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整合 篇一
熱點背景: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公務員考試角度解讀:
【綜合分析】
當前存在“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的問題,本質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第一、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第二、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三、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
第四、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
第五、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六、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第七、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參考對策】
(一)傳承傳統文化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樊錦詩扎根大漠,在戈壁荒漠的漫天風沙里,用將近一甲子的時光保護了735座千年洞窟,致力于傳承敦煌文化;故宮前院長單霽翔使“束之高閣”的文物藏品走入工眾視野,煥發活力,以更青春生動的形象為大眾所熟悉。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因此,要通過對文化文化的傳承,堅定文化自信的道路。
(二)創新傳統文化
陜西省的大唐不夜城,就將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不僅充分展現出文化獨有的魅力,又成功打造出“夜游經濟”主陣地,將文化和經濟有機結合,就是文化創新的充分體現。
(三)傳播中國文化
李子柒——她用一顆平常心做出了國際文化傳播的奇跡:染衣、釀酒、織布、古法造紙、制作胭脂口紅……最近,一個叫李子柒的姑娘,把傳統文化和田園生活拍成視頻上傳網絡,引發海內外網友關注。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活出中國人的精彩和自信,是李子柒帶給我們的生動啟示。
2.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整合 篇二
【熱點背景】
20xx年xx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意見》明確,到20xx年,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建設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碳減排扎實推進,城市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增強,“城市病”問題緩解,城鄉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改善,城鄉發展質量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明顯提升,綜合治理能力顯著提高,綠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廣。到20xx年,城鄉建設全面實現綠色發展,碳減排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和鄉村品質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更加美好,城鄉建設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公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城鄉建設是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
[綜合分析]
意義:
有利于全面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意見》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民生需求,提出了要實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等,這些會大大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有利于加快轉變城鄉建設發展方式,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意見》從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建筑、綠色建造等方面提出了系統解決思路,這為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實現城鄉建設領域節能減排目標、推動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關鍵作用。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推進城鄉建設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見》提出的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和政策法規,推動美好環境共建共治共享,深化城市管理和執法體制改革,健全社會公眾滿意度評價和第三方考評機制等措施,系統解決城鄉建設當中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城鄉社區治理具有重大的意義,也為全面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問題:
我國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住房水平顯著提高,同時仍存在整體性缺乏、系統性不足、宜居性不高、包容性不夠等問題,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設方式尚未根本扭轉。
鄉村是我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領域,但目前還存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農房設計建造水平偏低、鄉村特色風貌欠佳、農村人居環境亟待改善等一系列問題。
[參考對策]
一是以鄉村建設評價為重要抓手,推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提高鄉村建設水平,縮小城鄉差距;
二是以農房建設為著力點,繼續開展農村危房改造、農房抗震改造,大力提升農房品質;
三是以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四是以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為目標,加快村莊建設現代化;
五是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動就地城鎮化和以縣域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
3.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整合 篇三
【熱點背景】
20xx年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了我國標準化發展的目標,即:
到2025年,實現標準供給由政府主導向政府與市場并重轉變,標準運用由產業與貿易為主向經濟社會全域轉變,標準化工作由國內驅動向國內國際相互促進轉變,標準化發展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標準化更加有效推動國家綜合競爭力提升,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到2035年,結構優化、先進合理、國際兼容的標準體系更加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化管理體制更加完善,市場驅動、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開放融合的標準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公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優化標準化治理結構、增強標準化治理效能、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可以加快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助力高技術創新,促進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原因分析]
標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從中國古代的“車同軌、書同文”,到現代工業規模化生產,都是標準化的生動實踐。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標準化在便利經貿往來、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規范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標準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世界需要標準協同發展,標準促進世界互聯互通。
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標準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標準化工作。
[對策措施]
一是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領域,開展標準化研究。建立重大科技項目與標準化工作聯動機制,將標準作為科技計劃的重要產出,強化標準核心技術指標研究,重點支持基礎通用、產業共性、新興產業和融合技術等領域標準研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評價機制和服務體系,推進技術經理人、科技成果評價服務等標準化工作。
二是提升產業標準化水平。加強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與產業技術基礎標準建設,加大基礎通用標準研制應用力度。實施高端裝備制造標準化強基工程,健全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標準,形成產業優化升級的標準群,部分領域關鍵標準適度于產業發展平均水平。實施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開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標準化研究,制定一批應用帶動的新標準,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三是完善綠色發展標準化保障。加快節能標準更新升級,抓緊修訂一批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不斷完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準,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構建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登記、評價、評估、監測等系列標準,研究制定土地、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節約集約開發利用標準,推進能源資源綠色勘查與開發標準化。完善綠色產品標準,建立綠色產品分類和評價標準,規范綠色產品、有機產品標識。
四是加快城鄉建設和社會建設標準化進程。強化標準引領,實施鄉村振興標準化行動。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智慧農業標準研制,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加強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建立農業農村標準化服務與推廣平臺,推進地方特色產業標準化。研究制定公共資源配置標準,建立縣城建設標準、小城鎮公共設施建設標準。推動行政管理和社會治理標準化建設。圍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