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高二必修二知識點筆記 篇一
糖類化學通式:(CH2O)n(水解后的組成單位:葡萄糖(C6H12O6)
1、作用: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組成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原料
2、分類
A、單糖: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質)、果糖、核糖(5碳糖)
B、雙糖:(兩份單糖脫水縮合而成)蔗糖、麥芽糖--植物;乳糖--動物
C、多糖:淀粉(植物內糖的儲存形式,人類糖的主要來源)
纖維素(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動物體內糖的儲存形式)肝糖原(與血糖保持動態平衡)
3、多糖+脂質=糖脂
多糖+蛋白質=糖蛋白
2.生物高二必修二知識點筆記 篇二
(1)性狀——是生物體形態、結構、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3)在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的雜交實驗中,雜種一代(F1)表現出來的性狀是顯性性狀,未表現出來的是隱性性狀。
(4)性狀分離是指在雜種后代中,同時顯現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
(5)雜交——具有不同相對性狀的親本之間的交配或傳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個體之間的交配或傳粉(自花傳粉是其中的一種)
(7)測交——用隱性性狀(純合體)的個體與未知基因型的個體進行交配或傳粉,來測定該未知個體能產生的配子類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種雜交方式。
(8)表現型——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
(9)基因型——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體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遺傳效應的DNA__,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3.生物高二必修二知識點筆記 篇三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必須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4.生物高二必修二知識點筆記 篇四
1.作為運載體務必具備的特點是:能夠在宿主細胞中復制并穩定地保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于進行篩選。質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運載體,它存在于許多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夠自主復制的很小的環狀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驟包括:
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③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④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3.重組DNA分子進入受體細胞后,受體細胞務必表現出特定的性狀,才能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
4.區別和理解常用的運載體和常用的受體細胞,目前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體細胞有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和動植物細胞等。
5.基因診斷是用放射性同位素、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做探針,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鑒定被檢測標本的遺傳信息,到達檢測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療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導入有基因缺陷的細胞中,到達治療疾病的目的。
5.生物高二必修二知識點筆記 篇五
1.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而噬菌體的各種性狀也是透過DNA傳遞給后代的,這兩個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2.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核酸。細胞內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遺傳物質是DNA,少數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由于絕大多數的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3.堿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堿基對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4.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透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基因的表達是透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
5.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帶給了精確的模板;透過堿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準確地進行。在兩條互補鏈中的比例互為倒數關系。在整個DNA分子中,嘌呤堿基之和=嘧啶堿基之和。整個DNA分子中,與分子內每一條鏈上的該比例相同。
6.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于子代獲得了親代復制的一份DNA的緣故。
7.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_,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堿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內含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9.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時:基因的堿基數:mRNA上的堿基數:氨基酸數=6:3:1。氨基酸的密碼子是信使RNA上三個相鄰的堿基,不是轉運RNA上的堿基。轉錄和翻譯過程中嚴格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注意:配對時,在RNA上A對應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透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基因控制性狀的另一種狀況,是透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
6.生物高二必修二知識點筆記 篇六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概念: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2、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是負反饋。物種數目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大。
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相對性。當受到大規模干擾或外界壓力超過該生態系統自身更新和自我調節能力時,便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甚至引發系統崩潰。
4、生物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成分越單純,結構越簡樸抵抗力穩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較強,草地破壞后能恢復。而森林恢復很困難。抵抗力穩定性強的生態系統它的恢復力穩定就弱。
留意:生態系統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穩定性,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5、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適當栽種防護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風沙的侵蝕,提高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再比如避免對森林過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有效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7.生物高二必修二知識點筆記 篇七
植物的激素調節
1.達爾文的實驗
實驗結論:單側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產生某種影響,當傳遞到下部伸長區時,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
2.鮑森·詹森的實驗
實驗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3.拜爾的實驗
實驗結論: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溫特的實驗
實驗結論:造成胚芽鞘彎曲的是一種化學物質,并命名為生長素。
8.生物高二必修二知識點筆記 篇八
脂質:(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機溶劑)
1、脂肪:(貯能物質;減少熱能散失,維持體溫恒定)
組成單位: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動物脂肪
甘油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脂溶性維生素的溶劑)
注:組成元素C、H、O
2、磷脂:細胞膜、核膜等有膜結構的主要成分
空氣-水界面為單層,兩端為液體的呈雙層
注:組成元素C、H、O、N、P
3、膽固醇:調解生長、發育及代謝(血液中長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組成細胞膜結構的重要成分注:組成元素C、H、O
9.生物高二必修二知識點筆記 篇九
1、研究細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2、細胞膜主要成分:脂質和蛋白質,還有少量糖類
細胞膜成分特點:脂質中磷脂最豐富,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
3、細胞膜功能:
①將細胞與環境分隔開,保證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②控制物質出入細胞(選擇透過性膜)
③進行細胞間信息交流
4、與生活聯系:
細胞癌變過程中,細胞膜成分改變,產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5、細胞壁
植物:纖維素和果膠(原核生物:肽聚糖)作用:支持和保護
6、細胞膜特性:結構特性:流動性舉例:(變形蟲變形運動、白細胞吞噬細菌)
7、功能特性:選擇透過性舉例:(腌制糖醋蒜,紅墨水測定種子發芽率,判斷種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10.生物高二必修二知識點筆記 篇十
1、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結構通式為NH2—C—COOH,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于R基的不同。
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叫肽鍵。
3、脫水縮合中,脫去水分子數=形成的肽鍵數=氨基酸數—肽鏈條數
4、蛋白質多樣性原因: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多肽鏈盤曲折疊方式千差萬別。
5、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接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因。
6、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核酸,它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RNA,核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
7、蛋白質功能:
①結構蛋白,如肌肉、羽毛、頭發、蛛絲
②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酶
③運輸載體,如血紅蛋白
④傳遞信息,如胰島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