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級# #八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知識點#】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幸福的,雖然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只要努力解決這些困難后,你將會感覺到無比的輕松與快樂,所以我想讓大家和我一起進入學習的海洋中,去共同享受快樂。®無憂考網搜集(ji)的《八年級上冊歷史期末(mo)復(fu)習知識(shi)點(dian)》,希望對同(tong)學(xue)們有幫助(zhu)。
【篇一】
第八課
興(xing)中會:中國(guo)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tuan)體。1894年,孫中山創辦于美(mei)國(guo)檀香山。
中國(guo)同盟(meng)會:(1905年)1地點:日本(ben)東京;2、領導人:孫(sun)中山
3、性(xing)質:中國第一個(ge)全國性(xing)的(de)資產階(jie)級革命政黨
4同盟(meng)會的(de)機關報是:《民報》5政治(zhi)綱(gang)領:“驅除韃虜(lu),恢復中華,創(chuang)立民國(guo),平(ping)均地(di)權(quan)”,
6三民(min)主(zhu)(zhu)義:民(min)族主(zhu)(zhu)義、民(min)權主(zhu)(zhu)義、民(min)生主(zhu)(zhu)義(三民(min)主(zhu)(zhu)義是孫中山領導(dao)辛亥革命的指導(dao)思(si)想。)
辛(xin)亥革(ge)(ge)命:1、武昌起(qi)義(yi):1911年10月(yue)10日爆發(fa),史稱這次(ci)革(ge)(ge)命為辛(xin)亥革(ge)(ge)命。
2、、中(zhong)(zhong)華民(min)國的成立(li):1912年(nian)1月1號(hao)(即中(zhong)(zhong)華民(min)國元年(nian))孫中(zhong)(zhong)山在南京就(jiu)任臨時大總統。
3、袁世(shi)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建立起北(bei)洋軍(jun)閥的(de)統治。
4、辛亥革命(ming)的歷史意(yi)義:辛亥革命(ming)*了清王朝統(tong)治,結(jie)束了中(zhong)國兩千多(duo)年的封建帝制(zhi),使(shi)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5、性質:辛亥革命(ming)是(shi)偉大的反(fan)帝反(fan)封建的資產(chan)階(jie)級民(min)主革命(ming)。
6、正確評價:辛亥(hai)(hai)革命既(ji)有成(cheng)功的(de)一面(辛亥(hai)(hai)革命*了(le)清王朝(chao)統治(zhi),結(jie)束了(le)中(zhong)國兩千(qian)多年的(de)封(feng)(feng)(feng)建帝(di)(di)制,使(shi)民主共和(he)觀念深入人心(xin)。)又有失敗的(de)一面(袁世凱竊取了(le)辛亥(hai)(hai)革命勝利果(guo)實(shi),建立(li)起北洋(yang)軍閥的(de)統治(zhi)。辛亥(hai)(hai)革命沒(mei)有完成(cheng)反帝(di)(di)反封(feng)(feng)(feng)建的(de)任務,沒(mei)有改變中(zhong)國半(ban)殖民半(ban)封(feng)(feng)(feng)建社會的(de)性質)。
7、失敗原因:帝國(guo)主(zhu)(zhu)義、封建主(zhu)(zhu)義的力量(liang)過(guo)于強大(da);民族(zu)資產階級(ji)的軟弱(ruo)性、妥協性。
第九課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de)主(zhu)要內(nei)容①開始標志(zhi):1915年,陳獨(du)秀創辦《新青年》,提出民主(zhu)與(yu)科(ke)學(xue)(xue)口號。②代表人物:陳獨(du)秀、李大釗、胡適、魯迅。③主(zhu)要內(nei)容:前期(qi):提倡(chang)民主(zhu),反(fan)對專制;提倡(chang)科(ke)學(xue)(xue),反(fan)對迷信;提倡(chang)新道德,反(fan)對舊(jiu)道德;提倡(chang)新文學(xue)(xue),反(fan)對舊(jiu)文學(xue)(xue)等。后期(qi):宣傳馬克思主(zhu)義。
