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崇高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指導作用和促進作用
1、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的角度理解。理想屬于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理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人們的社會存在產生巨大的反作用。不同的理想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說來,理想的層次較高,驅動力就較大,反之則較小。因此,一個人不僅要有理想,而且要有符合實際、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遠大崇高理想。
2、重點把握崇高理想對人生的意義,分析"有沒有理想無所謂"的錯誤和危害性。人生理想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有無理想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之一。人能在一定理想的支配下,按一定目標自覺地進行創造性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理想的人,就不是一個完全的人。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對人生起著重要的作用,崇高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燈、人生的精神支柱、人生的力量源泉、防腐拒變的思想武器。理想對青年學生尤為重要,青年學生只有樹立了崇高的社會理想,才能堅定正確的方向;才能把個人的前途和祖國、人民的前途結合起來,正確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才能有人生前進的精神動力。青年如果缺乏崇高的社會理想,不把自己的人生與國家、社會的遠大目標聯系起來,就會迷失方向,甚至走入歧途。
(二)高理想與共同理想的關系
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
高理想是指高層次的社會理想,是對社會發展高目標的設想。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的高理想,共同理想是指人們共同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合理的希望和設想,是經過共同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共同理想能夠使國家、民族、集體和個人獲得同向的內驅力。從奮斗時間的長短來看,崇高理想是長期的、遠大的理想,而共同理想則屬近期的具體理想。共同理想是實現高理想的基礎和必經階段。高理想只有一個,而共同理想先后可能有若干個。從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指導和促進作用來看,高理想的作用根本、持久,同時也為共同理想的實現規定了方向。也就是說,共同理想必須在性質和方向上與高理想相一致。可見,二者是有區別的。
但是,二者又是相一致的。共同理想是高理想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的具體表現,實現共同理想必須以高理想為根本方向。離開了高理想,共同理想就會失去方向。共同理想是實現高理想的必經階段,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終目標。二者都是社會理想。可見,二者是相互聯系的。
(三)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崇高、進步、科學的理想
1、共產主義理想為什么是崇高的理想?這是因為:它代表和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不是為了少數人,更不是為剝削者、壓迫者謀利益,而是要為全人類謀利益,使全人類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2、共產主義理想為什么是進步的理想?這是因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描述,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將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徹底消滅了階級和階級差別,國家已經消亡;全體公民都具有高度共產主義覺悟和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把勞動作為生活第一需要,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可見,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歷美好、進步的社會。
3、共產主義理想為什么是科學的社會理想?這是因為:第一,它是根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作出的科學結論。第二,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和階級斗爭的必然產物。第三,它是150年來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所證明了的客觀真理。
(四)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1、理想與現實是一對矛盾,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首先,我們要懂得理想與現實是矛盾的、有區別的。理想不等于現實,不是立即可以實現的,不能把理想當成現實。如果理想就是現實,理想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反之,現實也不等于理想。要是現實就是理想,人們就沒有奮斗目標了。理想總是美好的,而現實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這種區別、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正是這種矛盾推動著人們改造現實,實現理想。其次,二者又是密切相聯的。理想源于現實,理想的動機來源于現實。并且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過去是理想的東西,今天已變成了現實,而今天的理想,可以轉化為明天的現實。但要注意,理想轉化為現實,要具備一定的主客觀條件,其中,尤其要通過個人堅持不懈的艱苦奮斗。
2、要明確不能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的具體表現。如有的學生看到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腐敗現象,看到我國經濟、科學文化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差距,就失去信心,放棄理想;有的學生將理想看成是空洞渺茫的東西,只看眼前的實惠,而忘記自己的歷史責任。
3、我們在正確選擇確定自己的理想時,對理想的追求要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對職業理想的追求符合客觀實際。
【同步練習題】
1.恩格斯指出:“人類社會和動物社會的本質區別在于,動物多是搜集,而人則能從事生產。”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人是自然界的產物
B.人是社會的產物
C.人的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
D.人的生活具有社會性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的本質屬性的理解。人有社會性和自然性兩種屬性,但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其主要表現是: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的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人的生活具有社會性。本題的A項本身正確,但自然界的發展還不是使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原因,還不能把人與共他動物區別開來,而題干卻指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B項本身也正確,也是人的社會性的表現,但它是從產生這個角度說明人的本質屬性。而題干是從“人能從事生產”這個角度講的,所以B項不選。D項是從“人的生活”這個角度講人的本質屬性,所以也不符合題干要求。C項符合題干要求。
答案:C
2.俄國寓言大師克雷洛夫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請簡要說明這句話蘊含的哲理?
