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級# #第二學期初二歷史復習資料#】學習作為一種獲取知識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紀這個知識經濟時代,自主學習已是人們不斷滿足自身需要、充實原有知識結構,獲取有價值信息,并最終取得成功的法寶。下面是©無憂考網為您整(zheng)理的《第二學期(qi)初二歷(li)史(shi)復(fu)習資料》,僅供大家(jia)參(can)考。
【篇一: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新經濟政策
1.背景:
(1)國內(nei)戰爭結束,蘇維(wei)埃政權面臨的首(shou)要(yao)任務(wu)是恢復經濟。
(2)農民(min)對戰時(shi)共(gong)產主義(yi)政策(ce)強烈不滿。
2.時間(jian):1921年(nian)
3.領導人:列寧(ning)
4.內(nei)容:允(yun)許多(duo)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5.作用:促進了國民經濟(ji)的(de)恢(hui)復和發(fa)展,鞏(gong)固(gu)了政權。
6.評價:是列寧從俄(e)國實際出發,創造(zao)性地運用(yong)馬(ma)克(ke)思主(zhu)義的典范。
二、蘇聯成立
1.時間:1922年底
2.全(quan)稱:蘇維(wei)埃(ai)社會主義(yi)共(gong)和國聯盟。
3.最初的四個加盟(meng)共和國(guo):俄(e)羅斯聯邦(bang)、外高加索聯邦(bang)、烏克蘭(lan)和白俄(e)羅斯。
4.擴大:后來擴大到15個加盟共和國(guo)。
5.解(jie)體:1991年底。
三、蘇(su)聯的社會(hui)主(zhu)義建設
1.領導人:斯大(da)林
2.1928-1937年(nian)實施兩個五年(nian)計劃,使蘇聯由傳統的(de)農(nong)業(ye)國(guo)變成強盛的(de)工(gong)業(ye)國(guo),國(guo)防力量也(ye)大為加強。
3.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基(ji)本實現。
4.斯大林模式(又叫(jiao)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ti)制)
(1)形(xing)成標(biao)志:1936年蘇聯新憲(xian)法頒布(蘇聯進入社(she)會(hui)主義社(she)會(hui)的標(biao)志)
(2)評價:在一(yi)定歷(li)史階段里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具(ju)有嚴重弊端,對蘇聯及東(dong)歐社會主義國家產生(sheng)了(le)深遠(yuan)的影響。
【篇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巴黎和會與凡爾(er)賽體系(xi)
1、巴黎和會的召(zhao)開
(1)時間:1919年1月到6月
(2)地點:巴黎凡爾賽宮(gong)。
(3)與會國:一戰(zhan)的(de)戰(zhan)勝國
(4)主導國(guo)(guo):美國(guo)(guo)、英國(guo)(guo)與法國(guo)(guo)
(5)三巨(ju)頭及其意圖:美國(guo)威爾遜(xun)提出了(le)“十四(si)點原則”作為(wei)“世界和(he)平的(de)綱領”,尤為(wei)重視國(guo)際組(zu)織的(de)作用。英國(guo)勞(lao)合•喬治(zhi)堅守傳(chuan)統的(de)英國(guo)外交思想,在維持英國(guo)霸(ba)權(quan)地位(wei)的(de)同時保證(zheng)大陸(lu)力量的(de)均(jun)衡。法國(guo)克列孟梭(suo)主張限度地削(xue)弱德(de)國(guo),確保法國(guo)的(de)大陸(lu)霸(ba)權(quan)。
(6)結(jie)果:簽訂(ding)《巴黎和(he)約(yue)》(戰勝國(guo)與(yu)德(de)國(guo)以及(ji)德(de)國(guo)原(yuan)來(lai)盟國(guo)分(fen)別締結(jie)的(de)和(he)約(yue)的(de)總(zong)稱),其(qi)中對(dui)德(de)的(de)《凡爾(er)賽和(he)約(yue)》為核心。《凡爾(er)賽和(he)約(yue)》的(de)內容(rong):第一(yi)部(bu)(bu)分(fen)為國(guo)際(ji)聯盟盟約(yue),第二部(bu)(bu)分(fen)是對(dui)德(de)和(he)約(yue),對(dui)德(de)國(guo)實(shi)行嚴懲。
(7)影響:《巴黎和約》構成(cheng)了決定(ding)戰(zhan)(zhan)后(hou)國際格局的凡爾賽(sai)體系(xi)。確(que)立(li)了戰(zhan)(zhan)后(hou)歐洲(zhou)(包括北非(fei)、西亞)的新秩(zhi)序。
2、國際聯盟:
(1)時間:1920年1月,國(guo)際聯盟成立
(2)依據:威爾遜(xun)“十四點(dian)原則”提出的建議
(3)主要(yao)機構:國聯(lian)大會、理事會、秘書處
(4)宗旨:國際(ji)聯盟的主要使命是維護世界(jie)和(he)平,制止侵略行為(wei)
(5)結果:國(guo)聯自身力量不(bu)足,尤(you)其缺乏對大國(guo)的制約力,無法有效維護世界和平(ping)。30年代后期(qi),名存實亡。
二、華(hua)盛(sheng)頓會議與華(hua)盛(sheng)頓體系
