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將深圳作為就業首選城市。
不少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各樣人才交流會“廣泛撒網”的方法,或希望通過熟人“托關系”、“找門路”以捧上“金飯碗”,不善于“推銷”自己,沒有針對自己的切實優勢,通過重點了解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情況,提高就業的成功率。部分用人單位的招聘人員反映,現在有些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即使被錄用,也很難適應工作。
某些大學生雖然進入了世界知名的咨詢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但其實都是些輔助崗位,根本接觸不到核心業務。學校對外宣傳時卻鉚足勁兒強調他們的就業情況好、就業質量高。在這種宣傳攻勢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對就業的心理預期被逐漸抬高,為了找個不輸給師兄師姐的好工作,很多人遲遲不肯就業。
材料八:
以下是某高校經貿學院陸唯的三次求職經歷:
第:她按照“公司不能太小,工資不能太少”的擇業標準篩選出她即將面試的單位中理想的一家——浦東的一家國際貿易發展有限公司。她憑借在學校的優秀表現獲得了機會:先筆試然后接受英語面試,但她終沒能進入這家公司。原因是他們要的是適合的人選,而不是優秀的學生。
第二次:她又去了一家外貿紡織類貿易公司參加面試。該公司規模較小,正處于起步階段。她的這次面試很成功,招聘人員對她的英語水平和業務知識非常滿意,決定第二天就讓她上班,公司開出的條件是工資1800元加業務提成。但她后還是放棄了,原因只有一個:“公司太小”。
第三次:她面試的一家單位是家知名保險公司,被錄用的學生可以在行政、業務、培訓和招聘四個崗位上輪崗,然后再定崗。陸唯通過了兩輪面試,被錄用的希望很大,但她的父母卻不同意她去保險公司,他們認為做保險沒前途。陸唯受父母的影響終于放棄了這家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