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級# #初三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滬教版#】要想學好初中歷史一定要改變自已心里一切以分數為為中心的觀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分數將會被越來越談化人生的標簽,不少中學生以及家長并沒有從分數決定一切的觀念中走出來,認為分數在考試中占的分值較小,于是給它一個“副科”的名字,這無形中會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種錯覺,歷史不重要,這樣以來 就無形的降低了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以及課后的時間分配,從心理上改變思維,不為分數而學習,這不僅是學好歷史的前提,也是學好各門學科的心理素質。以下是®無憂考網為您整理的《初三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滬教版》,供大家學習參考。
第6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首腦*、墨索里尼、張伯倫、達拉第在德國的慕尼黑簽訂協定。
2、內容: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以內把蘇臺德等地割讓給德國,
3、后果:使德國野心進一步膨脹,不但吞并蘇臺德,不久吞并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又把矛頭指向波蘭。
4、評價:這是英、法等資本主義大國企圖(1)犧牲小國利益,換來歐洲的和平,(2)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以達到“禍水東引”目的的大陰謀,史稱“慕尼黑陰謀。”這是法國、英國縱容德國侵略到高峰的表現(綏靖政策)。它助長了德國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5、啟示:對侵略要進行有效抵制或不要讓侵略者得寸進尺或不能助長侵略者.(弱國無外交)
6、二戰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7、擴大:①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標志著“二戰”擴大。蘇聯軍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標志著“二戰”擴大到大規模。
3、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它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也是二戰的重要轉折);
中途島戰役(太平戰場的轉折美對日);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美英對德)
第7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這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
(每一[簽字國]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聯合國家宣言》)
2、雅爾塔會議:1945年初,蘇、美、英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達成重大協議:
A、三國將派軍隊分區占領戰敗的德國;
B、蘇聯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三個月后參加對日作戰;
C、成立聯合國。(這次會議對戰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有影響)(1945年成立,總部在美國紐約,中、蘇、美、英、法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是聯合國51個創始會員國之一)
3、了解:“二戰”中的四次重大會議及主要內容:
①1943年11月美、蘇、英三國伊朗首都舉行的德黑蘭會議――準備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②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國在埃及舉行開羅會議,發表了《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這為戰后處理日本問題提供了依據,而且也在國際上肯定了臺灣是中國的領土;③1945年初,美蘇英三國在蘇聯舉行的雅爾塔會議——成立聯合國;
④1945年七、八月,蘇、美、英三國在柏林召開波茨坦會議,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4、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德軍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它不僅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5、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以美、英軍隊為主的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辟了第二戰場(第一個戰場是蘇德戰場)。
6、柏林戰役:1945年,蘇聯攻克德國首都柏林,*自殺。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二戰在歐洲戰爭結束。
7、亞洲和太平洋戰場:中國等亞洲各國人民對日本猛攻;美軍在廣島、長崎投原子彈;蘇聯也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雅爾塔會議規定)。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在日本東京灣,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二戰結束。
8、二戰的根源: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9、二戰的性質: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10、二戰時人類歷空前的浩劫,徹底改變了世界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第8課美國經濟的發展
1.五六十年代,持續繁榮:①二戰后,美國是富強的國家,擁有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進的生產技術,發展工業和軍事工業,生產水平進一步發展;③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
2、70年代,危機與調整:①由于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引發1974-1975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②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國經濟緩慢回升,但通貨膨脹。③80年代中期以來,形勢好轉,但債務負擔加重,成為大的負債國。
3、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①美國在進行社會經濟改革的同時,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促進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②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第9課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1、歐洲經濟恢復和發展原因:
①美國的經濟援助(歐洲復興計劃=馬歇爾計劃);
②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采用新的科技成果;
④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2、歐洲共同體:1967年,法國、聯邦德國等六國組成了“歐洲共同體”組織(歐共體),根本原因:經濟的發展需要加強相互間的合作;意義:促進了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提高了歐洲共同體的國際地位和作用。1993年發展為歐洲聯盟。現有成員國27個。
3、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原因:
①美國的援助,朝鮮戰爭中日本為美軍提供大量軍需物資和后勤服務,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②利用有利的經濟發展環境,引進新的科學技術成就;
③戰后日本在美軍的占領下實行非軍事化,軍費負擔小;
④日本政局穩定;
⑤重視培養人才,勞動者素質高;
4、概況: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日本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到70年代初,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5、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實力強的是——美國;世界上發展快的資本主義國家是——日本。
第五單元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第10課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1.赫魯曉夫:1953-1964;全盤否定斯大林,進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沒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2、勃列日涅夫:1964-1982;重點發展重工業,使斯大林模式更加僵化;
3、戈爾巴喬夫:1985-1991;首先經濟改革,沒成效;然后政治改革,由一黨制轉為多黨制,國家權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加強。
4、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蘇聯高官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政變,三天失敗。戈爾巴喬夫失去了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
5、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第11課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1.匈牙利事件:1956年,匈牙利人民要求克服個人崇拜,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實行政治經濟改革,*繼而沖突。卡達爾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黨請求蘇聯平息*,造成嚴重損失。
2、匈牙利改革:①政治上,改善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法制,穩定政治局勢;②經濟上,放慢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優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調整農業政策,廢除義務交售制,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國家取消對合作社和國營農場的指令性計劃,改用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進行調節;在工業方面進行管理體制的改革。
3、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試圖擺脫蘇聯的改革(布拉格之春),被鎮壓。
4、東歐劇變: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風云突變。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合并,實現了統一。
第六單元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第12課亞非拉的奮起
1.亞洲:印度(今天我們結束了一個厄運的時代,印度再次發現了自己。——尼赫魯)
1947年,英國被迫承認印度獨立,把原來的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據宗教信仰的不同劃分),實行印巴分治(蒙巴頓法案)。遺留問題:克什米爾歸屬問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矛盾沖突不斷。
2.非洲:埃及(1952年,納賽爾,埃及獨立。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
1960年,非洲獨立年;1990年3月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終崩潰。
3.拉丁美洲:古巴:1959,卡斯特羅,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1999年,巴拿馬運河全部主權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