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一、考試目的
考查了解報考人員對報考崗位所必需的歷史知識和業務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試卷的問卷與答卷分離;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卷上,寫在問卷上無效。
2.考試時間及分值: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150分(其中綜合知識30分,學科專業知識120分)。
3.試卷結構
(1)內容比例:中國歷史約占65%(含約10%的新疆地方史),世界歷史約占35%。其中,初中部分占60%,高中部分占40%。
(2)題型及比例:選擇題約占40%,非選擇題約占60%。
4.試題難易比例:容易題、稍難題、較難題比例為6∶2∶2。
三、命題依據
通史部分以《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為命題依據,新疆地方史部分以《新疆•地方歷史篇》為命題依據。具體內容如下:
(一)中國古代史
1.史前時期
(1)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2)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3)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2.夏商周時期
(1)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2)西周分封制、宗法制;(3)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4)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5)甲骨文、百家爭鳴。
3.秦漢時期
(1)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2)陳勝吳廣起義;(3)“文景之治”及漢武帝時期的大一統;(4)張騫通西域及絲綢之路;(5)東漢的統治;(6)秦漢時期的文化。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1)三國鼎立;(2)兩晉南北朝的更替;(3)江南地區的開發;(4)北魏孝文帝改革;(5)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5.隋唐時期
(1)隋朝的統一及滅亡;(2)科舉制的創立和大運河的開通;(3)唐太宗和“貞觀之治”、唐玄宗和“開元盛世”;(4)文成公主入藏、鑒真東渡及玄奘西行;(5)盛唐的氣象;(6)“安史之亂”;(7)五代十國局面。
6.宋元時期
(1)北宋的建立及其重文輕武的特點;(2)遼、西夏與北宋的對峙;(3)金的建立及其滅遼與北宋;(4)岳飛抗金和南宋偏安;(5)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及經濟重心的南移;(6)成吉思汗的崛起及元朝的統一;(7)行省制度;(8)宋元時期的商業貿易、都市生活;(9)宋詞、元曲;(10)四大發明。
7.明清時期
(1)明朝的建立及皇權的強化;(2)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3)明長城和北京城;(4)《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5)李自成起義及滿族入主中原;(6)清朝對邊疆的有效管轄;(7)清朝前期的興盛;(8)軍機處的設置與文化*;(9)清朝中期以來的*與閉關鎖國政策;(10)《紅樓夢》和京劇。
(二)中國近代史
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鴉片戰爭;(2)第二次鴉片戰爭;(3)太平天國運動。
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1)洋務運動;(2)甲午中日戰爭;(3)戊戌變法;(4)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資產階級*革命與中華*的建立
(1)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2)辛亥革命;(3)北洋政府的統治。
4.新時代的曙光
(1)新文化運動;(2)五四愛國運動;(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5.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峙
(1)國民革命運動;(2)“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3)紅軍的長征。
6.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九一八事變與西安事變;(2)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3)侵華日軍南京*等罪行;(4)中*民的英勇抗戰;(5)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6)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7.解放戰爭
(1)重慶談判和內戰的爆發;(2)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3)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8.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1)張謇及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2)近代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3)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4)近代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5)魯迅、茅盾、齊白石、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三)中國現代史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1)開國大典及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2)抗美援朝;(3)土地改革。
