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小鎮做題家的看法高二議論文范文 篇一
出身寒門、通過努力做題從而考入的“小鎮做題家”,究竟是勵志拼搏、成功逆襲的榜樣青年,還是只會做題、眼界狹小、不擅交際的土氣鄉人?在我看來,無論起點如何、結果好壞,這種憑借自身努力、追求更好人生的奮斗精神永遠都值得肯定與鼓勵。
“寒門貴子”,無論在古代亦或是當下,都是值得稱贊的一類群體。出身農村或小城的他們,不肯向命運屈服,付出比他人更多倍的努力,克服先天家庭條件的不足,為自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份努力、奮斗本身便值得大加稱贊。
至于他們步入社會后,相較于城市同輩人所缺乏的視野和資源,是由他們的成長環境和當今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觀因素造成的,并非他們的原罪,不應成為被人嘲諷和取笑的理由。
而隨著他們的繼續努力,在更廣大的人生舞臺上接觸到更多優秀的人,有了更充實豐盈的人生閱歷,他們的視野必然會得以拓展,資源也會日益累積。
更何況,“小鎮做題家”就一定交際能力普通、眼界缺乏嗎?這種隨意貼標簽的行為,無疑暴露出某些人的偏見與狹隘。
同是“小鎮做題家”,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如果沒有獨特的精準眼光、出眾的協作能力,如何能牢牢把握時代消費趨勢,創辦出中國有名的大型綜合電子商務公司?“時代楷模”黃文秀如果沒有博大的家國情懷、優秀的溝通能力,又怎么能夠做到傾力扶貧,改善村民生活?
相信各行各業都不乏如他們這般優秀的“小鎮做題家”。這些懂得以奮斗爭取幸福并加以努力踐行的人,又怎么會是缺乏眼界、能力普通的木訥人呢?
面對張桂梅校長“我們沒辦法,我們只有這個辦法”的無奈,與其嘲諷這部分從大山、農村里走出來的青年人缺乏眼界和資源,人們更應反思這一群體產生背后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
不可否認,接受教育、學習知識,借助高考進入大學,是無數寒門學子改變命運、實現人生進階的為數不多的機會之一。
但目前我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區域教育水平發展不充分的現狀,使得山區、農村孩子能夠獲得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他們的人生發展。
作為豐富優質教育資源的享有者,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幸運,更要肩負起相應的職責,以自身的努力貢獻社會和國家,早日實現共同富裕和社會公平公正。
出身不能選擇,奮斗成就幸福。讓我們為每個拼搏奮斗的普通人大聲喝彩。
2.對小鎮做題家的看法高二議論文范文 篇二
“小鎮做題家”的被熱議,讓出身寒門而通過應試實現人生進階的學子重回大眾視野。因為個人背景導致“缺乏一定的視野和資源”,展現在這些苦讀學子面前的是否仍為青云之道?從個人、他人到社會,我們要做些什么才能讓“面壁十年圖破壁”的寒門學子亦能采擷到云端的“長安花”?這個問題亟需思考。社會應有借力的“好風”。“小鎮做題家”是貧富差距顯著、社會資源分配不當的結果。為寒門學子正名,給寒門學子提供更多的上升渠道,社會應盡先擔責。門類多樣的助學金,“絕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因貧窮失學”的誓言,助力個人發展的貧困生專項扶助計劃,社會正以“看不見的手”竭力調正社會天平,避免各類資源集中流向本就占優的一方。廣闊的海洋才有金鱗魚躍,遼遠的天際才有鯤鵬騰飛,蓬勃發展的社會才能為“小鎮做題家”提供更多不依賴于個人背景的機會,“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奇跡才可重現。
他人應有包容與善意。法國作家蒙田有言:“我們的生命,像世界的協奏曲,由相異的因素組成,由各種各樣的聲調組成。”面對依靠個人努力而改變命運的“小鎮做題家”,背景較為優越的旁人理應放下獵奇的心態和高傲的嘲諷,對寒門學子因先天背景所導致的局限表示寬容、理解,必要時給予和善的幫助。對寒門學子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卓絕的成功,應報以誠懇的敬意。“做人謙虛第一好,學問茫茫無盡期”,馮夢龍曾寫下這樣一句詩。面對他人時的謙和與否,折射出自己內心的良善與無。多些友善,少些敵意,“小鎮做題家”應是康莊大道上風塵仆仆而來與你并肩策馬的良伴,而非居心叵測的落魄劫匪。
