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教版高三歷史知識點歸納
一、背景和條件
1、原因
①經濟根源:15世紀以來,隨著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造成貨幣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會根源:
A.歐洲人狂熱追求貨幣和黃金。
B.《馬可波羅游記》驅使歐洲人到東方實現黃金夢。
③客觀原因——商業危機:奧斯曼帝國阻礙了東西方貿易,促使歐洲人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2、條件
①西歐生產力的發展。
②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如“地圓學說”的流行。
③科學技術的發展,如航海、造船技術的發達,羅盤針的廣泛應用,武器裝備的改進等等。
④中央集權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熱衷于傳播天主教,大力支持遠洋航行。
二、經過
1、1488年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2、1497-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開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倫布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麥哲倫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三、影響
1、引起了“商業革命”:
①擴大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系,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②歐洲與亞、非貿易擴大與美洲聯系開始。
③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價格革命”:
①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造成金銀價格下降,物價猛漲。
②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和爭奪,加速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
【篇二】人教版高三歷史知識點歸納
一、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1、內容: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2、結果: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二、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評價
1、以法律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2、秦國逐漸強大,為后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商鞅實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4、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后周周世宗改革(略)、慶歷新政(略)
四、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1、內容與作用
①理財措施
A、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C、農田水利法→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
D、方田均稅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E、市易法→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增加。
②軍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御遼和西夏進攻主,減少了軍費開支。
B、將兵法→加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③教育措施
A、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等。
B、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3、失敗原因
①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③宋神宗后期的動搖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評價
①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在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②王安石能針對統治積弊大膽改革,這種面對封建統治危機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五、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1581年)。
1、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危機。
2、內容
①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并為一條,征收銀兩。
②把從前按戶、丁征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3、意義: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松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篇三】人教版高三歷史知識點歸納
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征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行政機構。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行政機關(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余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親政后,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于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長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
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