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B D B C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A B A D B B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B B C D C D B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D D C D B A C B B
41 42 43 44 45
D B D B C
二、 辨析題
46、答:這種觀點是片面的。
(1)教育民主化是個體享有越來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機會,并受到越來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斷轉向公眾、開放、多樣的演變過程。
(2)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兩個側面。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擴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擴展到教育領域,使受教育成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后者是教育內涵的加深,即把專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為民主的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因此,教育民主化使全體社會成員享有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會,受到越來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在教育機會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成為民主化教育的主體。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內容之一是實現教育平等。教育機會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礎。教育機會平等的主要要求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享有基本的教育,每個人都有相等的機會接受符合其能力發展的教育。
(3)為了實現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達到教育質量和效果的平等。教育普及化可以說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證。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變革,教育體制由篩選型、集權型轉向綜合型、分權型,教育結構由剛性、封閉型轉向彈性、開放式,師生關系有權威型轉向以獨立性、互相負責和交換意見為特征的民主型,教育方式由灌輸式轉向啟發式,教育評價由注重選擇轉向注重培養,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閉式轉向參與式、自主式。
47、答:這種說法不正確。
基于教育即生長、生活,即經驗不斷改造的理論,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種過程,除這一過程自身發展以外,教育是沒有目的的。他說:“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無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這不表示杜威就是一個教育無目的論者。他認為由兒童的本能、沖動、興趣所沖動的具體教育過程,即“生長”,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會、政治需要所決定的教育目標則是“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責這是一種外在的、虛偽的目的。
因而,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無目的論者。他只是反對那種普遍性的終極目的,而強調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中的具體目的,當然,只強調教育過程而拋開社會影響來講教育目的,這是片面的。事實上,杜威又認為要完成教育在社會變革中的使命,就必須培養青少年能夠維持民主主義社會,能夠管理國家,具有制造、生產的真實本領,這就反映了杜威關于教育目的理論相矛盾的一面。
所以,對于教育無目的,杜威自身存在矛盾,他不否認教育的具體目的,但反對人們給教育加上社會的功利性的目的,我們不能說它是一個教育無目的論者,只能說他界定教育目的的角度與眾不同。
48、答:錯誤。德育是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所謂品德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法紀要求來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經常而穩固的傾向和特征。品德包含的范圍很廣,道德品質只是其中一部分。德育是對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紀教育的總稱,不能以偏概全。
三、 簡答題
49、答:現代教育的社會文化發展功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現代教育對社會文化的保存、傳遞功能。人類文化是后天習得的,因此不能通過遺傳的方式延續,只能通過傳遞方式發展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教育是傳遞和保存社會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傳遞著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夠較經濟高效地占有社會文化。教育對社會文化的保存、傳遞的作用,是通過教育對社會文化的選擇、整理過程實現的。
(2)現代教育對社會文化的傳播、交流功能。社會文化傳播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民族文化相互傳輸的過程,具有雙向性或多向性。社會文化的傳播、交流有多種途徑和手段,如教育、貿易、戰爭、移民、旅游等。其中,教育是基本、有效的途徑和手段。
(3)現代教育對社會文化的創、更新功能。要使社會文化不斷發展,必須對社會文化進行創作和更新。首先,現代教育通過創作人們的新的思想,新的觀念。這些新的思想和觀念通過教育得到進一步的普及,就可以形成社會成果,充實、更新、發展社會文化;再次,現代教育可以為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提供具有創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過這些人才,再去創造新的社會文化。因為沒有具有創造精神的人才,社會文化就無法更新發展。
50、答:(1)在德育認識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德育蛻化為政治,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于理想教育,排斥德育的現實取向,導致了德育脫離現實的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于集體主義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四是把德育等同于知識教育,德育成了應付考試的一門課程。
(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義傾向,過于重視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識,注重書本教育、口頭說教,忽視實踐鍛煉、啟發自覺,不注重道德主體的養成等問題。
(3)在德育管理中存在主觀主義傾向,習慣于自上而下地發號施令,忽視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結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問題日益嚴重。
(4)在德育評價上存在形式主義傾向,表現在以認識代替行動,以書本知識的考試代替對學生的全面系統品德評價。
(5)在德育研究中存在經驗主義傾向,常常就是講過去、講傳統,唯獨不關注現在和將來。
51、答:赫爾巴特認為,教學在整個復雜的教育中,乃是主要的一面。教學,是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過程的特點是:(1)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接受的是前人已經獲得的真理(知識);(2)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在有經驗的教師領導下獲得對現實事物的認識的;(3)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有鞏固知識的工作;(4)在教學過程中還包括有計劃地實現發展兒童智力、道德和體力的工作。