2、“新世紀(ji)曙光”:指俄國十月(yue)社(she)會主(zhu)義革命。
李(li)大釗(zhao)是舉(ju)起(qi)社會主義大旗的(de)第(di)一人(ren),1918年發表《庶民的(de)勝(sheng)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de)勝(sheng)利》,預言:“試看將來的(de)環球,必是赤旗的(de)世界!”建立了《每周評論(lun)》
3、評價:新文(wen)化(hua)運(yun)(yun)動(dong)(dong)是我國歷(li)空前的(de)(de)思想大解放運(yun)(yun)動(dong)(dong)(新文(wen)化(hua)運(yun)(yun)動(dong)(dong)的(de)(de)性質)。它啟(qi)發(fa)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ke)學,探索救國救民的(de)(de)真理,為馬克(ke)思主義在(zai)中(zhong)國的(de)(de)傳播創(chuang)造(zao)條件,推動(dong)(dong)五四運(yun)(yun)動(dong)(dong)的(de)(de)發(fa)生。不過(guo),新文(wen)化(hua)運(yun)(yun)動(dong)(dong)中(zhong)也有(you)對(dui)東西方文(wen)化(hua)絕(jue)(jue)對(dui)否定(ding)或絕(jue)(jue)對(dui)肯定(ding)的(de)(de)偏向,這一直影響(xiang)到(dao)后來(局限性)。
中國近(jin)代(dai)化探(tan)索的終結果怎樣?你從(cong)中得到了哪些啟示(shi)?
結(jie)果:沒有(you)使中國(guo)走上近代化道(dao)路。啟示:①農民(min)階級、地主(zhu)階級、資(zi)產階級不(bu)能(neng)改變(bian)中國(guo)的(de)命運。②資(zi)本(ben)主(zhu)義道(dao)路在中國(guo)走不(bu)通。③只(zhi)有(you)共產黨才能(neng)救(jiu)中國(guo),只(zhi)有(you)馬克思主(zhu)義才能(neng)救(jiu)中國(guo)。④只(zhi)有(you)無產階級領導的(de)革命才能(neng)成功。⑤中國(guo)人民(min)具有(you)不(bu)屈不(bu)撓的(de)斗爭精(jing)神,不(bu)會向帝國(guo)主(zhu)義低頭。
第十課五四運動
1、導火(huo)線(xian):巴黎和(he)會上中(zhong)國外交(jiao)失敗。
2、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zei)(zei)”(能反映五四運動性質)、取(qu)消“二十一條”、反對(dui)在對(dui)德和約(yue)上(shang)簽字、懲辦賣(mai)國賊(zei)(zei)曹汝霖等人(ren)。
3、結果(guo):初(chu)步勝利,釋放了(le)被捕學(xue)生,罷免了(le)三(san)個賣國賊職(zhi)務,并拒絕在“和約(yue)”上簽字。
4、歷(li)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fan)帝(di)反(fan)封建愛國運動。
②標志中(zhong)國新民主主義革(ge)命的(de)偉大開(kai)端。
5、五(wu)四精神(shen):憂(you)國憂(you)民、不(bu)屈不(bu)撓樂于(yu)奉獻、敢于(yu)斗爭的愛國主義(yi)精神(shen)。
中國共產(chan)黨的成立(li)1、成立(li)時間:1921年7月2、成立(li)地(di)點:上海(后轉移(yi)到(dao)浙(zhe)江嘉興南湖)
3、成立標志(zhi):中共“一大”的召(zhao)開。
(大(da)會(hui)通過黨(dang)(dang)綱,確定黨(dang)(dang)的(de)奮斗目標是*資(zi)產(chan)階級(ji)政權,建立(li)無產(chan)階級(ji)專政,實現共產(chan)主義;黨(dang)(dang)的(de)中心任(ren)務(wu)是領導工人運動。大(da)會(hui)選舉新的(de)領導機構(gou)中央局,陳(chen)獨秀為書記。)
