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應與資源保護相結合,強調人類利用生物圈的管理,目的是使生物圈既能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又不對后代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這一理論最早出現于1980年聯合國規劃署(UNEP)委托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LUCN)起草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戰略》的文件中。 “可持續發展”應是“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整體的可持續性發展。衡量“可持續發展”主要有經濟、環境和社會三方面的指標,缺一不可。“在過去的20年間,我國經濟經歷了空前的城市化和令人矚目的工業化過程,其經濟增長率已經穩定在8%-9%,確立了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形象,但是,按照”生態-經濟-社會“的指標進行衡量,我們的經濟增長并不等于經濟發展,更不一定能代表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資料顯示,如果從GDP中扣除因資源浪費、環境污染造等造成的損失,我國經濟增長率將大大降低,甚至可能是零增長,我省情況就更甚。
目前我省的資源現狀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我省目前的資源現狀:在濟經高速發展的今天,我省的資源狀況已經遠不比從前,煤、石油、天然氣、水等重要資源儲備量上都已嚴重衰竭。總的來說我省還算國內礦產資源總量比較豐富,礦種配套程度比較高的省份之一。截至2003年底已發現上百種礦產資源, 有些在國內乃至世界都具有明顯優勢,大宗礦產擁有較大規模的儲量。但人均占有量少且各種礦產都有一些劣勢。
根據我國資源現狀及上述表格數據,對于2000年的目標,礦產資源已基本上保證供應;對于2000-2020年的經濟發展,形勢極有可能會發生逆轉,大部分礦產將不能滿足發展需求;對于2020-2050年的經濟發展,我國所面臨的資源需求絕大部分完全無法保證。可見,礦產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
(1) 耕地資源 我省耕地資源嚴重不足,人均占有不足2.0畝,不及世界水平的1/2.近年來由于人口增長,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我省的非農業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漸減少,矛盾已十分突出。節約用地,保護耕地該引起高度重視。
(2) 石油后備不足,儲采比逐年大幅下降,年產量處于緩慢增長的狀態,嚴重制約了我省的經濟發展。我省煤層賦存條件差,地質構造復雜,適于露天開采的資源量小,開發和采掘難度較大。
(3) 我省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但貧礦多,富礦少;單一礦少,共生礦多;大礦少,中小礦多。
(4) 水資源 我省國水資源總量缺乏,人均占有量也很低,不及世界水平的1/5,且時空分布不均衡,開發難度大,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全省主要城市因缺水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億元。農村缺水矛盾也日益突出,全省的水資源不足已成為我省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另一方面,水污染使本已有限的水資源越發緊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