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是指(zhi)降水的(de)pH值小(xiao)于( b )。
A.6.6
B.5.6
C.4.6
D.3.6
E.2.6
第2題:
一次污染物(wu)是指( a )。
A.由污(wu)染(ran)源直接排入環境中(zhong)的化學性(xing)污(wu)染(ran)物,其理化性(xing)狀保持(chi)未變
B.由污(wu)染源直接排(pai)入環境中的化(hua)學性(xing)(xing)污(wu)染物,發(fa)生(sheng)了一(yi)些物理性(xing)(xing)變化(hua)
C.由污染(ran)(ran)源(yuan)直接排出的化學污染(ran)(ran)物(wu),進入環境(jing)后與(yu)其它物(wu)質發生了反應
D.這種污染物(wu)(wu)不是(shi)(shi)直接從污染源排放到(dao)環境(jing)中的(de),而是(shi)(shi)原來就存(cun)在在環境(jing)中的(de)化學(xue)物(wu)(wu)
E.以上都不對
第3題:
凈化飲水最常用(yong)的混凝劑是( c )。
A.漂白粉
B.硫酸鈣
C.硫酸鋁
D.臭氧
E.硫代硫酸鈉
第4題:
交通運輸污染大(da)氣的(de)特點是( b )。
A.流動(dong)性(xing),排放高(gao)度(du)高(gao),排放污染物主(zhu)要(yao)是SO2、NOX、CO等
B.流動性,排放高度(du)較低(di),接近(jin)人呼吸(xi)帶,污染物主要是NOX、CO、醛類、Pb等(deng)
C.流動(dong)性,排(pai)放(fang)高(gao)度較高(gao),排(pai)放(fang)污染物(wu)主(zhu)要是SO2、、Pb、CO等
D.流動(dong)性(xing),排放高度較低(di),排放污(wu)染物主要是Pb、SO2、醛類等
E.流動(dong)性,排放高(gao)度(du)一般較低,排放污染物主要是(shi)NOX、醛類、Pb等
第5題:
原生(sheng)環境(jing)是指( a )。
A.天然(ran)形成的環境條件,沒有人為(wei)作用影響
B.天然形成(cheng)的(de)環境條件(jian),受到人為(wei)作用的(de)嚴重影響
C.天然形成(cheng)的環(huan)境條件(jian),受到動物(wu)活動的影響
D.人為作用所形成的優(you)美環(huan)境(jing)
E.天然(ran)形成的環境,但受到工業“三廢”的污(wu)染
第6題:
出廠水(shui)采樣(yang)進(jin)行(xing)全分析每年(nian)至少( b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5次
第7題:
毒物作用于機體,使機體產生超出其維(wei)持平(ping)衡(heng)狀態能力的生物學變(bian)化的最小暴露水平(ping)或劑量(liang)稱為( a )。
A.閾濃度
B.閾上濃度
C.閾下濃度
D.急性閾濃度
E.慢性閾濃度
第8題:
1986年4月25日前(qian)蘇聯切爾(er)諾貝利核電站爆(bao)炸,反(fan)應(ying)堆(dui)發生的產物主要是( b )。
A.90Sr、60Co、137Cs
B.131I、103Ru、137Cs
C.32P、60Co、103Ru
D.90Sr、137Cs、14C
E.14C、103Ru、60Co
第9題:
進行大氣樣品采集時(shi),用(yong)多孔玻板吸收管(guan)主(zhu)要適用(yong)于(yu)哪(na)種(zhong)物質( e )。
A.煙
B.粉塵
C.總懸浮顆粒(li)物
D.可吸(xi)入顆粒(li)物
E.氣(qi)態、蒸氣(qi)態和霧態物質
第10題:
垃(la)圾在進(jin)一步處(chu)理(li)前,先(xian)要進(jin)行(xing)壓縮,粉碎和(he)分選,何(he)種分選方(fang)法可以回收金屬( c )。
