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一
區域發展階段(1)區域不同發展階段的衡量標準——常用指標、綜合指標
(2)區域發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①不同社會階段影響人類活動的地理環境要素
②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越來越小——優勢因素的效益放大、劣勢因素的制約弱化
(3)分析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事例很關鍵,要懂得舉一反三)
(4)分析長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開發早期地理環境的影響
②農業社會地理環境的影響
③現代社會地理環境的影響
(5)綜合分析區域發展的方法(時間、空間、產業結構、人地關系角度)
(6)實現區域再生的措施
①調整區域產業結構,改造傳統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多元化。
②治理環境污染,改善區域環境。
(7)分析區域發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思路
①橫向比較(空間)
②縱向比較(時間)
2.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二
我國的產業轉移及其影響(1)近年來我國產業轉移的主要表現
①沿海向內陸遷移
②臺灣產業向大陸遷移
③廣東邊遠地區的產業集群效應
(2)中國產業轉移路線圖(要知道,并明確)
(3)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熟悉,背誦)
產業轉移過程促進區域間產業分工與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產業轉移不是造成發達國家就業市場不景氣的直接原因,更不會加重就業市場的不景氣狀況。
3.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三
荒漠化的防治(1)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①自然因素——氣候干旱、土質疏松、大風天氣多且集中、氣候異常
②人為因素——“三過渡一不合理”
(2)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明確土地沙漠化、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和次生鹽堿化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4.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四
水土流失的防治(1)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氣候、地形、植被、土壤;
②人為原因——生活資源短缺、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開發建設不當
(2)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工程技術措施
②生物技術措施
③農業技術措施
(3)水土流失的治理
(4)我國不同地區的生態問題與整治措施比較(很重要)
①東北地區
②黃淮海地區
③南方丘陵山區
④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
⑤黃土高原
⑥云貴高原
5.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五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1)森林資源的作用、現狀和分布
①作用——森林減少導致了環境問題,不同區域內的森林生態功能差異
②森林的分布
低緯度地區:雨林、季雨林
中緯度地區:亞/熱帶常綠和溫帶落葉闊葉林
高緯度地區:亞寒帶針葉林
(2)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深刻影響著地球大氣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的功能
②具有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③熱帶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庫
(3)雨林生態的脆弱性——土壤貧瘠,雨林生態系統很難恢復
(4)熱帶雨林破壞的原因、表現、危害及保護措施
①原因:人口增長,經濟發展
②危害:生態破壞——全球水平衡、全球氣候變暖
③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設立國際基金,采伐與更新造林相結合
6.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六
濕地的開發與保護(1)含義
①定義(天然濕地、人工濕地)
②成因(三江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
③功能(資源價值、生態價值)
(2)濕地問題的成因
①自然原因:氣候變暖、海岸侵蝕
②人為原因:人口增加、上游植被破壞、環境污染、水利工程措施、外來物種入侵
(3)濕地資源出現問題的危害
①外流湖萎縮的危害
②內陸湖萎縮的危害
(4)保護濕地
①必要性
②重要性
③措施(重要)
④不同濕地開發保護的主要目的
7.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七
世界地理知識點一亞洲主要分區的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1)亞洲(非常重要)
①自然地理特征——位置、地形、氣候、河流
②人文環境特征——人口稠密、多樣的地域文化、經濟發展差異
③亞洲的氣候特征、成因和分布規律
(2)東亞——地形、河流、氣候、經濟
(3)東南亞——位置和范圍、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4)南亞——地形、氣候、河流、經濟、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
知識點二中東、歐洲西部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理特征
(1)中東——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2)歐洲西部——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特征
(3)撒哈拉以南——主要地形、主要河流、氣候類型、經濟特征、三大問題(人口、環境、糧食問題嚴重)
(4)中東問題
知識點三兩極地區地理特征
(1)南極地區——位置、地形、氣候、科考寶地
(2)北極地區——位置、范圍、科考寶地
知識點四世界主要發展中國家
(1)印度
①人口——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②自然條件與農業
③發展中的工業
④主要城市
⑤有名的服務外包產業
(2)巴西
①國土廣大的熱帶國家
②自然條件
③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④雨林破壞,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威脅
⑤人口與城市
知識點五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
(1)日本——領土構成、自然條件因素、社會經濟條件因素
(2)俄羅斯——位置、自然條件因素、社會經濟條件因素
(3)美國——領土組成、自然環境特點、高度發達的經濟
(4)澳大利亞——范圍、自然概述、社會經濟因素
8.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八
中國地理知識點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1)劃分依據
(2)界線和主導因素
(3)重要界線(非常重要)
知識點二北方地區
(1)位置、地形、氣候、植被、河流、資源
(2)農業
(3)工業
(4)城市
知識點三南方地區
(1)位置、地形、氣候、資源
(2)農業
(3)工業
(4)城市
知識點四西北地區
(1)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資源、城市
(2)西北地區灌溉農業和綠洲農業的異同點
知識點五青藏高原
(1)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農業
(2)高寒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有利、不利
(3)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分別
9.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九
1.土壤是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2.土壤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四種物質組成。
3.土壤的觀察:一般從土壤顏色、土壤質地、土壤剖面構造等方面進行。
4.土壤顏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用顏色來命名,如黑土(我國東北)、紅壤(我國南方)、黃壤(我國)、紫土(我國四川盆地)。
5.土壤質地:土壤礦物質顆粒按照粒徑大小可分為石礫、砂粒、粘粒等。不同粒級的礦物質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對比例,稱為土壤質地。從土壤質地看,土壤分為砂土、壤土和粘土。
