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這一調查結果和老百姓概念中的數字有些差距。
那么,醫生收入到底低不低,他們的付出是否應該得到更高報酬呢?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系列調查,并請各界專家分析解讀。
醫生到底掙多少錢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曾表示,在一個社會中,醫生和律師的勞動報酬應該比較高,因為我們把健康委托于醫生,而把財產(有時甚至是生命和名譽)委托于律師。但我們的調查結果卻似乎沒能支持這一理論,75%的醫生年薪低于4萬元,16%的醫生年薪在5萬到6萬元之間。
對此,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原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朱宗涵表示,這一數據與中國醫生的工資基本吻合。“不過,不同地區、醫院、科室之間的差別很大。”
“醫生的收入還是很低的。”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陳鑫表示。北京市朝陽區衛生局醫院管理中心主任丁曉燕也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據她了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醫生的收入水平確實跟調查結果差不多;但在一些地級城市,醫生的年收入可能只有2—3萬元。據了解,醫生的收入主要分為兩部分———職務工資加津貼、科室獎金。
職務工資加津貼。醫生工資單上通常只列出這部分收入。其中,職務工資由國家統一規定,隨著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級別由低到高,工資也逐漸增加,(上接第一版)數額在每月400—2000元。津貼則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醫院有所差別。北京某三甲醫院一位主治醫師(工作約5年)向記者出示了其工資單:崗位工資680元、薪級工資295元、各種補貼1860元,再扣去公積金等項目后,每月可得2537元。據《財經》報道,福建省某三甲醫院的住院醫師月工資加補貼約1200元、主治醫生1200—1500元、副主任醫師1500—2000元、主任醫師2000—3000元。
科室獎金。據了解,這部分收入往往跟醫院和科室經濟效益直接掛鉤。“醫院會根據各個科室的效益把獎金發給科室,科室再根據每個醫生的業績來分配。”北京某三甲醫院的住院醫師陳慧(化名)說,“所以賺錢多一些的科室、診療患者數量多一些的醫生,拿到的獎金也多。”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李宏軍也表示,骨科等科室由于使用的醫療耗材比較昂貴、手術風險比較大、手術量也較多,所以獎金較多,“但是像我們科室,獎金就排在中下等了,我每月獎金在2000—3000元之間吧。”而在哈爾濱某三甲醫院婦產科工作的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住院醫師表示,她每個月的獎金只有500元。
如果把這兩部分收入相加,我們所了解到的醫生收入狀況的確不容樂觀,年輕醫生尤其如此。李宏軍教授表示:“我們這里很多年輕醫生,博士畢業,每月一般拿3000元左右。”而有多年工作經驗的高級別醫生,收入要高些。“我是主任醫師,每月工資加獎金大概在5000—6000元之間。”李宏軍教授說,“不過,與我看過的病人的收入相比,我的收入大概要排在中下等。”
而且,在全國各個地區,不同醫院的醫生收入也有不小的差異。山東省濟南某三甲醫院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主治醫師表示,他的月收入只有1200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總會計師杜書偉則介紹,他們醫院住院醫師的月收入為5000元左右。陳慧醫師介紹,在深圳、廣州,三甲醫院主治醫師月收入可達1萬元。
與城市的醫生們相比,農村地區醫生收入更低。遼寧省某縣醫院一位工作了七八年的醫生告訴記者,他每月往往只能拿七八百元。“在我們那兒,得大病的人都到大城市去看病;生小病的人能忍就忍。醫院效益不好時,連足額工資都發不了。”丁曉燕主任也表示,農村醫生的月收入確實可能在1000元以下。
醫生收入與付出是否相稱
客觀地講,醫生的收入相對大多數人來說還可以,“但衡量一個人的工資高低,有兩個角度。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衛生經濟與管理學系副主任劉學教授表示,“一是看他前期投入了多少,二是看他創造了多少價值。”
無疑,一個人要想成為合格的醫生,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從一個醫學生踏入醫學院算起,至少要經過10年苦讀,才有能力獨立地解決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友誼醫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王天佑說。這期間,家長要提供學費、書費、生活費。此外,不管是實習,還是行醫,醫生都要承受巨大風險———一個嚴重的失誤,就可能斷送自己的職業生涯。“醫生是高技術、高風險的職業,應該適當提高報酬。”
如果從醫生創造的價值看,他們挽救的是生命、祛除的是病痛、帶來的是生命質量的提升。但一臺能挽救生命的手術,可能只收費幾百元。這幾百元,卻是近10名醫護人員的報酬。與生命的貴重比,醫生的勞動顯然過于廉價了。
而和自身比,中國醫生收入近年來的收入也沒有太大變化。調查中,83%的醫生表示,近一年來,收入沒有變化(因為提職稱者除外);10%的人甚至稱收入下降了。而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醫生平均每月3000元的收入,生活顯得并不寬松。一位剛畢業的年輕醫生對記者說:“我每月房租1000元,交煤氣費、電費等,還得花幾百元;加上買日用品、打電話,偶爾和朋友吃頓飯,3000元就沒剩多少了。”最令他頭痛的是,最近一段時間物價上漲,自己的收入卻原地踏步,“這基本等于是降了些工資。”
