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高一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一
太陽:
1、太陽系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占太陽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體繞太陽運動
2、太陽輻射:
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
對地球影響: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與變化,是人類活動和生產活動的能量源泉
3、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結構:自內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太陽活動類型:
①光球層: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為11年
②色球層:耀斑
對地球影響:引起電離層擾動,使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產生“磁暴”現象,使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影響氣候
2.地理高一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二
洋流分類
1、按成因:
風海流:形成動力為大氣運動,規模很大。例如:西風漂流、信風帶內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異引起,多出現在封閉海域與外洋之間。例如: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紅海與印度洋之間。
補償流:分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兩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魯寒流。
2、按性質: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多由低緯流向高緯或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灣暖流。
寒流: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多由高緯流向低緯或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島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區。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這種洋流類型較多。
極地流:分布于極地海域。例如:南極繞極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陸地影響大。例如:我國的沿岸流。
影響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海水在盛行風的吹拂下,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與地面風帶模式及其分布有著密切關系。
除了盛行風以外,還有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等因素,它們共同,形成了實際的大洋洋流分布。
3.地理高一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三
一、原子半徑
同一周期(稀有氣體除外),從左到右,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的半徑遞減;
同一族中,從上到下,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半徑遞增。
二、主要化合價
(正化合價和最低負化合價)
同一周期中,從左到右,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的正化合價遞增(從+1價到+7價),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最低負化合價遞增(從-4價到-1價)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屬元素一般無負化合價,故從ⅣA族開始。
三、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
同一周期中,從左到右,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遞減,非金屬性遞增;
同一族中,從上到下,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遞增,非金屬性遞減;
四、單質及簡單離子的氧化性與還原性
同一周期中,從左到右,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單質的氧化性增強,還原性減弱;所對應的簡單陰離子的還原性減弱,簡單陽離子的氧化性增強。
同一族中,從上到下,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單質的氧化性減弱,還原性增強;所對應的簡單陰離子的還原性增強,簡單陽離子的氧化性減弱。
元素單質的還原性越強,金屬性就越強;單質氧化性越強,非金屬性就越強。
五、價氧化物所對應的水化物的酸堿性
同一周期中,元素價氧化物所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強(堿性減弱);
同一族中,元素價氧化物所對應的水化物的.堿性增強(酸性減弱)。
六、單質與氫氣化合的難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從左到右,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單質與氫氣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從上到下,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單質與氫氣化合越難。
七、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
同一周期中,從左到右,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增強;同一族中,從上到下,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減弱。此外還有一些對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判斷依據,可以作為元素周期律的補充:隨著從左到右價層軌道由空到滿的逐漸變化,元素也由主要顯金屬性向主要顯非金屬性逐漸變化。
隨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價電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屬性。元素的價氫氧化物的堿性越強,元素金屬性就越強;價氫氧化物的酸性越強,元素非金屬性就越強。
元素的氣態氫化物越穩定,非金屬性越強。同一族的元素性質相近。具有同樣價電子構型的原子,理論上得或失電子的趨勢是相同的,這就是同一族元素性質相近的原因。以上規律不適用于稀有氣體。還有一些根據元素周期律得出的結論: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其第一電離能就越小;非金屬性越強,其第一電子親和能就越大。同一周期元素中,軌道越“空”的元素越容易失去電子,軌道越“滿”的越容易得電子。周期表左邊元素常表現金屬性,從上至下依次增大,從左至右一次減小。周期表右邊元素常表現非金屬性,從上至下依次減小,從左至右一次增大。
4.地理高一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四
(1)褶皺的概念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
(2)褶曲的基本形態
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即褶皺的一個彎曲。
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背斜和向斜。
背斜巖層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巖層一般向下彎曲。從巖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在地貌上,有時候背斜發育成山嶺,向斜發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褶皺構造背斜的頂部因受到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軸部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3)褶皺山
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褶皺山。
褶皺山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規模的褶皺山系可以綿延數千千米,如縱貫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小規模的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5.地理高一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五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地球適宜的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體積質量適中,地球內部物質運動促進海洋的形成。
2、太陽活動標志:黑子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對地球磁場的影響。
3、自轉地理意義:
①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②產生地方時差異;
③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
④地球橢圓體的形成。
4、公轉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帶的分布。
6.地理高一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六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7.地理高一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七
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8.地理高一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八
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⑴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②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⑴由日期定直射點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9.地理高一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九
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0.地理高一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十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