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1)第一個五年計劃;(2)三大改造;(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4)“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5)“*”。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十一屆三中全會;(2)經濟體制改革;(3)對外開放;(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5)鄧小平理論。
4.祖國統一
(1)香港澳門回歸;(2)海峽兩岸的交往。
5.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國防和軍隊建設;(2)新中國初期的外交;(3)外交事業的發展;(4)新時期的外交。
6.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
(1)“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2)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化。
(四)世界古代史
1.古代亞非文明
(1)古代埃及;(2)古巴比倫;(3)古代印度。
2.古代歐洲文明
(1)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2)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3)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3.封建時代的歐洲
(1)法蘭克王國;(2)*教的興起與傳播;(3)西歐莊園;(4)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5)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4.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
(1)大化改新與日本古代社會;(2)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
(五)世界近代史
1.步入近代
(1)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大變化;(2)文藝復興;(3)新航路的開辟;(4)“三角貿易”。
2.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2)美國獨立戰爭;(3)法國*與拿破侖帝國。
3.工業革命和工人運動的興起
(1)第工業革命;(2)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4.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1)拉丁美洲和印度人民的反抗斗爭;(2)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3)美國南北戰爭;(4)日本明治維新。
5.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
(1)第二次工業革命;(2)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3)牛頓、達爾文、巴爾扎克和貝多芬等人的主要成就。
(六)世界現代史
1.第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1)第世界大戰;(2)列寧與十月革命;(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4)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5)印度和土耳其人民的抗爭。
2.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2)羅斯福新政;(3)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4)第二次世界大戰。
3.冷戰和美蘇對峙的世界
(1)美蘇冷戰;(2)戰后資本主義的新發展;(3)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4)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4.冷戰結束后的世界
(1)聯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2)冷戰后的世界格局;(3)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4)生態和人口等問題。
(七)新疆地方史
1.漢代西域
(1)西漢政府統一西域;(2)東漢政府對西域的統治;(3)漢代西域的經濟、文化。
2.隋唐時期的西域
(1)隋唐時期對西域的經營;(2)回紇汗國與回鶻西遷;(3)隋唐時期西域的經濟、文化。
3.清代新疆
(1)清朝統一天山南北;(2)近代新疆各族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4.*時期的新疆
(1)迪化起義和伊犁起義;(2)策勒村的抗俄烽火;(3)新疆和平解放。
地理
一、考試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對報考崗位所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業務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試范圍
考試內容以《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參考現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①。其中初中內容約占60%,高中內容約占40%。
