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一
《放風箏》:【教學要求】
1.認識生字3個。
2.體會“好像”、“似乎”兩個詞語在句子中的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義。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5.體會男孩愛護公物的好品質。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課文。
陽光明媚的春天來了,小朋友開心極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帶上自己做的風箏,去郊外放風箏。想不想跟他們一塊兒去?好,我們隨同其中一個男孩一起去放風箏。
聽課文錄音,看圖畫演示。
這是怎樣一個孩子?考考你的記憶,能不能用你剛才聽到的有關語句來描述?學生回答。老師把同學們的發言綜合起來,請聽仔細:
放風箏的男孩出現了,看樣子有七八歲。一張可愛的面孔,忽閃著一雙大眼睛,像兩顆水靈靈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襯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剛才這段話聽寫下來?準備——聽寫完成課后練習。校對朗讀,同時出現男孩畫面。
二、下面就讓我們跟著他一起去放風箏。
1.把課文快速讀幾遍,讀熟。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提出來。
2.指名分節朗讀。
3.學生質疑。
4.特別理解:“風箏又飛起來了,在天空中飄飄揚揚,天空變得越發美了。”
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其中“越發”是什么意思?我們可以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邊理解邊指導朗讀)
理解同時,結合課后練習,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兩組句子有什么不同?
(邊理解邊品句,加強朗讀指導)
5.解決學生質疑中的問題。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為什么這么讀?(第一部分風箏飛上天,孩子很興奮,語調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興,我們也隨著他很高興。第二部分,孩子撿風箏時,踩壞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為他是破壞綠化的不負責任的孩子,于是讀的時候語調下沉,略帶批評的語氣,讀出生氣了,不高興了。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補上了被踩壞的花苗,說明他是一個知錯能改的孩子,讀時應該帶有表揚夸贊的語氣,尤其后,風箏又飛了起來,看著這么好的孩子,誰不喜歡不高興呢?讀時語調應更高,讀得歡快些。)
6.學生示范,練讀,指名讀。
跟著這么一個心地善良純潔的孩子去放風箏,心里舒暢嗎?高興嗎?要把我們的喜悅歡樂和更多的人分享,我們也會變得更快樂。回家繪聲繪色地把故事說給爸爸媽媽或者弟弟妹妹聽,好嗎?所以我們得學會復述課文的本領。
7.出示課文復述提綱,請大家根據提綱,抓住每部分的要點,先好好地讀讀課文,再用自己的話或書中優美的語句,不看書,把故事說給大家聽。小組準備。
指名分節復述課文。指名復述課文。邊復述邊看媒體演示。
大家學習的本領真強,學習效率也很高,后讓我們連起來把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一遍。齊讀課文。
三、全文總結。
學了課文,你覺得這是怎樣的一個男孩子?可以從外貌上來介紹,也在加上他的品質特點來介紹,可以用書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說。
一般寫人時,我們都抓住人物特點來介紹的。這是寫人文章的一般規律:
四、說話。
學習課文的描寫,請仔細觀察一個同學,向大家作介紹。注意不要說出他的名字,讓大家猜猜他是誰。
2.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二
《杏兒熟了》: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奶奶純樸、善良的品格。
2、練習給課文分段。
教學重點、難點:
聯系上下文理解后面奶奶說的話。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課文。
1、提出要求:認真讀讀課文,注意讀準每個字的音,想想課文主要講的是什么。
2、學生預習,教師巡視。
3、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課文主要講的是什么。
二、再讀課文。
1、指名讀思考練習1。
2、請同學們按要求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讀完后自己試著回答,也可互相討論。
三、逐題檢查討論。
1、第一題:從哪兒可以看出我家的杏兒又多又好?
2、第二題:鄰居淘淘偷摘杏兒,“我”是怎么想的?奶奶是怎么做的?(摔了活該;完全不同)
3、第三題:你是怎樣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這句話的?(有了好吃的東西大家分享,看大家吃得香甜,自己心里美滋滋的,更覺的香甜。)
四、練習給課文分段。
1、用較快的速度再默讀課文一遍,想想課文可以分成幾段,分別做上記號。
2、討論課文分段。
[第一段(1—4);第二段(5—9);第三段(10)]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先個人自己練習。
2、指名當眾朗讀。
六、布置作業:
繼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3.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三
《家是什么》: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7個;積累詞句若干。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展開合理想象,復述第二個故事。
3、理解“沒有親情的人和被愛遺忘的人,才是真正沒有家的人”這句話的意思。
4、初步懂得有了親情、有了愛,才有了真正的家。
教學重點:
展開合理想象,復述課文第二個故事。
教學難點:
理解“沒有親情的人和被愛遺忘的人,才是真正沒有家的人”這句話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出課題。
1、(板書:家)你喜歡你的家嗎?能不能簡單地向我們介紹一下你的家?
