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重慶市農業局、市勞務辦通過開展“農民工政策征集活動”,收集整理出農民工關注的七大熱點和難點問題。
從10月19日到10月26日,重慶市勞務辦開設4部專線電話和2個專用信箱,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意見和建議,共收到市內外1800多位群眾的來電來信,收集意見和建議共4700多條,涉及農民工的戶籍、社保、居住、維權、子女就學、技能培訓、業余文化等方方面面。從社會關注的熱點程度來看,依次排列為:
一是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方面,收集的意見和建議共1500多條。主要包括農民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二是農民工的勞動用工方面,收集的意見和建議共980多條。主要包括農民工的勞動合同簽訂、工資報酬、勞動保護和維權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三是農民工的子女教育方面,反映的意見和建議共750多條。主要包括農民工同住子女就學和教育、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四是農民工的戶籍管理方面,反映的意見和建議共560多條。主要包括對農民工戶口遷移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五是農民工的居住管理方面,反映的意見和建議共370多條。主要包括對改善農民工現有居住條件、加大農民工公寓建議以及改革廉租房制度的建議等等。
六是農民工的素質提升方面,反映的意見和建議共280多條。主要包括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文化素質培養以及城市適應能力鍛煉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七是涉及農民工服務管理的其他方面,反映的意見和建議共260多條。主要包括加強農民工的黨、團、工會組織建設,維護農民工的民主政治權利,豐富農民工的業余文化生活以及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五、退耕還林新政策:將惠及億萬農民生態效益顯著
國務院近決定安排2000多億元資金,用于今后8年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期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這項新政策將使中西部地區1.24億農民直接受益,對加快中西部地區生態建設,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深遠。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表示,黨中央、國務院近作出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重大決策,有利于加強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有利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利于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有利于推進扶貧開發,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
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政策性強、投資大、涉及面廣、群眾參與程度高的一項生態建設工程。工程自1999年開始試點,2002年全面啟動。實施范圍涉及25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3200多萬農戶、1.24億農民。
全國已完成退耕還林造林1.39億畝、荒山荒地造林2.05億畝、封山育林0.2億畝,改善了中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退耕還林以來8年間,通過大規模還林還草,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其中,內蒙古提高近4個百分點,陜西延安提高約2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明顯減輕。
退耕還林不僅改善了當地農民的生存條件,也讓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雖然退耕還林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工程區生態環境雖有局部改善,但仍十分脆弱,穩定性還比較差;退耕還林工程營造的林木大多還處在未成林或幼林階段,短期內難有經濟效益;退耕農戶大多還缺乏增收的門路,解決長遠生計問題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隨著退耕還林補助政策陸續到期,如果停止錢糧補助,部分退耕農戶的生活會受到很大影響,一些農戶將重新返貧,退耕還林成果很難鞏固。
對此,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決定。這既是鞏固生態建設成果、解決退耕農戶當前生活困難和長遠生計的重要決策,也是加強“三農”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大政策。
在今后一定期限內,國家將繼續給予退耕農戶適當補助,改善退耕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統籌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和中央支農惠農資金,推進退耕還林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改善基礎設施,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退耕還林新政策對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意義重大。8年來,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資金1300多億元,平均每個退耕農戶獲得補助3500元,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退耕還林補助總體上約占退耕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西部地區400多個縣高于20%。
六、重慶提出“1155”農業農村工作新戰略
當前,隨著重慶市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向新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推進,農產品消費需求急速增長,農村人口結構快速變動,農村土地加快流轉,城鄉關系深刻調整,農業農村發展正面臨著新的形勢。該市在深刻領會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科學把握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基礎上,謀劃了今后一段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1155”戰略思路,就是“始終堅持一條主線,緊緊圍繞一大目標,突出五大任務,深化五項改革”,努力在全市實現“加快”“率先”目標的進程中有較大作為。
堅持一條主線,就是統籌城鄉發展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必須轉變思維方式,解決城鄉分治的問題,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突破口,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相互融合,逐步形成穩妥推進城鎮化和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的新格局。
圍繞一大目標,就是促進農民增收和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增收潛力,拓寬增收渠道,廣辟增收來源,積極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確保主要農產品供給,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解決好重慶這樣一個特大城市的“米袋子”、“菜籃子”問題。
突出五大任務,一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深化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基本支撐,搞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二是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穩定發展優質糧油,突出發展生豬、蔬菜、柑橘三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竹木、蠶桑、中藥材、草食牲畜、花卉五大特色產業。三是推進農民轉移就業。進一步建立完善加快勞務發展和農民變市民的政策體系,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由數量增長向數質并重轉變、由勞務轉移向人口轉移轉變、由打工型向創業型轉變。四是著力改善農村民生。著重在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進貧困地區的脫貧解困進程。五是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循環農業,綜合治理農村面源污染,促進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
深化五項改革,一是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要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土地經營管理新機制,加快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全市15%的土地實現了規模經營,在2012 年將實現25%以上的規模經營。二是農業投融資體制改革。改進公共財政投資管理方式,創新農業信貸機制,加大農業投入。三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以林權、水權為重點的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林、牧、副、漁等產業經營機制,建立起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實現多贏的現代農村產權經營新體制。四是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著力研究市場需求,打開城鄉農產品市場通道,構建立足大農村、服務大城市、瞄準大市場的城鄉互通的大流通體制。五是農業服務體系改革。積極構建以市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區縣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主體的農業技術集成創新體系,以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為依托的農業集成技術服務體系,以村科技指導員、科技中心戶、科技示范戶為主體的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體系。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1155”戰略思路是該市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思路。全市將在今后較長時期堅定不移、一以貫之地貫徹落實,努力使該市農產品供給、農民收入增長、農民轉移和農村基礎建設達到西部率先,柑橘和榨菜產業發展在全國有較大影響,早日建成繁榮富裕和諧安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