考查具體內容如下:
(一)地球與地圖
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2.經線和緯線。經線和緯線的劃分。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3.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
4.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估算海拔和相對高度。
(二)世界地理
1.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板塊構造學說;世界山系、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天氣與我們生活的關系;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世界氣溫和降水的變化規律。
4.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5.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6.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水平的差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7.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亞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
8.東南亞、中東、歐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區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方面的特點;氣候對當地農業和生活的影響。
9.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10.日本、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巴西等國家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方面的特點;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并簡單說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中國地理
1.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2.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3.我國地形地勢主要特征;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我國的主要河流及長江、黃河的概況。
4.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5.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6.能運用地圖說出某一區域的位置、范圍,并能掌握以下內容:(1)對該區域的地理位置作出評價。(2)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該區域的地形特征。(3)閱讀氣候統計圖表,說出該區域的氣候、降水分布概況,并歸納出氣候特征。(4)根據資料說出區域產業結構與空間分布特點。(5)根據資料,描述該區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7.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國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8.我國西部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9.臺灣省的位置和范圍;臺灣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
10.祖國內地對香港、澳門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四)新疆地理
新疆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的特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的關系。
(五)高中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圈層結構,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大氣受熱過程;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三、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試卷的問卷與答卷分離;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卷上,寫在問卷上無效。
2.考試時間及分值: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150分(其中綜合知識30分,學科專業知識120分)。
3.試卷結構及題型:選擇題占40%;綜合題(含讀圖分析、問答等)占60%。
四、試卷難易度比例
試卷難度:容易題、稍難題、較難題比例為6∶2∶2。
音樂
一、考試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對報考崗位所必需的音樂知識和業務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命題依據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班)》為命題依據,以初中音樂教材、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為基本內容,著重對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教學理念的應用考查。