2、那么你認為家是什么呢?(板書:是什么)
根據學生交流板書詞語。
3、你們都說出了自己對家的理解,那么家到底是什么?讓我們來學習課文。(補全課題)
4、齊讀課題。
二、小組自學,讀通課文。
1、出示小組自學要求:
(1)讀讀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
(2)用學過的方法說說詞語的意思。
(3)選擇喜歡的方式讀通課文。
2、交流反饋。
(1)開火車讀詞,齊讀詞語。
(2)還有哪個詞語的意思不明白?(全班不能解決的板書)
(3)指名分節讀課文,評議。
三、學習課文,理解句子。
1、課文中說家是什么呢?默讀課文后請你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2、出示句子:在這個世界上,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它有時在竹籬茅舍,有時在高堂華屋,有時也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
自讀、指名讀,齊讀。
3、小組交流:讀了這句話,你能不能聯系前面的課文內容,說說你理解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
4、指名交流,隨機出示有關內容。
(1)(估計問題:既然說是“無家可歸”,為什么還說家“有時也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
出示第四節,自由讀,女生讀。
同時理解:“輾轉數地”:可從“車字旁”入手。
“悲喜交集”:“悲”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
復述:展開想象,把婦女倆見面時的情景說得具體一些。
(2)由“高堂華屋”聯系到富翁的例子。
出示第一節,自由讀,男生讀。
為什么富翁說那是他的房子而不是家?
(想象:在富翁的別墅里可能發生了什么?或從第二節里找找答案。隨機出示第二節,指名讀。)
(3)對呀,難怪作者要說——
(出示:沒有親情的人和被愛遺忘的人,才是真正沒有家的人。)
齊讀這句話。
5、師生合作讀、指名大組讀第五節。
四、創作小詩,深化情感。
1、現在,你覺得家是什么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完成小詩《家是什么》。
2、指名小組交流。
根據學生交流板書詞語。
五、布置作業。
1、摘抄課文中你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把小組創作的小詩寫下來。
4.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四
《獨果》:學習目標:
1.能在閱讀的過程中獨立認識本課生字“延”;能用適當的方法理解并積累“延年益壽”、“聰慧過人”、“叨念”、“飄溢”等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繼續學習對課文詞語和句子理解的提問,在理解的基礎上嘗試讀出人物不同的說話語氣。
3.感受小榮一家人之間濃濃的互相關愛的真情。
教學重、難點:
1.在閱讀過程中繼續學習對課文詞語和句子理解的提問,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人物說話時不同的語氣。
2.感受一家人之間濃濃的互相關愛的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了解獨果
1.齊讀:36獨果
2.了解獨果:什么是獨果?一年中,一棵樹只結一個果子,這就是獨果。獨果,百年難遇,所以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在傳說中,它有許多神奇的功效,究竟有哪些神奇的功效呢?輕聲朗讀課文,邊讀邊劃下有關的詞語。
3.交流板書:聰慧過人延年益壽(提醒學生關注第四筆)能治百病
4.能連貫地介紹一下獨果傳說中的神奇功效嗎?可以用上黑板上的這些詞。
二、研讀“發現獨果”,感受驚喜
1.這獨果,可真是個“寶物”啊!發現這個獨果以后,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樣?找到有關的句子自己先讀一讀,有不理解的請提出來。
2.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樣?誰來讀出我的驚喜?誰來讀出奶奶的驚奇?指導讀句:
(1)我一溜煙下了樹,就往屋里跑,邊跑邊喊:“奶奶,我發現了一個橙子,可是獨果呀!”
(2)奶奶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驚奇地說:“什么?獨果?在哪里?這怎么可能呢?獨果可不易見到哇,你可別騙我!”
