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地山東省省會,位于山東省中部偏西,是山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濟南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腹地廣闊。京滬、膠濟鐵路和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以及濟南國際機場和濟青高速公路,加強了濟南與省內外和世界各地的聯系。濟南是歷史文化名城,以泉城著稱于世,與泰山、曲阜、青島等風景名勝地往來便利。四周與德州、濱州、淄博、萊蕪、泰安、聊城等地市相鄰。轄歷下、市中、槐蔭、天橋、歷城5區,長清、平陰、濟陽、商河4縣和章丘市,總面積8154平方公里,人口 549萬,其中,市區人口254萬。
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
歷史文化:
濟南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牲的“龍山文化”,便是1928年首次發現于濟南東郊龍山鎮城子崖而被命名。近幾年,又在城子崖發現面積約20萬平方米的大型龍山文化城址。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地。秦朝,濟南地處濟北郡。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這一時期,佛教在濟南興盛,以歷城縣柳埠朗公寺為中心,形成山東一帶的佛教盛地。隋朝開皇三年,改濟南郡為齊州,轄歷城等10縣。北宋政和六年,又把齊州升為濟南府。被稱為“文學之國”、 “富饒之地”,為全國賦稅最多的地區之一。珍藏于今的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銅版,為現存中國最早的商標,表明了當時濟南工商業之發達。“濟南二安”——李清照(號易安)、辛棄疾(字幼安)創作了大量的詩詞篇章,分別成為蜚聲中華詞壇的“婉約派”、“豪放派”杰出代表。城市園林湖泉經知州曾鞏等人的整治,更加明媚怡人引得文學大家黃庭堅吟贊“濟南瀟灑似江南”。明初,濟南轄泰安、德州等26縣。洪武九年,山東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至此,濟南成為山東省會。本世紀初,濟南成為膠濟、津浦兩大鐵路干線的交匯點,八方輻輳,商貨轉運便利。解放后,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濟南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期。
自然資源:
濟南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資源有棕壤、褐土、潮土、沙姜黑土、水稻土、風砂土6個土類。礦產資源有煤、石油、天然氣、鐵礦和建筑材料等。非金屬礦產種類多、儲量大,是濟南市礦產資源的優勢。濟南地下水水質優良,是飲用水和制造高級飲料的理想水源。當地水資源總量為15.9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 14.7億立方米。生物資源有植物149科,森林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草場面積900多平方公里,有多種經濟林木和野生經濟植物,動物種類繁多,僅陸棲野生動物就有211種,魚類有40多種。
旅游景觀:
濟南以優美的自然景色聞名于世,是的游覽勝地。歷代祖居、官居、旅居濟南的政治家、軍事家、文苑名士、學者多如云集,秀麗的湖光山色,甘冽清澈的泉水,可謂人杰地靈。唐代大詩人杜甫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佳句贊譽這座文化古城。濟南風景名勝眾多。南眺煙巒千迭,連綿逶迤,拱衛著巍峨的泰山;北望孤峰點點,依傍著奔騰的黃河。其間,文物古跡比比皆是。市區內分布有趵突泉群、黑虎泉群、五龍潭泉群、珍珠泉群四大泉群,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稱(實為100多處),更有大明湖、千佛山與之呼應,形成“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風景視廊。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為濟南三大名勝。大明湖湖面46.3公頃,一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名。馳名中外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泉自地下溶洞涌出,三窟并發,流量每秒涌1.8立方米。“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描繪出趵突泉水盛時的聲貌。千佛山古名歷山,有舜耕歷山之傳說,登山遠眺,明湖如鏡,黃河似帶,泉城風貌盡收眼底。四讓塔、靈巖寺等風景名勝也飲譽海內外。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八五”期末,年國內生產總值達48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0年增長 1.3倍,年均增長17.9%,提前七年實現了第二個翻番;人均國內生產部值達到8910元,增長1.2倍,年均增長17%。工業經濟持續增長。1995 年工業增加值完成199.8億元,比1990年增長1.3倍;工業固定資產凈值180億元,比1990年增長1.6倍。以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重點,工業競爭能力和素質有了新的提高。技術改造取得較大進展,市屬多數骨干企業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形成了一批代表濟南工業水平的產品,提高了濟南的知名度。
