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級# #七年級下冊單元課件教案#】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必須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經過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穩重持久的條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使自己學習感到有序而輕松。以下是®無憂考網為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單元課件教案》,供大家查閱。
1.七年級下冊單元課件教案
《紅旗飄飄》教案
教材分析:
《紅旗飄飄》是人教版七年級音樂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以國旗為主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深化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統教育,為培養民族音樂文化的情感奠定了基礎。本單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及相關的題材內容為基本素材,使學生感受“五星紅旗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的深刻意義,以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由于教材涉及了有關歷史,并與現實社會有機聯系,拓展了音樂文化的內涵,促進了學生的創作能力、表現能力、群體合作意識及個性的協調發展。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值少年期向青年的過渡時期,具有參與的意識交往的愿望,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增多,表達情感的方式較之小學生有明顯的變化。能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提高感受、鑒賞、表現、創造、想象和評價的能力。本單元的第一課時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一“義勇軍進行曲”及相關題材的內容做為基本素材,使學生感受“五星紅旗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的深刻意義,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感。并在此基礎上學唱《紅旗飄飄》由于教材涉及了有關歷史,并與現實社會生活等相關文化的有機聯系,故也拓寬了音樂文化的內涵。授課年級:七年級
教學課時:一課時(40分鐘)
課型:
欣賞課、歌唱課
教學目標:
以國旗為主題,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以飽滿的激情演唱歌曲《紅旗飄飄》,通過分組演唱、表演,更深入地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作為中國人,我們感到無比自豪。
教學重難點:
1.感受器樂曲《紅旗頌》的音樂情緒及演奏的形式。能邊聆聽樂曲《紅旗頌》邊看油畫,邊結合歷史知識描述《開國大典》的盛況。
2.感受歌曲《紅旗飄飄》《國旗頌》的音樂情緒及演唱形式;能哼唱歌曲《紅旗飄飄》中一句或幾句曲調。能描述自己面臨不同場合升國旗時的聯想與感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小五星紅旗
教學過程:
一、播放輕音樂,學生緩緩走進教室。
二、師生問好,導入新課。
教師引導學生:看誰能唱出剛剛聽到樂曲開頭由小號演奏的曲調。
三、欣賞《紅旗頌》
1、教師介紹《紅旗頌》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然后播放錄音。
2、學生聆聽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題。
3、教師引導學生從這段引子和主題中,聽出樂曲分別用了哪些樂器來演奏?其中聽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調?(《國歌》音調)
4、聆聽第二部分(展開部)。
聽后,學生暢談:從樂曲中聽辨出節奏、音型有什么特點?這段樂曲在演奏的形式、樂曲的風格較第一段有何不同?
5、聆聽第三部分及尾聲。
6、學生邊聆聽樂曲邊觀看油畫《開國大典》,結合語文知識和歷史知識,各自暢談聽后的感受和對樂曲的理解。描述《開國大典》時的盛況。
7、學生對以上的見解進行評價,教師參與評價活動,說出自己的理解。
四、學唱歌曲《紅旗飄飄》
1、播放歌曲,讓學生猜猜這首歌名。
2、教師介紹一下這首歌的旋律。
這首歌曲是降E調、4/4拍子(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四拍),今天我們要解決的難題就是有休止符的地方,應該怎么唱。(師生一起分析)下面,請同學們把手放在腿上,輕輕地拍打節奏,跟著老師把旋律唱一遍。視唱旋律(老師范唱,學生跟唱),唱不準的地方,老師逐句教唱,直至熟練。
3、帶詞演唱。
4、現在,請獲得紅旗的同學起立,帶著這份驕傲,揮舞手中的國旗,全班同學一起,完整的把歌曲唱一遍。
5、學生自由討論《紅旗飄飄》的音樂情緒、演唱形式以及表達的主題思想。
五、欣賞歌曲《國旗頌》
1、引導學生討論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演唱形式,以及表達的主題思想。
2、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面臨不同場合升國旗時的聯想與感受。(參考課本的插圖:天安門國慶節升國旗的群眾集慶場面)
六、課堂小結:
鮮艷的五星紅旗在藍天下高高飄揚,激昂的歌曲在教室里久久回蕩。祖國的強盛讓我們有了尊嚴,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無比驕傲、自豪......為了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富強,我們現在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為祖國的明天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讓我們在《紅旗飄飄》的歌聲中結束今天的課。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多媒體與課程的結合,引導學生逐步走進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演唱音樂。從感受、品悟到暢談、回味,學習逐步深入,終實現教學目標
在教學設計上我注重了教育理念的變化,教學方式的變化,教學情景的變化。教學過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健全人格。課程與多媒體的結合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音樂、圖像、影視構成的有機整體,多樣地呈現出內容及主題。學生被動式、灌輸式的學習變為主動式、探究式學習。學生在這一環節中,學習熱情十分高漲。在欣賞與感悟、理解與表達中,認知得到發展,情感得到陶冶,能力得到培養。
2.七年級下冊單元課件教案
《春之聲》教案
教學目標:
1、聽賞《春之聲》,感受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大自然的春色。
2、了解相關的知識和文化,在音樂的啟迪和感染下,產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通過音樂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春天,使他們能運用各種表演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教材分析:
春天象征著生命,象征著希望。從古到今,無數文人墨客、名家藝人無不為春的多彩而陶醉,被春的生機所打動,留下了很多贊美春天的藝術作品。春天,永遠是藝術家永恒的主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春之聲》就是音樂大師用音樂來表達和贊美春天的美麗。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圓舞曲資料,錄音機等。
教學方法:
聆聽法、討論法、啟發法、評價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播放聲音(春之自然界的聲音)
師:剛才大家都聽到了什么?
