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1999.10.12,世界60億人口日;2005.1.6,中國13億人口;至2008年,世界總人口已達67億。 2.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
3.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
4.人口數量變化原因:①生(sheng)產(chan)力水平;②醫療(liao)水平;③政策;④傳統觀念;⑤社會保障體系;⑥婚(hun)姻制度(du);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長(chang)的時空差異: ①時間差異:
②空間差異:
6.趨勢: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發達國家人口總數將較為穩定,有的國家將出現負增長;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相對緩慢。
7.中國人口問題:①人口老齡化嚴重(因為醫療、計劃生育);②人口性別比例失調;③人口素質較低。 應對措施:①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②弘揚尊老愛老的傳統,關心照顧老年人。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1.人口增長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個指標構成。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特點:
3.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新加坡、韓國、古巴為現代型,世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減和人口遷移(機械增長)。 【辨識:人口流動,范圍更大,包括人口遷移;短期。如出差、上學、度假、探親】 2.人口遷移:一段時間內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最小單位為縣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終是人口遷入區: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時候總是人口遷出區:亞洲、非洲;二戰前遷出,二戰后遷入:歐洲;二戰前遷入,二戰后遷出:拉丁美洲。 4.分類: ⑴、國際人口遷移
①概念: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 ② ⑵、國內人口遷移
①概念: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移居的現(xian)象。 ②A、古代(dai):
B、現代
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①社會經濟因素:經濟(就業機會、經濟收入)——主導作用、交通運輸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②宗教;③個人動機和需求;④政治因素:戰爭、政策、政治變革;④自然因素:氣候、土壤、水、自然災害、礦產資源
6.人口遷移的影響
①遷入地: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加城市壓力;增加城市管理難度。
②遷出地: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經濟文化的聯系,促進經濟發展;緩解人地矛盾;導致勞動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
1.環境承載力:①概念: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②衡量指標:環境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數量(所能容納的人口數)
①概(gai)念(nian):一個國(guo)家或(huo)(huo)地(di)區的(de)(de)環境人口容量(liang),是在(zai)可預見到的(de)(de)時期(qi)內(nei),利用本(ben)地(di)資源(yuan)及(ji)其他(ta)資源(yuan)和智力、技術等條(tiao)(tiao)件,在(zai)保證符合社會(hui)文化準(zhun)則的(de)(de)物(wu)質生活水平條(tiao)(tiao)件下(xia),該國(guo)家或(huo)(huo)地(di)區所能(neng)持續供養(yang)的(de)(de)人口數量(liang)。 ②影響因素:
③特點:不確定性;相對確定性。
二、地球上適合養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①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②A、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C、各國、各地區要組中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持續發展戰略。
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城市形態
①概念:城市占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態。城市形態與地理環境(地形、河流、交通)密切相關。
②城市形態的類型: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概念: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區。功能區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線,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其他類型的用地。
2.形成:(集(ji)聚(ju)效應(ying))同(tong)(tong)一(yi)種土地(di)利用方式對用地(di)空間(jian)和位置(zhi)需求往(wang)往(wang)是相(xiang)同(tong)(tong)的(de)(de),這會導(dao)致同(tong)(tong)一(yi)種活動在城市空間(jian)上的(de)(de)集(ji)聚(ju)。 3.常見(jian)功能區及(ji)其特點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又稱城市地域結構。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成都)、多核心模式(哈里斯和厄爾曼)、扇形模式(沈陽,主要受交通影響)。
3.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①經濟因素:主要因素;每一塊土地用于哪種活動,主要取決于付租能力。 影響地租的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
②社會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種族(移民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或宗教團體 ③歷史與文化;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⑤行政因素。 4.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