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
歷史文化:
濟南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牲的“龍山文化”,便是1928年首次發現于濟南東郊龍山鎮城子崖而被命名。近幾年,又在城子崖發現面積約20萬平方米的大型龍山文化城址。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地。秦朝,濟南地處濟北郡。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這一時期,佛教在濟南興盛,以歷城縣柳埠朗公寺為中心,形成山東一帶的佛教盛地。隋朝開皇三年,改濟南郡為齊州,轄歷城等10縣。北宋政和六年,又把齊州升為濟南府。被稱為“文學之國”、 “富饒之地”,為全國賦稅最多的地區之一。珍藏于今的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銅版,為現存中國最早的商標,表明了當時濟南工商業之發達。“濟南二安”——李清照(號易安)、辛棄疾(字幼安)創作了大量的詩詞篇章,分別成為蜚聲中華詞壇的“婉約派”、“豪放派”杰出代表。城市園林湖泉經知州曾鞏等人的整治,更加明媚怡人引得文學大家黃庭堅吟贊“濟南瀟灑似江南”。明初,濟南轄泰安、德州等26縣。洪武九年,山東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至此,濟南成為山東省會。本世紀初,濟南成為膠濟、津浦兩大鐵路干線的交匯點,八方輻輳,商貨轉運便利。解放后,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濟南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期。
自然資源:
濟南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資源有棕壤、褐土、潮土、沙姜黑土、水稻土、風砂土6個土類。礦產資源有煤、石油、天然氣、鐵礦和建筑材料等。非金屬礦產種類多、儲量大,是濟南市礦產資源的優勢。濟南地下水水質優良,是飲用水和制造高級飲料的理想水源。當地水資源總量為15.9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 14.7億立方米。生物資源有植物149科,森林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草場面積900多平方公里,有多種經濟林木和野生經濟植物,動物種類繁多,僅陸棲野生動物就有211種,魚類有40多種。
旅游景觀:
濟南以優美的自然景色聞名于世,是的游覽勝地。歷代祖居、官居、旅居濟南的政治家、軍事家、文苑名士、學者多如云集,秀麗的湖光山色,甘冽清澈的泉水,可謂人杰地靈。唐代大詩人杜甫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佳句贊譽這座文化古城。濟南風景名勝眾多。南眺煙巒千迭,連綿逶迤,拱衛著巍峨的泰山;北望孤峰點點,依傍著奔騰的黃河。其間,文物古跡比比皆是。市區內分布有趵突泉群、黑虎泉群、五龍潭泉群、珍珠泉群四大泉群,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稱(實為100多處),更有大明湖、千佛山與之呼應,形成“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風景視廊。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為濟南三大名勝。大明湖湖面46.3公頃,一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名。馳名中外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泉自地下溶洞涌出,三窟并發,流量每秒涌1.8立方米。“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描繪出趵突泉水盛時的聲貌。千佛山古名歷山,有舜耕歷山之傳說,登山遠眺,明湖如鏡,黃河似帶,泉城風貌盡收眼底。四讓塔、靈巖寺等風景名勝也飲譽海內外。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八五”期末,年國內生產總值達48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0年增長 1.3倍,年均增長17.9%,提前七年實現了第二個翻番;人均國內生產部值達到8910元,增長1.2倍,年均增長17%。工業經濟持續增長。1995 年工業增加值完成199.8億元,比1990年增長1.3倍;工業固定資產凈值180億元,比1990年增長1.6倍。以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重點,工業競爭能力和素質有了新的提高。技術改造取得較大進展,市屬多數骨干企業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形成了一批代表濟南工業水平的產品,提高了濟南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