三、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試卷的問卷與答卷分離;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卷上,寫在問卷上無效。
2.考試時間及分值: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150分(其中綜合知識30分,學科專業知識120分)。
3.試卷結構
(1)試卷內容:音樂理論基礎、音樂欣賞基礎、歌曲、樂曲和戲曲等相關知識。
(2)主要題型:客觀題(含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連線題、譯譜題、移調題)約占60%,主觀題(含簡答題、論述分析題)約占40%。
(3)試卷難易比例:容易題、稍難題、較難題比例為6∶2∶2。
四、考試范圍
以音樂理論基礎知識、音樂常識知識為主,涵蓋教育部普通初級中學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必修內容。其中初中部分占60%,高中部分占40%。
(一)音樂基礎樂理知識
1.音:音的產生原理、樂音與噪音、樂音的四種性質;樂音體系、音列、音級、半音、全音與等音等概念;二連音、三連音、四連音、五連音、六連音、七連音、九連音;自由延長記號與連音線的作用。
2.節奏與節拍:節奏、節奏型、節拍、拍子、單拍子、復拍子、混合拍子和音值組合法。
3.速度與力度:速度與力度術語,包括基本速度與變化速度術語。
4.裝飾音與常用記號:各種裝飾音與常用音樂記號。
5.音程:音程的名稱、標記、分類;自然音程、變化音程、等音程,單音程、復音程及音程轉位。
6.和弦:三和弦、七和弦;原位與轉位三和弦、七和弦;為簡單的歌曲配置和聲。
7.調與調號:調、調號、等音調、平行調、同主音大小調。
8.調式基礎知識:大調式、小調式、音階結構、民族五聲調式與七聲調式音級的名稱與標記。
9.譯譜與移調:將簡譜譯成五線譜或將五線譜譯成簡譜,按移調的概念進行移調。
(二)音樂綜合常識和音樂欣賞知識
1.人聲的分類、演唱形式,中外民歌及歌曲。區分大合唱、組歌等教材中音樂作品曲式結構形式,代表性的音樂家,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少數民族的民歌特征。
2.音樂體裁知識、風格特點。中外器樂名曲主題: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古典樂派、浪漫樂派、民族樂派、印象樂派、現代主義音樂及通俗音樂。
3.中國民族器樂常識、分類及演奏形式。
4.西洋管弦樂隊常識、分類及演奏形式。
5.大型器樂體裁知識及其名曲:(1)室內樂;(2)組曲;(3)奏鳴曲;(4)協奏曲;(5)交響曲。
6.綜合藝術常識:(1)歌劇、舞劇、京劇;(2)中國戲曲、中外歌劇、音樂劇及戲劇和影視配樂等相關知識。
體育與健康
一、考試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對報考崗位所必需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業務能力的掌握程度,包括初中體育教師應合理運用《教育學》、《心理學》中的各項原理,同時對《體育理論》、《運動心理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人體解剖》、《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史》等有較深的了解,能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教學。正確地掌握初中、高中體育與健康教材中各種運動(田徑、體操、球類、武術、游泳等)基礎理論知識。
二、考試范圍
學校體育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體育管理學、運動訓練學、體育測量與評價、運動醫學、運動保健學、醫務監督、奧林匹克運動知識、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初中體育與健康教材。
1.學科專業知識
(1)學校體育學:①學校體育課程的本質;②學校體育課程的功能和目標;③學校體育課程的實施計劃;④體育課的結構特點;⑤體育課的負荷與密度;⑥課堂教學設計及方法;⑦課外體育競賽方法;⑧體育游戲。
(2)運動生理學:①血液與運動;②人體基本代謝;③呼吸與運動;④運動技能形成;⑤身體素質的概念與分類;⑥身體練習方法與形式。
(3)人體解剖學:①人體肌肉分類;②人體骨骼分類;③人體解剖基本方位。
(4)體育心理學:①體育教學心理;②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③體育教師心理。
(5)體育史:古代學校體育。
(6)體育測量與評價:①身體形態的測量與方法;②學校體育評價的方法。
(7)體育保健學:①健康的含義與標準;②常見的運動損傷及急救方法。
(8)奧林匹克運動知識:①奧運會歷史;②奧運會文化;③奧運會項目及簡單規則;④時事奧運。
2.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
3.初中體育與健康教材中的內容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體育與健康》(7-9年級)教材(新疆科學技術出版2012年版)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體育與健康》7-9年級全三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教材范例中的技術動作:人體基本運動和隊列隊形的概念和內容;田徑運動:各種跑的技術要領;不同姿勢的跳高或跳遠技術環節;不同姿勢的投擲技術要領。體操:技術動作的保護與幫助方法。球類運動:球類比賽場地和基本規則;球類基本技術分類和動作要領。武術:文化和禮儀;基本功的分類。韻律體操和舞蹈:概念及特點。
(2)體育鍛煉基本常識和方法。
(3)教材教法掌握與運用。
4.從事初中體育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具備(應知應會)的學校體育專業基礎理論常識:
(1)學校教育指導思想與基本理念。
(2)教育與體育。
(3)教師專業化成長。
三、試卷結構、題型
1.考試形式: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形式。試卷的問卷與答卷分離;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卷上,寫在問卷上無效。
