和地方關系等手段來實現,在這一過程中政治架構的設計與職權的變更較為突出。下列選項中,在地位和職權大體相當的一組是()

  A.東周諸侯國與元行省B.唐政事堂與宋中書門下

  C.西漢州刺史與明監察御史D.宋提點刑獄司與明通政司

  18.讀下圖,表述正確的是()

  19.先秦到秦漢之際的史籍對早期華夏史的書寫形成一種普遍的傾向,即將傳說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來歷或無來歷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緣關系的遠近編制譜系,特別是大量追本于黃帝,以構成自黃帝以來世代相傳承的宗法系統。這表明了當時()

  A.華夏統一的意識逐漸形成B.儒家思想影響史書記載

  C.宗法制維系統治集團穩定D.皇位世襲權力不可轉移

  20.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說道:“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

  A.滿洲文明源自先秦時的中原B.清初依然存在文化沖突

  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D.民族認同成為朝野共識

  21.梭倫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抽簽選舉絕大多數國家官職,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單位(當時稱部落)投票預選出各官職的候選人,然后再進行二級選舉,在候選人之間差額抽簽產生各級公職人員。以執政官為例,當選人數與候選人數比例為1:3。這一選舉法()

  A.維護了貴族統治地位B.完善了權力運行機制

  C.未采用財產資格限制D.有利于民主政治發展

  22.古代雅典的梭倫在詩中寫道:“作惡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貧窮;但是,我們不愿意把我們的道德和他們的財富交換,因為道德是永遠存在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據此可知,梭倫()

  A.反對奴隸制度B.主張權利平等C.抨擊貧富差別D.具有人文精神

  23.伯里克利上臺后,開始加緊重建被希波戰爭摧毀的雅典衛城。盡管貴族派反對他耗費巨資,但伯里克利作為戰后青年一代的楷模,仍獲得了公民大會的支持,賦予其建造衛城之權。他力爭把帕特農神廟中的雅典娜神奉為全希臘的大神,吸引希臘人來朝圣,并通過土木工程建設給各行業的工匠以就業機會。據此可以說明()

  ①帕特農神廟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廟

  ②公民大會是雅典事實上的高權力機構

  ③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設趨于完善

  ④重建雅典衛城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具有重大意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機:“雅典公民們,你們曾經拿起武器反對斯巴達,保衛希臘的權利。但現在,你們不情愿作戰,拖延繳納要保衛你們自己財產的戰爭稅。你們過去常拯救希臘人,現在失去了自己的財產,卻仍坐以待斃。”此種危機可能是()

  A.公民精神淪喪B.軍事裝備落后C.社會秩序敗壞D.經濟發展停滯

  25.學者威爾?杜蘭特說:“對于雅典人來說,公民不僅足選民,而且可以輪流以抽簽或背誦詩文的方式充當地方首長或法官。他必須保持自由之身,隨時準備為國家效勞。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須以勞力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閑暇或能力從事這類工作,因此,就絕大多數雅典人看來,勞動者似乎不適宜充任公民。”這體現了雅典()

  A.公民權利范圍的局限性B.民主自由的局限性

  C.公民權利實現的局限性D.審判制度的局限性

  26.古羅馬由貴族擔任立法者,平民保民官可以制定適用于平民的條例。法典在公布及定稿之前應先征求大眾的意見。從此,平民與貴族出現在同一個法庭上,行同樣的手續,按同樣的法律進行審判。這一描述主要說明羅馬法()

  A.體現自然法平等的理念B.充分維護平民的權益

  C.已經發展到了完備階段D.為近代確立立法規范

  27.古代羅馬法規定:在商品交換中,未成年人如因對方利用其無經驗而遭受損失的,可訴請追回已交付物件,縱使對方沒有欺詐行為,只要未成年人確實受到很大損失,也可申請“恢復原狀”,要求返還原物件。這反映出,古代羅馬()

  A.注重維護誠信交換原則B.禁止未成年人交換商品

  C.法律嚴懲侵犯私有財產D.重視保護弱勢群體利益

  28.查士丁尼的《法學階梯》指出:“關于買賣、租賃、合伙、委任等契約,債務以當事人的同意而成立。上列各種契約,其債務的締結只需雙方當事人的同意的說法,乃是因為其締結既不需要用文書,也不需要當事人在場;此外,也沒有必要給予某物,只須進行該法律行為的當事人同意即可。”這表明()