A.篩選
B.靜電分選
C.磁選
D.浮選
E.粉碎
第11題:
有(you)機前體物(wu)通常是指( b )。
A.水中的(de)有機物
B.水中能與氯(lv)形成氯(lv)化副產物(wu)的有機物(wu)
C.水中能與氯(lv)(lv)形成氯(lv)(lv)化副產物(wu)的有機(ji)物(wu)和少量(liang)無機(ji)物(wu)
D.水(shui)中(zhong)能與氯形成氯化副產(chan)物的(de)有機(ji)物和(he)無機(ji)物
E.水(shui)中(zhong)能與氯(lv)形成氯(lv)化副產物(wu)的(de)化合物(wu)
第12題:
測定(ding)大氣中有(you)害(hai)氣體的采樣高度(du)為( a )。
A.呼吸帶高度
B.0.5米(mi)的高度
C.1.0米的(de)高度
D.3米的高度
E.5米以上高度
第15題:
生活(huo)飲用(yong)水(shui)水(shui)質(zhi)衛生標準(zhun)規定大腸菌群不超(chao)過( e )。
A.100個/ml
B.100個/3ml
C.3個/ml
D.100個/100ml
E.3個/1000ml
第16題:
生活垃圾的熱解是( b )。
A.生活垃(la)圾在高溫條件下發(fa)生分解產生無機物
B.生活垃(la)圾在無氧條件且較低溫度(380~450℃)下發(fa)生分解
C.生活垃圾在高溫嗜熱菌的作用下進行有氧分解
D.生活垃圾被高溫焚燒(shao)
E.生(sheng)活(huo)垃圾熱解產生(sheng)的(de)主要(yao)是CO2氣體
第17題:
復(fu)氧作用是(shi)指(zhi)( b )。
A.水(shui)中溶(rong)解(jie)氧為不飽和狀(zhuang)態(tai)時,水(shui)中氧逐漸逸散到空(kong)氣(qi)中的(de)過程
B.水中氧為不飽(bao)和狀(zhuang)態時(shi),空氣氧不斷地溶解在地面水的過程
C.水中溶解氧為飽和狀(zhuang)態時,水中氧逐漸(jian)逸(yi)散(san)到空氣(qi)中的過程
D.水中溶解(jie)氧為飽和狀態時(shi),空(kong)氣(qi)中氧不(bu)斷溶解(jie)在地面水的過程(cheng)
E.地面水(shui)(shui)在不同的(de)水(shui)(shui)溫條件下(xia),所含(han)的(de)氧量
第18題:
下列哪種疾(ji)病屬公害病( a )。
A.痛痛病
B.克山病
C.大骨關節病
D.地甲病
E.黑腳病
第19題:
在進(jin)行(xing)地面水流(liu)行(xing)病學調查時,應調查下列哪(na)一(yi)項(xiang)( d )。
A.該污染物在水中的(de)含量(liang),并對居民進行生物監測
B.該污染在(zai)水生生物和水中的含量,對居(ju)民(min)進行生物監測
C.該污染物在水中(zhong)及(ji)底質中(zhong)的含量(liang),對居民(min)進行生物監測
D.該(gai)污染物(wu)在(zai)水中、水生生物(wu)及底(di)質(zhi)中的(de)含量,對居民進行(xing)生物(wu)監測
E.該污染物在水中(zhong)、水生(sheng)生(sheng)物及底(di)質中(zhong)的含量,不需對(dui)居(ju)民進行生(sheng)物監測
第20題:
需氯量等(deng)于(yu)( b )。
A.加氯量(liang)+余氯量(liang)
B.加(jia)氯(lv)量(liang)(liang)-余氯(lv)量(liang)(liang)
C.加氯量×余氯量
D.加氯量/余氯量
E.以上都不是
第21題:
空(kong)氣動力學(xue)當量直徑(jing)是指( b )。
A.在(zai)低雷(lei)諾數(shu)的氣流中與密度球具(ju)有終末沉降顆粒(li)直(zhi)徑
B.在低雷諾數的氣(qi)流中與(yu)單(dan)位密(mi)度球具有終末沉降顆粒直徑(jing)