4、成(cheng)立意義(yi):中國(guo)(guo)共(gong)(gong)產黨的(de)成(cheng)立,是中國(guo)(guo)歷開天辟地(di)的(de)大事(shi),自從有(you)了共(gong)(gong)產黨,中國(guo)(guo)革命的(de)面(mian)貌煥然一新了。
第十一課
國共兩(liang)黨第合(he)作:1924年國民(min)黨“一大(da)”召(zhao)開,標志著以國共合(he)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li),即(ji)第國共合(he)作實(shi)現了。
北伐戰爭(1926年)
1、北(bei)伐的(de)目(mu)標:*北(bei)洋軍閥(fa)的(de)統(tong)治(zhi),統(tong)一(yi)全國。
2、北伐的(de)主要(yao)對象(xiang):張作霖;吳佩俘;孫傳芳。北伐主戰場:湖南、湖北
3、北(bei)伐的先遣隊:葉挺獨(du)立團。(先后(hou)取得(de)汀泗橋、賀勝橋等(deng)戰役的勝利)
4、北伐的(de)成果(guo):基本*了(le)北洋(yang)軍(jun)閥的(de)統治。
南(nan)京(jing)(jing)國民政(zheng)(zheng)府成(cheng)立(li)(li):1927年4月,蔣介(jie)石叛(pan)變革命,在南(nan)京(jing)(jing)建立(li)(li)了(le)代(dai)表(biao)大地主(zhu)大資產階級利益(yi)的(de)政(zheng)(zheng)府。
第十二課
南昌起(qi)義:1927年8月1日(ri),在(zai)中國(guo)共產黨的(de)領導下(xia),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率領革命軍在(zai)南昌舉行(xing)武裝起(qi)義。
意義:南昌起義打(da)響(xiang)了(le)武裝反抗國民(min)黨反動統治(zhi)的第(di)一槍(qiang)。
秋收起義(1927年(nian)9月9日):毛澤東領導(dao),三灣(wan)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dui)(dui)的絕對領導(dao),為建設一支新型人民軍隊(dui)(dui)奠定基(ji)礎。起義隊(dui)(dui)伍(wu)后來在井岡山建立革命(ming)根據地,開創(chuang)中國革命(ming)勝(sheng)利道路。
井岡山(shan)革(ge)命根據地——第一(yi)個農(nong)村革(ge)命根據地。建立者:毛(mao)澤東
*的(de)失敗(bai)、農(nong)村革(ge)命根據地的(de)建(jian)立,標志著中國共產(chan)黨(dang)找到了一條正確的(de)革(ge)命道(dao)路:農(nong)村包圍(wei)城(cheng)市,武裝奪取政權。
第十三課紅軍的長(chang)征(1934年10月(yue)--1936年10月(yue))
1、原(yuan)因:紅軍第五次反圍(wei)剿失敗(直接原(yuan)因)、“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泛濫(根本原(yuan)因)。
2、開始:1934年10月,紅一(yi)方面(mian)軍撤離(li)中央革命根(gen)據(ju)地(di)。
3、經過:中央根據地(江西瑞(rui)金)----向貴州進軍----解放遵義----四渡(du)赤(chi)水(shui)河(打亂敵人的(de)追剿計劃,能體現毛(mao)澤東(dong)正確戰略思(si)想的(de)戰役)----渡(du)過金沙江(跳出(chu)了敵軍的(de)包圍)----強渡(du)大渡(du)河,飛奪瀘(lu)定橋----爬雪(xue)山----過草地----三軍大會師(陜(shan)北(bei)吳起鎮)
4、勝利的標(biao)志:1936年10月(yue)甘肅(su)會(hui)寧,紅軍三(san)大主(zhu)力會(hui)師(shi)。
5、勝利的(de)歷史意(yi)義:粉碎了(le)國(guo)民黨(dang)反動派扼殺中國(guo)革命(ming)的(de)企圖,保存了(le)黨(dang)和紅軍的(de)基干力量。使中國(guo)革命(ming)轉危(wei)為安。
遵義會議:(1935年1月,遵義召開(kai))
