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材料:
1、
中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在全國640個大中城市中,有300個城市缺水,其中100個嚴重缺水。盡管我國水資源緊缺,但水資源的浪費仍十分嚴重。1997年,全國僅有123個城市建成307座不同處理等級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僅在1292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僅為13.4%;我國目前5萬多個小城鎮,370多萬個鄉村,9億多人口居住地基本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從而直接導致了地表水的廣泛污染,使水資源匱乏的矛盾更加尖銳;而目前我國城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也只有50-6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90%以上的水平。
水利部的最新成果顯示,近年來,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量明顯減少,其中以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地區最為顯著,資源總量減少了12%,北方部分流域周期性的水資源短缺加劇,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
無錫一直因城市邊上的太湖而驕傲。一曲吳儂軟語的《太湖美》曾經唱道: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是的旅游勝地,而無錫也被稱為"太湖明珠"。
"太湖明珠"并非言過其實,這個擁有3000年歷史的城市因工業發達、商業繁榮而素有"小上海"之稱。從19世紀初開始,無錫由全國的米市場、布碼頭走向區域經濟中心城市。
這個只有47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0萬的城市,能有如此驕傲的經濟增長速度,很大程度上歸功于1970年代的鄉鎮企業崛起,這也是后來被廣泛談及的""蘇南模式。
上世紀80年代任無錫市經貿委主任的沈仲興介紹,鄉鎮企業自1958年就在無錫各個村鎮出現,1974年以后更是風起云涌,每個村都有自己的企業。到了1989年,無錫鄉村兩級工業企業產值達219.9億元,占全省的19.1%,占全國的3.6%。
整個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還以輕工業為主,這與無錫的工業傳統有關,解放前,無錫的輕工業和重工業比例是70%比30%,無錫市的傳統產業是紡織業。到了上世紀90年代,無錫的產業結構開始發生變化。由輕工業開始向重化工業轉身。重化工業比重從1980年的42%躍升到目前的74%。
在此過程中,無錫市形成五大傳統支柱產業--機械、紡織、冶金、化工、電子(家電)。在"九五"期間,這五大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到了全市規模企業總量的70%。2006年無錫規模以上工業中,冶金、紡織、機械等行業占制造業的比重為55.5%。
而此時整個蘇南地區開始大量引入外資,無錫也不例外,1987年,無錫市實際利用外資僅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1%,其中外商實際投資僅占1.3%。而到1996年,無錫市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已經達到40%。
近幾年,因為經歷"藍藻事件",太湖的污染備受關注。在此次水危機中,數百萬無錫市民無法正常飲用自來水。無錫市政府在"藍藻事件"發生后的總結是,無錫走的是一條傳統的工業化道路。無錫長期沿襲著"兩頭在外"和承接國內外制造業轉移的發展模式,生產過程中引進能源和原材料,生產和出口相當多的是耗能高污染高的產品,在產生利潤的同時也產生了污染,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承接了污染。
3、
長期從事中國華北地區水資源研究的斯坦福大學資深環境研究員斯科特羅澤爾(Scott Rozell)日前指出,在極度缺水的華北地區,農民只有靠打井取水,出現了有2000多萬口井遍布農村的"奇跡",并展現出水資源的嚴重危機,他說:"現在的問題是,水位越來越低,而且打出來的水越來越貴。"他還表示,中國已經有了完備的保護水資源的法規和政策,"問題在于,政策是不錯,可是實施這個政策很困難。"
去年7月《望東方周刊》的一項數據就顯示,隨著降水量的減少,從1976年起,河北一直在超采地下水,30多年共超采1200多億立方米,這相當于200個華北地區淡水湖白洋淀的蓄水量。地下水位一降再降,形成了"世界奇觀"的地下漏斗區。而且,近10年來,河北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發生了200多處大地裂,最嚴重的滄州比上世紀70年代初地陷近3米;海河防洪墻下陷兩米;秦皇島的海水內侵已經到了京山鐵路線以西,地下水早已不可飲用;北戴河的棗園里,原來供應國家領導人喝的甘甜的井水如今已經全部變成了咸水。
