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方針和道路
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方針和道路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新。
2、早年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思想的人有:明朝末年的科學家徐光啟、哲學家方以智、史學家萬斯同等。
3、會通超勝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蔡元培、李大釗、惲代英等。
4、毛澤東主張,用“古今中外法”研究文化,即在古今關系上做到古為今用;在中外關系上做到以解決中國問題為中心,洋為中用。
5、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指導原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批判繼承歷史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這樣一種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首先,當代中國文化應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其次,當代中國文化要辯證地處理好古和今即歷史傳統和時代精神的關系;再次,當代中國文化要辯證地處理好“中”與“外”亦即立足本國與面向世界的關系。
6、文化學上的認同與適應是一對矛盾,也就是一個民族,一方面要維護自己的民族傳統,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要吸收外來文化以發展壯大自己。
7、任何民族都有其與其他民族相互區別的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世代積累而成的精神財富,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接連不斷的源泉。文化傳統可以造就一個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
8、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遇到更先進的文化,在沖突與融合中才能更新發展,因此說外部挑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
9、中國文化的適應能力是比較薄弱的。中國傳統文化由于地理環境的隔離機制和歷長期的地位,一直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心態。
10、要堅持古今中西文化的綜合創新,這是建立在對文化結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的。
11、綜合創新論在學習、繼承毛澤東“古今中外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
12、文化要素構成文化層面,文化層面構成文化系統。一個文化系統所包含的文化要素,有些是不能脫離原系統而存在的,有些則可以經過改造而容納到別的文化系統中去。認識到這種關系,是我們把文化當作一個動態系統來把握的關鍵。
1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古今中外文化的互補結構,亦即批判繼承歷史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1、2001年江蘇卷考論述題一條:試述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指導原則。
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方針和道路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新。
2、早年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思想的人有:明朝末年的科學家徐光啟、哲學家方以智、史學家萬斯同等。
3、會通超勝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蔡元培、李大釗、惲代英等。
4、毛澤東主張,用“古今中外法”研究文化,即在古今關系上做到古為今用;在中外關系上做到以解決中國問題為中心,洋為中用。
5、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指導原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批判繼承歷史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這樣一種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首先,當代中國文化應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其次,當代中國文化要辯證地處理好古和今即歷史傳統和時代精神的關系;再次,當代中國文化要辯證地處理好“中”與“外”亦即立足本國與面向世界的關系。
6、文化學上的認同與適應是一對矛盾,也就是一個民族,一方面要維護自己的民族傳統,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要吸收外來文化以發展壯大自己。
7、任何民族都有其與其他民族相互區別的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世代積累而成的精神財富,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接連不斷的源泉。文化傳統可以造就一個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
8、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遇到更先進的文化,在沖突與融合中才能更新發展,因此說外部挑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
9、中國文化的適應能力是比較薄弱的。中國傳統文化由于地理環境的隔離機制和歷長期的地位,一直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心態。
10、要堅持古今中西文化的綜合創新,這是建立在對文化結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的。
11、綜合創新論在學習、繼承毛澤東“古今中外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
12、文化要素構成文化層面,文化層面構成文化系統。一個文化系統所包含的文化要素,有些是不能脫離原系統而存在的,有些則可以經過改造而容納到別的文化系統中去。認識到這種關系,是我們把文化當作一個動態系統來把握的關鍵。
1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古今中外文化的互補結構,亦即批判繼承歷史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1、2001年江蘇卷考論述題一條:試述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