1、內容:糾正了(le)“左(zuo)”傾(qing)冒險主(zhu)義錯誤;肯(ken)定了(le)毛澤東(dong)(dong)的(de)正確主(zhu)張;軍事上由毛澤東(dong)(dong)、周恩(en)來等負責指揮(hui)。
2、意義(yi):遵義(yi)會(hui)議挽(wan)救(jiu)(jiu)了黨,挽(wan)救(jiu)(jiu)了紅軍,挽(wan)救(jiu)(jiu)了革命;是(shi)黨的(de)歷生死(si)攸關的(de)轉折點。
長征精(jing)神(shen):樂于吃苦,不(bu)懼艱(jian)難的革命樂觀主(zhu)義(yi)精(jing)神(shen);勇(yong)于戰斗,無堅不(bu)摧(cui)的革命英雄主(zhu)義(yi)精(jing)神(shen);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zhu)義(yi)精(jing)神(shen);百折不(bu)撓、自強不(bu)息(xi)、勇(yong)往直前的大無畏(wei)精(jing)神(shen)。
第十四課“九一(yi)八”事(shi)變:
1、背景:日(ri)本為(wei)轉嫁經濟危(wei)機,侵(qin)略中國(guo)。
2、1931年9月18日,日軍(jun)炸毀沈(shen)(shen)陽北(bei)郊南滿鐵(tie)路(lu)一段(duan)鐵(tie)軌,接著(zhu)進攻沈(shen)(shen)陽。東北(bei)軍(jun)奉(feng)行蔣(jiang)介石“不抵抗”政策,撤入關內。半年內東北(bei)三省淪(lun)陷。
3、東(dong)北人民(min)組(zu)織抗(kang)日(ri)義勇軍進行抗(kang)日(ri)活(huo)動;中國共產黨派遣(qian)楊靖宇(yu)組(zu)織抗(kang)日(ri)先遣(qian)隊,進行游擊戰爭。
4、影響:標(biao)志著局部抗戰(zhan)的開(kai)始。
西安事(shi)變(bian)(bian)(雙十二事(shi)變(bian)(bian)):
1、1936年12月12日(農歷一九三六年十(shi)月二十(shi)九),張學良、楊虎城(cheng)在(zai)西安扣留(liu)蔣(jiang)介(jie)石,實行“兵諫”,逼蔣(jiang)抗日。
2、西(xi)安(an)事變發生(sheng)后,中國共產黨(dang)(dang)從全民族的利(li)益出發,主(zhu)張和(he)平解(jie)決。黨(dang)(dang)中央派周恩來等(deng)到西(xi)安(an)調停。蔣介(jie)石被(bei)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ri)的主(zhu)張。西(xi)安(an)事變得到和(he)平解(jie)決。
3、意義:西安事變(bian)的(de)和平解決,標(biao)志著十年(nian)內(nei)戰的(de)基本(ben)結束,抗(kang)日民族統一戰線的(de)初步形成。
【篇二】
第十五課盧溝橋事變(bian)(又(you)稱(cheng)七七事變(bian)):
1937年7月7日(農歷(li)一九三七(qi)年五(wu)月二十(shi)九,小暑),日軍炮(pao)轟盧溝橋附近宛(wan)平城(cheng),二十(shi)九軍奮起還擊,佟麟閣(ge)、趙登禹為國捐軀,終(zhong)平津陷落。
影響(xiang):標志全國性(xing)的抗日戰爭爆發。
抗(kang)日民族統一戰線的(de)建立過程:
1、九一八(ba)事(shi)變后(hou),日(ri)軍(jun)侵略(lve)矛頭指向(xiang)華北,中國共產(chan)黨(dang)提出建立抗日(ri)民族統一戰線(xian)。
2、西安(an)事變(bian)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shu),抗(kang)日民(min)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xing)成。
3、盧溝橋(qiao)事變后(hou),國共(gong)實現(xian)第(di)二次合作,抗(kang)日民族統一戰線的(de)正式建立(li)。(盧溝橋(qiao)事變后(hou),國共(gong)實現(xian)第(di)二次合作,抗(kang)日民族統一戰線的(de)正式建立(li),工農紅軍改編(bian)為八(ba)路軍、新四(si)軍)
八(ba)一三(san)事(shi)變(bian):1937年8月13日(ri)(農歷一九三(san)七年七月初八(ba)),日(ri)軍(jun)發動八(ba)一三(san)事(shi)變(bian),大舉進攻上海。