4、
今年,央視經濟半小時曾策劃了一個節目,尋訪中國污染最嚴重的5條河流,流經上壩的橫石水入選。央視經濟半小時曾經以《橫石河流過死亡村莊》為題對其做過報道。嚴格說來,橫石水應算北江的一條二級支流,它發源于韶關市大寶山,一路流經4個村莊,在翁城匯入翁江,翁江又在大站鎮匯入北江。橫石水本是從大寶山流出的山泉水,它沖擊出了涼橋、上壩等村落肥沃的土壤。
20多年前,橫石水清澈見底的水流淌過石子一路歡唱,20多年后,橫石水在上壩等同于死水,人稱"死亡之河"。10月26日,記者第一次見到了這條河水,河灘邊的石子已被染成深棕色,就像劣茶泡出的厚厚茶垢,河岸上沿沉淀出一條黑色金屬帶。這景色沒有任何生物作襯,村里人說,這河里的魚蝦1980年后就絕跡了。橫石水邊異常安靜。河邊不長一根水草,岸旁沒有一個人,沒有牛羊的蹤影,也沒有昆蟲的吵鬧。
橫石水究竟有多毒?今年6、7月發洪水時,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林初夏帶著他的學生,取了一些橫石水,稀釋了10000倍,結果發現,水生物還是不能在里面存活超過24小時。稀釋100000倍后,橫石水仍然有毒。
這件事更具體的含義是,橫石河水流到翁江,其毒性仍不足以被稀釋。林初夏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橫石河的毒性可順延下游50公里,大雨時,其毒性甚至可以去到100-200公里遠的地方。就是這樣毒的一條河,上壩村村民在它邊上住了30余年。
除了水污染,水資源緊張之外,還有一種潛在的危機在延伸。
5、
世界銀行環境與市政高級工程師樊遠明最近在一個關于水價的論壇上稱,應加快推進水價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的作用。他認為,導致目前水資源浪費相當嚴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的主要原因是水價構成不合理,水價偏低,沒有反映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環境治理成本。
今年4月以來,一股水價提價的"潮流"席卷了全國各大城市。
2009年全國部分城市水價調整統計表
城市 自來水費 污水處理費 調價理由
調整前 調整后 調整前 調整后
上海 1.03元/立方米 1.33元/立方米 0.90元/立方米 1.08元/立方米 成本不斷上升,水價多年未作調整,上海現行供排水價格與企業運營成本已明顯倒掛。上調水價促進節約用水,合理配置水資源
沈陽 1.4元/立方米 1.8元/立方米 0.5元/立方米 0.6元/立方米 水庫的供水價格提高,取地下水開征水資源費等
天津 3.40元/立方米 3.90元/立方米 籌集南水北調資金,緩解供排水價格矛盾
常州 1.16元/立方米 1.41元/立方米 1.15元/立方米 1.40元/立方米 供排水企業經營虧損
蘭州 0.3元/噸 0.5元/噸 成本增加
6、
伴隨著水價的上漲,各種質疑聲也不絕于耳。有學者質疑,如果漲價是為了體現水資源的稀缺程度,那么,提升的應該是水價構成中的水資源費,而不是企業供水價格。所謂水資源費,是政府為開發、利用和管理水資源,而針對取水單位征收的資金,其實質是針對使用水資源征收的稅款。但許多地區水資源費征收不足。在蘭州,據聽證者介紹,水價中的水資源費僅每立方米0.05元。而在當期的漲價潮中,增收水資源費并非主流。明確上調水資源費的,僅有天津等少數城市。天津市此次調價中,以地表水為水源的自來水公司,水資源費由每立方米0.25元調整為0.63元;直接從江河湖海水庫取水的,水資源費由每立方米0.10元調整為0.20元。但就全國而言,水資源的收費并未完全步入正軌。
水價上漲能否帶來水資源的節約?在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的沈大軍博士看來,對我國的絕大數家庭來說,水的使用是一個剛性需求,僅靠提高水價一項措施來推動節約用水,節約空間不大。他認為,對一個普通生活水平的三口之家來說,基本上每個月的用水量在8-12噸,壓縮的空間不大。因為我國幾乎很少有家庭有游泳池和草坪,水價調高后抑制的只可能是類似游泳池那樣過于奢侈的需求,而日常生活的用水量很難減少,不可能過去一天洗一次澡,漲價后就一個星期洗一次,所以認為漲價就能節約用水的說法對多數家庭并不適用。
7、
8月6日,河南省洛陽市舉行了水價調整座談會,而之所以舉行這個座談會,是因為7月31日洛陽市水價調整聽證會上出現的18位代表有17位同意漲價的結果被很多人質疑,認為這場聽證會沒有反映民意。最終,洛陽市政府決定通過網絡公告、自愿報名的方式,邀請59名市民,再舉辦一場水價調整的座談會。
7月29日的寧波水價調整聽證會上,15名聽證會參加人分別站在各自的立場,對水價是否該調整、調整原因、調整幅度、上調后低收入群體的保障工作等各抒己見。
洛陽水價調整座談會上網友發言一組:
市民一:第一個問題就是調整價格,有無政策和法律依據。
市民二:這個企業虧損不虧損,他們把我們納稅人的錢用到哪里去了?
