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强伦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播放方式,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直播,国产又黄又爽又湿的免费网站,少妇被弄到高潮喷水A片69网站

2014年金陵中學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測試卷

時間:2014-06-11 15:00:00   來源:無憂考網     [字體: ]

以下是©無憂考網為大家整理的2014年金陵中學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測試卷,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 單項選擇題:(在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1:《史記 ﹒十二諸侯年表﹒序》記載:東周時,“諸侯興師不請太子,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此記載實質上反映了

A爭做盟主是東周時各國戰爭的主要目標

B周天子已經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諸侯盟主實際上已是全國的統治者

D西周以來維護統治的分封制已崩潰

2:秦朝是我國歷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采取的各項措施中最能體現“中央集權”含義的一項是

A “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

B“今海內…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

C“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D“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廢井田,民得買賣”

3:元史記載:“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內”是指

A地方行省 B大都及其周邊的河北,山西,山東

C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D大都w

4:明太祖認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小人,專權亂政。"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廢除丞相制度 B.確立三省六部制

C.將相權一分為三 D.實行議政王大臣會議

5:“君設其本,臣操其末;君制其 要,臣得其詳;君操其柄,臣常其事”

A君權兼并相權B君臣共理國政

C君主專制集權D君臣分工明確

6:北方一些地區曾流行“人生有三寶,丑妻薄地破棉襖”的俗語,它從本質上反映了

A.農民習慣于簡樸安逸的生活 B農業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特征 D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力落后

7:右圖是元代王禎所著《農書》中的水力冶鐵鼓風工具,該工具最早發明使用于

A.西漢 B.東漢

C.北宋 D.元朝

8:有學者提出:大體而言,自宋元時期,一種新型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已經在自然經濟的“死水”中泛起了“微瀾”。其“微瀾”主要表現為

A.手工工場興起 B.城市商業經濟繁榮

C.地域性的商人集團形成    D.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

9:清乾隆年間蘇州《吳縣永禁官吏占用錢江(杭州)會館碑》記載 :“商賈捐資,建設會館,所以便往還而通貿易,或存貨于斯,或客棲于斯,誠為集商經營交易時不可缺之所”。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該碑文反映出蘇杭之間的商貿聯系

B.會館為商人出資建造的地方商業中心 C.會館為旅居異鄉的同鄉商人所組建

D.會館為同一地域商人活動的重要場所10:“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發跡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這 樣神圣的光環(即‘奉天承運’、‘繼天立極’)”。下列為“戴神圣光環”提供相應理論基礎的歷史人物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贄 D.梁啟超

11:荀子是戰國時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與法家思想共通的是

A仁義王道B人性本惡C禮法并用D民水君舟

12: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體運行法則 B社會發展規律

C封建道德規范和等級秩序D“天人感應”理論

13:明末清初出現了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大進步思想家。對其思想與傳統儒家思想的關系認識正確的是

A.是對傳統儒家思想的徹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 傳統儒學的藩籬

C.是對傳統儒家思想的批判繼承

D.從根本上動搖了儒學思想的主導地位

14:中國書法體現了東方的審美情趣。依順序判斷以下的書體是

A隸書、甲骨文小篆

B楷書、小篆、隸書

C楷書、小篆甲骨文

D楷書、隸書、小篆、

15:同屬于豪放派詞人,蘇軾

和辛棄疾的作品反映的內容卻大不相同,這主要是由于兩人

A.經濟條件不同 B.政治傾向不同

C.性格不同 D.所處社會環境不同

16:2010年10月1日18時,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美聯社在報道中說,“嫦娥二號”發射成功是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的最新里程碑。你認為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應該是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C.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

D.“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發射成功

17:對于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的作用和意義的理解,最恰當的是

A.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高

B.我國首次和平利用原子能

C.我國由此跨入核國家行列

D.我國科學研究達到一個新水平18:關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準確的是

A.體現了奴隸主與奴隸的階級關系

B.體現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系

C.體現了中央政府與地方的行 政關系

D.體現了官僚機構與人民的壓迫關系

19:.劉邦認為“(秦始皇)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內亡(通‘無’)骨肉根本之輔,外亡尺土藩翼之衛。”由此漢初統治者 A.廢除分封制  B.分封諸侯王

C.頒布推恩令   D.設置尚書令

20:明朝時,杭州張翰的祖先“購機一張,織諸色帛,備極精工,每一下機,人爭鬻之,計獲利當五之一,積兩旬復增一機,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業大饒”;另一碑刻資料記載:“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 ”。上述資料反映的現象是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B.明朝中后期紡 織業已經比較普遍使用了機器

C.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

D. 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工業繁榮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題,滿分60分

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謬力為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經商)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沒收其妻子為官奴婢)。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蘇州“東北半城皆居機戶,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出現“大戶張機為生”,以增殖財富;而工匠“趁織為活”,“得業則生,失業則死”的現象。

——《岳麓版必修二》

材料三:順治元年,清政府頒發“遷海令”,將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四十華里,并且將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

――《臺灣外紀》卷十二

請回答:

(1)材料一、三分別體現了哪些經濟政策。(2分)

(2)材料一反映的政策對中國社 會的發展有何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4分)

(3)根據材料二說明在城市的經濟領域又出現了什么新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實質是什么?導致這一新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2:(12分)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中國和東亞等地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世界文化寶庫中占據重要地位。

請回答(1)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誰?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3)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儒家思想批判地繼承,其中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共同主張是什么?

(4)近代以來,儒家思想不斷受到沖擊,儒家思想的正 統地位被嚴重動搖是在哪次運動中?這次運動的首倡者是誰?

(5)今天,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儒家思想?

23:(10分)

材料一 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

——《尚書•周官》

材料二 學而優則仕。

——《論語》

材料三 三代(夏商周)以上出于學。……漢以后,出于郡縣吏。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

——《論養士》材料四 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其負倜儻之才,變通之術,蘇、張之辨說,荊、聶之膽氣,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籌畫,宏羊之書計,方朔之詼諧,咸以是而晦之。修身慎行,雖處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所無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唐摭言》

請回答:(1)概括材料一、二、四,指出其體現的共同的做官途徑。(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唐以前,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的選官制度有哪些?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有何創造性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3)根據材料四概括有關科舉制的信息。結合所學的知識談談科舉制的進步性。

24:(8分)材料一 唐朝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涌現出了許多名垂青史的大詩人。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1)以是詩句的作者是誰?分屬哪個流派?(2分)

(2)你認為唐詩繁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材料二 讀圖:

上圖是中國古代描繪市井生活的一幅名畫的局部。有人稱,看了這幅畫,“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龍間,但少塵土撲面耳。”

(3)此作品朝代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 。作品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作品的風格是 _____________。(4分)

25:(10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討論普遍的“善”時說:“先討論普遍的善,看看爭論到底在哪里。盡管這種討論有點使人為難,因為‘理念’的學說是我們尊敬的人提出來的。不過作為一個哲學家,較好的選擇應該是維護真理而犧牲個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們所珍愛的,但人的責任卻要我們更尊重真理。

材料二 亞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學名著《形而上學》認為柏拉圖理念論的弱點,在于不承認現實世界的真實性。他認為自然界是客觀的、真實的存在,人們的認識來自對客觀世界的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認識。他在《政治學》一書中又批評理想國家的設想,認為這種設想不符合社會實際。

請回答:

(1)材料一中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誰?

(2)據材料二,亞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體現在哪些地方?

(3)從材料一和材料二來看,亞里士多德對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態度?體現了什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