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學生是通過什么途徑來獲取找工作的信息呢?
第一,在這個互聯網的年代,網絡確實是找工作的首選。例如專門找實習的網站stagemotor.nl.(很多學生把實習經歷和論文相合,可以寫出更高質量的論文,同時也為自己將來正式的工作奠定基礎。Mosterboard.nl也是一個信息量非常大的平臺,可以定時去搜尋自己的工作機會。
第二,中介公司:荷蘭在各行各業都做得有聲有色,就連人力資源公司這個領域也有世界一流名企---Ranstad(任世達)。任世達每年會在阿姆斯特丹舉行大規模啊招聘會,吸引眾多世界名企。阿姆斯特丹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整個城市的企業超半是非本土的國性跨國企業。這個環境造就了對國際型人才的需求。
第三,通過一些大型企業市場活動,比如BOSCH就會經常舉行讓學生參觀工公司工廠活動和講座,而且還有免費的飲品和食物提供。這些信息一般在學校可以獲取。有些學生就是通過這些活動對企業有更多了解,明確自己的方向,企業本身也通過互動活動推廣了品牌又獲取了人才。
2.通過社會網絡,俗稱關系
第一,通過社交網絡—linkedin:選一張職業化的照片,填寫上自己的學習工作經歷,注冊到linkedin這個強大的社交網絡上去,你關聯到了一個導師,就會挖掘到其他跟他有關聯的人。而且很多公司的HR或者獵頭也會在這里尋找合適的人才。就像一張關系大網,無限延伸。
第二,多與老師,同學互動。很多在大學任教的老師,特別是應用型大學,老師本身可能就是某個企業的高管,或者自身就是企業家。所以,導師的引薦和幫助是十分大的。
第三,跟已經在當地工作師哥師姐多聯誼,多請教,很多同學的工作都是已經在工作的校友介紹的,他們有第一手的資訊。從雇主的角度來說,他們比較相信自己已經信任的員工推薦的人。
最后一點要提到的卻也是最重要的:簡歷的制作。簡歷必須按照當地的習慣,找學校老師幫你修改。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不能有照片,也可以不寫自己的隱私,比如年齡,婚姻狀況等。這是一個公平的社會,所以HR必須把重點放在你的能力上,而一些附加信息比如長相,婚姻狀況等被視為會影響HR的判斷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