  A.羅馬法嚴格的形式主義原則B.法律認可契約自由原則

  C.羅馬法核心是保護私有財產D.羅馬法的體系終完善

  29.孟德斯鳩曾說:“意大利各民族成為羅馬的公民以后,每一個城市便表現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們不過是由于一種特殊的法律上的規定才成為羅馬公民的……因此人們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羅馬……對羅馬的依戀之情也不復存在了。”在孟德斯鳩看來,更多意大利人成為羅馬公民()

  A.加劇了羅馬社會矛盾B.擴大了羅馬統治基礎

  C.有利于羅馬帝國統一D.導致羅馬失去凝聚力

  30.恩格斯曾這樣評價,羅馬法是純粹私有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里,生活條件和沖突的十分經典的法律表現,以致一切后來的法律都不能對它作任何實質性的修改。這說明古羅馬法律()

  A.與時代內容密不可分B.僅適用于當時的時代

  C.對公有制社會無益處D.不能被后世充分借鑒

  二、材料分析題(共3道大題,其中31題10分,32題15分,33題15分。總共40分)

  31.古往今來,中外的有識之士都在不斷地追求政治進步,不同的歷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共10分)

  材料一中國古代的分權主要以君權與相權,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的劃分為表現形式……漢代以后,我國的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就正式分由不同機關行使,實現了在職能、權力和人員等三方面的分離,和現代國家三權分立的方式相似。有所不同的是,作為憲政國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權體制是從總體上以對國家權力進行有效制約為目的而作出的政治安排,這三種權力的終來源是人民,而我國古代無論決策、執行還是監督都直接或間接地對皇帝負責。……伯利克里時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國家權力系統,已具備了近代國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監督等國家職能,并開始向分權的方向過渡。

  ——張治平《關于分權與制衡問題的探討》

  材料二“我們的制度被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里。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于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為他們屬于特殊的階級,而是由于他們個人才能。”

  ——伯利克里《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說》

  公元前5世紀雅典民主鼎盛時期,雅典總人口40萬人中,奴隸20萬,公民16.8萬,外邦僑民3.2萬。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通史?古代史》

  材料三1832年:議會選舉改革,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的代表進入議會。

  19世紀后半期:成年男子獲得普選權。

  1918年:30歲以上有一定財產的婦女獲得普選權。

  1969年:年滿18周歲的英國男女公民都有權參加下議院選舉。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通史?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中國的分權在隋唐時期典型的制度表現是什么?從制度功能上指出古代中國的分權與雅典分權的根本不同。(6分)

  (2)根據材料二、三,概況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并指出英國民主政治與雅典的不同之處。(4分)

  3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共15分)

  材料一秦漢以來一直到宋朝,監察機構基本是宰相的下級機構,到元朝則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三足鼎立,到明朝設立了都察院,都察院的都御史成為與高行政長官,六部尚書并行的國家高官員合稱“七卿”……監察機關行使權力以皇權為依靠,以封建法制為根據,不接受任何一級行政部門長官的指令。這樣監察機構行使職權時任何一級行政部門無權過問,任何地方勢力更無權干涉,從而確保了監察部門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

  ——摘編自張嘉桐《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與當代借鑒》

  材料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規定了人民檢察院的職權:“高人民檢察院對于國務院所屬各部門、地方各級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檢察權”。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按照法定程序行使這樣幾項職權:“(一)對于地方國家機關的決議、命令和措施是否合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實行監督……(四)對于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六)對于有關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民事案件有權提起訴訟或者參加訴訟。”

  ——摘編自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并簡析其影響。(8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人民監察制度對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并分析其形成原因。(7分)

  3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共15分)

  材料一中國法制起源較早。夏朝法律被稱為“禹刑”。西周周公制禮,禮刑互補。秦朝制定《秦律》,以“輕罪重刑”為指導思想,刑罰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議》頒行天下,規定了嚴懲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成為中國古代法成熟的標志和中華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權尊于法”,“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家族國家本位,息訟無訟,實現社會和諧等成為古代中國基本的立法思想和價值取向,影響后世。……而古羅馬法,私法(保護私人利益有關所有權、債權等方面的法律規范)發展異常充分,以個人權利為本位,權力服從于法律,公開審判,追求正義,法治精神貫穿于羅馬法律體系之中。

  ——改編自張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

  材料二中國古代在自然經濟和專制統治環境下,不具備產生諸如自由、平等、權利、義務等近代民法觀念的條件。現今中國民法,是清朝末期從外國繼受而來。甲午戰敗和庚子事變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設立修訂法律館,“參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開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礎上繼續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稱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國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礎上修訂的《中華民國民法》頒布實施。此前,在清政府、國民政府和列強續簽商約時,提出廢除領事裁判權,列強均以頒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為放棄該權的條件。