市民三:剛才律師針對"售水定價成本監審報告"中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置疑,我是贊同的,我認為該報告不具有科學性。
市民四:如果非要漲價,我建議居民用水十噸以下不要再漲價。
寧波水價調整座談會代表發言一組:
王軍海(市自來水總公司):水價與成本明顯倒掛,企業虧損嚴重。因此,合理調整水價有利于促進供水企業健康發展。
王泰瑯(市人大代表):適當提高水價,能避免水資源浪費,保障水質,但漲價幅度應少一些,調價后,自來水的水質應有提高。
吳明華(消費者):水廠虧損不應完全由百姓來"埋單",應多聽各方聲音,慎重穩妥地進行水價調整。水價調整應分步實施,且幅度不能過大。
周海銘(市財政局):水價應該調整,有必要利用價格杠桿,引導居民改變用水觀念,增強節水意識。企業的財務成本適當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
胡文翔(市政協委員):本次水價調整幅度不應超過25%,而且,三年內不能再次提價。
施民偉(市消保委):水價應該相應提升,但是,政府同樣也是受益者,政府理應承擔一部分供水價格成本。
唐劍冬(市總工會):水資源是公共資源,水價不能完全與成本掛鉤,一部分應由財政補貼,調整的幅度不宜過大。應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
8、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8月4日做客新華網,就目前備受關注的水電氣價格改革話題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他認為,資源產品價格改革牽扯多方利益,但長遠來看,只要價格理順了,那么在資源的分配、在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引導結構調整等方面就會有長期的、好的作用。
周大地認為,水電氣這類資源性產品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前些年在新保守主義思潮下把所有公益性產品全部市場化也是一個潮流,包括電力體制改革的競爭也都是市場化。但是現在回頭來看,在這些問題上,還需仔細研究。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如何找到“市場化”與“公益化”的平衡點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9、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水資源中心主任邵益生指出,在中國,自來水作為自來水作為一項公共產品,其價格一直由政府根據水成本制定。水成本包括調水成本,凈化費用和污水處理費用,其中調水成本所占比例。
“近年來,由于城市本地水源污染日益嚴重,導致大范圍調水工程增多,增加了調水成本和污水凈化及處理成本,從而使自來水價面臨上升壓力,這些工程巨大的耗資,最后也將反映到水價上。”邵益生說。據他介紹,目前大規模跨流域調水工程包括引灤入津工程、引碧入連工程以及南水北調工程等。
廣東省江門市副市長李崴表示,在自來水定價上,地方政府容易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社會輿論普遍不贊成漲價,而另一方面,持續上升的水資源成本使政府面臨壓力。他說,雖然自來水價格由政府最后制定,但由于污水處理等環節已經完全市場化,所以對水價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市場調控下的水資源成本。
10、
法國的供水企業市場化改革頗具參考性。法國采用“國有民營”,保留了水業資產產權的最終公有,并通過特許經營和租賃、管理合同等方式,將經營責任轉移給私營企業,以提高運營和管理水平。這種模式通過在準入環節的競爭來控制成本,由政府采用招標等方式選擇優質企業經營供水。自來水的定價則需要由獨立的專業咨詢公司測算得出,并經市政議會討論決定。政府角色定位于行業的監管者和協調者。通過這種模式,法國水業保證了“自然壟斷”的水務也可以進行有效的市場競爭--干不了,讓別的水務公司干。
2002年以來,中國特許經營的改革模式應用也逐漸增多。不過,相比之下,國有股權轉讓等方式由于能夠短期讓地方政府獲得大量資金,同時擺脫基礎設施的主要投資責任,頗受青睞。但這樣一來,爭議便隨之而來:管網等公用事業設施建設的資金,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方該如何分擔?爭議的深層次問題是,在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政府是否該保留所有者的角色?顯然,這與供水企業和水價改革的定位密切相關。
《中國青年報》馬漆明認為:水電氣熱等公益產品,一頭是壟斷形成的強勢,一頭是弱勢的消費者涉及民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其價格機制的設計尤其要謹慎、科學與合理。如果壟斷企業一拋出“成本論”殺手锏,政府便就范,消費者便“被同意”、一“聽”就漲,那么很難說這種價格機制是科學合理的。
11、
2007年,法國成立雅水務(黃河)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威立雅)以17.1億元的"高溢價"收購原蘭州供水集團45%的股份,成立了蘭州威立雅,并獲得了獲得30年的供水特許經營權。曾參與該次改革的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稱,17.1億元中有6.99億元是股權收購價,其余的10億元的增資,是企業發展的后續資金,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這意味著,基礎設施投資,本就是法國威立雅"勝出"的代價。