生:我聽到了鳥鳴聲、小溪的流水聲、下雨聲、風聲等。
師:這么美的聲音,我們知道是什么季節來了?
生:春天來了。
師:請大家再來欣賞一組春天的圖片。
師:剛才我們用眼睛看到了春天的美景,下面安老師請同學們來聽一段非常好聽的描述春天美景的音樂。看看音樂家怎樣用音符來贊美春天的。
二、啟發導入、初步感悟。
播放音樂《春之聲》片段A
師:聽的過程中,可以隨音樂輕輕東移動,用身體表示出你的感受。(隨音樂做簡單律動)
聽完后告訴老師:在這段音樂中同學們感受到了什么?想做什么?有沒有想跳舞的沖動?情緒怎樣?能不能聽出是幾拍子的?(活潑、歡快、節奏感強,是三拍子的)一般舞曲都是三拍子的。(三拍子引出圓舞曲。)
介紹約翰•施特勞斯被稱為“圓舞曲”,他一生做了五百多首樂曲。(講解一下為什么是小約翰•施特勞斯,因為小約翰•施特勞斯的父親是叫約翰•施特勞斯,為了加以區別所以加個小。他父親也是個音樂家,的《拉德斯基進行曲》就是他父親創作的。而小約翰•施特勞斯主要創作的是圓舞曲。
下面就帶大家來欣賞一下由奧地利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春之聲》。)
師:咱們都知道音樂根據速度、力度、情緒、旋律等音樂元素的變化,可以分成不同的樂段。今天咱們要欣賞的《春之聲》就是一首比較長,音樂元素變化比較多的樂曲。
下面我們就分段來欣賞一下,請同學們仔細聽,感受各樂段速度、力度及情緒的變化。想想如果你是指揮家,每個樂段你會怎么指揮。
1)聆聽第一段主旋律:
師:這段音樂就是我們剛才聽過的,也是《春之聲》主旋律。(本曲沒有序奏,而是在四小節充沛的引子之后,貫穿全曲的第一主題(降B大調)隨之出現,復雜而具有裝飾音色彩的旋律給聽眾一種春意盎然的感覺;咱們剛說了,這首曲子比較長,為了方便比較記憶,咱們給各樂段都起個名字:這一樂段命名為A。
2)聆聽第二樂段:第二主題(F大調)進入,旋律趨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動;情緒依然比較活潑。命名B。
3)聆聽第三樂段:重復第一主題的旋律,再次讓人深刻體會春天的感覺。命名B。
4)聆聽第四樂段:經過重復第一主題之后,優美的第三主題在豎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緩緩進入,給人以春水蕩漾般的舒暢感;命名C。
5)聆聽第五樂段:第四主題運用大音程的跳動,顯示出無窮無盡的活力;命名D。
6)聆聽第六、七樂段:第五和第六主題略帶一絲陰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寫春日里偶爾飄來的陰云;命名E。
7)聆聽第八樂段:第七主題節奏自由,陰郁的氣氛一掃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機盎然的感覺;命名F。
8)聆聽后一個樂段:樂曲的結尾也較為簡單,只是重復一遍第一主題之后,利用第一主題的旋律加以變奏,干凈利落地結束全曲。(主題A)(黑板上完整列出全曲的結構:ABACDEFA)并講解回旋曲的定義。
三、充分體驗、情感交流。
師:下面我們來再欣賞一下《春之聲》,閉上眼感受一下歌曲帶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在聽到樂曲主旋律的時候可以動一動,再次體會春天帶給我們的活潑、歡快、充滿朝氣的感覺。
師:剛才的《春之聲》,你都聽到哪些樂器演奏的?