個人應有“走出去”的決心和行動。張桂梅校長曾坦言“沒有辦法,我們只有做題這個辦法”,但華坪女中的學子們擁有的不僅是苦讀十年的磨練,還有經磨練后走出大山的毅力和韌性。“藏器于身,待時而行”,“小鎮做題家”們所缺乏的資源和眼界,可以用“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和力量填補。走過的每一步,寫下的每一筆都作數。用樹枝在煤渣上書寫,抑或以上好的墨水在宣紙上作答,對答案的正誤都無甚影響,重要的是那些披星戴月的征程里,只有躬自踐行才能尋到的“視野”與“資源”。
時代的春風應平等而和煦地吹過每一位馬鞍上的得意書生,長安城里的錦繡也為每一位以筆為劍的勇者盛開,青云路應共同鋪就,“小鎮做題家”應可為人生的贏家。
3.對小鎮做題家的看法高二議論文范文 篇三
隨近期“明星考編”事件發酵,“小鎮做題家”再度成為熱議話題。在一些流量大v輿論引領下,“小鎮做題家”竟一度成為“蛤 蟆想吃天鵝肉”、“劉姥姥進大觀園”等惡性標簽的代名詞。但筆者認為,我們必須端正對其的看法,“小鎮做題家”不應淪為群嘲對象!首先,什么是“小鎮做題家”?是指出身底層,以高考為進階途徑的一批學子,曾是這個群體感慨自身資源視野匱乏的自嘲話語。“小鎮做題家”之所以存在,本就是因為高考正是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中較為適應經濟發展水平且趨于公平的選拔方式;正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對所有學子而言都相對公平的晉升通道;正是國家為防止階級固化,促進人才流動,提供給這批“寒門學子”實現“人生進階”的機會。正如張桂梅校長曾說:“我們只有這個辦法!”因此,它存在,它合理。
至于為何互聯網上會引發這樣宏大一場對“小鎮做題家”的聲討,淺而觀之,是互聯網使用對象本就是時間精力經濟能力都較為優越的群體,我認為這部分人中聲討做題家的大致可分為兩種心態。第一種是對“讓孩子的青春被題海淹沒”的擔憂。這種本意算得上是關切,但又何嘗不是自己生而享受一定的資源特權后的“共情無能”?第二種就更居心叵測,是借用父母輩資源砸出來的“上層階級”看不慣“小鎮做題家”有擠占自己權利之勢,便利用導向性話語對其進行輿論 攻擊。
深而挖之,這何嘗不是“躺平文化”席卷的產物?當我們被良莠不齊而碎片化的賽博信息洗 腦“無為人生”后,自然會對突然出現在視線中的“奮斗逆襲群體”感到排斥,做出應激反應,企圖用輿論同化更多人,乃至“做題家”群體。
由此觀之,群嘲“小鎮做題家”實是一場盛大的鬧劇,是被娛樂資本躺平主義洗 腦的特權階級一場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自我高 潮,是扭曲的價值觀內化于部分當代人的鮮活體現。
當然,以上所述并不是在鼓勵機械化地培養高考機器,只是我們在做出一些優越感溢出的所謂批判之前,應換位思考時代壓在個體肩上的重量。從根本上使“小鎮做題家”得以享受多彩人生,拓寬視野的途徑,是晉升通道的開辟,是教育資源的平衡,是貧富差距的縮小,是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完善。在此之前,國家應多一份引導,社會應多一份包容,個人應多一份理性。“小鎮做題家”不應成為群嘲對象,奮斗之人不應淪為墮落文化的犧牲品。
4.對小鎮做題家的看法高二議論文范文 篇四
“小鎮做題家”本是自嘲自身從小地方出來,缺少眼界和資源,但如今卻成為了一種被群嘲的現象。當考試成為大部分人的選擇,小鎮做題家或許是他們身上撕不掉的標簽。但在我看來,小鎮做題家并沒有什么不好的!做題,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徑。近年來,做題仿佛變成了人人厭惡的垃圾,到處都是“做題不好”類似的言論。在我看來,我們真真正正應該反對的是“死做題,硬刷題”。而對于出身寒門,出生在小地方里的人,做題也可以開拓他們的現野,不失為一個提升自己的方法。“思而不學則罔”,思就好比于我們的學習,而學就是做題。將那“思”靈活運用便是“學”。“小鎮做題家”聽上去仿佛可笑,可他們也同千萬個的“大城做題家”們一樣,心中懷揣著自己對未來的期望。“小鎮做題家”也是“大城夢想家”,只不過他們的辦法只有做題這一個。