但近年來,在蘭州市政府的要求下,蘭州威立雅及原蘭州供水集團先后進行了一系列建設工程。例如,出資3億多元,向榆中的夏官營、和平鎮供水,日送水能力5萬噸,大大改善了當地和大學城的水質;投資200多萬元向青白石鄉供應自來水;投資682萬元配合九州開發區完成上水管線工程建設;投資234萬元完成彭家坪加壓站改造工程;投入1100萬元建成龔家灣四級加壓站泵房;完成了向安寧區日增供水7000立方米的工程;所有水泥管道基本改造完成,大大降低了爆管的風險;實施供水擴建工程,增加了供水能力。
上述工程將進入企業成本,對蘭州威立雅而言,這些項目符合蘭州市發展規劃,因此"難以拒絕",卻并非全部"劃算"。
12、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
一系列跡象顯示,2009年,中國的資源價格改革正在提速,首先是在年初,國家借助國際油價大幅下跌之機,推出了醞釀了多年的燃油稅改革,再到眼下各個城市的水價改革,接下來,電價以及天然氣價格改革步伐也會加快,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在《石油價格辦法》發布當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未來油價調整將成為常態。有多位專家指出,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是一定要進行的,2009年,應該是中國進行資源價格改革的一個難得的時機。
1、
根據給定材料,概述我國水資源狀況及潛在危機。(20分)
要求:內容全面、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語言準確,不少于300字。
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水資源偏低,并且呈不斷減少的趨勢。我國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致使我國地表水廣受污染,而目前我國城市工業用水重復率也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使得水資源匱乏的矛盾更加尖銳。尤其是北方水資源周期性短缺加劇,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雖然我國已具有保護水資源的法規和政策,可是在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困難。華東地區"兩頭在外"和承接國內外制造業轉移的發展模式,生產高耗能高污染產品,致使企業在產生利潤的同時產生了污染,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承接了污染。華北地區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引發"地下漏斗區"的出現,致使地下水位一降再降,多處地域發生地裂、地陷及海河防洪墻下陷、海水內侵等情況,危及當地人的生產生活安全。華南地區部分水流污染嚴重,水質毒性大,致使河蝦絕跡,對其所流經區域的居民日常生活也帶來了威脅。
水資源稀缺矛盾不斷加劇,水資源浪費嚴重且得不到有效約束,水資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這些必將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危害。
2、
給定資料8談到“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如何找到‘市場化’與‘公益性’平衡點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請你談談其“難”在何處?(10分)
要求:內容全面、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語言準確,不少于150字。
一方面,由于成本的增加,資源型產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理應通過市場化的價格杠桿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是效率的問題,更是發展的問題,“市場化”是個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資源型產品涉及每個公民的切身剛性需求的滿足和生活必需,屬于公益性工程,而有些公益性工程投資較大,回收緩慢,單純從企業經營角度看,這些投資并不“劃算”,不會去建設。這是公平的問題,更是以人為本的問題,“公益性”是核心根本。因此,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因兼顧“市場化”與“公益性”,必然牽涉諸多利益群體,引發各方爭議,難以順利改革。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如何在“市場化”與“公益性”兩者錯綜復雜的關系之間找到平衡點是難點所在。
3、
近期,城市居民用水價格上漲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但看法不一,假如你是某市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需對各方意見進行回復,請寫出回復提綱。(30分)