C.在低(di)雷諾數的氣(qi)流中與(yu)顆粒(li)單位(wei)密(mi)度球具有(you)初(chu)始(shi)沉降顆粒(li)直徑
D.在低雷(lei)諾數的(de)氣流(liu)中與(yu)顆(ke)粒與(yu)單位密度(du)球(qiu)具有中間沉(chen)降顆(ke)粒直徑(jing)
E.在低雷諾數的氣流(liu)中與密度球(qiu)具(ju)有初始沉降(jiang)顆(ke)粒直徑(jing)
第22題:
“密(mi)封發酵法”進行糞便無害(hai)化處理時(shi),殺死病原(yuan)菌與寄生蟲卵(luan)的(de)主(zhu)要(yao)因素是( c )。
A.高溫
B.缺氧
C.氨氣
D.缺乏營(ying)養物質
E.生物拮抗
第23題:
臭氧消毒( a )。
A.效果好、用量少、接觸(chu)時間短、不產生(sheng)三鹵甲烷
B.效(xiao)果差、消毒費用(yong)高,pH值寬
C.效(xiao)果好、接觸時間長、不產生三鹵甲烷
D.效果一(yi)般(ban)、費用高、pH值窄
E.效果好,不產(chan)生(sheng)三鹵甲烷、接觸時間要求(qiu)長
第24題:
某工廠每日燃煤1000噸,煤中含硫量為1%,約有10%的(de)硫轉入爐渣中,該(gai)工廠每日可向(xiang)大氣中排放SO2( c )。
A.9.0噸
B.4.5噸
C.18噸
D.90噸
E.45噸
第25題:
水體的(de)污(wu)染(ran)源主要有( a )。
A.工業(ye)廢水(shui)(shui)、生活污水(shui)(shui)、農業(ye)污水(shui)(shui)
B.冷卻水(shui)(shui)、洗滌污(wu)水(shui)(shui)、化工污(wu)水(shui)(shui)
C.有(you)機污水、無(wu)機污水、混合性污水
D.物理性污水(shui)(shui)、化(hua)學性污水(shui)(shui)、生(sheng)物性污水(shui)(shui)
E.以上都不對
第26題:
對大氣中某(mou)一點(dian)污染源的污染現(xian)狀進行監測時,在(zai)風(feng)向比較固定情況2下,其布(bu)點(dian)可選(xuan)用( a )。
A.扇形布點
B.方格布點
C.棋盤布點
D.梅花布點
E.以上都不是
第27題:
水體自凈是指( b )。
A.水(shui)體(ti)中的污(wu)染物(wu)越來越少
B.水(shui)體(ti)中的污染物濃(nong)度逐漸降低,水(shui)質恢(hui)復到污染前的狀況
C.水(shui)體(ti)中(zhong)的污染(ran)物濃度逐漸降低,水(shui)質好于(yu)污染(ran)前的狀況
D.水(shui)中的污染物濃度沒有改變,但水(shui)體可以使用
E.水體(ti)中的(de)污染物濃(nong)度無(wu)限降低,水質越來越好
第28題:
水的(de)硬度取決于( c )。
A.水中碳酸鹽的(de)含量
B.水(shui)中硫酸鹽的含量
C.水中鈣、鎂(mei)離(li)子的含量
D.水(shui)中鈣鎂鹽的含量(liang)
E.水中氯化鈣的含量(liang)
第29題:
因地質地理原因,使某地區土壤飲水(shui)中微量(liang)(liang)元素含(han)量(liang)(liang)過多或過少,導致該地區居民發生一(yi)種特殊性疾病,該病稱( b )。
A.公害病
B.生物地球(qiu)化學性疾病
C.慢性營養性缺(que)乏(fa)病
D.代謝障礙病
E.以上都不是
第30題:
混凝沉淀(dian)的原理為(wei)( d )。
A.水(shui)解(jie)+電中和+吸附
B.壓縮雙(shuang)電層+電中和+水解
C.壓縮雙電層+吸(xi)附+架橋
D.壓縮雙(shuang)電層(ceng)+電中和+吸附(fu)架(jia)橋
E.水解+吸附架橋+壓縮雙電壓作用
第31題:
慢性阻(zu)塞(sai)性肺部疾(ji)患是由于(yu)( b )。
A.大氣污染物在體內蓄積的結果
