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約前2070--前1600)
第一個國家政權,依據:出現公共權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內服外服A.內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統治地區B.外服是附屬國管轄地區C.商王實權,控制有限
2、神權色彩:通過壟斷神權強化王權
三、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證王室強大,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各地
1)內容:周王:高統治/王都鎬京/都城王畿/直接駐地
同姓:分封主體/富庶之地/戰略要地/土地人口
2)影響:A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B周王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C形成“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等級序列
2、宗法制
目的——鞏固統治秩序,解決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矛盾
特點——血緣紐帶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
核心——嫡長子繼承制體系——大宗、小宗相對
影響——A不僅是家庭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B確立分配繼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祿特權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國”“家”結合起來
3、禮樂制:政治生活準則,實質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第2課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一、秦朝的統一(前221年)
1、條件:A春秋開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壞,大宗頻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戰爭使小國逐漸被大國吞并。B戰國時,新興地主奪權,諸候競爭,各國變法。
二、*主義中央集權確立
1、特征:權力高度集中表現:A皇權至上B皇位世襲
2、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別輔佐皇帝處理政;監察百官;管理軍務,它們之間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3、地方:郡縣制。皇帝任命郡縣官員。郡縣鄉里
4、選拔和考核官吏制度5、秦律:細密、嚴苛,輕罪重刑。
三、影響:形成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徹底打破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對2000多年中國政治產生重要影響。
【第3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隋唐:三省六部制
1、運行機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
2、影響:A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效率B相權分割,利于加強皇權
古代中樞權力的演變:三公九卿(秦)-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書省制(元)-廢丞相設內閣(明)-增設軍機處(清)
二、選官制度世卿世祿-舉薦制-科舉制
三、監察與諫議
1、監察制度出現的原因:保證這支隊伍的廉潔與高效2諫議制度出現的原因:對皇帝的言行和決策進行監督
3、評價: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的*和低效現象。但是他為常設政治制度,在打擊地方割據,維護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方面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4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西漢
1、王國問題出現:西漢初年,郡國并行
2、解決:A漢景帝:削藩、平叛、廢權。
B漢武帝:設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響——鞏固大一統,促進經濟發展,東漢后期,出現外戚和宦官專權
二、唐朝:藩鎮割據:節度使權利不斷膨脹
三、宋朝:1、背景: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后周改革—陳橋兵變—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從“權、錢、兵”入手加強中央集權
A收精兵:禁軍由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統領,發兵權歸樞密院。
B削實權:削弱宰相、節度使、州郡和官,下設通判向朝廷直接奏報。
C制錢谷:州郡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3、影響:A改變了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局面
B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C中央與地方分權斗爭處于絕對上風
D皇權與相權矛盾變的突出起來
四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廢除
1、原因:明朝初期,沿襲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訓,控制相權,加強皇權。
2、概況:明太祖誅殺丞相胡惟庸,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親自掌管六部。
3、影響:1600年丞相制度被廢除,*發展到新高度。
(二)內閣的演變
1、殿閣大學士:明太祖因廢除丞相后,事務繁多而設。品秩較低,僅備顧問,協助章奏,不參與決策。
2、設立內閣:明成祖正式設立。“票擬”、“批紅”
五清朝: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清朝建立,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軍國大事,由滿州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概況: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軍務設軍機處。職權不斷擴大,本身品級不高,日夜輪流值班,只能跪受筆錄。
3、影響:A簡化政務手續,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聽命皇帝,大事一人裁決。
C皇權高度發展,成為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