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山(shan)文化 2. 先(xian)秦(qin) 3. 官職 4. 尚(shang)書 5. 祖先(xian)崇拜 6. 唐 7. 趙縣 8. 文殊
9. 今文經(jing)學 l0. 《水經(jing)注(zhu)》11. 《大唐西域記》 12. 王陽(yang)明(ming) 13. 清商曲(qu) 14. 《錄鬼簿》
15. 明代民歌(ge) 16. 納(na)西 17. 上巳節(jie) ( 或三月三 ) 18. 禪宗 19. 質(zhi)樸之學 20. 集部
21. 《馬關條約(yue)》 22. 瑞(rui)典 23. 俞平伯 24.15 25. 夏商周斷代工(gong)程
二、選擇題 ( 每題 1 分(fen) , 共 25 分(fen) )
26.B 27.A 28.A 29.D 30.B 31.B 32.A 33.B 34.C 35.C 36.C 37.A 38.D39.C 40.B 41.B 42.B 43.A 44.C45.C 46.A 47.A48.C 49.C 50.A
三(san)、詞語解釋題 ( 每題 5 分(fen) , 共 20 分(fen) )
51(1) 它是歷溝通(tong)中西交通(tong)的海上航(hang)線。 (1 分(fen) )
(2) 開辟于西漢時期 , 其航線(xian)是從中國南疆出發(fa) , 經東南亞抵達(da)印度 , 東漢時延伸至西亞。魏晉南北朝北方戰亂(luan) , 陸(lu)路不(bu)暢 , 海(hai)上交通日趨活躍 , 南宋時期更為繁榮。 (2 分 )
(3) 海(hai)上交(jiao)流的物品(pin)主要為中國的絲(si)綢、陶瓷和(he)海(hai)外各國的玻璃及金(jin)銀制品(pin) , 另外大(da)量人員往來和(he)文化交(jiao)流也依賴于(yu)這條通 道。 (1 分 )
(4) 宋(song)元以(yi)后海上絲綢之路有了很大(da)發展 , 成為(wei)中外經濟文(wen)化交流(liu)的主要通道 , 至明代鄭和下西洋時發展到了高峰。 (1 分 )
52. (1) 這是對(dui)唐代書法家顏真(zhen)卿(qing)、柳(liu)公權兩(liang)人不同書法風格的形(xing)象(xiang)說(shuo)明 , 又稱 " 顏筋柳(liu)骨 " 。 (1 分 )
(2) 顏(yan)體把篆隸筆法用(yong)于楷書草書 , 點、豎、撇、捺(na)都寫得豐滿 肥壯(zhuang) ; 柳(liu)體筆畫則(ze)寫得均勻硬瘦(shou) , 如同刀切 , 二者對比確實給人肥 瘦(shou)鮮明的感覺。 (3 分 )
(3) 顏柳兩人書(shu)(shu)風不(bu)同 , 個性(xing)突出 , 都代表(biao)著楷書(shu)(shu)書(shu)(shu)法藝術的極高境界。 (1 分 )
53 (1)" 內(nei)圣外王 " 是中(zhong)(zhong)國古(gu)代(dai)哲學討論的中(zhong)(zhong)心(xin)問(wen)題(ti)之(zhi)一 , 也是儒家(jia)學說的核心(xin)。 (1 分 )
(2)" 內(nei)圣 " 是(shi)講人(ren)的(de)修(xiu)養成(cheng)就(jiu) ," 外王 " 講的(de)是(shi)在修(xiu)養成(cheng)功的(de)基(ji)礎(chu)上發揮(hui)社會作用 , 實現政治理想。 (2 分(fen) )
(3) 整個過程(cheng)可以用修身、齊家(jia)、治國、平天(tian)下的順(shun)序來(lai)表述(shu)。(1 分 )
(4) 被中國(guo)歷代社會所(suo)推崇的理(li)想人物幾乎都按(an)這種(zhong)模式來塑造。 (1 分 )
54. (1) 紀傳體是中(zhong)國(guo)記載(zai)正(zheng)史的(de)主(zhu)要體裁 , 《史記》是這類史書(shu)的(de)開(kai)端。 (3 分 )
(2) 紀傳體以人為綱 , 穿插史實 , 并用專(zhuan)章(zhang)記載典章(zhang)制度。 (2分 )
四、論述題(ti) ( 每題(ti) 15 分(fen)(fen) , 共 30 分(fen)(fen) )
55.(1) 說明(ming)儒家(jia)與道(dao)家(jia)的(de)創(chuang)始人及其基本觀念。 (5 分 )
(2) 說明儒(ru)道兩(liang)家在傳統文化主體文人士大夫身(shen)上所具有的(de)不同意義。 (5 分 )
(3) 說明儒家政治倫理與道家自(zi)然(ran)哲(zhe)學在中(zhong)國文化整體(ti)建設中(zhong)的意義。 (5 分 )
56(1) 概(gai)念 : 古文運動是(shi)發生在中唐時期的一場文體和文學(xue)語 言的革新運動 , 代表(biao)人物是(shi)韓愈(yu)和柳(liu)宗元。 (5 分 )
(2) 內容 : 韓愈(yu)和柳(liu)宗元所(suo)倡(chang)導的古文(wen)運動理論主張文(wen)以(yi)載(zai) 道 , 文(wen)體上取法先秦兩漢的散文(wen) ( 古文(wen) ), 用以(yi)反(fan)對六朝(chao)以(yi)來流行已 久的 " 驕文(wen) " 所(suo)代表(biao)的形(xing)式(shi)主義(yi)文(wen)風 , 以(yi)增強文(wen)章的鮮(xian)明生動性和 文(wen)學(xue)表(biao)現力。 (5 分 )
(3) 影響和意義 : 古文運動結束了驕文對文壇的長期統治 , 是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它不僅在理論上為散文 創作奠定了基礎 , 而且在創作實踐上也作出了典范 , 對后世文學的 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