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帶著滿懷的期待,伴著颯颯的晨風走進北京師范大學校園,心中驀然升騰一種神圣之感——畢竟是中國教育界的高學府,而自己作為一名教師,身處其中的我當然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北師,這座承載了整個中國近一個世紀多少教育家夢想的殿堂,令多少教育工作者神往:百年木鐸,金鐘長鳴;啟氏墨寶,剛勁雋永。
燦燦的銀杏樹是初冬的師大獨特的風景線,而值得品味的則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中所代表的師大濃濃的人文底蘊,今天的兩位教授的講座也的確讓人受益匪淺,讓我領略了師大人的責任和情懷。
上午鮑傳友院長為我們講授了《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變革》。他結合實例帶領我們認識了:核心素養的提出背景,不同視角下的核心素養,以及核心素養對教學改革的意蘊。
他高屋建瓴的講授讓我對于核心素養的認識猶如醍醐灌頂。
之前我也曾經多方查閱資料了解“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并把有關本學科的核心素養專門背誦學習,但是只是停留在“叫什么”或者“是什么”的膚淺的層面,并不能如何把它和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
鮑院長的講授首先讓我明白了核心素養的真正概念: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利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包括技能和態度),以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
為此我們的教學工作就不能只是著眼于死記硬背的客觀知識,更要以我的學科為陣地,去開發系列的學習材料,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素養。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學應該是模塊化、生活化、綜合化、社會化。我們的教學方式應該是主題學習、項目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變教案為學案,變講堂為學堂。具體到每節課,應該是教學內容任務化,任務生活化,任務問題化,問題結構化。
只有以學生的視角來設計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素養。
下午初娜娜教授為我們講授了《融合應用,創新發展——教育信息化2.0在行動》。一個個不同領域的視頻,讓我感受到信息科技發展的迅速和驚人成就。不由感慨:“未來已來”。作為教師的我們如果仍然是停留在“一支粉筆講半天”的傳統模式上勢必會out。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從而實現: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
孔子以“木鐸金聲”明確了作為教師的責任,作為新時代的教師的我們如何擔當起這份責任呢?
對于我來說,首先應該明確方向,畢竟“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我們到底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什么是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這些都值得深思。
反觀我的語文課堂,特別是因為一直教九年級的緣故,總是會急功近利地直搗黃龍,直擊中考,較少會考慮考試之外自己的課堂給學生留下了什么?今年很幸運地開始教七年級,但還是會不自覺地帶著九年級老師的痕跡。其實我們語文的部編教材真的可以說是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編排的。就像鮑院長所提到的,如果我們能對照“學生核心素養表”,聯系單元教學目標,進而落實到每節課的具體教學任務上,扎扎實實走下去,收獲的一定會是學生語文方面的核心素養,額外應該會收獲一個不錯的成績。素養好的孩子,成績一般不回差。
正所謂,越學習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只有自己多多學習,不斷提升,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教什么,怎么教”這些問題真正弄明白,才能終達成教育的理想目標。否則的話,教師自己還是一頭霧水,搞不明白,又怎么可能把學生帶到理想的彼岸呢?
愿沿著大師們的腳印,和親愛的同仁們在修遠的教育大道上繼續求索。
【篇二】
20xx年12月2日—11日,有幸前往北京師范大學參加了為期10天的珠海市德育干部和德育副校長高研班培訓。重新走進大學校園,聆聽教授、校長們的講座,再次做一回大學生,感覺真好!10天的大學學習生活體驗,10的集中德育培訓,使我對學校德育有了新的思考與認識,真正感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外面的世界讓我們眼界更加開闊!