  ——摘編自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序言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法系和羅馬法的差異,并分析產生這一差異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歸納中國制定民法典的作用。(7分)

【篇二】

  1.西周初年,天命先王的“威儀”是國家與社會的行為準則,而春秋后期,貴族社會從人倫之外尋找社會的合理法則,“禮”被特別強調,并作為維護社會制度的有效手段。這一變化()

  A.成因是家國一體局面的形成B.體現了中央集權加強的趨勢

  C.說明文化革新早于社會變遷D.與宗法體系面臨沖擊有關

  2.《清史稿?職官志一》載:“世祖親政,日至票本房,大學士司票擬,意任隆密。康熙時,改內閣,分其職設翰林院。雍正時,復分其職設軍機處……而軍國機要綜歸內閣,猶為重寄。至本章歸內閣,大政由樞臣承旨,權任漸輕矣。”由此可知()

  A.清初開始設立內閣制B.翰林院成為中樞權力機關

  C.軍機處逐步取代內閣D.內閣職權變化折射皇權加強

  3.古羅馬實行嫁妝婚姻制。帝國建立以前,法律規定:“除了約還嫁妝以外,婚姻存續期間妻子對嫁妝沒有任何權利。”《民法大全》規定:“嫁妝無論有無約定,也不管是誰認定,婚姻關系解除時,除因妻子的過失外,都應歸還給妻子。”由此可知()

  A.關注婦女是羅馬公民法的立法原則B.羅馬法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C.女性獲得了與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D.羅馬法仍摻雜著原始的習慣法

  4.有人評價19世紀某畫家的畫作,認為它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有人挖苦說:“毛坯的糊墻紙也比它完整!”也有人說這位畫家“在意的不是局部細節的真實和完善,而是變動不拘的光色和由此產生的氛圍”。下列美術作品的風格與評價相吻合的是()

  5.長久以來在中國社會形成的“貴華夏”“賤夷狄”的傳統思想觀念的藩籬開始被沖破,一批先進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開始以一種新的眼光審視世界。這一新的眼光主要“新”在()

  A.知識界出現了“經世致用”的呼聲B.鴉片戰爭的失敗激發了國人的愛國心

  C.一些有識之士開啟了學習西方的思潮D.“強國御侮”成為那個時代的強音

  6.中國近代有學者提到:在生物界里,開放的“四達之地”的物種,有較強的競爭力,而與世隔絕的“孤懸島國”的物種,一旦有“外種闖入,新竟更起,往往年月以后,舊種漸湮,新種迭盛。此自舟車大通之后,所特見屢見不一見者也。”這一觀念產生的社會影響是()

  A.推動了日本明治維新的興起B.沖擊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宣傳了君主立憲的政體模式D.帶動了民主革命意識的傳播

  7.魏源與賀長齡于道光初年輯《皇朝經世文編》,全書120卷中,《禮政》(記述傳統治國思想)占16卷;光緒十四年葛士凌輯《續編》,全書120卷中,《禮政》僅占12卷。這一變化反映了清末()

  A.儒家思想已經失去主流地位B.西方加快了對中國的文化侵略

  C.民主思想成為人們關注焦點D.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變化

  8.“希臘文化昉(起始)于周初,有瞽(盲人)者賀梅爾擅絕世之才,歌詠諸邦戰跡……,至周末時,性理之學大興,分門別類,列為百家,交相論說,漸入虛無。惟索格底、布拉多、額里斯多三人有圣賢之目。”京師同文館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的這一論述()

  A.旨在說明東西方文化同出一源

  B.本質上表達了其西方文化優越論的立場

  C.突出了智者運動在西方文化的精神價值

  D.試圖化解東西方的認知心理障礙,傳播西學

  9.1865年,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在《局外旁觀論》中說道:“通經原為致用,而今之士人,書籍非不熟讀,詩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應曉之事,問之輒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赫德的這段話()

  A.嘲笑清朝官員愚昧無知B.干涉中國內政,推行奴化教育

  C.指出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D.認為中國必須推行政治改革

  10.1960年蘇聯科學院成立非洲學研究所,又成立人民友誼大學,幫助亞非拉國家培養建設干部。1960年,日本外務省將加強對非交往作為當年外交的一大課題,并準備在未來兩年內集中力量擴大對非貿易。1961年美國肯尼迪政府正式提出“新非洲”政策,開始大幅增加對非援助。這說明()