“同樣是念了大學,再工作10年,醫生的工資和其他職業比,屬于中等偏下。”陳鑫院長表示。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副主任醫師說:“公務員工資改革后,相當于副高級別的每月能拿8000元,但我現在每月是5000元。如果考慮到工作強度,我們的收入可是差遠了。”北京市律師協會的副會長彭雪峰則在2006年表示,北京律師人均年收入約7萬元。據媒體報道,在上海,經濟法律師月收入超過5000元,高時可達1萬元。北京市統計局城市經濟調查隊曾在2000年對北京的高收入人群做了一次調查,高收入群體人均月收入達到7444元,其中收入的前10種職業排行為:私營企業經營者、法律專業人員、股份制企業負責人、導游、演員、職業股民、個體經營者、影視制作人員、大中小學教師、其他自由職業者。醫生列第15位。
其他國家和地區醫生的收入則更人艷羨。美國勞動部勞動統計署2001年的就業統計顯示,美國收入排名前兩位的均為醫生:第一位是外科醫生,年收入13.7萬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7.1元);第二位是婦產科醫生,年收入13.34萬美元。當然,考慮到美國2006年的人均GDP是4.2萬美元,為中國的25倍,因此美國醫生的收入高并不具可比性。在日本,醫生人均年薪為1047萬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72.9萬元)。在中國香港,住院醫師的月薪則在4.4萬港幣(約合人民幣4萬元)左右。在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巴西,公立醫院的人均月薪約為1000美元。
無論與自身相比,還是與其他行業、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醫生收入比,中國醫生工資都不算高。
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系主任文躍然看來,這樣會帶來不少問題,“給醫生的合法工資太少,不能體現醫生個人價值,也不能讓他們過上比較體面的生活,有人就可能去尋找其他的‘工資袋’,如增加灰色收入。”
談起灰色收入,很多百姓憤憤不平:“就算醫生的合法收入少,可他們還有灰色收入呢。又是藥品回扣,又是紅包的。這加在一起,醫生其實賺得不少。”
“我可以說,一半醫生拿過藥品回扣。”一位醫生在網上留貼說,“大醫院每月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中等醫院幾百元到幾千元,小醫院也有幾百元。”湖北武鋼第二職工醫院一位醫生則表示,他3年的灰色收入加起來共300元。北京一位三甲醫院住院醫師認為,其實年輕醫生很少有機會接觸藥品回扣;即使能拿,也遠沒有人們想象得那么多。“而且我覺得討論醫生拿了多少灰色收入并沒有意義,畢竟各個地方的情況還不一樣。與其如此,不如想想醫生為什么要拿灰色收入。”醫學全在線www.med126.com
“以往,政府為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希望醫院在低價格水平上運行。”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第七套醫改方案主筆人顧昕表示。也因此,一個經驗豐富的主任醫師給一個患者診療,可能才收取十幾元的費用。這樣一來,想保證醫生有較高水平的收入,就需要政府給醫院足夠的補貼。但陳鑫院長表示:“近幾年來,政府對公立醫院投入不足,醫院不得不自己經營來維持運行。”如此一來,有的醫生成了商人,有的醫院成了營利單位。隨著老百姓醫療費用的增加,醫患關系也變得緊張了起來。
與此同時,醫學人才流失現象也日益嚴重。陳慧醫師告訴記者,她的很多同學讀完博士,拿了學位,就立刻離開,或去醫藥公司工作,或到國外當醫生。問及原因,都說賺錢太少,而且又不愿意為拿回扣和紅包而偷偷摸摸、提心吊膽地做事。
政府應加大投入
“醫生有灰色收入,說明他們的合法收入短缺,說明我們的醫療體制可能‘剝奪’了他們本來應該獲得的收入。
”顧昕教授說。文躍然主任也表示,醫生收取灰色收入的現象,不能只怪醫院和醫生,也有體制上的問題。但一些百姓卻不這么認為。有網友表示:“醫生賺錢辛苦,我們賺錢也不容易。工資少,不應該是拿灰色收入的理由。”還有網友表示:醫生有自己的不容易和苦衷,但收取灰色收入,違背了醫德,不能被社會接受。一位在銀行工作的北京市民對記者說:“大部分醫生很敬業很辛苦,我們看得到,也能體諒,我也特別贊成給醫生們漲工資。但希望他們能更專心地鉆研業務,也更加自律,讓社會、讓百姓心服口服。”
顧昕教授認為,要讓醫患雙方都滿意,就得適度地增加醫生的合法收入。“我們應改善醫療衛生體制,讓醫生名正言順地掙到這么多錢!”如此一來,沒有了后顧之憂,醫生就能夠踏踏實實地為患者服務了。那么,醫生收入應定在什么水平才合適呢?記者聽到了兩種不同的聲音。
王天佑、陳鑫、李宏軍、陳慧均表示,“醫生收入應參考國家公務員。”在他們看來,可以像國家公務員一樣實行“3581”工資制度(即按照職務級別的不同,給予3000元、5000元、8000元、1萬元的工資)。“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醫院的投入。“陳鑫院長強調。文躍然主任也表示,政府應該對醫生的收入負起責任,讓他們合法地得到滿意的工資。李宏軍教授進一步指出,即使都是主任醫師,也應該根據醫生在各級醫院發揮作用的不同,適度拉開工資水平。“水平高、任務重的醫生工資可以高一些,這樣有利于形成競爭機制。”
但在劉學教授看來,人們對收入的滿意度總是相對的,“而且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畢竟經濟在發展,市場在變動,醫生的需求和期望也在變化。”所以,劉學教授認為,政府應開放醫療市場,允許大型民營醫院進入市場,并和公立醫院“競爭”醫生,由市場來發現醫生的價值。“這樣一來,患者會自動選擇那些水平高的醫生,并付給他們足夠的報酬,這也會激勵醫生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同時,劉學教授強調,政府應做好監管工作,一旦發現醫生有拿紅包等不良行為,就要取消其行醫資格,以保證醫療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