分析:本題是對理想和現實的關系及理想實現的條件的考查。目的是檢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等。理想和現實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理想的實現也需要主客觀條件。題目中克雷洛夫的話,指出了理想不等于現實,實現理想要靠“行動”。
答案:
(1)理想和現實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二者是有區別的,但理想又源于現實,可以轉化為現實。
(2)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多方面的條件,但從主觀方面講,特別需要艱苦奮斗。
(3)艱苦奮斗是一種知難而進、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它是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
3.1999年4月3日,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綦江虹橋垮塌案作出一審判決,原綦江縣委副書記林世元因犯收受賄賂、玩忽職守等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林世元在虹橋工程中收受賄賂10多萬元,導致工程存在嚴重質量問題,1999年4月1日,虹橋整體垮塌造成40人死亡,1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600余萬元。
請結合材料回答:
(1)上述事例反映了什么樣的人生價值觀?
(2)運用人生價值的有關道理談談你對“金錢萬能論”和拜金主義的認識。
分析:本題設有兩問,第一問,只要讀到“收受賄賂”這一詞,就可以判斷出事例中所反映的拜金主義人生價值觀,這屬于資產階級人生價值觀。但答題時,還需對此簡單說明。第二問,具有知識、能力和覺悟三重要求。解答時,應能聯系材料并結合自身實際,運用人生價值、金錢與人生的關系等知識進行分析。
答案:(1)上述事例反映了資產階級的人生價值觀。資產階級把一切是非善惡、榮辱得失都以能否獲得金錢和獲得多少金錢為標準。把金錢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
(2)第一,金錢與人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對人們的人生價值產生重要影響,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物質保證,但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不是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作為一名國家干部的林世元收受賄賂,導致虹橋因嚴重質量問題垮塌造成群眾死傷。為了金錢,他喪失了做人的準則,結果害人害己。第二,人生的追求是多方面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奉獻,“金錢萬能”思想和拜金主義是剝削階級的人生價值觀,我們青年學生應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反對和克服拜金主義和金錢萬能論。
4.人都要考慮個人利益,因此人都是自私的。
分析:解答本題必須弄清自私的含義個人的正當利益與自私的區別。應懂得只有那種為了個人利益不惜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合法權利的思想和行為才屬于自私,獲取個人的正當利益是不應當否定的,因為這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
答案: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個人利益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生活、學習、工作、發展個性和才能等方面的物質條件及維護個人人格、尊嚴和榮譽等方面的精神條件。它是任何一個人生存和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是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的。而自私只是私有制產生之后才有的一種思想,是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因此個人利益與自私不能等同。
5.某班同學在討論“金錢與實現人生價值的關系”這一問題時,甲同學認為:“金錢對實現人生價值沒有實際意義,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乙同學認為:“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錢,金錢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
請簡要評析甲乙兩同學的觀點。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金錢與人生的關系這一知識,有助于幫助學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而抵制拜金主義思想的侵蝕,具有重大而現實的意義。金錢與人生有著密切關系,金錢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物質保證。但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不是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獲得金錢的手段必須是正當的、合法的。拜金主義是一種金錢至上的思想道德觀念,認為金錢不僅萬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為的標準。我們青少年要健康成長,必須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由此可見,解題時對題中甲乙兩同學的觀點都必須進行辯證分析,既肯定其合理的方面,又指出其不足之處。后還需要對觀點進行綜述,并表明自己的正確態度。
答案:
(1)甲乙兩同學的觀點都沒有全面認識金錢與實現人生價值的關系,是片面的認識。
(2)甲同學的觀點承認金錢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這是正確的。但完全否認金錢與實現人生價值的關系則是錯誤的。
(3)乙同學的觀點看到金錢與人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正確的。但把金錢看作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夸大金錢對人生的作用則是錯誤的。
(4)在認識和處理金錢與人生價值的關系上,我們既要看到金錢與人生有密切的關系,合法取得金錢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物質保證,又要看到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要抵制拜金主義的腐蝕,樹立正確的金錢現、價值觀,使自己健康成長。
【二】
1、價值、人的價值的內涵與評價
價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人的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人的價值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責任(即社會價值),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即自我價值)。
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貢獻了什么,主要看他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價值觀是指人們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原理內容】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以及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自覺地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高的價值標準。
4、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點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人們的社會地位和需要不同,面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當個人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
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當個人利益與他人、社會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他人、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
5、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價值的實現方式
人生價值實現的基本標志是為他人、為社會多作貢獻、多盡責任。
◎在勞動和奉獻中、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在砥礪自我中實現人生價值