三、研讀“互讓獨果”,感悟謙讓
1.同學們,你們通過提示語里的動作、神態,對話中的標點符號讀好了句子,感受到了我和奶奶的驚喜,那么接下去圍繞著獨果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呢?請默讀5-11節,然后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地說說這件事情。
2.學生交流,在交流的時候幫助學生梳理故事內容,邊梳理邊板書:
我 奶奶 媽媽
3.誰能根據黑板上的提示再來概括地說說這個故事嗎?
4.他們究竟是怎樣讓的?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下面請大家自己再讀讀這部分內容,邊讀邊想他們為什么要這么說這么做。學生合作讀文。
5.各種形式的反饋朗讀。
四、研讀“分享獨果”,升華情感
1.誰都不肯吃,誰都想把這個神奇的獨果留給對方吃,這個寶物究竟該怎么處理呢?
2.理解:從此,屋子里飄溢著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氣。
師范讀句子(朗讀時可在“從此”、“香氣”處予以強調)。你不覺得奇怪嗎?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交流解疑。
3.是啊,屋子里飄溢著的不僅僅是橙子的香氣,還飄溢著一股濃濃的、人和人之間互相關愛的親情。
5.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五
《小小的書櫥》: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字,會寫9個字,掌握“浩瀚、遨游、沐浴”等詞。
2、學習詩歌,懂得小書櫥中蘊含的知識,能使人眼界開闊,生活充實,體會作者對小書櫥的喜愛之情。
3、體會關鍵此舉在表達情感方面的作用,感受讀書的樂趣。
4、有語氣地朗讀全詩。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初讀詩歌,會認識中的生字詞。
2、熟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對小書櫥的喜愛。
3、正確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導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小書櫥?說說你從中獲取了那些知識。
今天,老師帶領你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歌,板書《小小的書櫥》,看看小作者是怎樣寫他的小書櫥的。
二、自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由讀書,花初步認識的字,用自己的認字方法認識它。
2、至明看火車,檢測識字情況。
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體會感情。
1、自讀詩歌。
2、讀完詩歌,說說你有什么感受?
3、你從那些地方感受到小作者喜愛讀書?
作者為什么把書櫥比作是“廣闊的世界,浩瀚的海洋?”
采用多種不同的方式指導學生朗讀、感悟2—5小節,體會讀書的樂趣。
讀后一小節,面對書中的無窮的寶藏,我們應該怎樣做?
四、配樂朗讀,放飛想想談感受。
1、指名配樂朗讀課文。
2、學完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結合自己讀書的感受來談。
3、生有感情地齊讀全詩。
五、總結評價,齊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再讀詩歌,進一步感受詩歌內容。
2、完成古詩《觀書有感》。
3、會寫本課生字。
導學過程:
一、直揭課題
二、感情朗讀,回顧全文。
三、完成讀一讀,背一背《觀書有感》
1、自由讀古詩。
2、再讀古詩,結合插圖,自悟詩意。
3、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背誦古詩。
四、指導寫生字
1、學生觀察生字,提出不會寫的字全班交流解決。
2、重點指導“瀚、尊”
五、總結評價,布置作業
鼓勵孩子積累好詞好句,摘抄有關讀書書的名言警句。
6.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六
《山溝里的孩子》: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學會9個生字、詞。
2、學習課文,了解山溝里的孩子起早貪還去上學的情景。感受他們學習的艱難,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
3、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段落結構。
4、能抓住重點理解課文后兩段的意思,并體會“金鑰匙”、“理想的燦爛的黎明“的含義。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在杜重理解重點詞語,體會山溝里的孩子起早貪黑去上學的情景,感悟他們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初讀課文,認識本課生字,掌握“籠罩、啟程”等詞。
2、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結構。
3、學習課文,了解山溝里的孩子們起早貪黑去上學的情景,感受他們學習的艱難,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
導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同學們,你們平時是怎么上學的?想了解山溝里的孩子,他們是怎么上學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山溝里的孩子》一課,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們是怎么上學的。
二、初讀課文,認識文中生字。
1、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生字,用喜歡的識字方法認識它
2、指名讀課文,檢測生字。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1、仔細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寫了那兩個方面的內容?
2、學生分段,理清結構。
3、說說分段的理由,概括段意。
4、老師小結。
四、學習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1、認真地將課文瀏覽一遍。
2、說說:山溝里的孩子是怎么上學的?