B.大氣污(wu)染物對機(ji)體微(wei)小損害逐(zhu)次累(lei)積的結果
C.水體(ti)污(wu)染物在體(ti)內蓄積的(de)結果
D.水體污染物(wu)對(dui)機體微小損害逐(zhu)次(ci)累(lei)積(ji)的結果
E.大氣(qi)二次(ci)污染物對機體微小(xiao)損害逐(zhu)次(ci)累(lei)積的結果
第32題:
對區域(yu)全市性大氣進(jin)行監測時,一般常采用的指標是( b )。
A.Pb、CO、NO2
B.SO2、IP、TSP
C.SO2、NOX、CO
D.SO2、BaP、NOX
E.CI、SO2、BaP
第33題:
水(shui)中總固體是( e )。
A.水(shui)中溶解性固(gu)體(ti)的總稱(cheng)
B.水中懸浮(fu)性固體的總稱
C.水中有機(ji)物(wu)的(de)總(zong)稱
D.水中無機物(wu)的總稱
E.以上都不對
第34題:
HOCI和OCI-的殺菌效果(guo)為( c )。
A. HOCI的殺菌效果與OCI-相(xiang)同
B. HOCI的殺菌效果與OCI-低(di)80倍
C. HOCI的殺(sha)菌(jun)效果與OCI-高80倍
D. HOCI的殺(sha)菌效果與OCI-低20倍(bei)
E. HOCI的殺菌效果與OCI-高20倍
第35題:
下(xia)列幾種說(shuo)法中(zhong)哪一(yi)種是正(zheng)確的(de)( d )。
A.土壤(rang)成分(fen)僅能吸(xi)附重金(jin)屬和農藥
B.污染土壤的所有有機物(wu)都(dou)最終(zhong)變成簡單的無機化(hua)合物(wu)
C.進入土壤的所有病原體由于環境(jing)不利,全部很快死亡
D.土壤有機物的(de)腐(fu)殖(zhi)質(zhi)化是土壤自凈(jing)的(de)重(zhong)要過程
E.固體(ti)廢(fei)棄(qi)物污染(ran)土壤后(hou)都(dou)很局(ju)限(xian),不(bu)致影響周圍環(huan)境
第36題:
水(shui)源水(shui)往往不能滿足飲用(yong)水(shui)水(shui)質標準的要求,因(yin)而需要進行處(chu)理(li),地面水(shui)的常(chang)規處(chu)理(li)為( c )。
A.過濾-混(hun)凝沉淀-消(xiao)毒
B.過濾-澄(cheng)清-消毒(du)
C.混凝(ning)沉淀-過濾-消毒
D.消毒-過(guo)濾-再消毒
E.消毒-混凝沉淀-再過濾(lv)
第37題:
可(ke)吸入塵是指顆粒直徑( c )。
A. <5μm
B. >5μm
C. <10μm
D. <1μm
E. <0.1μm
第38題:
溶解(jie)氧含量可作為( c )。
A.有(you)機物污染的間接指(zhi)標(biao)
B.水(shui)體自凈(jing)的間接指標
C.有機物污染及其自凈(jing)的間接指標(biao)
D.有機物污染及其自凈的(de)直接指標
E.有機物和無機物污染及其自(zi)凈的(de)指標
第39題:
環境衛生學研(yan)究( c )。
A.自(zi)然(ran)環境與人群(qun)健康的關系
B.生活(huo)居(ju)住環境與人群健康(kang)的關系
C.自然(ran)環境和居住環境與(yu)人群(qun)健康的關系
D.社會環(huan)境(jing)與人群健康(kang)的關系
E.地理環境與人(ren)群健康的關系
第40題:
SO2與煙塵共同存在時(shi)聯合作用比(bi)SO2單獨的(de)危害(hai)大,其理由(you)是( d )。
A.煙塵的刺激性比SO2大
B. SO2可以(yi)吸附在煙塵(chen)上進入上呼吸道
C.煙(yan)塵中的氧(yang)化鐵可催(cui)化SO2轉(zhuan)變成(cheng)硫酸霧(wu)
D. SO2可(ke)以吸(xi)附在IP上(shang)進(jin)入肺深(shen)部,同(tong)時IP上(shang)氧(yang)化劑能(neng)催化SO2氧(yang)化成硫酸霧(wu)