生:小提琴,鼓……
師:對,這些樂器都屬于西方的管弦樂器,像這樣有很多的西洋樂器共同演奏完成的樂曲是叫管弦樂曲。
師:小約翰•施特勞斯是用管弦樂的演奏形式來表現春天的。下面請同學們用美的語言來描繪一下自己心中春天。
四、配樂朗誦、總結下課。
欣賞《春之聲》,進行配樂朗誦,體驗音樂與朗誦在情感上的和諧。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春天象征著生命,象征著希望,希望同學們像約翰•施特勞斯一樣,永遠充滿活力。下去之后你們也可以自己搜集一些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一些圓舞曲,聽一聽,多感受圓舞曲的特點。
教學后記:
音樂藝術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樂課堂教學應更多地建立在參與和感受的基礎上。學生只有通過不同形式感受音樂才會對音樂有真正的體驗和理解。小學的音樂欣賞課應攆棄傳統的灌輸式的以掌握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方式,重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和感受,愉悅地學習,潛移默化深入作品,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3.七年級下冊單元課件教案
《丑小鴨》教案
教學目標
1.介紹安徒生的生活經歷,理解丑小鴨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寫照。
2.合作梳理故事的主要情節,感悟童話的思想意義。
3.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感想,體會丑小鴨形象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預習要求查字典,明確生字詞的音、形、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預習
(檢查生字詞的讀音,意義等)
二、導入
講述:從小到大,我們讀過很多安徒生的童話故事,比如說《皇帝的新裝》講述了一個愛虛榮又愚蠢的皇帝受騙上當、當眾出丑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話言簡意賅地說說你所喜愛的安徒生童話嗎?如果你認為同學說的不夠精彩,也可以用更出色的語言來表達你的愛。
學生表述(《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兒》、《拇指姑娘》、《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一枚銀毫》等)
講述: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追尋丑小鴨的成長足跡。
三、梳理情節
1、講述: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在原文的基礎上勾畫概括,說說:丑小鴨受過哪些打擊?在這些打擊面前,丑小鴨的態度是什么?同桌可以小聲討論。
學生合作探究
2、明確:
▲在雞群和鴨群中,丑小鴨處處挨啄,被排擠,被訕笑;包括自己的兄弟姊妹在內的全體雞鴨都不歡迎他;連喂食的女傭也用腳踢他。他只有逃走。
在沼澤地上,野鴨也不喜歡他,他還差點兒被獵狗抓走。他只有繼續逃跑。
在簡陋的農家小屋,小鴨本可以滿足于勉強的溫飽,但他要“走到更廣大的世界里去”。
在廣大的世界中,丑小鴨受盡嚴冬的折磨,差點兒被凍死。
▲在這些打擊面前,丑小鴨始終不屈不撓、相信自己,對廣大世界中的美熱烈向往、不懈追求。
四、作者簡介
1、講述:面對又的打擊,可憐的丑小鴨始終不絕望、不沉淪,不屈不撓的奮斗,終于變成了一只美麗、高貴的天鵝。而他的塑造者安徒生呢……
作者簡介: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貧寒,沒有受過教育。他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員,后來又想當一名歌劇演員,但都沒能實現。他開始從事創作,但因出身貧*而不斷受到別人的嘲笑排擠。但是他毫不氣餒,不懈努力,終于成為一名享有世界聲譽的童話大師。
2、提問:看了安徒生的經歷,你有何感想?
