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政治經濟學知識點總結
1、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正比。
(成反比)
2、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加強社會勞動生產率,使商品價值量減少。
(商品價值量不變)
3、商品價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個別勞動生產率加強。
(根本原因是社會勞動生產率加強)
4、價值決定價格,商品價值變化,價格一定變化。
(不一定,價格還受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
5、等價交換就是指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相符合。
(價格與價值不一致也是等價交換的形式)
6、生產是消費的目的和動力。
(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
7、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8、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應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
9、非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公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0、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是相同的。
(兩者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是相同的)
11、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不能將分配原則等同于分配制度)
12、個體勞動者的分配方式屬于按勞分配。
(按勞動成果分配)
13、私營企業中的工人獲得工資收入屬于按勞動成果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
14、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市場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15、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宏觀調控的根本目標。
(宏觀調控的根本目標是堅持共同富裕)
16、宏觀調控最主要的任務和目標是增加就業。
(促進經濟增長是宏觀調控最主要的任務和目標)
17、經濟全球化是主要通過生產的全球化來實現的。
(經濟全球化是通過跨國公司來實現的)
18、世界貿易組織的最基本原則是最惠國待遇原則。
(是非歧視原則)
19、面對開放的世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必須把改革開放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
(社會主義現代經濟建設過程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點)
20、經濟過熱時應采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緊縮性)
21、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導的經濟運動。
(以發達國家為主導)
2.高一政治經濟學知識點總結
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
(一)為什么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1)從根本上是由生產力決定的。其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
(2)實踐證明,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怎么樣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1)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2)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3)國家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的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
(三)為什么要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
(1)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我國實行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就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這制度為我國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
(四)為什么要按勞分配?
(1)是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2)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勞動者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
(3)是對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條件,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五)為什么要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制度?
(1)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
(2)有利于讓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3.高一政治經濟學知識點總結
1、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
原理內容: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是商品價值實現的基礎。只有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成為商品。
知識運用:國家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消費者追求“價廉物美”。重視產品質量。
2、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
原理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與社會勞動產品生產率成反比。單位時間的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
知識運用:國家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企業要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
3、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原理內容: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的影響。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高于價值,當商品供過于求時,價格低于價值。價格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正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表現形式。
知識運用:當前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是供需關系的變化。
4、價值規律的內容
原理內容: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知識運用:一分錢一分貨;貨真價實。
5、價值規律的作用
原理內容: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它能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能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能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價值規律的作用概括為一點,就是使經濟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優化配置,使資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
知識運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轉。”
6、貨幣的職能
原理內容: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其他三個手段都是貨幣兩個基本職能派生出來的。
知識運用:商店對各類商品標價;個人用人民幣購物。
7、貨幣流通規律
原理內容: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取決于三個因素:待售商品總量、商品的價格水平(兩者的乘積即為待售商品的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同貨幣流通速度(流通次數)成反比。
知識運用:抑制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8、通貨膨脹與紙幣的發行
原理內容:貨幣的發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如果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則會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知識運用:人們可以改變紙幣的面額。但改變不了紙幣的實際購買力。
9、社會主義的本質
原理內容: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的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在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在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知識運用: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
10、“三個有利于”標準
原理內容:判斷改革成敗的標準在于“是否有利于促進我國生產力發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知識運用: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在當前我國經濟狀況下是對的。
4.高一政治經濟學知識點總結
1、影響價格的因素:
①影響價格的因素:
各種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求關系來實現的。
②供求影響價格。
市場表現:
A、賣方市場:賣方供不應求,價格上升,物以稀為貴
B、買方市場:買方供過于求,價格下降,貨多不值錢
③價值決定價格:
價格最終是由價值決定的。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
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④價值規律
Ⅰ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Ⅱ表現形式: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則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⑤價格變動的影響
Ⅰ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必需品和高檔耐用品互補品和代替品
Ⅱ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1)調節生產規模
(2)提高勞動生產率
(3)促使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商品
5.高一政治經濟學知識點總結
1、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2、商品的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1)使用價值概念: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注意:有使用價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須有使用價值。)
(2)商品的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注意: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換,是因為都耗費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3)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是商品,沒有價值的東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時
兼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銷售者是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
(二)貨幣的本質。
1、貨幣的產生: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2、貨幣的含義和本質:
(1)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的商品。
(2)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能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商品。)了解
3、貨幣的職能
(1)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
A、價值尺度職能
(1)含義:就是以貨幣作為尺度來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職能。
(原因:貨幣之所以能成為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也是商品,也有價值。)
(2)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所謂價格是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叫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在其他因素不變情況下,商品價格與價值成正比。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是觀念上的貨幣,不需要現實貨幣。
B、流通手段:
(1)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的區別。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強調的是商品如何交換。
(3)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
(2)貨幣在發展過程中又有了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計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的價格總額(即待售商品的數量×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速度
(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例,而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1)紙幣是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
(2)紙幣的含義:它必須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注意: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這里需要強調兩點:一是由國家或特定地區發行的。二是國家強制使用的。紙幣沒有價值,之所以能代替貨幣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國家的強制力。)
6、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1)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能任意發行任何數量的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為限度。
(2)通貨膨脹指的是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持續的物價上漲的現象。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會引起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的生活或社會經濟秩序。
(注意: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很多,不僅僅與紙幣的發行量太多有關,也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成本上升、總需求太大等。)
(3)通貨緊縮是一種與通貨膨脹相反的經濟現象,表現為物價全面、持續的下跌的經濟現象。通常伴隨著經濟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匯
(一)信用工具:
1、結算的方式:
(1)現金結算
(2)轉賬結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A、含義:具有消費、轉帳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
B、優點: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C、其中銀行信用卡是指商業銀行對信貸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托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支票主要分為轉帳支票和現金支票兩種。
(二)外匯和匯率:
1、外匯: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2、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
判斷匯率升高和跌落的標準:如果用100單位外匯可以兌換成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匯的匯率升高,外幣升值,人民幣匯率下降,人民幣貶值;反之,亦然。
3、匯率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即:貨幣升值和貶值的利弊分析)
(1)本幣升值,意味著同量外幣兌換的本幣更少,影響有:A出口減少,進口增加;B外資投資成本增加;C導致國內生產下降、失業增加;D本國外匯儲備貶值,但有利于償還外債;E有利于本國企業走出去
(2)本幣貶值,意味著同量外幣兌換的本幣更多,影響有:A出口增加,進口減少;B外資投資成本降低;C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D本國消費相對便宜,外國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含義及意義: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對人民生活安定,對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1、從產生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2、從本質看:貨幣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從職能看: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
從重要性看: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任然存在商品貨幣關系,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1)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一定意義上是財富的象征;
(2)對金錢要取之有道,要通過正當手段賺錢,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致富。
(3)用之有益,要把錢用到有利于國家,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他人的地方。
(4)用之有度。花錢要有所節制,要分輕重緩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