  A.非洲歷史文化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B.非洲在美蘇全球爭奪中居首要地位

  C.冷戰大背景下的大國援非活動升級D.非洲獨立國家增加改變了世界格局

  11.下表為1978—2008年中國三大產業比例變動圖,據此可知,中國()

  A.經濟結構逐漸趨向合理B.技術更新速度制約了農業發展

  C.城市企業普遍活力不足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步伐放緩

  12.1924年國民黨“一大”發表的宣言,雖重申了孫中山的直接民權說,但明確表示了否定“天賦人權”的平等自由說,強調“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而凡賣國罔民以效忠于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無論其為團體及個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權利”。這表明在當時的國民黨看來()

  A.西方的天賦人權說不適合中國B.孫中山的直接民權說更為先進

  C.反帝反軍閥是給予民權的前提D.民族危機依舊影響民主的實現

  二、材料閱讀題(有3小題,共52分)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宋朝至遲在北宋仁宗之后,民間善訟之風即初露端倪。民間“好訟”之風的興起,使得一種專門教人打官司的學問與職業應運而生,這就是“訟學”與“訟師”。在宋代統治者中,雖不乏明法之君,但其目的在于用法律的威懾力量來鉗制百姓的思想和行為,并非是讓百姓知法用法。于是,訟師始終處于地下活動,始終是官府打壓的對象。他們游離于官方的體制之外,同時也不見容于士大夫階層。種種跡象表明,宋代也許給當時的訟師提供了一個轉變為受官府和民間都認可的“身份轉型”即由訟師變為具有正當性、合法性的律師的機會。但是,這一轉型終究未能完成。

  材料二在13世紀以前的英國,開始有了法律專家,他們有償為訴訟當事人在王室法院和其他地方提供服務。亨利二世時期(1154—1189)英國的法律制度開始重大變革,這些變革及其延續以及亨利的后繼者們的更為深入的發展,創造了一種有利于英國專業律師的出現及其人數增加的環境。到13世紀末,一個專業的教會律師群體產生了。在一味打壓或者放任自流之間,英王政府終選擇了一條中間路線:將律師納入到法制的軌道,對其在職業道德方面提出較為嚴格的要求,對其人數予以限制,對其不當行為加以規范,等等。正是這種“中間路線”的選擇,使得英國早期的律師得以存活下來。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郭義貴《訟師與律師——基于12至13世紀的中英兩國之間的一種比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訟師未能完成向律師轉型的原因。(1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2至13世紀英國律師產生和發展的特點并簡析其作用。(13分)

  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現代化運動源于中國秀異分子(引者注:包括開明士大夫階層、新型知識分子集團、廣大民眾)的雪恥圖強的意識,源于追求國家的“權力”與“財富”。而要雪恥圖強,乃在使“中國之為中國”有可能,亦即維持中國之“認同”,主要是指“傳統”在中國現代化中之“正面”或“負面”功能;而要追求“權力”與“財富”,則要使“中國之為中國者”有所“變革”。近代以來,中國秀異分子自覺不自覺地環繞“認同”與“變革”這兩個觀念。每人所賦予“認同”與“變革”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分量是不同的,這就多少影響、規約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型態。

  ——摘編自羅榮渠、牛大勇《中國現代化歷程的探索》

  運用材料中所述的現代化理論,選取中國近代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或現象,加以論述。(12分)

  論述要求:簡析背景,概述內容,運用材料中所述的現代化理論進行評價。

  15.【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材料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面對中西懸差的現實,郭嵩燾認為,要正視中國與西洋關系的新格局,承認并接受這種新的中西關系,在此基礎上探求外交上的自處之道。曾紀澤對西洋文明有著和郭嵩燾一樣的態度,他認為“中國不能閉門而不納,束手而不問。”在新的中西關系下,提出了“酌情據理”的外交對策。但是,郭嵩燾與曾紀澤的外交思想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郭嵩燾認為列強來華的主要目的在于通商求利,與列強開戰毫無必要,且只會“貽患日深”,主張“通商—自強—獨立、近代化外交”。而曾紀澤認為《南京條約》以來一切中外和約,“有傷自主之體統”,必須“設法改訂”。提出加強國內軍事備戰,阻遏列強侵華野心,從而為外交求得和平解決提供便利,形成“自強、外交獨立—近代化外交”的模式。

  ——摘編自張浩《郭高燕曾紀澤外交思想之比較》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郭嵩燾和曾紀澤外交思想的異同。(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曾紀澤的外交近代化模式。(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