南京*(能反(fan)映日本軍(jun)國(guo)(guo)主(zhu)義野(ye)蠻(man)暴(bao)行的事件):1937年12月,南京被占,國(guo)(guo)民政(zheng)府遷都重(zhong)慶(陪都),日軍(jun)殺害中國(guo)(guo)軍(jun)民30萬人以上。
對南京*及日(ri)本(ben)(ben)右(you)翼勢(shi)力歪曲歷史(shi)的(de)(de)(de)認(ren)識:戰(zhan)爭(zheng)是(shi)殘(can)酷(ku)的(de)(de)(de)。日(ri)本(ben)(ben)發(fa)動的(de)(de)(de)侵略戰(zhan)爭(zheng)給中(zhong)華(hua)民族帶來深重的(de)(de)(de)災難。日(ri)本(ben)(ben)右(you)翼勢(shi)力企(qi)圖掩蓋、抹殺侵略事(shi)實,可見,日(ri)本(ben)(ben)對軍國主(zhu)義罪行沒有真正反省,這是(shi)對世界和平的(de)(de)(de)嚴峻挑戰(zhan)。對此,我們要(yao)牢記日(ri)本(ben)(ben)帝(di)國主(zhu)義的(de)(de)(de)深仇大(da)恨(hen),警惕法西斯(si)勢(shi)力的(de)(de)(de)復活(huo),防(fang)止(zhi)歷史(shi)悲劇(ju)重演。要(yao)反對戰(zhan)爭(zheng),熱愛和平,勿忘(wang)國恥,警鐘長鳴。
第十六課
平型關大(da)捷:1937年9月,抗戰以(yi)來(lai)首次大(da)捷。由(you)八路軍(jun)一一五師取得,打破了日軍(jun)不(bu)可(ke)戰勝的神(shen)話。
臺兒莊(zhuang)戰(zhan)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揮的(de)徐州會戰(zhan)中,中國軍隊取得臺兒莊(zhuang)戰(zhan)役的(de)勝利。臺兒莊(zhuang)戰(zhan)役是國民黨(dang)正(zheng)面戰(zhan)場上的(de)重大勝利。
中(zhong)共中(zhong)央(yang)所在(zai)地延安(an)是敵后戰(zhan)場(chang)的戰(zhan)略總后方。
百團大戰(zhan):由彭(peng)德懷指揮八路軍取得,是抗戰(zhan)期間中(zhong)國軍隊主動出擊的大規模(mo)戰(zhan)役。
中共七大:1、主(zhu)要討論奪(duo)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后中國(guo)將走什么道路(lu)的重要問題。
2、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七大。
3、會上毛澤東作《論(lun)聯合政(zheng)府》的(de)(de)(de)報告,制定了黨的(de)(de)(de)政(zheng)治路線:“放手(shou)發動(dong)群眾,壯(zhuang)大人(ren)民(min)(min)力量,在黨的(de)(de)(de)領導下,打(da)敗日(ri)本侵略(lve)者,解放全國(guo)人(ren)民(min)(min),建立(li)一(yi)個新民(min)(min)主主義的(de)(de)(de)中(zhong)國(guo)。”
4、大會為爭(zheng)(zheng)取抗日戰爭(zheng)(zheng)的(de)勝利和(he)實現中(zhong)國的(de)光明前途(tu)準備(bei)了條件。
抗日戰爭的勝利:
1、1945年8月(yue),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qi)投擲兩枚原子彈;蘇聯出兵進(jin)攻(gong)駐中國東(dong)北(bei)的日軍;中國的抗日戰爭(zheng)進(jin)入大反攻(gong)。
2、1945年(nian)8月15日,日本宣布(bu)無(wu)條件投降。
3、抗日(ri)戰爭(zheng)勝利的原(yuan)因:
A.以(yi)國共(gong)兩(liang)黨(dang)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zu)統(tong)一戰線(xian)的指導下,實行全民族(zu)的抗戰。