明確:丑小鴨的形象就是安徒生本人生活經歷的藝術寫照,正因為作者在童話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體驗和感受,丑小鴨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動感人,不知在古今中外多少人心中引起過共鳴。
五、聯系現實,體悟思想意義
1、講述:丑小鴨的故事也讓你心動過,或是正在為之心動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在四人小組內說一說他給你的啟示。
全班交流。
2、可能有的啟示:(1)“金子總是要發光的”,只要不懈追求,努力進取,即使身處逆境,也終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2)“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能經受得住生活的重重磨難,才能更快地成長。
六、課后積累
建議更多地接觸安徒生童話,感悟其中的意義。
4.七年級下冊單元課件教案
《狼》教案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文言字詞。
2、理解課文內容。
二、大體安排
一課時
三、課型結構
板塊式。
四、預習要求
自讀、熟讀、正音讀懂注釋。
五、教學設計
1、導入:
由有關“狼”字的一些成語說起(讓學生說),然后談起狼的本性順勢導入。
析書課題后,讓學生簡介作者。師稍作補充。
2、板塊一:正讀。
學生先讀課文,要求:動口、動手。
自讀第一遍,要求讀準字音,師注意糾正讀音中的誤處。
老師糾正后,學生讀第二遍。
課文中有下列字音需要讀準、掌握:
擔綴窘薪苫眈瞑暇隧寐黠
學生再讀,老師強調語調與節奏。
3、板塊二:點讀。
老師指出課文中下列這些字義要認讀、掌握:
止綴從并驅故敵顧犬暇方洞意股蓋黠幾何
學生再讀這些字、詞的注釋。
學生再自讀課文。
4、板塊三:譯讀。
學生再讀課文,要求再讀得順暢。
學生自讀自譯。
老師讀課文,學生說譯文。
男生讀課文,女生說譯文。
女生讀課文,男生說譯文。
學生再大聲讀課文。
老師順勢完成對課文內容的板書:第1--4段是敘述故事,第5段是作者的議論。每1--4段又分別寫了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5、板塊四:理讀。
學生再讀課文,要求讀得快而流利。讀書時思考用“課文中有兩個詞是同義詞”、“課文中有兩個詞是多義詞”的句子說話。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從課文中有所發展。
學生可能涉及到以下的詞:
止以之敵意其前而等等。
6、板塊五:品讀。
請學生以“……寫(用)得妙,我們可以看出……”“讀了此文后,我認識到……”這樣的句式說話,對課文內容進行品析。
學生發言,老師和其他學生點評。
課文的主題主要從如何學習屠戶面對惡勢力時做法去理解。
7、板塊六:背讀。
要求學生背誦故事的高 潮部分:第四段。
先自背,再指名試背,后全班齊背。
5.七年級下冊單元課件教案
《馬》教案
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2、學習對比的寫法。
3、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重點難點:
1、重點:(1)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2)學習對比的寫法。
2、難點: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解決生字詞(讀一讀寫一寫)
覷鬣剽悍疆場馴良勇毅窺伺迎合瘡痍枉然闊綽觀瞻
妍麗庇蔭遒勁獷野畸形顎骨慷慨以赴相得益彰有過之無不及
2、朗讀全文,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代表作為博物志《自然史》。
2、#初中一年級# #七年級下冊單元課件教案#
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當你看到一匹拉著車的馬喘息著默默地走過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在廣漠的草原縱情奔騰的成群的野馬,它們的生存狀態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嗎?下面我們一起研討布封的《馬》,大家一定有所收獲。
三、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課文寫了兩種不同生存狀態下的馬,找找看課文那些地方各寫了那一種馬?
明確:第一部分(1—2)寫人類馴養的馬。
第二部分(3—5)寫天然野生的馬。
2、討論:人工馴養的馬有什么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1)無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興奮鼓舞,精神抖擻,耀武揚威。
(2)馴良的性格,克制,屈從,舍己從人,迎合,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舍棄生命。
3、天然野生的馬有什么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1)美質:動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強壯、輕捷和遒勁”,“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2)美德:“絕不兇猛”,“豪邁而獷野”,“互相眷戀,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 望既平凡又簡單”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勻稱、優美”,“它的頭部比例整齊,卻給它一種輕捷的神情,而這種神情又恰好與頸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貴姿態”,“它的眼睛閃閃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長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襯著它的頭,裝飾著它的頸部,給予它一種強勁而豪邁的模樣;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蓋著、并且美觀地結束著它的身軀的末端。”
四、問題探究
4、文章在描述馬的外在特征時,用了其他七種動物作比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通過比較突出的描寫馬的身體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贊馬的高貴姿態。
5、本文既寫了人工馴養的馬,又寫了天然野生的馬。反復閱讀課文,說說這兩種生存狀態中的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賞哪種馬?為什么?
明確:(根據課文內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體驗與反思
6、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馬的朋友呢?
明確:人對馬是“養育”“訓練”“驅使”“奴役......馴養”,馬成為人的奴隸。不僅如此,人還用“鞍轡”“羈絆”約束它,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使“它們渾身的姿態都顯得不自然”。更悲慘的是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擺闊綽”,“壯觀瞻”,給馬“戴上黃金鏈條”,把馬的“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著絲綢和錦氈”,“侮辱馬性”,使馬成了人類的玩物。
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句話?
明確:首先,“教育”一詞是擬人化用法,指的是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覓食;“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文章用這一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刻同情。同時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結
這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七、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二題。
2、反復朗讀,體味歐化語言。
3、學習本文寫法,課外仔細觀察動物的活動,寫一篇以動物為主角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