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村頭有座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筑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于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 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臺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古黟南屏位于黟縣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縣縣城11公里。該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村中數百幢古民居鱗次櫛比,其間以“承志堂”最為杰出,它是清代鹽商營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樓房。此房氣勢恢宏,工藝精細,其正廳橫梁、斗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層次繁復、人物眾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稱徽派“三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據史料記載,“承志堂”是黟縣境內保護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參觀的國內外游客,無不為之傾倒。該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設計,引清泉為“牛腸”,從一家一戶門前流過,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渠”。“牛腸”在流入村中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后,經過過濾,復又繞屋穿戶,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過濾流入河床,如此水系,堪稱中國古代村落建筑藝術之一絕,它吸引了日本、美國、西德等國內外專家接踵而來,精心研究。
(曾名葉村)有1100多年歷史,距縣城往西四公里。全村一千多人丁,卻有36眼井,72條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當規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譽為“中國古祠堂建筑博物館”。現已整理開發了敘秩堂(老楊家染坊)、奎光堂、尚素堂、程家祠堂、李氏支祠、慎思堂、對心草堂、梅園、半春園、雷祖殿、文昌閣、萬松林、敬業山房、冰凌閣、南薰別墅、“菊豆”藥鋪、天才庵、三元井、小洋樓等二十多處景點。《菊豆》、《復活的罪惡》、《南京的基督》、《大轉折》、《徽商》及《風月》等多部影視片在此地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