商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
工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小
】
5.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
城市發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圍狹小,功能用地混雜布置。
OA商業付租能力 AB住宅付租能力 BC工業付租能力
隨著工業發展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市中心由于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工業用地改造為商業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四、功能區合理布置
4
1、便利的交通
2、合理布置工業用地
3、在工業區跟住宅區之間建衛生防護帶(位于工廠與居民區之間,污染小,噪音小)拓展:“風玫瑰”圖也叫風向頻率玫瑰圖,它是根據某一地區多年平均統計的各個方風向和風速的百分數值,并按一定比例繪制,一般多用八個或十六個羅盤方位表示,玫瑰圖上所表示風的吹向(即風的來向),是指從外面吹向地區中心的方向。其中,綠線代表夏季,黃線代表的是冬季。風玫瑰折線上的點離圓心的遠近,表示從此點向圓心方向刮風的頻率的大小。實線表示常年風,虛線表示夏季風。
②為最小風頻
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1.城市等級劃分 ①劃分依據:城市人口規模。
②城市等級一般分為:集鎮、小城市(20萬以下)、中等城市(20~50萬)、大城市(50~100萬)、特大城市(100萬以上)、超級大城市(上海)。
③行政區劃
省級: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 市級:地級市、自治州、盟 縣級:縣、縣級市、區、自治縣 鄉級:鄉、鎮、街道2.城市服務范圍
⑴城市服務功能:城市作為區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業和機構,為區域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吸引著區域內的居民到城市來購物、就醫、上學或尋求其他服務。
⑵城市服務范圍
①范圍: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鎮和廣大農村地區。
②特點:不固定,也沒有明確的界限,也可能有一些顧客來自服務范圍之外。
③城市等級與服務種類、服務級別、服務范圍的關系: 城市等級低,服務種類少,服務級別低,服務范圍比較小;城市等級高,服務種類多,服務級別高,服務范圍比較大。
3、影響城市等級的因素(城市服務范圍制約因素):人口規模、位置、資源、交通。
【上海城市等級和服務范圍變化的影響因素:A、上海位于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B、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巨大的市場;C、上海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城市等級體系:在同一個區域中,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系統。
2.啟示:①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相互距離的關系: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②城市六邊形理論:同一等級城市服務范圍(服務人口規模):競爭、排斥;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第三節.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義:人口向城鎮集聚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
城市化對一個城市來說:城市升級。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規模增大;城市人口規模增大。 城市化對一個區域來說:城市等級體系形成。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群。
2.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
推力(離開鄉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動力(來到城市):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全,交通便利
3.標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也可以用城市用地規模,城市人口規模來表示。
4.意義:①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 ②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5、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可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
6、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城市化特點比較
發展中國家:起步晚;水平低;增長快。發展不合理(出現畸形發展,郊區城市化);處于初期和加速階段。 發達國家:起步早;水平高;增長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于后期階段。
7、城市化的影響:
①社會秩序混亂;②住房困難;③交通擁擠;④就業壓力大,失業人口增多;⑤環境質量下降,污染嚴重:8、應對城市化帶來的影響的措施:
①改善交通、居住條件;②保護、治理城市環境,擴大城市綠化面積;③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④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城市職能,建立“衛星城”;⑤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妥善處理好各功能區的關系。
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1、農業的概念: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
2、農業的特點: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受自然環境影響,歷史最悠久。 3、分類:按定義可分為:廣義上“農林牧副漁”,狹義上為種植業;按生產對象可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混合農業;按投入多少:粗放型(擴大面積以夸大產量),密集型(面積不變,提高單產面積);按產品用途:自給、商品農業。
4、農業區位的含義:農業生產的地理位置(絕對位置);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聯系(相對位置)。
5、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6