2.考試時間及分值:考試時間均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150分(其中綜合知識30分,學科專業知識120分)。
3.試卷結構:包括選擇、判斷、填空、連線、名詞概念或動作術語解釋、簡答等題型。
4.各學段內容比例:初中部分占60%,高中部分占40%。
5.試卷難易度比例:容易題、稍難題、較難題比例為6∶2∶2。
美術
一、考試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對報考崗位所必需的美術知識和業務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試形式
1.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形式。試卷的問卷與答卷分離;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卷上,寫在問卷上無效。
2.考試時間及分值: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150分(其中綜合部分30分,學科專業知識120分)。
3.試卷結構:填空題約占20%;選擇題約占30%(單項選擇);簡答題約占20%;技能作圖題約占10%;案例分析題約占20%。
三、試題難易度
容易題、稍難題、較難題比例為:6∶2∶2。
四、命題依據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理念、主要精神,以人美版、人教版、湘美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及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中的基本內容為命題依據。
(一)內容比例
初中、高中知識所占比例為6∶4。
(二)考試能力要求
1.能夠認識和理解線條、形狀、色彩、肌理和空間等造型元素,并能夠運用對稱與均衡、對比與和諧、多樣與統一等組織原理進行造型活動。
2.熟悉各種美術媒材、技巧和制作過程,具有基本的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達能力。
3.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能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創意、設計和制作活動。
4.能夠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
5.有基本的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三)考試基本內容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劃分的四個學習領域的內容,主要以“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為基本內容,涉及其中相關的學科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基本的教學案例分析能力。
1.造型、表現
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
構圖、明暗、比例、*和色彩等知識。
速寫、素描、水粉畫、水彩畫、中國畫、版畫、雕塑等基本概念、類型和表現方法。
2.設計、應用
設計的主要門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法。
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等形式原理和制作方法。
連續紋樣等圖案知識。
標志、吉祥物、招貼、請柬等設計知識。
計算機平面設計的基本操作方法。
3.欣賞、評述
中國民間美術種類的主要特點及作品的寓意。
識別不同門類的美術作品,如素描、中國畫、油畫、版畫、建筑、雕塑、動漫等。
中國美術史中5位以上代表性美術家及其作品,外國美術史中2個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與作品。
分析和評述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中外古代、近現代繪畫、雕塑、工藝、建筑鑒賞。
信息技術
一、考試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對報考崗位所必需的信息技術、教育技術知識及技能掌握程度,以及信息技術課程教育教學的理念。
二、考試范圍
信息技術學科考試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中信息技術知識部分占90%,教育技術知識部分占10%。初中、高中知識所占比例為6∶4。
三、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形式。試卷的問卷與答卷分離;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卷上,寫在問卷上無效。
2.考試時間及分值: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150分(其中綜合知識30分,學科專業知識120分)。
3.試卷結構:單項選擇題和判斷題約占60%;簡單應用題約占20%;綜合應用題約占20%。
4.試題難易比例:容易題、稍難題、較難題比例約為6∶2∶2。
四、考試內容和要求
(一)信息技術部分
考試側重考查信息技術學科主干的基礎性知識、基本技能和考生的信息素養。試題注重體現信息技術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實踐性和發展性特點;注重考生靈活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考查。
各學段考試內容和要求如下:
I.初中部分
專題一:硬件與系統管理
1.硬件與數碼設備