3、找出文中描寫山溝里的孩子不怕困難的句子讀一讀。
小組討論、交流:山溝里的孩子上學有什么困難?他們是怎樣面對的?
4、指導朗讀,學生怎么感悟就怎么讀。
5、學生自學課文第二部分。(六、七段)
小組討論,課堂交流“金鑰匙、理想的燦爛的黎明”
討論感悟后,有感情地朗讀。
激發學生想想:看看省略號省略了什么?你能用一段話補充一下嗎?
6、師小結。
五、齊讀課文,全面感受課文內容。
六、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再讀課文,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2、完成語文天地中的—
3、會寫本課生字。
導學過程:
一、直接導課。
二、再讀課文,聯系自己,深入感受內容。
1、齊讀課文。
2、想想山溝里的孩子是怎樣上學,聯系自己,談談你此刻的想法。
3、找出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有感情地讀給你的同桌聽,并在班上展示。
三、完成語文天地中的—
1、讀句子,在文中找出對應的句子。
2、讀一讀兩組句子,抄一抄,積累精彩句子。
四、指導學生寫本課生字。
1、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說說那個字較難寫或易寫錯?
2、重點指導“罩、慧、貌、勤”的寫法。
五、布置作業。
7.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七
《美的美束》: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會寫的字5個,會認的字2個。
2.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種族歧視的愿望。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初讀課文,認識詩中有關字詞。
2.反復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感情。
導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在世界上除我們黃種人,你還了解到了什么人種?你覺得他們一樣嗎?
二、初讀詩文,學習生字詞。
1.自讀全詩,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同學互學。
2.教師通過不同的方法檢測。
3.同桌互相讀文,達到讀準讀通。
三、創設情景,引導理解詩文。
1.配樂范讀,學生感受。
2.聽完詩后你們有什么感受?從哪兒感受到的?
3.根據學生所談引導學生體會世界人們平等相處,幸福平等的感情,并切入朗讀。弄懂“你”、“我”、“他”指的是什么?
4.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進一步體會感情。
四、學生交流資料,描述自己所見全世界兒童在一起載歌載舞的情景。
五、總結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進一步有感情朗讀詩文體會感情。
2.指導學生會寫5個生字和有關的詞。
3.背誦全詩。
導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
1.今天繼續學習《美的花束》一文,誰愿意給大家讀讀全詩。
2.師生共同評價。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4.課文中的你、我、他指誰呢?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
5.自讀全詩,練習背誦。
6.指名學生背誦。
二、引導學習語文天地中的讀一讀、填一填,會用________和________一樣________。說一句話。
三、指導學生寫生字。
1.觀察生字表中的字,提出難寫的字。
2.教師示范:冠、漆。引導學生說出怎樣記住這個字。
3.對于“冠”,同學們還有什么發現呢?
4.學生練習寫字。
四、布置作業。
8.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八
《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了解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美麗的景色、豐富的物產,激發學生執掌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學會15個生字,掌握生字新詞。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小節。
4、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按四季變化的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按四季變化的順序,抓住每季特點觀察的方法。
2、體會課文中用詞準確、生動的優美句子。
教學難點
文中介紹的景象及動物、物產等,學生不夠熟悉,可能感到生疏,理解會有一定的困難。
課前準備1、掛圖、生字卡片;
2、學生收集小興安嶺的有關資料。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課文第1小節。
2、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多讀多想,讀懂了哪些問題,提出讀不懂的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啟發學生質疑問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啟發談話,借助地圖介紹小興安嶺的有關資料。
2、學生交流收集的有關小興安嶺的圖片、文字資料。
小興安嶺:是黑龍江省自西北向東南走向的山脈,海拔600-1000米,長約400千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讀要求:
1、自由讀課文。讀后用鉛筆畫出生字新詞。
2、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3、邊讀邊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
讀后交流: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小興安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三、再讀課文,質疑問難
組織學生認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然后交流有什么問題需要同學、老師的幫助。
歸納主要問題:為什么說小興安嶺是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
1、自由讀課文第一小節,思考:讀了這一段,你們都知道了什么?
2、默讀第一小節,想一想,從幾個地方看出樹很多?