市場:決定農業活動的類型和規模 勞動力 交通運輸 飲食習慣 政策 科技 冷藏保鮮技術——防腐爛變質(園藝、乳畜) 培育良種 自然因素 平原:耕作業 山區:林果業、畜牧業、梯田、基塘農業 地形:立體農業 土壤 水源 如: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氣候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周圍交通便利的地方(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7、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利用:改良品種,如油菜、雙季稻、橡膠樹種植范圍的擴大 改造:溫室農業(氣候--熱量);梯田(地形)、噴/滴灌(水源)、大棚農業
生產反季節蔬菜
市場變化 社會經濟因素變化 交通改善 冷藏保鮮技術發展 政策 勞動力
8、各種農業生產部(bu)門對區位因素的(de)要求:
花卉、蔬菜:市場、交通、水源(最靠近城市)
乳畜、禽蛋:交通、市場 糧食、棉花:地形平坦、土地面積大、低價低(最遠離城市)
林果、山區,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地(di)域(yu)的(de)含(han)義:在一(yi)定的(de)歷史(shi)發展階段,在社會、經(jing)濟、科技(ji)、文化和自然條件的(de)綜合作用下(xia),形(xing)成(cheng)的(de)農
業生產地區。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影響農業地域類型的因素:A、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B、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
一、季風水田農業(種植業、自給農業、密集農業)
1、分布:亞洲的季風區——東亞、南亞、東南亞 2、作物:水稻為主,中國是世界上的稻米生產國,耕地的是印度,出口最多的是泰國。
3、特點:(一小一大一高三低)小農經營;水利工程量大;單位面積產量高;商品率低(規模小,受傳統觀念及經濟水平制約),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區位條件: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地形平坦,適宜水田管理; 土壤肥沃(長江三角洲、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人多地少,糧食需求量大;種植歷史悠久,稻米是主要食糧。
5、措施:發展“高產(規模)、高效(機械化)、穩產(水利)、優質(品種)”。
具體:①適度規模經營;②控制人口數量,提高商品率;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機械化水平;④增加投入,興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農業(種植業、商品農業、密集型)
1、分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阿根廷等地廣人稀的國家,經營方式一般為家庭經營,我國東北和西北經營方式一般是國營的。
2、農作物:小麥、玉米
3、特點: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4、區位條件:①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②地廣人稀;③市場廣闊;④交通運輸便利;⑤機械化水平高;⑥農業科技先進
5、案例:美國(世界上的商品谷物生產國)
①分布于美國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五大湖)
②作物:小麥、玉米。小麥區分南北兩塊,玉米帶靠近五大湖
③自然條件:溫帶季風、密西西比河。④發展措施:興修水利;發展灌區;實行休耕和輪作;建立農業科技研究推廣系統。
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①牧牛國家:阿根廷、美國;②牧羊國家:澳大利亞、南非、新西蘭。
2、氣候條件:干旱、半干旱氣候區(年降水量<400mm)——溫帶大陸性氣候。
3、產品:牛、羊(肉、皮、毛)
4、特點:①生產規模大;②商品率高;③專業化程度高;
5、案例:的大牧場放牧業
①區位條件:氣候溫和,草類茂盛;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冷藏保鮮技術水平高 ②發展措施:培育、飼養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開辟水源;種植飼料;圍欄放牧、劃區輪牧。
二、乳畜業
1、分布:西歐、中歐、北美五大湖沿岸、澳大利亞、新西蘭
2、生產對象:奶牛;產品:牛奶及其制品。
3、特點:商品率高; 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4、區位條件: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多汁牧草生長;市場需求大(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高,飲食結構中,乳畜產品比重大);交通便利。
我國內蒙古。新疆地區,地廣人稀,草場質量好,如果能加強科技應用,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四節、混合農業
1、生產對象:谷物(小麥、玉米);牲畜(馬、羊)
2、判斷:占有一定比重的耕作業、畜牧業。
3、中國: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
4、澳大利亞 ①分布:東南部(墨累-達令盆地)、西南部
②生產對象:小麥、羊*美利奴羊)
③特征: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④區位條件:自然區位條件: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靠近河流,有便利的灌溉水源。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廣闊(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勞動力豐富;生產方式、技術先進;交通運輸便利 ⑤主要特征: 生產結構: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小麥—牧羊);經營方式:家庭大農場;科技應用: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農業專業化、地域化水平較高;發展措施:東水西調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工業生產過程:在工廠中,勞動力(工人、技術人員)等利用動力(燃料、電力)和機械設備,將原材料制成產品。工業的投入:土地、勞動力、資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產出:產品、三廢(廢氣、廢水、廢渣)
2、工業選址原則: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當選擇在具有明顯優勢條件的地方,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的利潤。
3、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動力、運輸、原料、科技、政策、鄉土情感、信息的通達度
環境:大氣(qi)、水、固體廢棄物污染4、工業的(de)類(lei)型(xing)(根據影響成(cheng)本的(de)主導因(yin)素劃分)
5、科技:隨科學技術(shu)進步,工業的區位選擇越來(lai)越重視(shi)科技因素,降低了對原料、動力等(deng)區位因素的依賴(lai)程度
