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江西省教師招聘考試大綱(2016年修訂版)》分析,2017年江西省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與往年考試相同,初中學段考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初中化學專業知識和初中化學教學論相關知識。
1.下列事實和解釋相符的是( )。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100mL——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B.結冰的水不能流動——0℃以下,水分子不再運動
C.用炭黑墨汁書寫的字經久不變色——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穩定
D.制糖工業用活性炭脫色制白糖——活性炭和有色物質反應
【答案】C。解析:宏觀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微粒間是有間隔的,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100mL;分子總是在不停的運動的,固態物質中分子也是運動的;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穩定,所以用炭黑墨汁書寫的字經久不變色;活性炭結構疏松,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異味,吸附作用是物理變化。
2.對于下列化學用語,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①可表示兩個氮原子 B.③中硫元素的化合價為+4
C.②和⑤均表示陽離子 D.④和⑤表示的微粒化學性質相同
【答案】B。解析:A.表示一個氮氣分子,錯誤;B.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設硫為x,O顯-2價,那么x+(-2×3)=0,x=+4,正確;C.②帶正電荷為陽離子,⑤得到一個電子,帶一個負電荷,為陰離子,因此錯誤;D.④和⑤的最外層電子數不相等,化學性質不同,錯誤。
3.下列事實與相應的解釋不一致的是( )。

【答案】D。解析:A.水通電分解,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故A正確。B.氧氣和臭氧(O3)性質不完全相同,構成物質的分子不同,故B正確。C.物質熱脹冷縮,分子之間有空隙,故C正確。D.銅塊在空氣中不燃燒,納米銅在空氣中可以燃燒,物質的形狀決定反應的劇烈程度,故D錯誤。
4.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右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依據溶解度曲線可判斷,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將甲、乙的飽和溶液從t2℃降到t1℃,析出甲的質量大
C.t2℃時,甲的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可采取降溫的方法
D.t1℃時,甲和乙的飽和溶液各100g,其溶質質量一定相等
【答案】D。解析:依據溶解度曲線,未指明溫度無法比較甲乙的溶解度大小,故A錯誤;溶液的體積和濃度定量關系不確定,無法比較甲、乙的飽和溶液從t2℃降到t1℃析出晶體的質量,故B錯誤;將t2℃時甲的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應采取升溫的方法,故C錯誤;t1℃時,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即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相等,甲和乙的溶液質量各100g也相等,故其溶質質量一定相等,D正確;故選D。
6.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由石墨轉化為金剛石的過程屬于化學變化
B.化學變化前后物質組成一定發生改變
C.化學變化前后分子種類一定改變
D.化學變化發生的同時,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
【答案】B。解析:化學變化前后物質組成可能不變,而可能是物質結構發生了改變。如石墨轉化為金剛石屬于化學變化,故B錯;故選B。
7.規范的操作是化學實驗成功的保障。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測定溶液的pH時,將試紙直接放入待測液中
B.固體藥品都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盤上稱量
C.配制稀硫酸時,將濃硫酸沿燒杯壁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斷攪拌
D.用高錳酸鉀制取所需氧氣后,先將酒精燈熄滅再把導管從水槽中移除
【答案】C。解析:A.測定溶液的pH時,測定溶液的pH時,應該用玻璃棒蘸取待測液滴到試紙上;B.稱量固體藥品時,應該放在紙片上,有腐蝕性的藥品應該放在小燒杯中稱量;C正確;D.用高錳酸鉀制取所需氧氣后,先將導管從水槽中移除再將酒精燈熄滅,以防止倒吸。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