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
帶來先進技術和理念
在邳州,江昕輪胎是生產免充氣空氣輪胎的企業,其技術處于國際地位。
“國際的技術離不開外國專家的技術支持。”公司負責人王明江說。
劉立志,美國材料學專家,在高分子纖維材料方面的研究,獨樹一幟。江昕輪胎在設計工藝流水線布局時,正因有劉立志的指點,企業一項就節省300多萬元;David博士,德國微纖維技術專家,掌握著世界頂尖技術,在纖維方面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每年為企業節約成本300多萬元;王文鑫,德國專家,在機器人和優化結構方面,掌握著世界前沿技術,為企業的工藝革新和生產線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三位外國專家給企業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支持,更是當前國際輪胎生產技術的最前沿理念。”王明江說。
與江昕輪胎一樣,一大批海外專家進入我市,為徐州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在近幾年的引智工作中,我市注重調整產業結構的需要,圍繞重點產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每年初,徐州市縣兩級梳理匯編“年度高層次人才需求崗位信息”,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布《徐州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公告》,同時制作徐州市人才工作宣傳片和手冊,廣泛推介。去年還建立了“彭城英才”網絡服務平臺,開通“引才計劃網絡申報系統”,通過網絡面向世界范圍內接受各類緊缺型人才項目申報。
5年來,共引進1400余名高層次人才,其中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565人,入選國家“”專家達51名,入選省“雙創計劃”160人、省“創新團隊”9個。
畢業于日本九州大學的“”專家王志偉博士,主攻植物病理學,有回國創業意向。在市、區人才辦的全程服務和協調下,他創辦了徐州沃根尼科有機肥開發有限公司,利用微生物技術將農牧業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為徐州地區作物栽培和農副產品加工帶來先進技術。
據統計,在獲得省、市及縣區資助的創新創業人才中,七成以上的人才有海外學習或從業經歷。
智力支撐
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背井離鄉40年,他時時刻刻不忘家鄉的父老鄉親,學成歸國后,誓要回到家鄉,報答鄰里。他就是新沂市新世紀愛諾哈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永善。
戴永善于1974年離開家鄉參軍讀書,1986年離開中國到美國讀博士,此后一直在美國工作生活。
當他再次回到家鄉時,他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與他當初離鄉時判若兩地,昔日泥濘的小路變成寬敞平坦、四通八達的公路,低矮的房屋被高樓大廈取代,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2005年,恰逢我市招商引資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發布,戴永善受到極大鼓舞,決定抓住機遇,回鄉創業。2005年3月,他在家鄉投資創辦了第一家企業——新沂北美高科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自2005年以來,戴永善先后在新沂建立了四個外商獨資生產企業。從2005年至今,戴永善的公司銷售總額已近10億元,納稅額達上千萬元,安排就業近300人。他說:“公司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家鄉這片沃土的滋養,公司的興盛也與父老鄉親的努力休戚相關。”
和戴永善一樣,越來越多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來徐,為徐州轉型升級提供更多技術支撐。
“”專家是的高層次領軍人才,全部具有海外學術背景。從2012年初開始,我市主動對接“”各個專業委員會,介紹產業情況,尋求合作機會。2012年,我市先后承辦了信息科學與技術專委會年會、工程與材料專委會年會、現代農業與食品安全創新創業高峰論壇等“”活動5次,來徐考察的“”專家260多人次,達成人才、科技合作意向204個,已有十幾位海外人才正式落戶創業或參與企業創新。
海外高層次人才來徐創新創業,有力促進了我市產業轉型升級。以中能硅業、協鑫硅材料為主體,臺灣強茂、中美矽晶和艾德太陽能為群體,新能源產業正快速崛起;以江蘇恩華藥業、萬邦為主體,海吉亞生物、逸士生物、三儀生物等企業為群體,生物醫藥產業正迅速壯大;以“”徐工先進技術研究院、燕大傳動、普利世機床等為代表,正助推“工程機械之都”轉型升級;以國家大學科技園、徐州軟件園、大學生創業園等園區為孵化器,集群云計算、先進激光材料、感知礦山物聯網、原動力動漫等企業為代表,全市新興產業正快速發展。
筑巢引鳳
釋放人才“紅利”
徐州對于人才的渴求無比強烈。
多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大力實施科教與人才強市戰略,堅持以“彭城英才計劃”為統領,加快推進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高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三高聯動”,全力打造區域性人才高地,為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全市先后建成了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區、中國礦大大學科技園、徐州大學生創業園等一批創新創業園區,中國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國家多晶硅徐州工程中心、國家感知礦山物聯網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列入國家支持計劃。
政產學研合作更加緊密。市級層面與12家“985”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制定實施“校企合作共贏計劃”,建成校地校企聯盟1800多個,在全省率先實現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去年獲國家和省科技進步獎11項、居全省第二位。
5年來,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年均提高1.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規模年均增速在30%以上,去年占規模工業比重分別達34.9%和37.2%,為徐州創新發展、轉型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