(1)能說出計算機主機內的基本部件及其作用。能連接計算機的硬件及其常用外設,使之能正常工作。(2)通過觀察、比較不同類型的計算機(如臺式機、一體機、筆記本和平板電腦等),了解各類計算機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理解計算機發展的歷史演變和趨勢。(3)能通過案例、數據或史實客觀評價民族IT產業所取得的成就。(4)能正確使用身邊的數碼設備(如手機、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和攝像頭等)。(5)能使用身邊的數碼設備采集信息,并實現數碼設備與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
2.計算機軟件
(1)了解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的關系,理解計算機軟件的分類。(2)能指出商業軟件、共享軟件、開源軟件和自由軟件的差異,了解開源軟件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3)能根據提示安裝、更新和卸載軟件。(4)會使用軟件中的幫助或借助網絡搜索引擎解決計算機使用中遇到的問題。(5)能夠對計算機操作系統進行簡單的維護與管理。(6)熟悉文件管理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能依據分類管理思想建立合理的文件目錄結構。(7)能夠使用計算機和移動終端中不同品牌的操作系統(如Windows、Android),比較其界面、功能、操作方法上的異同。(8)了解信息在計算機中的二進制編碼方式,認識信息的存儲單位及大小。(9)了解文件格式的多樣性,能根據需要對文檔或多媒體文件進行常用格式轉換。(10)了解文字、圖片、聲音等信息在計算機中編碼的方法及特點。
3.信息安全
(1)理解病毒、木馬的危害及傳播途徑,會安裝殺毒軟件和防火墻,能更新殺毒軟件并查殺病毒,會更新系統補丁。(2)會合理而科學地設置帳戶和口令。(3)具備計算機及個人信息及資料的安全防護的手段和意識。(4)具備使用適當方法對網上和生活中的信息進行鑒別的意識。
專題二:信息加工與表達
1.文本
(1)能夠根據要求設計文本排版格式使之符合表達規范。(2)會使用查找替換等工具對文件內容進行統計或批量修訂等。(3)會文檔編輯中修訂/文件合并/批閱模式等的使用方法,通過協作完成任務,體會這些功能的社會意義,提高協作能力。
2.表格
(1)理解表格在排版和數據統計計算方面的作用,能分析生活實例中表格的不同功能。(2)能簡略說明不同工具軟件中二維表格的共同特征及差異,能夠根據需求設計二維表格行列屬性。(3)能根據需求繪制或套用排版類型表格,能按要求對其屬性進行調整、設置。(4)根據需要在不同軟件中相互復制表格,并觀察辨析其屬性的遷移情況。(5)能應用電子表格進行數據的簡單統計、計算與直觀表達。
3.圖片
(1)了解多種圖片采集的方法。(2)能使用專用工具軟件瀏覽與管理圖片。(3)能使用畫筆、選區、圖層和濾鏡等功能加工圖片,表達創意。(4)能根據表達需求在文本中插入合適的圖片,并對圖片各項屬性做適當設置或調整。(5)能區分藝術創作和“惡搞”的差異,尊重他人隱私和名譽,健康合理地用圖片加工技術。
4.聲音
(1)能了解多種聲音采集的方法。(2)能根據需要使用簡單工具軟件對聲音做基本的剪接與合成等處理。(3)了解簡單工具軟件中降噪、環繞等音效處理功能。
5.動畫
(1)能通過編輯圖層和關鍵幀制作逐幀動畫、運動補間動畫和形狀補間動畫,表達創意。(2)會制作引導線動畫和遮罩動畫。(3)能夠說出逐幀動畫、運動補間動畫、形狀補間動畫、引導線動畫和遮罩動畫等多種動畫形式的異同。(4)能夠根據情節與內容需要,運用逐幀動畫、運動補間動畫和形狀補間動畫制作出簡單的動畫作品。
6.視頻
(1)了解多種視頻采集的方法。(2)能根據表達主題,借助簡單的工具軟件,通過視頻剪輯、添加文字標題、特效和背景音樂等方式合成視頻短片表達創意。
7.綜合應用
(1)通過對多媒體信息的觀摩和體驗,理解多媒體的優勢和主要應用領域,感悟多媒體的社會價值。(2)圍繞某個主題,能夠使用媒體集成工具,綜合運用多種媒體信息,設計、制作、發表或發布多媒體作品,并能根據任務的要求評價多媒體作品的表達效果。
專題三:網絡與信息交流
1.信息網絡
(1)了解網絡的分類、組成、功能和工作機制。(2)了解IP地址、域名的基本概念和分類,學會根據網絡環境配置本機IP地址。(3)分析實例說出常見的因特網接入方法。(4)通過體驗移動互聯、物聯網和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成果,了解網絡技術應用發展的動向。
2.信息獲取
(1)了解常見的因特網服務及對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影響。(2)能夠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級搜索功能提高搜索效率。(3)能夠根據需求,利用關鍵詞組合以及*網站查找等方法準確查找信息。(4)知道選擇恰當的*方法提高信息獲取的效率。
3.信息交流
(1)能夠綜合利用多種網絡通訊工具進行信息溝通、輔助學習。(2)在網絡交流中,知道自我保護方法,學會鑒別和評價信息,自覺遵守網絡行為規范和網絡禮儀,不斷強化信息安全習慣。(3)尊重他人知識產權,能在信息表達與交流中合法利用網絡資源,能通過歸納、演繹、總結和評估各種信息形成新的觀點。
專題四:算法與程序設計
1.生活與程序
(1)了解自然語言與程序設計語言的異同。(2)了解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的概念,熟悉VB程序開發工具的編程環境,理解控件、對象、屬性等基本概念,掌握程序的編輯、編譯、運行的方法。(3)了解程序設計語言中的數據分類,理解數值型數據和字符型數據在程序中的作用。(4)理解常量和變量,掌握常用算數運算符、關系運算符和常用的數值型標準函數的使用方法,能夠根據任務要求寫出數學表達式。
2.結構與算法
(1)掌握輸入、輸出語句的用法和功能,能夠編寫具有順序結構的簡單程序。(2)了解多種分支結構的功能和用法,能夠構造合適的分支條件,編寫具有分支結構的程序。(3)了解多種循環結構的功能和用法,了解雙重循環的結構及運行過程,能夠編寫具有循環功能的程序。(4)通過實例模仿,理解算法的概念與作用,以及算法與程序的關系,能使用流程圖表達算法。(5)能夠根據需求,編寫由順序結構、分支結構、循環結構形成的混合結構程序,解決簡單問題。(6)掌握數組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能夠采用簡單算法(如枚舉法)解決實際問題。(7)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步驟,能分析程序的功能和調試程序。
II.高中部分
專題一:網絡技術應用
1.網絡通信原理