。對勞動力的數量要求減少,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增大。同時,對交通、科技、市場、信息的要求也增大。例如:鋼鐵工業的區位變化 :
6、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環境質量已成為重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1)污染大氣的工廠應設置在居民區常年盛行風向的下風地帶,若在季風區應該分布在與盛行風向相垂直的郊外。
(2)污染水源的工廠應該設置在居民區河流的下游,避免污染居民區水源。 (3)排放固體垃圾的工廠應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4)高技術產品及食品等企業,優質環境為其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 7、社會因素對工業區位因素選擇的影響: 國防需要——“長虹”、軍工企業、衛星
政策——西部大開發戰略、重工業區布局秒紡織廠 工業慣性——不合理但仍在那
發展:煤鐵復合體型(魯爾區)——臨海型(福山)——臨空性(高新技術區)
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
導致 形成 擴展
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工業城市1.工業聯系:生產工序上的聯系:一家工廠生產的產品是另一家工廠的原料【投入、產出;零部件生產與組
裝件的聯系】
空間上的聯系:布局在同一個工業區內,共同利用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其他生產、生活服務設施,或者共同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 2、工業集聚:
①形成: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近距離地聚集起來 ②分類:專業化的工業集聚;公用基礎設施的工業集聚
③優勢:A、加強企業間信息交流與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提高生產效率,區的規模效益。B、共同利用基礎設施。
3、工業地域(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的分類比較: 分類方法
類型
知識點差 集聚目的
自發形成的
按成因分類
規劃建設的 工業地域
業區)
發育程度低的工
按發育程度分類
業地域 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
4、工業分散
①成因:在各地尋找區位。
②表現:價格低、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元器件生產企業與電子產品組裝共產之間,可相距較遠;產品結構復雜、零部件種類繁多的復雜產品生產,其各種零部件生產廠家可以分布在許多地方;工業區飽和,新工業外遷。
5、工業的地域聯系:
①條件: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及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 ②意義:促進了地域之間人員、物資、信息等的流動。
工業部
面粉廠、制糖廠、糕點廠、糖果廠 鋼鐵、石油化工、機
面積大,發育程度高,配置的服務業和其他工業眾多,往往形成工業城市
面積小,發育程度較低,工業發展潛力小。
降低建廠成本(如五里工
多空間上的聯系,很少生產上的聯系
工業地域
取得規模效益(如鋼鐵城) 共同利用基礎設施,
加強交流協作、降低成本、工業之間存在生產上和信息上的聯系
特點
門 械制造、汽車工業
第三節、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 1.概況
(1)發展基礎:多數建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
(2)主要工業部門: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部門,以重工業為主。 (3)特點:以大型工業企業為核心,工業分布高度集中。 (4)面臨問題:原料和能源消耗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等問題。 (5)衰落時間: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
第11 / 15頁
2.世界主要傳統工業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地區。 3.案例:魯爾區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 ●
區位優勢:1)豐富的煤炭資源 2)充沛的水源 3)便利的水陸交通 4)離鐵礦區較近 5)廣闊的市場 衰落原因:1)生產結構單一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4)世界性鋼鐵過剩 5)環
境污染嚴重、用地緊張、交通擁擠。 ●
整治措施:1)調整工業結構與布局 2)發展科技,繁榮經濟 3)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 4)優化環境,
消除污染 5)拓展交通 二、新工業區 1.概況
1)時間:第三次科技革命時開始,20世紀50年代后 2)地區:經濟薄弱的鄉村地區 3)企業規模:以中小型企業為主
4)部門:以傳統工業部門為主的新工業區:意大利中部和東北部;高新技術產業區:美國硅谷、北京中關村、日本九州島、印度班加羅爾、德國慕尼黑、英國蘇格蘭、臺灣新竹 3.案例:㈠、意大利新工業區
①形成條件:大量廉價勞動力;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意大利經濟高度開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鎮用地、用水方便;交通運輸方便。
②特點: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以輕工業為主;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生產高度專業化;企業分布在小城鎮,甚至農村,生產過程分散。
③發展模式:中小企業集聚的工業小區(生產—銷售—服務網絡)。如薩索羅瓷磚工業小區。 ④區位因素:經濟的高度開放;廉價的勞動力;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運輸方便。 ⑤意義:有助于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㈡、美國硅谷
①高技術工業特點: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 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占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②硅谷的區位優勢: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地中海氣候);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場穩定;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軍事訂貨(特別)
③主要部門:電子、半導體、核工業、航天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遺傳工程、激光工程 ④硅谷擴散:將電子裝配工業移向勞動力、低價低的地方。 溫州鄉鎮、晉江企業與意大利新工業區的發展有何不同?
