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小升初”又要開始了,雖然教委對“擇校”做出了種種限制,并三令五申不許招生學校組織“小升初”考試。然而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擇校依然是目前“小升初”的一大潮流,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選拔性測試依然在所難免,免試就近入學的“小升初”原則依然難以真正落實。一位家長向記者反映,他曾到一所中學為孩子報名,被告知剛剛考過兩次了,至于是否舉行第三次考試,目前還沒定,理由是“教委現在查得緊”。這位家長現在大的愿望僅僅是:給我孩子一個考試的機會。
“我今年初三,小升初離我已經有三年了,但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準確地說是陰影……我想請有權改變教育狀況的人們明白:在一切皆以分數為準的現在,素質和分數是不可能兼得的……更請你們注意的是,你們的每一個改革都不僅僅是一些數字,它所控制的是我們這些學生的生活,影響的是我們的一生!”在本報教育周刊短信平臺上,一個孩子發出這樣的吶喊。
本報教育周刊3月底推出的“我的小升初故事”讀者討論話題,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一位在出版社當編輯的家長告訴記者,為了能讓孩子上個好中學,自己數年如一日陪孩子奔波于奧數課堂,孩子幾乎放棄了快樂的童年,大人也幾乎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沒辦法,現在學校就認這個,我寧可下崗也要幫孩子把‘奧數’攻上去。”
除了巨額的投入,讓家長和孩子頭疼的還是信息的不確定性。一位家長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除了上周那所學校讓學生填了一張《學生信息調查表》外,現在幾乎再也聽不到什么相關的消息了。”為此,很多“小升初”的家長甚至結成團隊分頭作戰、打探信息,連一些學校的中考開放日上也聚集了不少一頭霧水的小學生家長。
“一個過來家長的‘小升初’實戰箴言”、“敲開實驗中學大門的實用信息”、“重點中學怎樣考查奧數水平”、“‘附小’到底有多少直升‘附中’的名額”……記者發現,在一家專為“小升初”開設的網站上,熱門的欄目就數“小升初”經驗交流。在這里,一些“過來人”熱心地為新人們傳授自己的實戰經驗,論壇上關于“小升初”擇校的話題更是熱鬧非凡。
“看看那群整天忙著找關系、出贊助費的家長,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會留下什么?”這是一位母親在為孩子奔波之余產生的擔憂。在“電腦派位”制度被異化的今天,我們期待著,教育主管部門能夠早日*教育不均衡的難題,早日拿出在現階段條件下能夠體現入學機會均等、公平公正的良策,從根本上為家長解除擇校的桎梏,真正還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