(1)了解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2)了解計算機網絡的分類,能夠舉例說明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能夠描述三種拓撲結構的工作原理和優缺點。(3)知道網絡的開放系統互聯協議(OSI)分層模型的基本思想,能描述因特網TCP/IP協議的基本概念、思想與功能,知道并能說出一兩種其他它網絡協議。(4)理解IP地址的格式與分類;知道因特網IP地址的管理辦法及相應的重要管理機構。(5)知道域名的概念和域名解釋的基本過程;知道域名的管理辦法及相應的重要管理機構。(6)了解小型局域網的構建方法;知道網絡服務器的主要作用與基本原理,掌握內網通訊、打印服務、資源共享的相關設置。(7)知道常見的因特網接入方法,了解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及應用。(8)了解交換機、路由器、WiFi等網絡相關概念與功能,能夠有效借助網絡基礎知識構建家庭局域網并接入因特網,如設置無線路由器等家庭上網設備。
2.網絡應用系統設計與開發
(1)了解網絡應用系統的基本概念,了解網絡應用系統開發的方法和一般過程。(2)能夠簡要描述網絡應用系統體系結構(B/S、C/S)的概念和特點。(3)能夠在規劃設計的基礎上使用網頁設計工具制作簡單的網絡應用系統界面。①理解站點的含義,能用可視化方式表達站點的層次結構。②會使用網頁設計工具進行簡單網頁設計,如插入文字和圖片,利用表格進行網頁布局、建立超鏈接。③掌握簡單的表單設計方法。④了解HTML基本元素,如HTML基本結構,文本、圖片、表格、超鏈接以及表單等對應的HTML元素。
專題二:多媒體技術應用
1.圖形圖像
(1)了解常見圖像和圖形的類型和格式,及其數字化表示、存儲、呈現和傳遞的基本特征與基本方法。(2)能夠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方法采集圖像信息,能解釋圖像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思想。(3)能夠根據主題表達需求,選擇適當的工具和方法,實現圖像色彩和色調的調整、設置特殊效果等,并能綜合圖層、濾鏡、蒙版和路徑等處理技巧對圖像進行加工,表達創意。(4)體驗矢量圖形繪制工具的使用,并能繪制簡單的矢量圖形。
2.聲音
(1)了解常見聲音的類型和格式,及其數字化表示、存儲、呈現和傳遞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法。(2)能夠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工具和方法,能解釋聲音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原理。(3)能夠根據主題表達需求,選擇專業工具軟件,實現聲音的降噪、剪接、合成、音量均衡調整及添加特殊音效等常用處理。
3.動畫
(1)了解動畫的產生原理、分類以及常見的動畫文件格式。(2)能夠根據表達主題的需求,選擇適當的工具和方法,實現二維交互動畫制作和簡單多場景動畫制作。
4.視頻
(1)了解常見的視頻類型和格式,及其數字化表示、存儲、播放和傳遞的基本特征與基本方法。(2)了解流媒體的工作原理、常見的流媒體視頻格式。(3)能夠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方法采集視頻信息,能解釋視頻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思想。(4)能夠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選擇適當的工具和方法,實現視頻片段的剪輯及添加音視頻特效、轉場效果等常用處理操作。
5.綜合應用
(1)了解常見媒體及多媒體特征,了解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趨勢。(2)會使用非線性方式組織多媒體信息。(3)能從問題解決的需求出發,了解規劃、設計、制作多媒體作品的一般方法。(4)能根據表達、交流或創作的需要,選擇適當的媒體和多媒體編輯工具,規劃、設計、制作多媒體作品,表達意圖,并能夠對創作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5)通過評價與鑒賞他人的多媒體作品,體驗其創作思想,明白其中所蘊含的意義。(6)能夠理解并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合乎規范地使用多媒體技術。
專題三:算法與程序設計
1.程序基礎
(1)掌握利用計算機編程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2)掌握常量及變量的定義方式,能夠正確選擇變量的數據類型,并能說出定義不同數據類型的理由。(3)掌握程序中運算符、函數、表達式的表示方式,學會將數學表達式轉換為程序表達式;掌握常用的內置函數,如隨機數函數、數學函數、字符串函數的使用(如利用隨機函數實現猜數小游戲)。(4)熟練使用基本語句,結合三種結構進行程序設計。(5)掌握數組的使用,能用數組存儲批量數據(如排序問題)。
2.統計類問題:了解窮舉、排序的算法思想及其作用。
3.計算類問題:掌握常見計算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如大公約數、多元方程求解、一元多次方程求解、爬樓梯等同難度問題。
4.程序開發:掌握VB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思想與方法,了解對象、屬性、事件、事件驅動等概念。能夠使用VB開發出如計時器、鬧鐘等小程序。
(二)教育技術知識部分
教育技術知識部分以《現代教育技術基礎》所包含的內容為主,考試內容如下:
1.了解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環境的建設要素,包括班班通教學系統、語音教室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微格教學系統、遠程網絡教學、校園網絡系統、閉路電視系統、廣播系統、衛星數據接收系統等環境。
2.了解現代數字媒體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術。如服務器、PC機、筆記本電腦、數字采編播一體機、數字電視一體機、CD/DVD播放機、數字投影儀、實物展示儀、背投、數碼相機、攝像機等常見設備的使用和維護。
3.能運用教學設計理論系統地對教學資源與過程進行基本的設計、開發、應用、評價和管理。
4.能夠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