結合學校實際,構建學校德育體系
反思我們的學校德育,我們的德育干部每天都在忙于處理學生,忙于各項評估檢查,缺少了對學校德育發展的長期整體規劃與學校德育體系的構建,因此,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完全是零散的、缺乏持續性與影響力的,我們的德育活動完全是為了活動而“活動”。
對于學校的德育活動與德育教育,我們應該有一個整體的規劃與設計,有明確的德育主題,把學校的德育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真正做到學校的教育是為學生未來的終身發展而服務。正如陳雪芬校長所提到的,北京十九中所追尋的德育就是“幸福德育”,——給學生們裝上自己的發動機,自主管理,自行驅動。因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教育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因此,當她在北京十一中的時候學校有學生自己開辦的咖啡館、學生銀行,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自主管理,相信學生,大膽放權。
重視學生職業生涯教育
聽完幾個中學校長的講座后,出現頻率高的詞就是“職業生涯教育”。在北京許多學校非常流行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讓學生盡可能早的了解自己的特長,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以及某個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儲備,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清醒的認識,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因此,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每年將5月25日定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日,把學校的職業生涯教育作為學生未來前進與發展的第一陣地。
以班級文化建設促學生內涵發展
班級文化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為學生提供了的學習保障。因此構建溫馨、良好的班級文化已成為我們很多校長、班主任所共同追尋的目標。然而班級文化不僅僅是班級整潔、漂亮,更重要的是每個班級應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內涵。班級里的每面墻應該都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與功效,真正達到環境育人。因此,在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班級圖騰、班訓、班歌以及班級精神。而所有這些班級文化的建設過程都是學生自下而上,全員參與的,是老師和學生智慧的結晶。同時整個過程也是培養班級學生凝聚力,責任感的過程。在這所學校也見證了通過班級文化建設終實現了學生成績大幅度提高的奇跡。因此,班級文化建設,環境育人比我們的說教教育可能效果更理想。
教育智慧源自不斷學習與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的私人圖書館里,在幾間房子和走廊里,從地板一直到天花板上,都擺滿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圖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我圖書館里的書,大約有4000本我已讀完了。”聆聽了來自北京立新學校曾軍良校長的講座后,讓我對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段話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家之所以能夠成為教育家,這與他們大量的閱讀經歷與不斷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曾軍良校長超凡的教育功力、教育智慧、屢創教育奇跡,很大程度上也都得益于他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二十多年來,他認真讀過的書超過了2000本,他的文采、他的寫作能力讓我很難相信他是一名物理老師,他的文采、能力、他不斷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值得我永遠學習。
“教師要做蓄電池,就要不斷放電,也要不斷充電”。對教育有沒有新的思考與認識,能不能創新,老師會不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智慧,很大程度上就看我們老師有沒有在不斷地學習。因此,我們要提高自身的教育創造能力,就需要借助別人的知識與智慧、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只有這樣,我們在未來才會有思考、有創新、有戰斗力。
充分利用校外及家長資源
教師的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把校外資源與家長資源有效地融入到學校中來,實現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應該是一個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去思考的問題。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社會需要的是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發揮其大的作用與功效。通過在北京師范大學聆聽教授和一線校長的講座讓我看到了家校合作所產生的巨大積極作用。學校可以利用家長的資源讓學生走進公司、走進電視臺、走出校園,去深刻體驗每項工作的苦與樂,為學生職業生涯選擇提供了指導與幫助;把名家請進校園開設“大講堂”,讓學生與名人、對話,這樣學生的眼界才能更開闊,學生的學校生活才能更加豐富多彩!
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如今,我們絕大多數學校教學的實際情況就是,每個學生不管他的興趣愛好是什么,不管他有什么樣的特長,不管他的學習能力如何,他們都是坐在同一個教室和其他同學一樣,一起上課。學同樣的知識,做同樣的作業,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到底會有怎樣的創造力與創新意識呢?然而,北京十一學校,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創新與改革,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根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選擇課程,有1000名學生就會有1000張完全不同的課表,全校學生實行走班制,這樣的課程體系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是“千人千面”的。北京十一學校有272個社團、60個學生管理崗位,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自主管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作用。正如李希貴校長所說的:“發現每一位學生的不同,喚醒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啟動每一位學生的內動力,讓每一位學生成為自我發展的承擔者。只有解放了學生,讓他們擁有相信自己的力量,他們才能去實現心中的夢想。”
10天的學習深有體會,10天的學習頗有收獲,然而要使這些先進的理念要在珠海落地生根發芽,那么就必須適應珠海的這片熱土。只有在這片熱土上開出來的花才是與眾不同,色彩斑斕的!珠海的德育教育還在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