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教育部長王瑞杰上個星期宣布推出一系列中小學教育計劃,為年輕一代提供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學習體驗后,李顯龍總理在新光學校10周年校慶上進一步強調,政府將致力于發揮包括特殊教育學生在內的每一個新加坡孩童的潛能,為他們提供希望與機會。在新光學校10周年校慶上,李總理宣布,政府將研究如何讓更多有能力工作的特殊教育學生接受培訓,并且與學校和雇主合作,協助他們從學校過渡到職場,適應新環境。
李總理致詞時透露,考慮到特殊教育學生在資源上的需求,事實上政府給予特殊教育學校的撥款遠比主流學校多。此外,特殊教育學生和接受主流教育的學生一樣,享有教育儲蓄、低收入家庭援助、以及購買學校制服和課本的津貼等援助。新加坡目前有20所特殊教育學校為約5000名有需要的學生提供特殊教育,其中25%學生有機會接受職工培訓,考取受認可的證書并在勞動市場找到固定工作。
李總理宣布,政府將研究如何擴大這些學生的職工教育,讓更多有能力工作的學生接受培訓,并且與學校和雇主合作,協助他們從學校過渡到職場,適應新環境。李總理說:“我們必須在學校的體制以外,建立一個公平與公正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獲得應有的尊嚴,特別是殘疾者。”教育部特殊教育處受詢時透露,*將研究讓一些輕微智障或有工作能力的學生接受職工教育。這些學生未必需要像目前25%的學生那樣修讀職工證書課程,而只是接受普通職工培訓學得一技之長,這就足以幫助他們找到工作。
教育部也會與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及多個機構合作,把特殊教育學校和愿意提供工作機會的雇主聯系起來,讓各方清楚和理解彼此的立場,尤其是特殊教育學生的需求,讓實習和工作有更緊密的過渡。另外,李總理重申,政府將為新加坡每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和另一所主流學校配對,以促進學習、交流與聯系。目前20所特殊教育學校中,有八所已經與主流學校配對。教育部認為,這除了讓特殊教育學生有機會通過接觸與交流,學習與別人溝通,也可以讓主流學校的學生培養對他人的關懷、尊重與包容,這也是教育部提倡品格教育的一部分。
政府也會加緊培訓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例如提供修讀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的獎學金,以提高特殊教育的師資。教育部將邀請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主動提名該校教師。李總理強調,政府會盡力支持與協助殘疾者,但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他認為,政府的支持與社區的積極推動才是提升特殊教育理想的模式。他說:“家庭扮演關鍵角色,除了感情與經濟上支持,家庭成員還可以與政府和志愿福利團體合作,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公眾也應該對殘疾者敞開心胸,維系社會包容與平等的文化。”新光學校從2004年只有41個學生的學校起步,發展到如今擁有800名學生,是新加坡第一所為自閉癥學生提供特殊主流教育的學校。
李顯龍總理提出擴大特殊教育學校的職工培訓,特殊教育業者和家長普遍表示歡迎,但他們覺得不僅是學校方面,社會大眾對特殊教育學生的認識與包容也需要提升。江寶珠(55歲)的兒子劉權進(21歲)在新光學校修讀后一年的特殊教育職工培訓。他的語言和溝通能力較弱,但勤于學習和工作,目前安排在一家餐館實習,負責洗碗、抹桌子及幫忙制作簡單糕點。江寶珠說:“我知道他對讀書沒有興趣,所以不敢要求他繼續讀書,只要他能照顧自己,不要造成社會的負擔,給別人添太多麻煩就可以了。但是單靠父母和學校是不夠的,還需要企業給他機會,更需要他的同事的包容和諒解。”
憶恩學校(Eden School)所收的學生,都是患有較嚴重自閉癥的兒童。校長黎珍妮受訪時表示,特殊教育學校的職工培訓要取得成功,除了專業技能,其他較為軟性的與人相處與溝通等社會技能也是必要的。但溝通是雙向的,工作上其他同事的態度同樣重要。她說:“雇主要了解,他們不只是提供一份工作,也需要提供適合特殊教育學生工作的環境。因為我們不只希望學生找到工作,而是能持續工作。外面的人需要提高意識,理解自閉癥者和一般人的不同。”政府國會教育委員會主席、蒙巴登區議員林謀泉也認同教育業者和父母的擔憂。
因為不論特殊教育學校的體制再好,學生遲早要踏入社會,而能找到有意義的工作變得更為重要。因此他認為政府需要在這方面多下工夫。他認為政府要協助學生更順利地從學校過渡到職場是一個好的開始。新加坡自閉癥資源中心主席、摩綿—加冷集選區議員潘麗萍則認為職工教育雖然好,但特殊教育學生和其他學生一樣,也有資格接受全面教育。新加坡留學專家提醒不要過分重視這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學術、文化藝術和體格方面的教育。她說:“特殊教育不應該在學生離校后終止。除了正規教育,特殊教育學生和其他人一樣,應該有延續教育和培訓。"
新加坡留學政策管制總是不落后,不僅考慮留學生也考慮小學生及特殊學生,使同學們去新加坡留學更加放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