沒有形成產、供、銷網路,企業間沒有形成分工協作的關系,而是彼此成為競爭對手。
何有措施:A、加強科技投入;B、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C、加強企業間的聯系和協作,杜絕惡性競爭;D、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中國中關村
區位條件:A、交通便利;B、靠近高效、科研機構;C、政府支持
不足:A、研發費用不足,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B、科技創新不夠,尚未形成發達的專業化分工配套體系;市場化制度和法規不夠完善和健全;靠近市區,環境較差;交通擁擠,低價高。
第12 / 15頁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一(yi)、主要交通(tong)運輸方式
2、當今交通運輸方式正在朝著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
3
、最終目的:縮短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保證運輸安全。
二、交通運輸布局
1、概念:各種膠用運輸線、點縱橫交織而成的網絡。
2、形式:單一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和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 3、層次:省級綜合運輸網、大區級綜合運輸網、綜合運輸網。
4、交通運輸網中的點和線是交通運輸發生的基本要素。點:港口、車站、航空港;線:鐵路、公路、航道。 5、影響因素:
山地:“之”字形分布的公路,避開陡坡
平原:少占用耕地
自然
技術(保證)
地形
地質:避開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發地區 水文:盡量避開河流、沼澤地
意
義
經濟:促進資源的開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合理布局交通運輸網,加強區域聯系;帶動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促進旅游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對外貿易和邊境貿易的發展。
6、港口建設條件:
自然:水域:港闊水深、避風條件好、不凍不淤; 陸域:地形平坦開闊
社會經濟:依托城市;經濟腹地廣闊,經濟發達。
第二節、交通布局變化的影響
1. 交通條件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表現在聚落空間形態上往往沿交通干線(鐵路、公路、河道等)擴展,
這些交通干線也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
2. 湖南株洲是沿鐵路發展起來的―――“火車拉來的城市”。
日本科學城―――筑波市,決定了城市形態呈南北狹長的帶狀。
第13 / 15頁
3. 商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個商業中心。這些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布局,與交
通運輸的發展和變化密切相關。
4. 相鄰社區的若干個商店組成商業網點。交通為原則的商業網點,建立在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
高速公路沿線。沈大高速公路邊的服裝市場以交通為布局原則。
5. 集鎮也是在交通要道上發展起來的,交通線路的改變也會引起集鎮的繁榮或衰落。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人地關系 1、歷史回顧:
采(cai)獵時代—人(ren)類(lei)(lei)崇拜自然—人(ren)地關系(xi)(xi)基本協調(diao) 農業文明—人(ren)類(lei)(lei)改造自然—人(ren)地關系(xi)(xi)緊張—生態破壞 工業革(ge)命時期—人(ren)類(lei)(lei)征(zheng)服自然—人(ren)地關系(xi)(xi)惡(e)化—環(huan)境問題嚴重 后工業化時期-謀求人(ren)地協調(diao) 2、關系(xi)(xi):
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一方面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環境對人的影響:反饋作用
二、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de)(de)發(fa)生,與片面(mian)追求經濟(ji)增長的(de)(de)發(fa)展(zhan)模式密切相關。
2、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酸雨、熱帶雨林的破壞、國際河流等 三、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 1、環境問題的是發展問題。
2、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3、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 4.實現可持續發展,有三個原則:公平性原則(人與物種)、共同性原則(共同治理)、持續性原則(資源、
環境承載力)。
5.途徑:①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②公眾積極參與
第14 / 15頁
清潔生產:A、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保護環境;B、提高經濟效益;C、促進資源 的綜合利用,提高利用率;D、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延長產業鏈,增加就業機會
措施:調整產業機構;實行綜合循環利用;開發利用
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
③循環經濟 意義:改善、保護農業生態系統,保護土地資源;調 生態農業
整農村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緩 解農村能源緊張狀況;合理開發農業資源,實現社會 經濟、環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6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①必要性:龐大的人口壓力、資源短缺、深刻的環境危機
②發展途徑: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合理利用資源,開發新能源;制定相關的法規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