6.壤土:所含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適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優點,不僅通氣、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能力強,是農業生產理想的土壤質地。
10.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十
一、海水的鹽度1.海水中含有很多鹽類物質,其中主要是氯化鈉和氯化鎂,因此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
2.在外海或大洋,海水的溫度越高,鹽度越高;蒸發量越大,鹽度越高;降水量越大,鹽度越低。
3.世界大洋表層海水鹽度以副熱帶海域;由副熱帶海域向赤道和兩極,海水鹽度逐漸降低。
二、海水的密度
1.海水密度是指單位體積海水的質量。
2.影響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溫度、鹽度和深度(壓力)。表層海水密度與溫度的關系最為密切。一般來說,海水的溫度越高,密度越低。
3.海中斷崖:海水層中出現海水密度隨深度增大而減小的情況。潛艇如果遭遇“海中斷崖”,因海水浮力變小,可能會掉到安全潛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毀人亡。
11.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十一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1.地面受熱不均,導致空氣上升和下沉,進而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產生了差異。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成為氣壓梯度。
2.水平面上存在了氣壓梯度,就產生了促使大氣有高壓區流向低壓區的力,這個力成為水平氣壓梯度力。
3.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從高壓區向低壓區作水平運動,這就形成了風。
4.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5.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6.風一旦形成,馬上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使風逐漸偏離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在北半球,風向向右偏轉;在南半球,風向向左偏轉。
7.由于地球自轉,導致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發生偏轉的力成為地轉偏向力。
8.在近地面,風還會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是指地面和空氣之間,以及運動狀況不同的空氣層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阻力。
9.摩擦力對風有阻礙作用,可以減小風速。
12.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十二
大氣熱力環流1.大氣運動有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之分。
2.大氣的垂直運動表現為氣流上升或氣流下沉,大氣的水平運動即是風。
3.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成為大氣熱力環流。它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4.形成過程:
①A地受熱,空氣膨脹上升,近地面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D處空氣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
②B、F地冷卻,空氣收縮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C、E處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
③水平運動:在同一水平面,空氣由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
5.大氣熱力環流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地表的冷熱差異會產生大氣熱力環流。臺灣海峽兩岸風向的日變化,反映了海陸間大氣熱力環流的日變化。
13.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十三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1.太陽輻射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2.太陽輻射在傳播過程中,小部分被大氣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達地球表面。(如下圖中字母A所示)
3.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同時又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把熱量傳遞給近地面大氣。(如下圖中字母B所示)
4.從大氣的受熱過程來看,地面長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也是來源于此。
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1.對流層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大氣在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后會增溫。
2.大氣輻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與地面輻射方向相反,故稱為大氣逆輻射。
3.大氣逆輻射把熱量傳給地面,一定程度上補償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天空有云,特別是濃密的低云時,大氣逆輻射更強。
14.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十四
一、大氣的組成1.低層大氣中除去水汽和雜質以外的混合氣體,稱為干潔空氣。
2.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增加基本上都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和土地利用的變化(主要是毀林)。
3.化石燃料燃燒,會釋放二氧化碳;森林面積縮小,會減少森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4.大氣中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雖少,但對地球上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環境有著重要作用。
5.大氣中的水汽和雜質含量很少,卻在天氣變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水的相變,產生云、雨、霧、雪等一系列天氣現象;雜質作為凝結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二、大氣的垂直分層
1.劃分依據:溫度、運動狀況及密度的差異。
2.大氣自下而上可以劃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3.目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都需要國際合作才能解決。保護臭氧層的成功,成為全球合作成功解決這類問題的典范。
15.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十五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1.科學家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地震波有橫波和縱波之分。縱波的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2.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與圈層結構示意圖
3.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上地幔頂部與地殼都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1.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2.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16.高三地理知識點歸納 篇十六
1.八大行星分類: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特點:同向性、共面向、近圓性
2.無論是從距日遠近、自身的體積,還是從公轉方式來看,地球都只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3.地球又是太陽系中一顆特殊的行星。地球是八顆行星中存在高級智慧生命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