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傳統觀念影響,許多人認為養老服務與管理就是給老人洗頭洗腳、端屎端尿的‘伺候人’的工作。”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劉曉靜向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山東省作為全國老年人口第一大省,截至2015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近190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9%,但目前專職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卻僅有10萬余人,其中在養老機構從業人員不足4萬人。
按國際公認標準,3位失能老人應該配備1名護理人員。“可是我國現如今,養老從業人員數量偏少,層次偏低,缺口巨大。劉曉靜建議,鼓勵社會資本辦養老服務類職業院校,通過國家財政補貼等方式緩解養老機構用人壓力,并適當增加養老從業人員的工資收入。
護士資格證考試頻道為大家推出【2017年護士資格考試課程!】考生可點擊以下入口進入免費試聽頁面!足不出戶就可以邊聽課邊學習,為大家的取證夢想助力!
困境
養老護理專業人數僅為個位數 部分高校甚至“停招”
劉曉靜介紹,2016年,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當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已達4000萬,按照1:3的照護比例,則需要養老護理人員1000多萬人。
而實際情況是,目前我國養老從業人員數量偏少,層次偏低,缺口巨大,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此前,央廣網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目前,由于受工資待遇偏低,勞動強度大,福利較少等諸多因素,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在一線養老護理崗位上的流失率超過七成。
“好多人不愿意從事養老工作,所以導致了專業的養老人才偏少,這是我們目前試運營期間面臨的較大困難。”
2月18日,央廣網記者前往山東省濟南善德養老院調研“醫養結合”相關問題時,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院長王傳新向記者如上坦言。
“另外,養老護理從業人員以來自農村的‘40、50’為主,文化層次不高,專業技術匱乏。”劉曉靜稱,在養老專業人才的供給方面,當前,與養老相關的專業有老年服務與管理、社會工作、醫療保健、護理康復、心理咨詢等相關專業,其中尤以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聯系為直接。
但是現實是,目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高學歷為專科,本科專業目錄中無此專業。此前,據北青報報道,2014年,全國45所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院校中,有10所院校沒有在校生,有10所學校在校生人數少于50人,但招生情況不理想,有的院校甚至已處于停招階段。
昨晚,央廣網記者試圖聯系一位正在山東某高校養老服務專業讀大二的學生張紅(化名)時,她卻以“沒什么好說的,不是什么光彩的專業”為由拒絕接受采訪。
探因
養老人才面臨“兩難”:源頭培養不足、流失嚴重并存
“如果幾天不在養老院,老人們會一直念叨著找我。”多年從事護理工作的山東善德養老院護理人員趙忠紅,平時把養老院的老人都當做家人一樣。但目前,社會上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卻存在偏見和誤解,視其為“伺候人”的專業,以致該專業的招生情況不理想,生源質量偏低,多為調劑而來的低分考生,且數量不多,甚至別院校招收養老護理專業的的人數僅為個位數。
“對于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而言,其作為一個專業出現時間較晚,發展不成熟,且目前只有專科層次,學生所學內容以生活照護等內容為主。”劉曉靜向記者舉例說到,從畢業生到崗后的情況看,當年流失率約為三成,工作三年后的流失率達到七成。
“盡管山東、浙江等省份出臺了大學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性補助獎勵政策,但規定要簽訂五年以上勞動合同,且補助額度不高,因此實際的激勵效應不明顯。”
2011年,民政部出臺的《全國民政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2020)》顯示,到2020年,養老護理員600萬人。
“相關部門和部分院校過于關注招生數量,沒有做到對普通養老護理員和高級養老服務與管理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差異化培養。”劉曉靜認為,這樣易造成院校培養的高端人才缺乏就業優勢。
另外,劉曉靜在調研中發現,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作為當前養老從業人員“主力軍”,只進行了簡單的技能培訓,服務內容單一,難以開展如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較高層次的服務,更談不到對行業產業的經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