出示紅松、白樺、櫟樹的圖片,認識這些樹木,了解各自的特點。
3、練習朗讀,體會“綠色的海洋”的美麗。
五、作業:
1、書寫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通過精讀課文,進一步感受小興安嶺的美麗、富饒的特點,從而激發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2、找出文中用詞準確、生動的句子,多讀多悟,體會意境。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語句,感悟小興安嶺美麗、富饒的特點。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再現小興安嶺的美麗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出示部分生字卡片,學生認讀。
2、小興安嶺什么多?朗讀第一小節。(板書:林海)
二、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1、繼續學習課文,知道小興安嶺美在哪里。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小興安嶺的美,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三、學習第二小節
1、(出示春天景物投影片)這一小節主要描寫了這些景物。它們是按順序列出的。
2、指名朗讀課文,思考:這些景物什么樣?
3、理解描寫樹木的句子。
(1)讀這一句,想想:春天的樹長得什么樣?
(2)出示句子,比較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
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
春天,樹木長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
(3)指導朗讀這句話。
4、其它景物各是什么樣?學生自學匯報。
5、看圖想像春天的畫面,感悟春天的美。
6、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小節。
四、學習第三小節
1、大聲朗讀這段話,像學習春天的一段一樣,按順序一句一句找景物,用“__”畫下來,對照圖畫說出夏天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
2、再次朗讀,思考這些怎么樣,怎么美?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3、學生自學匯報。
4、練習朗讀。
五、以自學為主,學習第五、六小節。
1、觀看錄像,激發興趣:
2、學生自學:
(1)體會秋天和冬天的美,找出秋天、冬天各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
(2)再讀這兩段話,把你的感情讀出來。
3、秋天。重點理解秋天“飛舞”的落葉和豐碩的“寶”,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并感情朗讀。
4、冬天。重點體會“刮”的準確,并感情朗讀。
六、總結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樹木的特點。
七、齊讀后一小節。
八、學習拓展:
兩者任選一道
1、你喜歡小興安嶺哪個季節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下來。
2、把你喜歡的季節的景色用你手中的畫筆畫出來。
9.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九
《鄉村四月》:知識技能目標
1、會認“蠶”字,會寫“蠶”、“桑”兩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并能準確無誤地默寫。
3、能領會詩的意思,并能說出一、二句詩的大意。
4、積累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德育目標
通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
美育目標
通過對本詩的閱讀,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相機引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談話導入)
孩子們,在四月的春天,你們到過鄉村嗎?在你們心目中的鄉村,是怎樣的一種情景?下面我們來看看宋朝詩人翁卷是怎樣來寫鄉村的四月的?
二、閱讀詩歌
1、學生在小組內自讀。
2、在班上交流,讓個別學生在班上朗讀,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同時讓學生說說讀了本詩的收獲。
3、教師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三、指導學生領會詩的意思
1、學生自讀詩歌,并借助字典、詞典理解詩歌的意思。
2、讓一些學生說出自己對詩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師指導學生領會詩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川,平地。
子規:杜鵑鳥。
了:結束。
整首詩的大意:四月的春天,萬物復蘇,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綠色,稻田里的水開始上漲,并映著天空的光輝;杜鵑鳥聲聲地叫著,天空中飄落著如煙的細雨。在鄉村的四月,閑人很少,他們都很忙,他們才剛剛把蠶送上山,又忙著插秧。
4、激發學生對勤勞的鄉村人民的熱愛。同學們,鄉村的人民這樣勤勞,你們心里會有什么樣的感情呢?
四、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并熟練地背誦。
10.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十
《搭石》:教學目標:
1.讀準文中“譴、惰、俗”等7個生字;會寫文中“洪、暴、猛、漲”等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間、行、背、倆”。理解“汛期、綰褲、譴責、俗語”等詞。
2.知道搭石是一種怎樣的橋,體會搭石和山村生活的自然和諧美。
3.初步感受搭石中蘊含的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重點:知道搭石是一種怎樣的橋,體會搭石和山村生活的自然和諧美。
難點:體會搭石和山村生活的自然和諧美。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欣賞各種山村的圖片)
課前談話:有一句話這么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讓我們知識淵博;旅行,讓我們開闊眼界。喜歡旅游吧。去過哪些地方?其實旅游不一定非得到去遠方,我們家鄉就有許多美麗的地方?到過家鄉的一些山村嗎?
今天,我們要去山村走走。(上課!)
在山村,有一道獨特的風景,叫(搭石)知道搭石嗎?你能根據這個名稱猜測一下什么是搭石嗎?