52、答:從“致良知”的觀點出發,王守仁十分重視兒童教育。他批評和揭露了傳統兒
童教育不顧兒童身心特點的弊端,主張兒童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性情。在教育方法上,應該采取“誘”、“導”、“諷”的“栽培涵養之方”,即以誘導、啟發、諷勸的方法,來取代“督”、“責”、“罰”的傳統方法;在教學內容上,應該發揮各門課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認為“歌詩”、“讀書”、“習禮”皆有其獨特的作用,應該綜合加以運用;在教學程序上,應該動靜搭配、體腦交叉,將每天的功課進行精心的安排,使兒童既能學到知識、得到道德熏陶,又能鍛煉身體、動蕩血脈、舒展筋骨。此外,他還提出“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他認為,兒童是人一生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兒童的精力、身體、智力都處于形成過程之中,有其獨特的年齡特征。對兒童的教學必須依照這一狀況,根據兒童的接受能力來進行。
總之,盡管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是為了向兒童灌輸封建倫理道德,但他提出的順應兒童性情、根據兒童接受能力進行教育,以及反動傳統兒童教育觀念和斥責、體罰等粗暴教育方法的觀念,具有積極意義。
53、答:教學中發現法的步驟是:(1)提出和明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2)使學生對
問題體驗到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3)提供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4)幫助學生搜集和組織可用于下斷語的資料;(5)組織學生審查有關資料,得出應有結論;(6)引導學生尋找新問題與已知事物的聯系。
54、答:控制無關變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種: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
(1)消除法是通過采取一定措施,將影響研究結果的各種無關變量消除掉。它是控制無關變量的理想方法和基本方法。消除無關變量的方法多種多樣,根據無關變量產生的原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恒定法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無關變量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保持恒定不變。它也是一種基本方法。
(3)平衡法就是對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無關變量,通過采取某些綜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響通過平衡而抵消,達到控制它們的方法。平衡法主要采用對比組方法和循環法
四、分析論述題
55、答:(1)終身教育思想是指20世紀60年代在國際上出現的一種教育思潮。終身教育對國際教育的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其創立者是法國的成人教育家保羅•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成人教育會議上首次提出終身教育思想。他認為:將人的一生分為教育和工作兩部分是毫無根據的,學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將學校教育等同于教育。教育應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持續進行的全過程,是人一生中教育機會的統一。它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一系列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覆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終身教育的概念,重要一點是教育要貫穿于人生的始終,所以要使教育和生活密切地結合起來,他對制度化的教育提出挑戰,注重人們個性發展的全面性、連續性,比傳統教育更加能夠顯現每個人的個性。
(2)終身教育具有以下三個特點:教育目標的價值預設的個性化;教育過程的實現形式的多樣化;人、教育、生活的整合,即個性化與多樣化的統一。
(3)終身教育的提出和實施對于當代世界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它形成了對教育的全新認識,全新理解。全民終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新型的和完善的人。從終身教育的觀念來看,教育絕不僅僅包括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每個人必須終身繼續不斷地學習,終身教育既不是傳統的學校教育的簡單延伸、迭加、重復、也不排斥學校的存在與矛盾,而必須內在地包含并以青少年必須接受的學校教育為基礎。
其次,終身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促進教育社會化和學習社會化的過程。學習型社會即形成一個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組織(包括家庭、單位與公民生活)密切交織的社會,在此社會中每一個公民享有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學習、訓練和培養自己的手段。學習不僅包括人的整個一生,而且也是包括整個社會,教育將是普遍的和積極的,是完整的和富有創造性的。
再次,終身教育的價值判斷標準的多元化,為人們指出了一條發展完善自身的嶄新思路。終身教育強調教育是一個過程,著眼于它的全過程的多個方面的表現,對于整個過程中不同階段、不同結果應有不同評判標準,也即強調評價標準的多元性,使人們各展所長、各得其所。
后,終身教育形式的多樣化,使教育與社會生產、生活更切近。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回歸教育、現代遠程教育、社會文化生活教育、閑暇教育等教育形式的產生和發展,為教育發展開辟了空前廣闊的前景。
聯系個人和社會實際(略)
56、答: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手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簡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上述材料中班主任的德育觀和采用的德育方法都違背了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是不合適的德育方法。
(1) 德育原則
它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它概括了德育的寶貴經驗,反映了德育
過程的規律性。我國學校的德育原則主要有:
①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這是指進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德育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相結合,使他們言行一致。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理論學習要結合實際,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注意實踐,培養道德行為。
②疏導原則。這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知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講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③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這是指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的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行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一分為二”看待學生;長善救失,通過發揚優點來克服缺點;引導學生自覺評價自己、進行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