E.以上都不是
第41題:
總大腸菌數作為水質污染指標的理由( b )。
A.數目多、生存時(shi)間較(jiao)(jiao)致病(bing)菌稍短,抵(di)抗(kang)力較(jiao)(jiao)芽(ya)胞弱(ruo)
B.數目多、生存時間與(yu)致病菌相近,檢(jian)測方法較容易(yi)
C.數目多(duo)、生存時間比(bi)致病菌長(chang),檢(jian)測辦法較(jiao)容易
D.數目一般、生存時間較致病菌(jun)較長,檢測辦法較難
E.數目一般、生存時間(jian)與致(zhi)病(bing)菌相近,檢測(ce)辦(ban)法尚能(neng)掌握
第42題:
工(gong)業廢氣排放標(biao)準是(shi)指(zhi)( a )。
A.各工廠(chang)企業等污染(ran)源在(zai)排(pai)放口(kou)向環(huan)境中排(pai)放所容(rong)許(xu)的“三廢”數量
B.各工廠企業在其規定地點所(suo)排放出來的“三(san)廢”數量
C.各工廠企業(ye)在其煙波著陸點所測出的“三廢”數(shu)量
D.各(ge)工廠企業所(suo)轄的范圍內測出的“三廢(fei)”數(shu)量(liang)
E.以上都不是
第43題:
環境污(wu)染物在體內(nei)蓄積的(de)程度與哪些項因素有(you)關( a )。
A.吸收(shou)量、排(pai)出(chu)率、作用時間(jian)
B.進入途(tu)徑、排(pai)出方式、作用時間
C.吸收量、排(pai)出方式、排(pai)出時間
D.吸收量、排出(chu)方式、作用時間(jian)
E.吸(xi)收量、蓄積量、排出量
第44題:
決定大(da)氣污染程(cheng)度最(zui)基本的因素是( c )。
A.加高煙囪高度
B.提高抬(tai)升高度
C.控制(zhi)污染物的(de)排放量
D.加強綠化
E.提高除塵措(cuo)施(shi)效果
第45題:
湍流(liu)是指( b )。
A.空氣不規則的上下擺動
B.空氣不(bu)規則的上下流動(dong)
C.空氣水平流動
D.空氣垂直(zhi)流動
E.以上都不是
第46題:
生活爐灶和(he)采(cai)暖鍋(guo)爐污染大氣的特點是( b )。
A.燃燒完全、煙(yan)囪(cong)高度低、比較集中、季節性強
B.燃燒(shao)不完(wan)全、燃燒(shao)效率低、比較集(ji)中(zhong)、季節性強
C.燃(ran)燒(shao)不完全(quan)、燃(ran)燒(shao)效率低(di)、不太集中、低(di)空(kong)排放(fang)
D.低空排放、比較(jiao)集中、燃(ran)燒(shao)不完全、煙囪(cong)高度低
E.燃燒完全、煙囪高(gao)度較高(gao)、比較集(ji)中、有(you)季節性
第48題:
地球上的大氣(qi)圈(quan)、水圈(quan)、土(tu)壤(rang)圈(quan)和生(sheng)物圈(quan)被(bei)稱為( a )。
A.自然環境
B.生活居住環境
C.城(cheng)鄉生活居住環境
D.次生環境
E.生態環境
第49題:
土壤(rang)中鎘的衛(wei)生標準是1.0ppm,經調查(cha)研究認為(wei)某一土壤(rang)環境(jing)的環境(jing)容(rong)量為(wei)0.6ppm,該環境(jing)單元的鎘的自然本底(di)值是( d )。
A.0.1
B.0.2
C.0.3
D.0.4
E.0.6
第50題:
次(ci)生環境是指(zhi)( c )。
A.天然形成的(de)環境
B.某些元素分布不均所造(zao)成的(de)環境(jing)
C.由(you)于人類活動(生(sheng)(sheng)產(chan)和生(sheng)(sheng)活)所造成的(de)環(huan)境
D.無生物所形成的(de)環(huan)境
E.以上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