在詩人劉章的家鄉有許多搭石,他還為些寫了一篇文章,就叫“搭石”。在詩人劉章的筆下,搭石是怎樣的呢?請大家翻開書本,自由放聲地讀一讀第21課《搭石》。
二、初感課文。
1.自讀課文,交流:課文中哪些情景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逐節指讀課文,梳理課文,知道課文中描寫了人們“擺搭石、整搭石、走搭石、讓搭石、背老人過搭石”等情景。并結合教學生字新詞。
課文第1小節:讀準“間隔”。知道“汛期”的意思(借助“汛”的部首來體會意思);找到課文中兩個描寫“汛期”時景象的詞,讀準“溪水猛漲”。用動作表演的方式和聯系上下文來了解“綰褲”的意思。
課文第2小節:能給“譴責”換個詞嗎?(如,批評,責備,指責)
課文第3小節:知道“俗語”是什么嗎?(簡單了解俗語是指通俗并廣泛流傳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愿望的。也叫“俗話”。)
讀準“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指導“協”字書寫。
課文第4小節:讀準多音字“倆人”。
三、學習課文第一小節,體會搭石中的自然美。
1.交流:你在文中找到搭石了嗎?出示文字。
2.師:你找到了搭石,看到了搭石,還在這些文字中看到了鄉親們擺搭石的情景(板書:擺搭石)。讓我們捧起書來,讀一讀人們擺搭石的情景。交流:你看到了人們是怎樣擺搭石的嗎?
在交流中體會“平整方正”、“根據水的深淺”、“二尺左右的間隔”等內容中人們的用心。并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紅字,并把自己的感受送到這個詞語中讀。
3.在鄉親們擺搭石中有他們的用心和體貼,帶著這份鄉親的情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4.師:文字中有搭石,圖片中也有搭石。你看——(出示插圖)師:遠山云霧裊裊,屋舍青瓦白墻,紅的葉,青的草,潺潺溪流中一塊塊石頭安靜地放在那兒。不時有一片紅葉,一朵山花,飄落在溪中,停棲在搭石上。這是一幅多么寧靜、溫馨的山村秋景畫啊。捧起書來,伴著音樂來讀一讀課文第一小節。
5.欣賞搭石圖片。(山里的風景很美,你們讀得也很美,你看,搭石也多美啊——)
四、學習課文第三小節,感受田園生活的和諧美好。
1.師:我們也去搭石上走走吧。關于走搭石,家鄉有一句“緊走搭石慢過橋”的俗語——齊讀課文。
2.出示“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3.課文中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行人走搭石時的動作,哪一個?(顯示“協調有序”)你從哪里看出人們的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特別是哪些詞語呢?(緊跟,踏踏,輕快)
交流中出示紅字,把協調有序讀出來。
4.我們一起把這份“協調有序”讀出來吧。齊讀;合作朗讀這句話。(集體讀,兩人合作讀,一組人合作讀。)評價學生的朗讀也是那么的協調有序。
5.這協調有序的動作中還有動聽的音樂,還有美好的畫面,閉上眼睛,聽老師來讀一讀。你看到什么了?你聽到了嗎?你看到了嗎?把聲音的輕快之感送到“踏踏”中讀;把體會到的美送到“清波漾漾,人影綽綽”中讀。
6.師:讓我們用我們動聽的聲音來吟唱這一曲輕快的音樂,來描繪這一幅充滿美感的畫面吧——配樂指讀;齊讀。
7.師:這一行人走在搭石上,為何能做到如此協調有序,竟能像音樂一般如畫兒一樣呢?請你再讀讀課文第3小節,找到原因了嗎?
8.交流,在交流中體會鄉親們互相照顧,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師:鄉親們不想自己掉進水里,更不希望別人掉入溪中,他們這樣協調有序地走著,彼此照顧,彼此關心,既利己,又利人,是一種多么和諧美好的田園生活啊。)
小結:原來在這一首輕快的音樂中,在這一幅美麗的畫面中,還流淌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哪!
9.帶著這份鄉親們的美好情感再來讀讀這段話吧。
五、結課。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看了搭石,走了搭石,在擺搭石中,有著鄉親們用心體貼之情;在走搭石中,有著鄉親們協調有序的美,溫馨和諧的情。雖然我們暫時要跟搭石說再見。但我知道搭石不僅擺在溪中,還搭在了你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