要求:觀點明確、內容合理、條理清楚、語言準確,不少于350字。
1.針對調整水價所依據的政策法律的意見。國家領導人提出要推進、完善資源價格機制加大改革步伐,水價調整符合相關法律規定,是國家政策導向所支持和引導的。同時,政府將完善對水資源保護的相關政策,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對現有政策及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力度。
2.針對企業成本和成本承擔的主體的意見。自來水價格由水成本構成,水成本包括調水成本、凈化費用和污水處理費用。其中調水成本比例。水價由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方共同承擔,政府的責任。供水工程投資較大,回收緩慢,且有一定的公益性。單純從企業經營角度看,有些投資并非“劃算”。實際上政府已經承擔了大部分的成本。
3.針對質疑水價成本監審報告科學性的意見。供水企業必須實行透明化制度,經營狀況應該接受社會監督。提議由經濟學專家、水資源專家、政府及消費者共同組成評估團,對水價上漲的成本重新進行科學化評估,嚴格履行成本監審核聽證程序,加強對供水定價成本的審核。
4.針對上調水價的范圍及調整幅度的意見。推進水價改革,在水價中體現資源和環境成本,可以通過價格杠桿制約浪費。政府將對水價上漲額度實行“封頂”限制,細化水價上漲階段。水價調整會分時分步實行,頻率不宜過快。同時政府將制定并完善居民用水收費制度,依據消費群體、水消費量進行分類處理,在促使居民提高水資源保護意識的同時,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
4、
有人說:“如果現在還不珍惜,最后一滴水將與血液等價”。參考給定資料,以“水的價格”為題,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40分)
要求:觀點正確、內容充分、邏輯嚴謹、語言暢達,8001000字。
水的價格
目前,我國存在著嚴峻的水資源浪費和污染的問題。水資源稀缺矛盾不斷加劇,水資源浪費嚴重且得不到有效約束,水資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這些必將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危害,因此,我們必須保護水資源、珍惜水資源。
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水污染無法有效治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國水資源價格不合理,因此必須對當前的水資源價格進行改革。推進水價改革,在水價中體現資源和環境成本,可以通過價格杠桿制約浪費。水資源屬于公益性產品,其價格不能完全走市場定價的道路,必須體現其公益性質;同時也要考慮由于水水資源成本的不斷上漲,供水企業的成本在不斷增高,水價格的確定應保證其運營不虧損。因此,我國的水價改革既要考慮到市場化的需要,又要保證其公益性,尋求"市場化"與"公益性"的平衡點。
首先,改革水資源經營模式。處理好地方政府和供水企業在水價改革中的定位,政府要保留水業資產的所有權,但可以通過特許經營、租賃、合同管理等方式將經營權轉移給企業,以提高運營和管理水平。政府還要承擔起行業協調者的職責,通過招標方式在準入環節嚴格控制成本。同時政府必須承擔起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責任,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
其次,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可確立水價上調的居民基本用水量,低于此基本用水量的不再漲價。水價調整可分步實施,幅度不宜過大,可設立一個漲幅標準,頻率不宜過快,可幾年內逐步上調。政府應承擔一部分供水價格成本,由于調水工程增多導致的水資源成本上升,應該予以一定的財政補貼。還要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以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
再次,健全價格監管體系。企業的財務成本應當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逐步建立水價定價和調整的監審制度,可引入第三方獨立的專業咨詢公司來測算成本,形成定期監審的成本審核制度。發揮聽證會的實際監督作用,合理確定聽證會代表中經營者代表和消費者代表的比例,適當增加普通民眾代表的數量,特別要注意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發言權。
水價改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門更應承擔主要責任。我們必須積極地推行水價改革,形成全面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水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水資源節約和水污染治理,更有利于保障人類的生存環境,維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深刻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