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
人只有在勞動和奉獻社會中才能創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價值。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擁有幸福的根本途徑。
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社會提供客觀條件:社會所提供的生存條件、發展條件、享受條件和工作條件等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
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離不開個人的主觀條件: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6、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第一: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第二:人的價值包括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的自我價值。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是社會價值的必要基礎和前提。社會價值決定自我價值。人的自我價值需要通過社會價值得以實現和表現。
第三:對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今天,人的貢獻主要是對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廣大人民群眾的貢獻。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
【同步練習題】
1.第xx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河南省濮陽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副主任科員李權卿,在無數次與爆炸打交道的人生經歷中,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被人們稱為“與死神打交道的人”。上述材料反映的哲學道理是()
①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②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③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④獲得社會的尊重是奉獻社會的基礎和前提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本題考查人的價值等知識。材料沒有涉及不同的價值觀,②排除;奉獻社會是獲得社會尊重的基礎和前提,④錯誤。①③正確且符合題意。
答案:C
2.2013年8月8日,“2013北京榜樣”大型評選活動投票啟動儀式隆重舉行。88歲的陳錦陶老人是年紀大的榜樣候選人代表,同時她也是北京光愛學校年齡長的志愿者。老人不顧年歲已高,多次坐車去學校為孩子們捐贈文具、生活用品等,甚至還把自己老家的房子賣了捐錢給光愛學校。上述材料告訴我們()
①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②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物質貢獻③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④人的價值就是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
A.②④B.③④
C.①③D.①②
解析:本題考查人生價值的相關知識。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并非主要指物質貢獻,②錯誤;人的價值就是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④排除。①③正確且符合題意。
答案:C
3.在山東省文登市環山街道辦事處宋家溝小區,有一位名叫林基文的退休老教師,他20多年如一日地為小區義務修路、掃街,小區內的一條主路因此被大家稱為“老林路”。材料中的林老師()
①因為得到大家認可而實現了人生價值②通過為他人、為社會作貢獻實現了人生價值③因為創造了價值而實現了人生價值④因為滿足了他人和社會的需要而實現了人生價值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就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②③④當選。一個人價值的大小主要是看貢獻,不是看索取,所以①不妥。應選D項。
答案:D
4.2013年8月13日,陜西省公安廳公布了全省公安機關自6月份以來破獲的包括氫氧化鈉制毒牛肚、溴酸鉀“漂白”毒饅頭、非法添加劑制毒粉條、用工業鹽加工豬肉、化學品造出毒醋、用明礬做偽劣蜂蜜等在內的8起危害食品安全的典型案例。這些安全事故的發生都源于一些黑心廠商不顧一切的追逐利益。這主要說明()
①錯誤的價值觀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②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③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④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為了利益,一些企業不顧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肆意生產有毒食品,體現了①②。
答案:A
5.雅安蘆山地震救援行動的實踐告訴我們:只要堅守“永不放棄”的求生理念,不管發生多大災難,我們都可能從廢墟的陰暗中爬出;只要堅守“永不拋棄”的救援理念,不管過去的時間多長,我們都可能從廢墟中發現生命的跡象。上述材料與下列流行語對應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中國式——善于把握主要矛盾
B.接地氣——堅持從實際出發和實事求是
C.零距離——量變是質變的基礎
D.正能量——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解析:本題考查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永不放棄”的求生理念、“永不拋棄”的救援理念,都堅持了正確價值觀,故選D。
答案:D
6.一瓶礦泉水在便利店以2元左右的價格出售,而對于在沙漠里長途跋涉的人來說卻是無價之寶。這說明()
A.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
B.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C.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
D.價值觀對人的行為有導向作用
解析:由于地點、條件等的變化,礦泉水在人們眼中的價值也發生了變化,故選B。ACD與題意不符。
答案:B
7.2013年9月,作家王蒙針對《紅樓夢》高居網絡上讀者投票選出的死活讀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首位的話題,表示:“如果連這點累勁兒都沒有,我們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紅樓夢》都讀不下去是讀書人的恥辱。”此語一出,立即引發許多文化名人、讀者的討論。有人認為,讀書不能太隨性,經典絕不是晦澀之作;也有人認為,“恥辱”二字言重了,沒有哪本書非讀不可。這些不同看法表明()
①青年人要在讀書中實現人生價值②價值判斷因時而異,具有社會歷史性③價值判斷因人而異,具有主體差異性④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看法,這表明價值判斷因人而異,具有主體差異性;也表明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③④符合題意,答案為D。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應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①錯誤。②不為材料所反映。
答案:D
8.舒婷在《人心的法則》中寫道:“為一個諾言而信守終身?/為奉獻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應當隨意揮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則。”這段詩所包含的哲理是()
A.價值實現取決于人們的選擇
B.人的價值是永恒的
C.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
D.價值選擇有正確和錯誤之分
解析:本題考查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從關鍵句“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則”可以分析出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故選C。價值的實現取決于奉獻社會的實踐,A錯誤。B說法錯誤。題干沒有涉及價值選擇的正確與錯誤,D不選。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