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穿 | 腰穿 | 腹穿 | 骨穿 | 大靜脈穿 | |
| 穿刺目的 | 檢查積液性質、抽液減壓、胸膜腔內給藥 | 診斷。測顱壓。鞘內注射藥物。判斷蛛網膜下腔是否堵塞。 | 檢查積液性質、抽液減壓、腹腔內給藥。 | 診斷 | 靜脈營養。測靜脈壓。 |
| 體位 | 騎椅位 | 側臥,彎腰抱頭位 | 臥/半臥/坐位 | 仰臥/俯臥 | 外展外旋 |
| 穿刺點 | 1.超聲定位,胸部叩實處。 2.肩胛下角或腋后線7-8肋間。腋中線6-7肋間。腋前線5肋間。 | 雙側髂棘點連線與后正中線交匯處 | 1反麥氏點。2少量或包裹性,超聲定位。3側臥位臍水平線與腋前線或腋中線交點。 |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 | 橈側腕關節上2cm動脈搏動處。腹股溝韌帶中點內下方1.5-3cm處,股動脈搏動內側。 |
| 進針方式及要點 | 1.下一肋骨上緣為穿刺點。 2.關閉三通后穿刺,穿刺后打開三通,抽取胸腔積液。 | 1.垂直腰部,針尖稍向頭側方向進針。 2.進針深度:成人4-6cm,兒童2-4cm。 3.感覺落空感,針尖緩慢退出。 4.先測壓再抽放液。 5.行壓頸試驗 | 1.先垂直腹壁,再傾斜45-60度進1-2cm,再垂直穿刺于腹膜層。 | 1.固定穿刺針長度:髂骨1.5cm,胸骨1cm。髂骨垂直進針。 2.胸骨呈30-40°角。 3.骨穿針固定后即進入骨髓腔。 | 30-40°進針。測壓及顏色區別動靜脈。 |
| 注意事項 | 1.出現胸膜反應時停止。 2.抽液不宜過多過快。減壓抽液首次小于600ml,以后小于1000ml。膿胸每次盡量抽盡。 | 術后去枕平臥6h。 | 1.術前排空尿液,避免損傷膀胱。 2.穿刺前后測量腹圍。 3抽液不宜過多過快。3000ml。 4術后多頭繃帶包扎。 5禁忌:肝性腦病。 6休克。 | 局麻至骨膜。禁忌:血友病,凝血異常。 | 退針后局部壓迫5min。 |
| 送檢標本 | 診斷性抽液大于100ml。 | 2-5ml。70-180mmH2O,40-50滴/分。 | 接預留空氣的20ml注射器,抽吸0.1-0.2ml,迅速涂片。 | ||
| 并發癥 | 氣胸、出血。感染。(可自愈)。 | 低顱壓頭痛。腦疝。休克。感染。 | 肝性腦病。電解質紊亂。感染。 |
穿刺流程
向患者解釋穿刺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
↓
檢查器械是否齊全,是否通暢、漏液
↓
穿刺前側血壓
↓
擺體位
↓
選擇穿刺點,陳述所有穿刺點
↓
戴手套、消毒、鋪洞巾(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直徑約15cm)
↓
詢問過敏史,麻醉(確認麻醉藥,逐層麻醉)
↓
穿刺,留取標本并盡快送檢
↓
穿刺后拔針,覆蓋無菌紗布,包扎
↓
穿刺后測血壓,詢問患者有無不適
↓
觀察有無并發癥