B.中國的抗(kang)日戰(zhan)(zhan)爭(zheng)(zheng)(zheng)是(shi)反(fan)對日本帝(di)國主(zhu)義的侵略戰(zhan)(zhan)爭(zheng)(zheng)(zheng),是(shi)正義的戰(zhan)(zhan)爭(zheng)(zheng)(zheng),得道多助(zhu),失道寡助(zhu)。
C.中國共產黨(dang)實行全面抗(kang)(kang)戰路線,堅持敵后(hou)抗(kang)(kang)戰;中國共產黨(dang)領導的抗(kang)(kang)日(ri)根據(ju)地(di)軍民頑強抗(kang)(kang)戰,成為抗(kang)(kang)擊日(ri)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D.國(guo)民黨正面戰場(chang)上積極抗(kang)戰,成(cheng)為抗(kang)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E.中國(guo)(guo)(guo)的(de)抗日(ri)戰爭(zheng)(zheng)是世界反(fan)法(fa)西(xi)斯戰爭(zheng)(zheng)的(de)重(zhong)要組成部分,得到(dao)世界反(fan)法(fa)西(xi)斯同盟國(guo)(guo)(guo)家和廣大愛國(guo)(guo)(guo)華僑與國(guo)(guo)(guo)際進步力量的(de)支持(chi)。
4、抗日戰爭勝(sheng)利的(de)意(yi)義(yi):抗戰的(de)勝(sheng)利,扭轉了(le)一百多年(nian)來中國人(ren)民反抗外國侵略的(de)屢(lv)敗局面,洗(xi)刷了(le)近代以(yi)來的(de)民族恥(chi)辱,成(cheng)為(wei)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de)轉折(zhe)點。中國人(ren)民為(wei)世界反法(fa)西斯(si)戰爭的(de)勝(sheng)利,作(zuo)出(chu)了(le)重要(yao)貢獻(xian),也作(zuo)出(chu)了(le)巨大的(de)民族犧(xi)牲。
第(di)十七(qi)課重慶談判:“我們不但必須打敗(bai)(bai)蔣介石,而(er)且能夠打敗(bai)(bai)他(ta)。”
1、目的(de):盡一切可能爭取和(he)平,戳穿(chuan)蔣介石假和(he)平的(de)陰謀。
蔣目(mu)的:①進一(yi)步為內(nei)戰贏得準備時間②欺騙人民
2、時間:1945年(nian)8月(yue)(yue)-10月(yue)(yue)3、中(zhong)共談判(pan)代表(biao):毛(mao)澤(ze)東、周恩來等(deng)。
4、結果:簽定了《雙十協(xie)定》(1945.10.10)
1946年6月(yue),國(guo)民黨(dang)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qu),標志著全(quan)面(mian)內戰爆(bao)發。
1947年(nian)3月(yue),國民黨軍隊進攻陜甘寧(ning)解放區。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轉(zhuan)戰(zhan)陜北(bei)。彭德懷(huai)、賀龍率西北(bei)人民解放軍粉(fen)碎了敵人的(de)進攻。
1947年夏,劉(liu)伯承、鄧小平率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min)解(jie)放軍轉入戰略進攻(gong)的開(kai)始。
第十(shi)八課三大(da)戰(zhan)役
1、遼沈戰役:(1948:年9月(yue)-11月(yue))*、羅榮桓指揮東北(bei)人民解放軍(jun),解放東北(bei)。
2、淮海戰役:(1948年(nian)11月(yue)-1949年(nian)1月(yue))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指揮(hui)中原(yuan)解(jie)放(fang)軍和華東解(jie)放(fang)軍,以徐(xu)州(zhou)為中心進行主(zhu)力決戰,奠(dian)定了解(jie)放(fang)長江(jiang)以南各(ge)省的基礎。(殲敵多(duo))
3、平(ping)津戰(zhan)役:(1948年(nian)11月-1949年(nian)1月)東北(bei)解(jie)放(fang)(fang)軍和(he)華北(bei)解(jie)放(fang)(fang)軍合力,北(bei)平(ping)和(he)平(ping)解(jie)放(fang)(fang)(傅作義投誠(cheng)),使華北(bei)全境基本解(jie)放(fang)(fang)。