1、背(bei)景:凡爾(er)賽會(hui)議后,歐洲的政(zheng)治秩(zhi)序暫時得(de)到穩定。然(ran)而在亞太地區,新的政(zheng)治秩(zhi)序卻(que)仍(reng)然(ran)沒有建立起(qi)來。英、美和日本之間的海軍軍備競(jing)賽日趨激烈。
2、目(mu)的(de)(de):為(wei)緩(huan)和矛盾,解決亞太(tai)問(wen)題(ti)和裁軍(jun)問(wen)題(ti),商討太(tai)平(ping)洋(yang)地(di)區的(de)(de)政治秩序。
3、時間: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
4、參加國(guo):美、英、日等九國(guo),由(you)美國(guo)提議(yi)。
5、地點:華盛頓
6、成果:
(1)美、英(ying)、法、日(ri)(ri)簽訂(ding)《四(si)國條約》,終止英(ying)日(ri)(ri)同(tong)盟(meng),保證四(si)國在(zai)太平洋(yang)地區(qu)的權利與和平關系。
(2)美(mei)、英、日(ri)(ri)、法、意簽訂《五國海軍(jun)協定(ding)》規定(ding)美(mei)、英、日(ri)(ri)、法、意的(de)海軍(jun)主力艦(jian)總噸位(wei)之比(bi)為5:5:3:1.75:1.75。該條約提升了(le)美(mei)國的(de)海軍(jun)實力,英國的(de)海上優勢開始喪(sang)失,日(ri)(ri)本的(de)海軍(jun)力量發展受(shou)到限制。
(3)九(jiu)國(guo)簽訂《九(jiu)國(guo)公(gong)約》,保證門戶開放政策(ce),美國(guo)削弱(ruo)了(le)日本在中國(guo)的(de)勢力。中國(guo)政府提(ti)出的(de)取消領事裁判(pan)權、歸還租借(jie)地、關稅自主等要求卻未(wei)被采納。
7、影(ying)響:華盛頓(dun)會(hui)議是巴黎(li)和會(hui)的繼續和發展,它通過一系列條約確立了太平洋(yang)地區的新秩(zhi)序,史稱“華盛頓(dun)體系。”
三、戰后世界
戰后英國世界霸權地位的變化
(1)一戰后(hou)的英(ying)國(guo)經濟(ji)(ji)——債(zhai)權國(guo)到(dao)債(zhai)務國(guo),經濟(ji)(ji)發展緩慢
(2)一戰后(hou)的英國殖民體系漸趨瓦(wa)解,組成英聯邦(bang)
1926年,英(ying)(ying)國被迫(po)承認(ren)自治(zhi)領在內(nei)政外交方面獲得獨(du)立。1931年,英(ying)(ying)國議(yi)會通(tong)過《威斯(si)敏(min)斯(si)特法案》,批準上述決議(yi),英(ying)(ying)聯邦(bang)正式形成。
【篇三:經濟大危機】
一、經濟大危機爆發(fa)
1.相對穩(wen)定(ding)時期:1924—1929年(nian)。
2.根本(ben)原因:資(zi)本(ben)主義社會(hui)固有的基本(ben)矛盾。
3.時間:1929--1933年。
4.開始國(guo):美國(guo)
5.特點:涉(she)及(ji)范圍(wei)廣(guang);持續時(shi)間(jian)長;破(po)壞性(xing)大。
6.影響:
⑴生(sheng)產受到(dao)嚴(yan)重破壞。社會矛盾加深。
⑵經(jing)濟危機引(yin)起了(le)政治危機,資本主義(yi)各國(guo)社會矛盾(dun)尖銳,政局動蕩。
二、羅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嚴重的經(jing)濟危(wei)機,美國社會矛盾尖銳,政(zheng)局(ju)動蕩。
2.目的(de):是在(zai)資(zi)本(ben)主(zhu)義(yi)制(zhi)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guo)家對經濟的(de)干預和指(zhi)導,以消(xiao)除經濟危機(ji)。(根本(ben)目的(de):鞏(gong)固維護(hu)資(zi)本(ben)主(zhu)義(yi)制(zhi)度)
3.特點:加強國家對(dui)經(jing)濟的干預和指導。
4.時間:1933年(羅斯(si)福就任總(zong)統)
5.中心措施:調整(zheng)工(gong)業,通過《國家工(gong)業復興法(fa)》,加強政府(fu)對資本主義(yi)生產(chan)的調控。
6.評價:
(1)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ji)恢復,人民生活改善。資(zi)本(ben)主義制度得到調整(zheng)、鞏固(gu)與發展(zhan)。
(2)資本主(zhu)義(yi)國(guo)家對經(jing)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de)到加強;美(mei)國(guo)聯邦(bang)政(zheng)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zheng)在美(mei)國(guo)和世界資本主(zhu)義(yi)發展具有重(zhong)要意義(yi)。
(3)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經(jing)濟危機(ji)。
7.啟(qi)示:羅斯福新政為(wei)資本(ben)主義(yi)國(guo)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li),成為(wei)今(jin)天(tian)許多發達國(guo)家、發展中(zhong)國(guo)家制定政策法規的(de)(de)依據,說明現代資本(ben)主義(yi)制度具有(you)自我(wo)調節和改良的(de)(de)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