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關于《高三地理期中考試卷分析內容》的文章,是®無憂考網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對試卷的評價
1.覆蓋面:本次考試考查的范圍主要是必修1和必修2第1-3單元的內容,考查內容如下表:
|
|
考查內容(題號) |
|
自然地理 |
等壓線判讀如氣壓系統、風(4-5)、等高線判讀如地形類型、地形部位(8-10)、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26、29)、鋒面系統(27)、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碳循環(22-23)、水循環環節(1)、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影響(11-12、30)、三大類巖石(15)、地殼物質循環過程(16)、常見地貌的成因(27、29)、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9)、自然環境的整體性(28)、地域分異規律(17-18、25)、自然災害(19-21、27)、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及板塊構造學說(29) |
|
人文地理 |
人口合理容量(24)、城市化的特點(6)、城市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7)、農業區位條件分析(8、27)、主要農作物的生長習性(10)、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28、29) |
|
區域地理 |
南極洲的氣候特征及成因分析(3)、南極洲的自然資源(2)、我國東部沿海的海陸輪廓(4)、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如遼東半島、臺灣島、黃河口、珠江口(5)、孟加拉灣、中南半島、印度半島(29)、乞力馬扎羅山(18)、西南地區(27)、黃河流域(28)、南嶺附近(10)、大西洋(11)、太平洋(30)等、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13)、西南地區降水的成因(14)、我國主要農業區如寧夏平原、河套地區的分布(28)、河流的水文特征(28) |
由上表可知,考查內容覆蓋了此次考查范圍內涉及的高考考綱中的所有重點主干知識,除了地球運動和大氣受熱過程,均有考查。應當說覆蓋面非常合理。
2.難易度和區分度:從學生成績分析,試卷總體難度較大,主要表現為讀圖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取相關知識的能力要求較高。但本套試題具有良好的區分度,使實際水平高的學生得到高分,實際水平低的學生暫時得到低分。
3.試卷特色:該試卷繼續保持了“依托主干,考查能力”的命題風格,重點考查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等。縱觀本張試卷,主要表現出以下四大特色:
(一)以地圖為重要的地理語言。地圖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載體。試卷上共呈現了17組圖,圖的數量大,幾乎是無圖不成題;圖的種類豐富,有景觀圖、等值線圖、示意圖、區域圖、統計資料圖、折線圖等;圖中包含的信息多,讀圖要求高,命題者側重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以及圖文結合的解題習慣。如第17題,要求學生根據景觀圖來獲取乞力馬扎羅山具有典型的火山錐,因此判斷其成因有可能是火山噴發而成。又如第25-26題,兩幅圖都是信息缺失的圖,x、y分別代表什么,要求學生根據文字資料補充到圖中,才能進行接下來的解題。
(二)以區域為載體。由上表可以看出,本張試卷涉及了世界和我國的大區域有南極地區、亞洲東部、大西洋、太平洋、中國、西南地區、黃河流域等;小區域有南嶺附近、乞力馬扎羅山、孟加拉灣沿岸、寧夏平原、河套地區、黃土高原等。涉及的區域仍是熱點區域,以此來考查學生對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凸顯了地理的學科特色。
(三)以雙基為落腳點。試卷考查內容集中在地圖與空間定位、天氣與氣候、陸地與海洋、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人口與城市、人類的生產活動等方面,注重對地理主干知識和高頻考點的考查。對學生學習具有很大的導向作用。
(四)以思維為核心。本張試卷很少單純考查某個知識點,絕大多數要求學生廣泛聯系所學內容進行運用、闡釋、歸納、比較或分析,對學生的解題思路有較高的要求。
二、各題得分情況統計(以高三(5)為例,參加考試共50人)
(一)選擇題得分統計
|
題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
正確人數 |
34 |
30 |
35 |
33 |
22 |
24 |
20 |
48 |
48 |
25 |
45 |
38 |
47 |
|
得分率 |
68% |
60% |
70% |
66% |
44% |
48% |
40% |
96% |
96% |
50% |
90% |
76% |
94% |
|
題號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