4、三大(da)(da)戰役(yi)的意義:人(ren)民解放軍共殲滅(mie)和改編國(guo)民黨(dang)軍隊一百(bai)五十多萬人(ren),國(guo)民黨(dang)軍隊的主力基本(ben)上被消滅(mie),從而(er)大(da)(da)大(da)(da)加速了人(ren)民解放戰爭在全國(guo)的勝利。
渡江(jiang)戰役:1949年4月,人民(min)(min)解(jie)放軍百(bai)萬雄(xiong)師過大(da)江(jiang),渡江(jiang)作(zuo)戰。1949年4月23日(ri)(農歷(li)一九(jiu)四九(jiu)年三月二十六),南京(jing)解(jie)放,標志(zhi)著國(guo)民(min)(min)黨在大(da)陸統治結(jie)束。國(guo)民(min)(min)黨殘余勢力(li)逃往臺灣。
5、解放戰爭勝利(li)的原(yuan)因:
A.中國(guo)共產黨(dang)的正確(que)領導,人民解放軍在正確(que)作戰方針指引下英勇奮戰。
B.人民群(qun)眾(zhong)積極支援。
C.全面內戰(zhan)是美帝國(guo)主義出錢出槍,蔣介石(shi)出人的反(fan)(fan)共(gong)反(fan)(fan)人民的內戰(zhan),失道寡助;解(jie)放(fang)戰(zhan)爭是正義的進步的戰(zhan)爭,得道多助。
D.國統區人民民主運動不(bu)斷高漲,有力地配(pei)合了(le)解(jie)放戰(zhan)爭。
第十九課
狀(zhuang)元(yuan)實業家——張謇,清末狀(zhuang)元(yuan)。《馬關條約》后,他(ta)提出“實業救國(guo)”的(de)口號,創辦了大生(sheng)紗廠(chang)等企業。中(zhong)國(guo)近代民族工業的(de)曲折發展
(1)發展歷程
時(shi)期發(fa)展狀況主(zhu)要原(yuan)因
洋務(wu)運動到(dao)清朝(chao)末年(nian)出現(xian)一(yi)些民族工業萌芽,但是(shi),難以(yi)生存和發展。這些民族工業受到(dao)封建制度的阻礙
辛亥革(ge)(ge)命(ming)至第世界(jie)大戰(zhan)期間各(ge)種實(shi)業(ye)團體紛紛出現,海外(wai)華僑投(tou)資(zi)(zi)國內近(jin)代工業(ye)。第世界(jie)大戰(zhan)期間,中(zhong)國民族工業(ye)得到一個(ge)發展機會,進入了“黃金時代”。辛亥革(ge)(ge)命(ming)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zhi)度(du),使(shi)民族資(zi)(zi)產階級受到鼓舞。(內因)
第世界大戰(zhan)期(qi)間,帝(di)國(guo)主義國(guo)家忙于戰(zhan)爭,暫時放(fang)松(song)了對(dui)中國(guo)經濟的掠奪。(外因、主要原因)
一戰以(yi)后(hou)民族工業(ye)再(zai)度(du)受挫帝國(guo)主義勢力卷土重來,特別(bie)是日本(ben)帝國(guo)主義的侵(qin)略。
抗戰勝利后民(min)族(zu)工業沒有(you)得到很好的(de)恢(hui)復。由于國(guo)民(min)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de)壓迫(po)。
(2)發(fa)展(zhan)特點:①夾縫中(zhong)(zhong)求生存、圖發(fa)展(zhan),總的來(lai)說是比較(jiao)落后的。原因:中(zhong)(zhong)國近(jin)代的民族工業(ye)受(shou)到帝國主(zhu)義(yi)、封建主(zhu)義(yi)和官僚資(zi)本主(zhu)義(yi)三座大山的壓迫。②發(fa)展(zhan)不平衡:從行業(ye)上看,主(zhu)要(yao)集中(zhong)(zhong)在輕工業(ye)部門;且地區發(fa)展(zhan)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業(ye)比較(jiao)發(fa)達,而在廣大內地卻非(fei)常(chang)薄弱。
第二十課