有的人說,“小鎮做題家”是善于做題,但是交際能力一般,眼界缺乏。這是因為他們將自已的絕大部分時間都交給了題。他們做題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或眼界,而是作為一個踏板,一個幫助他們走向一個更大的舞臺的階梯。如麗江華坪女子高中,從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小鎮做題家”,她們有的一開始確實是交際能力不強、眼界缺乏,可是當多年過后,她們中已經出現了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小填做題家”的初衷是為了更大的舞臺,對于他們來說小鎮甚至大城都不是他們的終點。他們每人心中都藏著一個夢想,每一層臺階都是他們成功的基石。
對于那些所謂的“小鎮做題家”們,他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無法決定自己的天賦:或小鎮、或大城;或天才、或平庸。他們能做的便是依靠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他們可以決定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對自己的信念;“會當凌絕項,一覽眾山小”,是他們不變的志氣……由此觀之,小鎮做題家,亦是大城夢想家。或許當年走出去的那些小鎮做題家已經成為自己心中的那個“大城夢想家”,然后他又回到當初的那個小鎮,鼓勵那里的青年學子做一個“小鎮做題家”,因為只有出去,方才知道外面世界的美好。
正如一個小鎮做題家所說:“我做的不是題,而是一塊足夠撐起我未來的踏板!”是的,小鎮做題家,亦是大城夢想家!
5.對小鎮做題家的看法高二議論文范文 篇五
“985廢物引進計劃”一詞出自豆瓣,論壇成員大多出身平凡,靠著努力學習考入985、211院校。高考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他們躊躇滿志,渴望借此踏入城市,實現“階層躍遷”。可是事與愿違,踏入社會時他們卻猛然發現,自己曾經的優秀并未延續。他們在求學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論壇里充斥著迷茫、焦慮與自我懷疑。究其根本,單一標準的評價思維是焦慮的根源。高中時代,他們以分數論英雄。在進入社會后,他們還未從這種思維中掙脫。學習以績點為量表,工作以金錢為量表,殊不知,人與社會都是立體的,單一的評價思維無異于管中窺豹。有經驗的公司都愿選擇眼界開闊、能力全面的求職者,正如三毛所說,“不斷自我突破,自我調整,才是一生中向上爬的力量”。同樣地,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也應著眼于冰山下的十分之九。全面地評價自己,嘗試多角度發展,在專業技能之余利用資源培養自己的軟實力,我們才能真正展示自己的價值。
于此,我們該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教育成了國人公認的“階層躍遷”通行證,可古典教育“求諸己”的目的卻逐漸弱化。而今,高校擴招,連讀研讀博都漸成常態,要想單靠高學歷改寫人生,難度可謂與日俱增。我猶記得孔夫子的諄諄教誨:“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我們學習,是為了探究天人之理,更是為了認識自己,修身齊家,出辭氣遠鄙倍,培養君子的審美與品格。我們無法否認金錢的重要性,但請不要在追名逐利中忘卻了教育的深層意義——認識自己,進而兼善天下。
正因如此,開拓眼界,平和心態,成了小鎮做題家們的解藥。自怨自艾不是目的,集體自嘲不是目的,如何脫離困境,找回生活的幸福感才是他們探討的重點。在這與日俱新的社會浪潮中,沒有永恒的熱門專業,更尋覓不到“鐵飯碗”。考上就無后顧之憂的年代早已不再。《孔子家語》載:“居天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長逸者,則志不廣。”終日于光環下迷糊度日,不愿審視未來的人,終將被時間之潮*。唯有見多識廣,熟慮深思,認清社會發展的轉折與機遇,我們才有可能從容應對,不驕不餒。誠然,生活艱辛,不如意事十之八 九,但那些年輕人仍然愿意在論壇中相互借鑒,總結經驗。這何嘗不是一種“在認清生活后依然熱愛生活”的豁達與勇氣呢?
鵬振翅,摶扶搖,絕云氣,至北海,其之九萬里而何為?這是值得每位求學之人深思的問題。人生難免有漩渦暗流,但我們能試著用更全面的眼光欣賞自己,用更開闊的視野應對生活,尋到內心那片澄澈明凈的珊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