正確人數 |
32 |
46 |
44 |
8 |
40 |
32 |
3 |
43 |
25 |
12 |
44 |
34 |
36 |
|
得分率 |
64% |
92% |
88% |
16% |
80% |
64% |
6% |
84% |
50% |
24% |
88% |
68% |
72% |
(二)綜合題得分統計
|
題號 |
27 |
28 |
29 |
30 |
|
應得分 |
900 |
950 |
650 |
500 |
|
實得分 |
369 |
447 |
254 |
270 |
|
得分率 |
41.0% |
47.1% |
39.1% |
54% |
三、失分情況分析
第1題:錯選A的有12人,錯因是沒有考慮到南極地區水循環環節的特殊性,可以看出這部分學生做題目比較急躁。錯選B的有3人,沒有真正理解水循環環節的含義“蒸發”是指“水體蒸發”,圖中箭頭含義為冰雪(固態)變為水汽(氣態)。
第2題:錯選D的有15人,錯因主要是不清楚南極洲的自然資源,另外只從天氣狀況分析,忽略了緯度對太陽輻射的影響。
第3題:錯選BCD的都有,可見沒有正確的分析思路。
第4題:主要障礙是等壓線與海陸輪廓混淆不清,另外對閉合等值線處的判讀方法沒有掌握。
第5題:主要障礙是對選項中的地理事物的分布不清楚。
第6題:錯選A和B的各占一半,主要是沒有抓住題目關鍵詞“圖中直接表現”,另外不理解D選項的含義。
第7題:絕大多數被選項迷惑,錯選D,忽略了經濟發展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
第10題:錯選ACD的都有,主要是不能結合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和圖中的地形、氣候、水源等區位條件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
第12題:沒有深究選項的含義。
第14題:錯選A和C的各占一半,該題考查了比較特殊的西南地區的降水成因,因此學生感到比較棘手,其實這題從選項入手進行排除非常容易。
第17題:錯選BC的較多,不能抓住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的地貌特征。
第19題:不能從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地震次數與地殼裂縫的關系。
第20題:對于此類題目,佳方法是采用排除法。
第22題:不能結合氣候變暖的主要成因進行分析。
第23題:基本知識不清楚。
第25題:主要障礙:一、x、y分別代表什么不清楚;二、乙圖誤判為垂直遞變。
第26題:對數據不敏感,誤判為草原氣候區。
第27題:第一小問無人正確,實際上學生判斷為冷鋒已經成功了一半,加上地形影響轉為準靜止鋒。第二問主要是不能結合材料二、三進行分析。第四問很多學生答的是“流水溶蝕”,主要是審題不清。
第28題:第一小問水文特征與水系特征混淆,水文特征描述不準確。第二小問一種是答題不全面,沒有答到地形變化、泥沙沉積;還有一種是誤判為花園口,同樣是未考慮地形因素——圖中黃土高原邊緣的位置。第三小問失分在答題不全面,不能運用整體性原理進行較為全面的考慮。第四小問不能抓住畜牧業形成的兩個基本條件——飼料和市場進行分析。
第29題:主要障礙:一是學生對大比例圖進行區域定位感到困難;第二,圖中沒有直接給出區域地形特征,加大了學生對地貌差異成因分析的困難程度。
第30題:題目相對容易,但得分率不高。失分主要是第二小問理由寫不清楚,可見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完整性較差;第三小問典型錯誤是“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可見學生在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時觀察不細致,歸納不準確。
錯因歸納:
1. 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掌握不牢固;
2.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差;
3.不善于利用材料或圖表中的有效信息進行答題;
4.審題不清;
5. 答題不全面、完整性,語言表述不準確、規范性;
6.心情浮躁,眼高手低。
四、對下階段教學的啟示
(一)圍繞課程標準和高考考點,科學制定每節課的的教學目標,努力達成目標。
(二)大膽取舍教學內容,精講精練,提高訓練實效。“精講”,講重點、講易混淆點、講方法、講信心。“精練”,練知識調動、練答題規范。
(三)留足時間鼓勵學生多講、多寫。通過語言表達,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和給予適當的指導;通過紙筆訓練,訓練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完整性、具體性和嚴密性等,并通過展臺投影,及時發現問題和調整教學策略。
(四)督促學生養成及時鞏固、及時反思的學習習慣,對已學的內容進行每周整理和反思體悟。
(五)關注學困生和臨界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以教師的真誠和愛心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樹立學習的信心、形成學習的動力,爭取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