1、19世紀傳(chuan)入我國的交通工具有輪船、火車;19世紀70年代以后(hou),中(zhong)國開始架設(she)有線電報(bao),商人(ren)可(ke)以用它(ta)來傳(chuan)達生意信息(xi)。19世紀中(zhong)期至20世紀初(chu),西方發明的照相(xiang)和(he)電影傳(chuan)入中(zhong)國。
2、中國第一(yi)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lu)淞滬鐵路(lu)。中國第一(yi)部無聲(sheng)電(dian)影(ying)《定軍山》;第一(yi)部有聲(sheng)電(dian)影(ying)《歌女紅牡(mu)丹》;第一(yi)部國際電(dian)影(ying)節上獲獎(jiang)的影(ying)片《漁光曲(qu)》。
3、鴉片戰爭以后,在上(shang)海等(deng)城(cheng)市出現了中文報紙,其中的(de)(de)是1872年在上(shang)海創辦的(de)(de)《申報》,成(cheng)為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de)(de)主(zhu)要傳媒工具。
4、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wu)印(yin)書館,是近代中國歷(li)史長、規模大(da)的文化出版機構。
5、辛(xin)亥革命后,民(min)國(guo)政(zheng)府強令(ling)男子剪(jian)掉辮子,女(nv)子停止(zhi)纏足;用新式的禮服(fu)代替過(guo)去的翎頂補服(fu);廢除跪拜禮,人(ren)與人(ren)之間行文明簡單的鞠躬(gong)、握手禮;稱呼對方“先生”“君(jun)”。
第二(er)十一、二(er)十二(er)課
1、1909年,由中(zhong)國(guo)人(ren)自行設計和施(shi)工的第(di)一條鐵(tie)路(lu)干(gan)線(xian)京張(zhang)鐵(tie)路(lu)全線(xian)通車,它(ta)的設計、督(du)建者是詹天佑。他出色地完成了居(ju)庸關和八達嶺兩(liang)處(chu)艱難的隧(sui)道工程,設計出“人(ren)”字形路(lu)軌,以減緩(huan)坡度,確保行車安全。
2、20世紀20年代(dai),我國化學家侯德榜(bang)制(zhi)(zhi)出純堿,并(bing)撰寫《制(zhi)(zhi)堿》一(yi)書,公(gong)布制(zhi)(zhi)堿奧秘。為(wei)表(biao)彰他的貢獻,這種(zhong)制(zhi)(zhi)堿法(fa)(fa)被命名為(wei)“侯氏制(zhi)(zhi)堿法(fa)(fa)”(“聯(lian)合制(zhi)(zhi)堿法(fa)(fa)”、“紅三角”牌純堿)。
3、魏源生活(huo)在(zai)鴉片戰爭(zheng)期(qi)間(jian),他編(bian)(bian)成《海國圖志》一書,系(xi)統介紹了南洋(yang)、歐美各國的(de)歷(li)史地理,并說明編(bian)(bian)寫目的(de)是“師夷長(chang)技以制夷”。
4、嚴(yan)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xiang)家。他翻譯了《天(tian)演論》。書(shu)中(zhong)有“物競天(tian)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yu)今”的進步觀點(dian)。
5、戊戌變法時期創辦(ban)的(de)京(jing)師大(da)學堂(tang)(北京(jing)大(da)學前身),是中國近代第一(yi)所(suo)國家建立的(de)高學府。
6、清(qing)政府(fu)頒布(bu)了(le)《奏定(ding)學堂章程》,并(bing)于1905年宣布(bu)廢除沿用了(le)一千三(san)百多(duo)年的科舉制度。
7、五四(si)運(yun)動(dong)后:魯迅(xun)代(dai)(dai)表(biao)作(zuo)有(you)《狂人日記》,《孔乙已(yi)》等;徐悲鴻善(shan)于畫馬,代(dai)(dai)表(biao)作(zuo)有(you)《愚公移山》等;被稱為“人民音樂(le)家”的(de)(de)聶耳的(de)(de)代(dai)(dai)表(biao)作(zuo)是《義勇軍進行曲》;冼星(xing)海的(de)(de)代(dai)(dai)表(biao)作(zuo)是《黃河大合(he)唱(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